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揚望天空

    使用的是“拐釘鑰匙”。要開啟石門,必須先推開頂門石條,但又不能讓它完全傾倒摔壞,這就必須使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拐釘”,顧名思義,一定是個帶彎的東西。

    工作組用小手指粗的鋼筋,把頂端彎成半個口字型,像一個缺了半邊的無底勺子。將“拐釘鑰匙”長柄的半個“口”字型鋼筋豎起來,慢慢插進門縫。待接觸到石條上部後,又將“口”字橫過來套住石條的脖頸,“鑰匙”漸漸向內用力,石條隨著一點點移動起來。直到石條完全直立,停止用力。一人手攥“鑰匙”,其餘人分為兩組,列隊兩扇石門前,齊喊一聲“開!”,大家一起用力,石門轟然而開。

  • 2 # 圖文繪歷史

    定陵地宮第一道石門。

    圖為地宮中殿寶座。

    圖為地宮後殿。

    地宮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座宮殿聯結而成的,沒有任何樑柱也是用巨大的石條起券,每座殿也是由石門隔開,考古隊用同樣的方法開啟,且左、右殿石門略小一些,開啟更容易,最後是後殿,一進入後殿便看到了三個朱漆棺材,放在迎面棺槨上,正中央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左面是孝端王后、右面是孝靖王后,另外提一句,孝靖因宮女出生過得很悲慘,封號是兒子朱常洛當了皇帝后才加封的,入定陵是她的孫子朱由校遷入的。

  • 3 # 老蛇正宗

    可是地宮大門是緊閉著的,其反面用反鎖法扣住,要進入地宮,必須開啟這兩扇大門,怎麼開啟,是炸開嗎?腦殘的提問,這是十分寶貴的文物,怎麼可能用炸藥來炸它!

    首先要弄清石門是如何反鎖的,反鎖的結構是什麼樣的?根據以往挖掘帝后、妃陵的經驗,一些帝后墳墓的大門,是用圓球滾動法,將大石門栓死的。在門的裡側挖方形槽,並置一斜坡引槽,關石門時,石球跟著門的底沿,在斜斜的引槽中慢慢地滾入方形槽內,於是門的底沿被石球擋住,鎖的死死的,再也打不開了。

    當時出土的大量珍貴的絲綢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因保護的技術問題,被空氣氧化了,變成了不可修復的廢物,損失巨大,文革中又把萬曆帝后的屍骨一把火燒了,損失慘重,因此國家發出了對帝陵必須實行有效保護,從此後不準挖掘帝陵,此政策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變!

  • 4 # 三叔小記

    開啟定陵地宮,真的可以說“老鐵,扎心了”。後來,這次工作的隊長回憶說:“看著一件件文物得不到保護,特別難受,退後三十年發掘好得很多。”

    起初,發掘的目的是長陵(朱棣的陵墓),由於在調研時沒有找到相關線索,索性發掘定陵,等有了經驗後再考古長陵。

    一本書《萬曆十五年》很火,書中萬曆皇帝的陵墓就叫定陵。1956年,開始動手。在零落有城磚的位置開挖,挖出一條探溝,一米深後,發現石條,上面刻著“地道門”。之後沒多久,又出現券門,同時出現一個地道。經過斷定,他通往地宮。

    為加快速度,又開闢了第二條探溝,挖到深處時,出現一小塊石碑,指路作用,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什麼是“金剛牆”,也就是地宮的幕牆。

    從挖探溝到挖出小石碑,再到清理出金剛牆,用時一年。

    (相關人員正打算進金剛牆)

    之後便是進地宮,然而卻遇到了重十四噸的地宮大門。怎麼開啟大門的呢?

    (地宮大門)

    先來看地宮大門長什麼樣呢?如下圖。

    怎麼開啟呢?

    這樣,定陵被打開了。

    但是可惜了,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很多文物沒有儲存下來,現在多是仿製品。之後,進入特殊時期,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在一把火中,灰飛煙滅,塵歸塵,土歸土。

    一些人不但沒吸取這次血淋淋的教訓,又按照原來的計劃,準備發掘長陵,因為一本非常有研究意義的《永樂大典》在裡面。

    幸好,被拒絕,隨後,其餘地方的帝陵發掘也紛紛停止。

  • 5 # 藍天上的海鷹

    定陵是喜好挖墳掘墓的郭沫若做的事情,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損失慘重,是中國曆代皇帝的悲劇,是一群有文化的流氓,打著考古研究的幌子,做有辱逝去中國皇帝的尊嚴的事情,這是中中國人的不幸,也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從那時起至今,中國專家依然喜好窺探先人的墳墓,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有多少財富,而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做人的底蘊有多厚,社會公德有關。

  • 6 # 帶翅膀的雨

    00

    衛69149048

    開啟定陵的時候,我還是小孩。

    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57年,那時候爺爺突然說要出去一段時間,奶奶問他出去幹什麼?爺爺默不作聲。後來才知道爺爺和他的夥伴們一起挖掘定陵。

    1958年, 爺爺回來的時候,已是滿頭白髮,臉色的皺紋像一道道深溝盤恆於面孔,奶奶根本沒認出來,爺爺的聲音也變的輕柔了許多。

    後來,不到半年,爺爺去世了。

    期間爺爺給我講了開啟定陵的許多稀奇的事情。

    那半年,每天夜裡爺爺突然驚醒,然後在院子裡找磚頭,石頭,搬來搬去,最後拆牆,拆門。

    天一亮,他就睡覺,醒來根本不記得晚上發生的事情。

    奶奶心急如焚,知道爺爺中了邪,於是去找村西面道觀裡的老道長。

    說明了情況後,道長捋了捋鬍鬚,掐指算了算,一壺茶的時間,道長徐徐的說,皇陵門前土,金剛牆上磚;磚裡道道符,陰陽五行毒。

    然後嘆了一口氣,道:拆了,罷了~起身徑直走出道觀。

    奶奶一頭霧水,回來問我什麼意思。我那時聰明伶俐,天資聰穎,稟性神悟,奶奶是不是說爺爺拆了人家的門?

    奶奶於是盯著問爺爺,怎麼拆人家的門?為什麼拆人家的門?

    爺爺說,誰願意拆呀,一圈人抓鬮,誰想那麼巧我抓到了。那門是三角形的金色塔一樣,我用鋼撬棒,使勁一撅,撬棒斷了。隊長又拿了幾根,換了七根才撅開一道縫。突然一道金光直衝我的臉,又好像是一條龍在盤旋,張牙舞爪,怒目而視,等拆下來了第一塊,又沒動靜了,於是又拆第二塊,又是如此,金龍又出現了,拆了6塊就感覺渾身無力,腳底發軟暈厥過去了~

    6塊磚,半年時間,吸走陽氣的臉,爺爺走了,這就是開啟定陵金剛牆的經過。之後,奶奶把我送到青城山學習破解之術,才解了這六道金龍符,奶奶才轉危為安,現在已經108歲,仍然打麻將,洗衣服,跳繩,今年還蹦過極呢?

  • 7 # 劉一千五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之陵寢。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明代在位最久的帝王。萬曆十八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五年半築成。崇禎十七年(1644年),為起義軍毀壞過,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維修過。民國二年(1913年),定陵又被焚。地面建築損壞非常嚴重。

    1955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文化部部長茅盾,以及張蘇,范文瀾,鄧拓六人給國務院寫信請示,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同年11月3日,周恩來總理批准了他們的報告。隨後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但是為了慎重起見,並沒有對長陵進行發掘,而是選定了定陵作為試掘物件,以便取得經驗後,再對長陵進行發掘。

    1956年5月,定陵發掘工作開始。在封土上開了探溝,找到了磚砌券門。這是通向地宮的通道。離此還開了第二探溝,找到了通道盡頭,並得到一塊"此石至金剛神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接著又開了第三探溝發現斜坡石隧道。並於1957年5月,發現"金剛牆",金剛牆是一道8.8米高,用磚砌的牆體。下部就是"圭"字型入口,裡面就是神祕的地下宮殿了。

    地下宮殿,也叫玄宮,玄寢,是墓主梓宮和隨葬品奉安的地方。是整個皇陵的核心部分。最具神祕色彩。

    地下宮殿由彼此通連的大殿組成。前殿,面寬6米,進深20米,頂高7.2米。中殿,進深32米,餘同前殿。開啟時,最裡端陳設著一帝二後的神座,五供和長明燈。後殿,是地宮主殿,亦為皇堂。內設棺床一座。棺床上陳有皇帝皇后棺槨和隨葬物箱。計有26只大箱。神宗居中,孝端,孝靖二後分置左右。由於年代久,帝后棺槨均己腐朽。帝后屍身全部腐爛。

    五殿共設有石門七座,頂部為"鍋底券"形制。左右兩殿各設石門兩座,分別通向中殿和玄宮方向。

    其餘不盡細敘……

    定陵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達3000件左右。許多器物價值連城。

    神宗皇帝冕冠

    神宗皇帝皮弁冠

    烏紗翼善冠

    金絲翼善冠

    皇后龍鳳冠

    皇帝袞服

    孝靖皇后的刺繡百子衣

    大金盆

    金託玉爵

    金環鑲寶玉兔耳墜

    均為國寶級珍品。

  • 8 # 小小看歷史

    定陵地宮是明神宗朱翊鈞以及他兩位皇后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之一,說到他的開啟,是有目的性的有組織性的,但是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因為他的構造比較特別的,但是開啟之後因為墓穴環境的破壞,導致很多東西都被迅速氧化,失去了考古的價值,所以不能保護的情況下開啟可以認為是另一種形式的破壞。

    這個墓是建立於1584年到1590年,時間大約六年,銀子大約耗費了800萬兩,可見造價還是非常高的,造價高陪葬品也多,雖然朱翊鈞曾經是個精益求精,節儉治國的好皇帝,但是後期荒廢的不行,所以要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要做一輩子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這個墓開挖的時間是在1956年,成立了專門的挖掘委員會,在初期還進行了試挖和勘測工作,不久後終於開始動真格的,但是搞了半個月居然還沒有找到入口,這就有點難受了,後來居然在一次意外的挖掘中找到了重要的線索,這就是一塊帶有字的小石碑,上面寫到: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通過這個線索很快找到了地宮的大門。

    找大門不容易,但是開門又費勁了,這個門高三米三,寬一米七,重達四噸,而且還是反鎖了的,必須用巧勁開起來才好,不然不僅開不了還可能破壞裡面的東西,但是問題不大,畢竟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團隊,所以這都不是問題,三下五除二考古專家們就找到了開門方法,雖然這個技術過關了,但是保護東西的技術還沒有過關。

    構圖原理

    鑰匙

    剛剛開門不久,很多東西瞬間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被破壞,皇帝穿的龍袍更是變成了跟紙灰一樣的東西,風一吹就成了散了,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玉器,絲綢等等也是一樣,失去了考古的價值,所以當時周總理下達指令說如果沒有能力保護就乾脆不要開挖帝陵,現在已經找到了的大型秦始皇陵都遲遲不敢開挖,原因也是一樣,所以與其開了保護不了乾脆不挖。

  • 9 # 歷史每日說

    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它之所以能夠開啟,其實是機緣巧合外加一點智慧,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成功的。而考古隊選擇開挖定陵的理由也很簡單,練練手,積攢點經驗。類似我們常說的打怪升級,也就是說萬曆皇帝的陵墓被當成了小白鼠做試驗。

    這裡就不得不提文學家郭沫若,因為他一直熱衷於研究古代文物,頻頻向國家建議對皇陵進行考古,第一站便選擇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就因陵墓裡疑似有《永樂大典》。然而明陵地宮的入口則沒有規律可言,考古隊長時間尋求長陵入口不得。

    尋找定陵入口

    一般來說,盜墓賊或者考古人員特別重視對陵墓入口的尋找,因為找到了地宮入口也就意味著陵墓將盡在掌握,如果無法找到,那就哪怕有炸藥也不一定能開啟。

    就拿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來說,近代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但就是沒找到乾陵入口,只能灰頭土臉的撤軍。

    眾人大喜,在這塊小石碑的指引下,找到了地宮大門。只見地宮大門,高3.3米、寬約1.7米,用漢白玉雕鑿而成,做工精緻,但大門是緊閉著的。眾人合力都無法推開。

    經過研究,大夥初步知道了定陵封陵的原理,採用了反鎖法:石門關閉時,用立著的一塊條石板,條石板的底部置入地下的方槽中,並在雕鑿石門的中部時,雕鑿凸出了一臺階,此臺階與地面方槽呈斜角,最終小石板斜立頂住臺階,從而固定住大門。那該怎麼開啟呢?總不能眼巴巴的看著吧。

    定陵成了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劇,即便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最後文物也儲存不當,真的是令人心痛不已。

    不禁想問句,明知道沒有保護文物的手段,還一意孤行,這是對文物到底有多深的執念啊?

  • 10 # 探尋歷史者

    明十三陵之定陵,乃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墓。

    定陵的挖掘,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重大悲劇,很多珍貴文物由於當年的科學技術不夠造成巨大損失,從此規定不會再主動帝王級別的陵墓,只進行搶救性的挖掘。

    在當時時任北京副市長吳晗和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的帶領下,於1956年5月,定陵試掘正式啟動。考古隊在定陵附近挖開第一道溝,剛挖1米多深,便發現了三塊刻字的石條,上面寫著“隧道門”三個字。

    十幾天後,考古人員在定陵城牆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當時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

    在一次意外的挖掘發現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在這塊石碑上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這塊小石碑明確的指定了“金剛牆”的位置,而“金剛牆”就是地宮的墓牆,也就是說現在已經確定了地宮的具體位置。

    因此考古隊迅速的開挖第三條探溝,在1957年的5月,金剛牆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在金剛牆上,有一個神祕的梯形開口。它就是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此入口並沒有被澆築,因此很快就被拆開。

    此時,定陵地宮的大門,出現在人們的眼前。而開啟這座定陵地宮的大門,就利用了自制的“拐釘鑰匙”,其原理就如下圖所示。

    據說,當時墓口開的一剎那,金碧輝煌驚為天人,不過短短二十分鐘,大量陪葬品被氧化,大量文物出土被迅速風華毀壞。由於墓室中長期處於一個穩定的環境,他的劣變速度十分緩慢,但是一旦脫離這次環境,水分,氧氣,二氧化碳等都會加速文物的劣變,有的甚至一接觸空氣就化成灰了。

    如果說定陵的發掘是因為無知,那定陵被糟蹋成這樣以後,郭XX竟然還想上書挖掘長陵等其餘帝王陵。而得知發掘的惡果之後,周總理下達批示,從此以後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動發掘,除非是搶救性質的。

    國家為什麼要主動發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王迅、趙化城等人認為,這裡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驅動,還摻雜了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員急於見到文物的“私心”等因素的影響。

    一位國家文物局前領導透露,陝西方面力主開挖乾陵由來已久。“1986年就提出過報告。1995年9月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陝西省領導又提出來,我還是不同意。2000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對這些計劃,國家文物局都給予堅決否決。”

    北大考古學教授、秦陵研究專家趙化成剛剛完成了秦陵的勘探工作,他認為:“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其實,這次勘探發現秦陵地宮儲存相當好,抗震效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

    “定陵當時我是贊成挖的,但就是因為我經歷的一切,現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趙其昌說。

    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徐蘋芳說,“帝王陵不能隨便動。挖乾陵都不成,何況秦陵?”

    據徐蘋芳回憶,當年挖掘馬王堆墓時,墓被水泡著,有一片藕片在水裡漂著,很漂亮,可拿出來一見Sunny就爛光了,跟鼻涕一樣,只有痕跡,沒有樣子了。“我們親眼看見的,馬王堆的文物剛挖出來的時候,非常光鮮,但一天天看著它變化,卻毫無辦法,太無奈了。”

  • 11 #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小心毒氣!”1957年5月19日,明定陵金剛牆圭門頂端一塊48斤重的城磚剛被抽出,旁邊考古隊員提醒的話音未落,只聽“噗”的一聲悶響,一股黑色煙霧從洞中噴射而出。一股刺鼻的腐爛黴變氣味隨之瀰漫開來,在場的考古隊員被嗆得發出陣陣咳嗽聲。

    其實郭沫若、吳晗等人最先提議發掘的不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坐落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安葬著明代的13位皇帝、23位皇后,其中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就是長陵,所以長陵就成為郭沫若等人的首選目標。

    1956年初,由隊長趙其昌、副隊長白萬玉等9人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長陵正式勘探發掘。明清時期的皇陵封土大多采用寶城、寶頂形式。簡單說就是在地宮上砌築高大磚城,然後在磚城內填土並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城牆就是“寶城”,圓頂就是“寶頂”。可惜考古隊圍著長陵的寶城、寶頂考察多日也未發現地宮入口。

    鑑於發掘長陵毫無頭緒,就有考古專家提議先試著挖掘一個小陵墓,等經驗豐富了再發掘長陵。於是考古隊又將目標轉向了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

    當時考古專家認為朱高熾只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獻陵修建比較倉促,規模也比較小,應該比較好發掘。而且獻陵距離長陵也最近,可以給發掘長陵帶來借鑑意義。但是考古隊經過半個多月考察,並未能找到獻陵地宮的蛛絲馬跡。

    就在考古隊員情緒低落時,隊長趙其昌無意中發現距離地面3米高的定陵寶城牆上,有幾塊城磚因年久失修有些塌陷,露出了一個直徑約0.5米的洞口。趙其昌趕緊讓隊員們搭人梯上去檢視,發現裡面有磚砌痕跡,好像是一個券門的頂端部分。

    “這是地宮入口!”考古隊員們頓時興奮地喊起來。隨後考古學家夏鼐親臨現場勘察,憑經驗斷定這就是通往定陵地下玄宮的入口。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耗時6年,花費800多萬兩白銀修建而成,其規模在明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但其建成300餘年來,已遭過3次大火。

    明末李自成率軍逼近北京攻下明十三陵後,曾放火焚燒十三陵大殿,並搗毀了定陵、慶陵、德陵的城牆及地面建築。後來清軍入關又放火焚燒了定陵以及德陵,只不過定陵的明樓修築得堅固,才有幸得以儲存下來。

    1956年5月17日,明定陵正式開始發掘。考古隊首先在定陵寶城內側正對著洞口的位置,挖了一條長20米、寬3.5米的探溝,目的就是先摸摸地下的情況。

    “石條上有字!”一位民工忽然大喊一聲。所有人都被吸引過來,只見石條上雕刻著3個字“隧道門”。吳晗等人聞訊趕來後,一致認為這裡就是地宮隧道入口。

    果然不出所料,當探溝挖掘到距離地面4.2米深時,考古隊在“隧道門”刻石的下方,發現了一個用城磚砌起的券門(拱門),同時探溝兩側也發現了兩道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兩牆之間有8米寬,猶如一個弧形衚衕由南向北延伸開去。

    考古隊斷定這個用城磚砌起的通道應該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磚隧道”,也就是通向皇陵的第一條隧道。考古隊面對新突破,為了保證定陵內部的安全,沒敢貿然拆掉那道券門。

    考古隊為減輕挖掘的工作量,沒有繼續挖掘而是沿著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繞到定陵明樓後面又開挖了一條寬10米、長30米的探溝。誰也未料到考古隊的這次挖掘方向的調整,差點使他們迷失了方向。

    第二條探溝挖掘一個月後,不僅沒有發現新線索,就連先前發現的隧道磚牆也離奇消失了,甚至還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嚴重影響了民工的情緒。

    原來有一天施工過程中突遇雷雨天氣,當地民工谷永中、張利、周福林就跑到長陵的稜恩殿避雨。當時谷永中依靠在稜恩殿內左側的大柱子旁,張利與周福林則坐在大殿地上。突然一個炸雷將谷永中依靠的柱子劈倒,谷永中當場倒地死亡,而周福林與張利也被雷電擊傷。與此同時,定陵明樓右側前簷上的琉璃瓦獸也遭雷電擊落。

    考古隊當時僱傭的民工大多是附近永陵村、守陵村的村民,他們都是600年前遷居此地看守陵園的衛士後代,所以他們受祖輩影響,自幼就對這些皇陵心懷敬畏之心。

    由此這些民工開始擔心是不是萬曆皇帝顯靈警告人們不要挖掘定陵,甚至還有一位年長民工跪在定陵明樓前,一邊磕頭作揖,一邊痛述自己的“錯誤”。

    而就在同一天,裕陵村的一位中年婦女,看到雨停了就到外邊的草垛拿草,忽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家人趕緊請來一位神婆。只見那位神婆從腰間拿出一根寸半長的銀針,瞅準中年婦女的人中穴位就刺了下去。

    隨即那位中年婦女大叫一聲,然後一邊向大街上跑去,一邊喊道:“我沒有錯,都因為定陵內來了一群人,要挖我的老窩,我沒辦法呆了,救救我呀!”中年婦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怪異症狀。有人認為這是得了“撞克”。直白說就是這位中年婦女被萬曆皇帝的鬼魂纏上了。

    其實雷擊現象完全可以利用科學原理解釋,而那個中年婦女事件很有可能是神婆搗的鬼,但當地百姓卻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有的民工藉口溜了,有的民工則乾脆辭工不幹了,即便是留下來的民工也開始懶散起來,第二條探溝的挖掘工作就此陷入了困頓狀態。

    趙其昌與白萬玉苦口婆心地給民工們做工作,才總算穩住了軍心,使發掘工作得以繼續下去。夏鼐針對前段時間的挖掘情況,建議繼續向深處挖。果不其然,挖掘工作很快就有了新突破。

    1956年9月的一天,民工欒世海無意中刨出一塊寬約半尺多、長約尺許的石碑,上面赫然刻著一行字:此處距離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時期將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那麼石碑上的刻字是對地宮具體位置的提示嗎?

    考古隊員們對此意見不一,有人認為這塊石碑就是“迷路碑”,是墓主故意混淆視聽,甚至還有可能指向的就是致人死地的暗道。不過吳晗等人卻認為這塊石碑提供的資訊是正確的。因為皇帝與皇后不可能同時死去,這塊石碑就是為後死者入葬時指引方向的。

    於是考古隊根據石碑提供的線索,重新調整了挖掘計劃,又開挖了第三條探溝。後來這塊指路石碑被奉為開啟定陵地宮的鑰匙,而被原地保護起來,迄今仍靜靜地躺在定陵博物館的櫥窗內。

    金剛牆屬於地宮的保護牆,一般金剛牆後面就是地宮。於是考古隊員為了讓出土文物能夠搶在一個不冷不熱、比較溼潤的季節完成整理、修復以及保護工作,又在探溝上面搭建了一個腳手架,並從京城租賃了一臺捲揚機、幾輛小礦車,然後安裝了鐵軌以加快挖掘速度。

    功夫不負有心人,調整計劃向西開挖的第三條探溝,剛開挖不久就發現了兩道東西走向、用花斑條石砌成的石牆。這兩道石牆間距足有8米,向西下方向傾斜,全長差不多有40米,很明顯這應該是比磚隧道更高一級的石隧道,這就說明定陵地宮已經近在眼前了。

    果然,考古隊在石隧道盡頭髮現了一道用明磚砌成橫貫南北的大牆。大牆的牆基由4層條石鋪成足有1.6米厚,石基上方則由56層牆磚與灰泥砌成,牆高足有8.8米,上面頂著黃色琉璃瓦簷。這就是考古隊歷經波折苦苦尋找的定陵金剛牆,這一天距離考古隊在定陵挖下第一鍬土,已經整整過了一年時間。

    金剛牆的中央隱隱約約有一個上窄下寬的圭形門券。券門上的磚砌沒有用灰漿,就是幹壘起來的,所以在陵道填土300餘年的側壓力下,券門已經向裡凹進去了大約有2CM多。由此可見考古隊拆除券門應該很便利,而金剛牆後面的定陵地宮已近在咫尺,於是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紛紛前來一睹金剛牆的威武雄姿。

    可就在金剛牆被發現10天后,有關明定陵的各種傳說又開始在當地流傳,甚至還有人說定陵中佈置了毒氣、暗箭以及陷阱等防盜機關,進入定陵者必死無疑。

    這天一位身穿破衣,頭戴斗笠的老漢來到定陵工地,神神秘秘地對民工說:“我家有祖傳的陵譜,上面清晰寫明定陵地宮中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條小船。後面還有一條深達1萬丈的深溝,溝上鋪了一塊翻板,溝底佈滿了鐵刺。人們只有乘舟過河、踏板過溝,才能見到萬曆皇帝的棺槨,而若想成功完成這項任務,只有與萬曆皇帝生辰八字吻合才行,否則就會喪命。”

    神秘老漢的話頓使工地上平添一絲緊張氣氛。而中國古代史書上也確實曾有記載說,有些皇帝為避免陵寢被盜,就安裝了許多厲害的暗道機關。只要有盜墓者進入,那些機關就會立刻啟動殺死盜墓者。那麼定陵地宮內是否也會有這些厲害機關呢?

    各種傳說、野史記載在工地上一經傳來,考古隊員內心也開始有些惴惴不安起來。郭沫若等人認為像陷阱、暗器之類說法應該不成立,而且定陵已經建成300餘年了,即便有這些設定也應該年久失靈了。

    至於地宮中提前放置毒氣的說法,郭沫若等人也不太認同,畢竟300多年前的科技應該對化學毒氣還未有太深的認知。不過地宮中的防腐材料應該少不了,歷經300餘年時間,其發生化學反應散發出的毒氣,倒是對人體應該或多或少有些危害。

    隨後郭沫若等人又到現場安撫考古隊員情緒,告訴他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一定要做好防範措施,以保證自身與文物安全。尤其是學醫出身的郭沫若還告誡隊員們,古墓內有屍毒,千萬不能大意。

    於是考古隊為確保萬無一失,不僅配備了防毒面具、膠皮手套、礦工安全帽、馬燈、福爾馬林等物品,甚至還為避免探溝Sunny不均勻現象,將開啟金剛牆的時間定在了晚間。

    可就在預定拆除金剛牆的那兩天,十三陵的天空總是烏雲密佈,雨下得並不太大,但就是打雷打閃讓人感覺怪怪的,所以沒有人願意第一個進入地宮,甚至也沒人願意成為第一個拆除第一塊牆磚的人。最終只得利用抓鬮的辦法確定人選,可以說現場的氣氛緊張極了。

    考古隊為了安全起見,決定先拆除圭形券門頂端的幾塊城磚。因為牆磚沒有灰漿黏合,所以抽動並不太費勁。當牆磚被抽出後,裡面並沒有什麼亂石、暗箭之類的暗器射出,只有一股難聞的氣體竄出。

    在現場指揮的考古專家夏鼐告訴大家,這是地宮內已積蓄300餘年的腐爛物體散發出的氣味,只要放淨後就沒事了。於是考古隊員們等洞內氣味排完後,又繼續拆除券門,直拆到第15層時,才停止抽拆。

    考古隊為了讓洞中腐臭脾氣徹底排出,並沒有急於進入地宮,而是又晾了一天時間才開始行動。經驗豐富的白萬玉為慎重起見,想讓民工到附近的昭陵村買一條狗,先讓狗進去試試看地宮裡面是否有毒氣、陷阱之類暗道機關。

    可隊長趙其昌卻擔心狗進去後,會破壞裡面的隨葬品。於是白萬玉就讓民工買來一隻大公雞扔進了洞裡。但由於洞裡太黑,洞口處太亮,大公雞根本不在裡面待著,很快就撲稜著翅膀從洞口處又飛了出來。

    沒有辦法,趙其昌、白萬玉就讓年輕的考古隊員龐中威第一個進洞。龐中威感覺應該沒有多大危險,就鼓了鼓勁兒,帶好防毒面具,手提馬燈爬進洞中。白萬玉用一根繩子拴在龐中威的腰上,另一頭由洞外的人緊緊攥著。龐中威在洞中探險,洞外的人則時刻盯著繩子的動靜。

    龐中威下到洞中,感覺手中的馬燈太暗,乾脆就用手電筒照路。他弓著身往前走了幾步,感覺落腳之處有些細微的聲響,低頭一看原來是一些腐爛的繩索、木板之類,遂又往前走了一段路,並沒發現傳說中的暗道機關,於是就按照事先約定的平安無事暗號,用手電照向了洞口。

    趙其昌等人一看洞中並無異樣,也跟著進入黑乎乎的洞中。他們藉著手電光四處檢視,很快就看到一個用整塊漢白玉巨石雕琢而成的大門。他們用手電透過石門縫向裡面一照,發現裡面漆黑一片,只看到一個看不清形狀的長石頂著石門,無論用多大力氣都推不開石門。

    原來古代皇帝為防陵寢被盜,都設有反盜竊工具頂門石,那麼又該如何順利挪開頂門石呢?考古隊查閱資料翻到崇禎時期的史書,發現開墓門是用一種像圈一樣的拐釘鑰匙。簡單說就是把拐釘鑰匙豎著放進去之後,再把它翻過來形成一種豁口套在頂門石上,然後再用木棍慢慢推開頂門石。

    考古隊利用拐釘鑰匙與木棍順利打開了定陵地宮大門,第一次親眼目睹了皇陵地宮的真實情況。這是一個完全用條石雕砌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中軸線分佈著前殿、中殿、後殿等三個大殿。

    地宮裡的前殿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中殿就像一個會客廳,裡面擺著一套雕刻著龍形圖案的漢白玉座椅,而座椅前面則擺放著兩個巨大的青花龍紋大瓷缸,裡面盛滿了黃蠟。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萬年長明燈,只可惜黃蠟還滿滿的,燈芯卻早就熄滅了。

    中殿有左右兩個配殿,左配殿空空如也,右配殿中設有棺床。也許右配殿是朱翊鈞為最寵愛的鄭貴妃預留的位置,可惜鄭貴妃薨逝後,大臣們並未按朱翊鈞遺願,讓鄭貴妃葬入定陵,所以右配殿雖有棺床,卻也是空無一物。

    等到考古隊員進入地宮後殿,發現萬曆皇帝擺在正中,孝端顯皇后與孝靖皇后的棺槨分列左右,棺外則擺放著一箱箱的陪葬品。那些木箱大多都已腐爛,許多陪葬品都裸露在外,但是蒙塵遮不住珠玉之光,大部分陪葬品依舊光彩奪目。

    陪葬品中除了少量祭祀使用的禮器,大多都是皇帝、皇后生前所用的生活器皿。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純金食盒、黃金或白玉的酒壺酒杯、以及大大小小的銀碗銀盤等食具,這就有力印證了萬曆皇帝后半生沉迷酒色的說法。

    考古隊整理出大量的珍寶後,就對萬曆及其皇后棺槨內的陪葬品充滿期待。因為據說孫殿英東陵盜寶時,最有價值的陪葬品都藏在慈禧的棺槨內,那麼萬曆皇帝的棺槨中也是否如此呢?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萬曆皇帝棺槨內陪葬品數量之多,工藝質量之高還是令人咋舌。考古隊員整整清理出11層陪葬品,才發現了萬曆早已乾枯成骨架的屍體,只有頭上那頂金絲CROWN還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這頂CROWN重達1斤6兩,是用150根細如髮絲的金線編織而成,其工藝之複雜,即便以現代科技也不一定能複製成功。而這頂金絲CROWN與兩個皇后棺槨中的4頂龍鳳頭冠相比,卻又有些黯然失色。

    這4頂龍鳳頭冠皆是用黃金、翡翠、珍珠以及寶石編織而成,其中那頂九龍九鳳冠就鑲嵌了3500顆天然珍珠,以及195塊各色各式的珍稀寶石,透出來的那種珠光寶氣,即便是幾百年後也是沒誰了。

    萬曆與兩位皇后的棺槨中除了這些金玉珍品,還有大量絲織品。譬如萬曆棺槨中光金線龍袍就有36件,而根據史料考證,一個織匠需要10年才能織成一件這樣的龍袍。可見萬曆皇帝將當時明朝最貴重的珍品都用來陪葬了。

    最終定陵地宮出土了3000餘件各種器物,精美程度震驚了世界考古界。但有些頗為遺憾的是,當時中國科技水平比較低,還有不少人的文物意識比較弱,致使許多定陵珍寶出土後受到嚴重損毀。

    譬如像龍袍之類絲織品,當時使用了一種叫水玻璃的化學藥品進行封護,誰料卻造成了絲織品老化。如今定陵博物館擺放的那些龍袍,其實都是根據出土原件複製而成的仿品,而真正原件早在出土後不久變成了碎片。

    還有更為遺憾的是萬曆以及兩位皇后的金絲楠木棺槨當時並未被當作文物處理。因為當時棺槨已有些腐爛,於是考古隊就用水泥仿製了棺槨,然後又塗上紅漆擺在那裡,卻將原來的楠木棺槨扔到後山去了。等到夏鼐察覺此事再去後山尋找時,楠木棺槨早已被當地百姓撿走。

    後來有人傳說,撿走楠木棺槨的人將其打製了傢俱擺放在家中,但這家人很快就出現了各種問題,都死得比較奇怪。

    至於這家人出事是否與使用萬曆皇帝的棺槨有關就未為可知,但是發掘定陵帶來的教訓確實值得我們警醒。由此國家嚴格規定不再對任何一個帝王陵墓進行主動挖掘,定陵也就成了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被考古學家主動開啟的皇帝陵墓。

  • 12 # blnt

    近些年以盜墓為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多,裡面情節甚是精彩,找墓穴根據陰陽五行,風水氣韻,進去又是各種機關連連,甚至還出現危險不明生物,特別是開棺的那一刻甚是精彩!

    那麼史上真正考古挖掘黃帝陵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定陵的挖掘過程,可能跟你想象的有所不同!

    盜墓筆記劇照

    定陵的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說明神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也叫他萬曆皇上!這個皇帝挺有特點,28年不上朝的記錄就是他創造的,因為前期有張居正輔政改革,明朝經濟軍事的發展還迎來一個小高峰,平定蒙古哱拜叛變,鎮壓苗疆土司楊應龍的反叛,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都取得勝利。

    萬曆皇帝劇照

    說明萬曆皇帝還頗有成就,又因為其在位46年,所以很多人猜想他的陵墓陪葬品肯定非常的豐富和珍貴!

    20世紀50年代考古專家意外發現定陵的封土圍牆坍塌,竟露出定陵的入口,於是也為定陵的挖掘工作拉開了序幕!

    考古專家與盜墓是不一樣的,他們是為國家服務的一撥人,通常也是歷史學家,為了解開歷史謎團從事考古活動,我們一般學習過郭沫若寫的文章,殊不知他還是個考古學家,這次定陵的挖掘工作就是他主導的。

    左一 郭沫若

    本來他是要挖長陵,也就是朱棣的陵墓,因為《永樂大典》很有可能在長陵,但是一年多連個入口都沒找到,因為裡面文物特別珍貴也不好直接炸開!

    不像電視劇裡的一樣,根據定穴之術能夠輕鬆找到!但很幸運的是定陵的入口卻意外找到!於是考古小組決定挖掘定陵!

    入口雖找到,但要找到地宮的大門還是很困難,畢竟這麼大的一座陵墓,也不能直接上大型機械,只能靠人工一點點挖掘,而且也很難把握方向,能找到地宮的大門主要靠耐力和運氣。

    要是摸金校尉估計會直接給你指明個方向,然後沒幾個小時就找到地宮大門!

    但郭沫若領導的考古隊盲挖了三個隧道,才找到地宮大門,總共花了一週的時間,最後找到一個小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金剛牆也就是地宮大門了!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這萬曆皇帝怎麼會留個指路的石碑,這不是方便了後世刨了他的墳麼!

    不過我是這麼想的,他在位這麼多年,陵墓應該早就建好了,封了土,為了死後方便找到入口,便立了這麼塊石碑!

    開啟金剛門

    那金剛門又該如何開啟,突然想到《盜墓筆記》裡小哥,他一般是直接用手指插入門磚,很神奇的就打開了。

    當然這個定陵的金剛牆開啟其實也沒有很費力。因為這金剛牆磚縫之間沒有灰漿粘合,幾十斤的城磚很快便被撬開一角,用手抓住磚邊向外抽動,這寬厚的牆門也就開啟。

    在這個拆磚的過程中也是非常的緊張,因為害怕裡面會有不明氣體,萬一是有毒的那就完了,幾個膽子大點的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因為他們非常迫切的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麼,進入地宮後既興奮又緊張,因為害怕會觸動什麼機關,但好像跟電視裡的不一樣,並沒有什麼機關,只有一股很難聞的氣體!幸好檢測到空氣還算正常!

    前殿

    考古隊員來到前殿,發現地上鋪著金磚,當然不是由金字做成的磚頭,只是一種特質的磚塊,成本極高,古代一般供皇族使用,現在故宮地面鋪的也是這種磚,很是金貴,猶如黃金一般!前殿好像並沒有帶來什麼大的驚喜,但越往後,收穫就越大!

    中殿

    中殿中赫然立著三個寶座,成品字形,皇帝寶座立於中間,皇后的寶座立於兩邊,寶座都是漢白玉打造而成,這皇后應該是孝端顯皇后王喜姐孝靖皇后王氏。

    每個寶座前面有一個香爐,一對花瓶和一對燭臺,再前面則放著一口大缸,缸裡面竟然放著香油和燈芯,這應該就是萬年燈了,不過發現的時候,這燈並沒有亮著。

    很多人不明白萬年燈有什麼用,我想大概就是意味著大明萬年不滅,永恆傳承的!可惜的是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這萬年燈也早滅了!還是《鬼吹燈》裡面的比較神奇,那燈火上千年都不滅!

    配殿

    考古隊經過中殿順著甬道又來到了配殿,在進去之前,考古隊甚是緊張,因為配殿很可能擺放著皇后的棺槨,一般最為珍貴的陪葬品就放在棺槨裡,皇后身份自然尊貴,像慈禧太后他的棺槨被孫殿英開啟,簡直驚呆了世人,口含夜明珠,翡翠西瓜,白菜!件件價值連城!

    慈禧 劇照

    這明朝的皇后地位雖然不及慈禧,但也不會很差!

    但考古隊進去的時候簡直驚呆了,啥也沒有!配殿裡竟然空空如也,難不成盜墓賊提前下手了?

    但是根據觀察的痕跡,這座墓是沒有動過的痕跡的,考古隊此時非常緊張,很害怕這次行動一無所獲!現在也只有後殿沒有進去了!

    後殿

    大家都知道定陵是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的,定然這文物就主要出自後殿了,這最精彩的部分也就在後殿。

    考古隊員此時內心是非常急切的,顧不上危險的直接走進了後殿,果然沒讓人失望,後殿中擺放著三口棺槨,儲存最完好的是中間那口棺槨,放中間顯然是萬曆皇帝的棺槨。

    很多人不理解“棺槨”這個詞,棺即為小棺材,一般人只有棺,槨就是外面的大棺材,一般人都是有棺無槨。

    這萬曆皇帝和皇后的棺是頂級的楠木製成,而這槨則是松木製成!儲存的還是比較完好,但孝靖皇后的已經有點腐朽了,因為她生前不是皇后,是被後代追封的,然後遷移到定陵!

    接下來就是最為緊張的揭棺了,當時考古隊還是多了個心思,用布矇住了鼻子,以防萬一,棺木被開啟後,皇帝和皇后都已成枯骨了,不免讓人感慨,生前無論多麼的尊貴,死後還不是和普通人一樣,只剩幾兩白骨!

    枯骨旁塞滿了各種陪葬品,在清理棺木中陪葬品的時候一隊員不小心碰到了皇后的肚子,竟然還有彈性,嚇得這名隊員一身的冷汗,難道還詐屍不成,冷靜思考後才發現,這是皇后穿著厚厚的錦緞棉襖!

    想起《盜墓筆記》裡的一個場景,也就是勘探魯王宮發現千年女屍,這女屍竟然千年不腐,還非常的貌美!很是神奇,當然這種鏡頭就只有影視劇了才有!

    聽說慈禧口中含有的夜明珠可以讓屍身不腐,夜明珠被拿走之後身體就立即發生了變化,也不知道是不是這麼神奇,不過我是不怎麼相信!

    清理完棺中的陪葬品後,發現在棺槨外還有29個木箱,裡面放著各式各樣的陪葬品,總共兩千多件!

    考古隊收穫頗豐,但是也出現了讓隊員非常揪心的事!

    由於疏忽,或者說考古隊員知識有限,很多陪葬品,特別是字畫等,出土後被氧化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得總理做了一個規定,以後不允許主動挖掘黃帝陵,除非有自信能夠保證不損害文物!

    因為國家的這個規定,像秦始皇陵,武則天的乾陵,朱棣的長陵等都不允許挖掘!

    秦始皇陵示意圖

    等以後掌握更先進的技術再去考古勘探,或許那個時候更多的歷史謎題將會解開!更多的驚世奇寶將會面世!像九鼎,蘭亭序,永樂大典,傳國玉璽等等。

    我最期待的就是《永樂大典》了,如果被發現了,那麼將很可能改變我們對古代歷史文化的認知,一瞥東方文明的光耀色彩!

    總結:這次對定陵的考古進行的還算順利,並沒有影視劇中的各種機關和奇珍異獸,收穫也是很豐富,但損失也很大,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作為研究明朝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體現!

    非常的期待現有的皇帝陵墓被開啟的那一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掌握相關技術,希望有生之年能有幸一睹其風采!你又最期哪件文物的面世呢?

  • 13 # 輪迴觀察

    1956年,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以及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三個人帶隊正式對明十三陵的定陵展開挖掘。本來是打算挖掘明十三陵的長陵的,也就是明朝第二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墳墓,明長陵也是13個陵墓中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陵墓,但是郭沫若一行人挖掘了近一年的時間,也沒能找到明長陵的地宮,所以就此作罷,然後將目標對準了定陵。

    當時郭沫若考古隊一行人在定陵附近挖了很多道深溝,也沒能找到陵墓的金剛牆,因為只有找到金剛牆才能確定陵墓的大門,當時考古隊員請了大量的民工來幫忙,在忙活了近9個月的時間,一直沒能找到陵墓的金剛牆所在,最後當大家準備要放棄的時候,忽然挖到了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寫道“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因為突然出現的石碑,讓在場的考古隊員們又重新燃起了信心,果然根據石碑上的記錄,考古隊員順利的挖到了陵墓的金剛牆。

    當發現了金剛牆,讓考古隊員們頓時喜出望外,因為金剛牆並沒有被銅汁澆築,所以很快考古隊員們就將金剛牆的磚全部拆除了,然後露出了裡面石頭做的墓門,兩扇墓門非常的厚重,從外面往裡推是永遠也推不開的,因為考古隊員都知道里面是被頂門石封死了,古代的好多陵墓,在下葬完畢之後,所有人員撤出來墓門只要一關閉,頂門石就會落下,將墓門從裡面頂死,這樣外面的人就進不去,也就是為了防止別人盜墓。

    最後考古隊員們經過查詢資料,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用一根鋼筋,一端弄成拐釘鑰匙的形狀,從墓門的縫隙插進去,然後套在頂門石的頂端,最後外面的人使勁的推著鋼筋,就可以把頂門石推倒了,這樣陵墓的大門就順利的打開了。墓門開啟之後,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映入眼簾的是各種陪葬品,好多瓷器,金銀珠寶,絲製品甚至還有字畫。

    但是沒有多一會,不可思議的事情讓所有人都鴉雀無聲,因為好多字畫還有龍袍竟然在慢慢的變黑,以至於最後手一觸控就粉碎了。主要的原因就是陵墓以前是處於封閉的真空狀態,忽然被開啟,大量的空氣和二氧化碳進入墓室之中,所以才讓這些文物遭到了大範圍的破壞。

    後來郭沫若還想再次考古挖掘明十三陵的長陵,立馬遭到了周恩來的反對,並且說以後不允許再次挖掘帝皇陵墓,除非是遭到盜掘或者破壞了才可以進行搶救性挖掘。

    明十三陵的定陵也是有史以來考古專家第一次挖掘儲存完好的帝王陵墓,由於當時的經驗不足,以及保護文物的技術不成熟,所以才讓好多文物毀於一旦,這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損失,也是所有人類的一次重大損失。

  • 14 # 知了的人物紀

    皇帝陵墓怎麼開啟的嗎?據當時參與挖掘的考古學家後來回憶,當時挖掘時,還曾出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怪事。時隔多年憶起,內心還是心有餘悸。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訊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開啟……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2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佈,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豔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然而,沒過多久,國家就明令禁止再開掘任何一個帝王陵墓。

    其實,發掘定陵是國家考古史上的一次災難,也是一次悲劇。

    因此,定陵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髮掘的皇家陵墓。

    然而,開始之初,國家考古隊首要挖掘的是長陵,而非定陵,那為啥會最後選擇了定陵呢?我們一起去一探究竟!

    1956年10月份的一天,有一份報告秘密地送到了國務院辦公廳,開啟報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文化界的一些名人,比如郭沫若、沈雁冰、吳晗等等,這份報告寫著"急用“兩個字。

    這份報告當時在圈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意見各異,爭執不下,所有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了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周恩來總理。

    數天之後,總理在這個檔案旁邊批了四個字:原則同意。這四個字,讓當時所有的爭執都塵埃落定了。

    那麼,當年這份秘密報告的內容到底是什麼?這件事又經歷了哪些波折呢?

    讓我們把時光穿梭機撥回到1956年。

    原來當時吳晗、郭沫若帶著他們的家屬到了十三陵,吳晗作為歷史專家突然問郭沫若,我們把十三陵挖掘出來,搞一個博物館,給群眾們參觀好不好?

    於是,中國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發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被送到周總理的手中,經過周恩來總理的批准,發掘計劃定在十三陵中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長陵,併成立長陵發掘委員會。

    但對長陵的調查一開始就陷入了困境,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要知道,考古挖掘,並不是像盜墓賊一樣,隨便開啟一個洞,就進行盜取的。考古需要找到墓陵的正確入口,一點點深入地宮,以及裡面的偏殿,以此保護裡面的文物。

    據說,皇帝為了不讓後世人隨意把自己挖起來,當陵墓修建完,最後封陵的人,都得被賜死,不能洩密關於皇陵的一切資訊,更不會給後人留下任何的設計草圖

    所以,當時的考古隊,一連找了好幾個月,基本把13個陵墓都查了個遍。唯獨發現定陵外圍牆的牆磚塌了,考古專家一瞅,讓參與的人員仔細拓印周圍的資訊。

    結果,當時一個民工在定陵磚塌處挖出的石條上有字,寫著“隧道門”,而這字直指地下玄宮的入口。這才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有了這個明顯的線索,考古隊再次上書,申請試掘定陵,以此作為經驗基礎,後期再開挖長陵。

    據史料記載,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120餘平方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

    定陵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共耗用白銀800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

    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成祖長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

    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座漢白玉石橋。過了橋就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由明世宗開始,由於明神宗建陵時仿照世宗所以有外羅牆)。

    可以說,皇帝的陵墓就是縮小版的皇宮。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皇帝們想著死後也依然過著陽間一樣的生活,所以,對陵墓的修改可是重視。不僅如此,還有妃子或者宮女陪葬,甚至陪陵,要求“事亡如事存“照顧他的起居生活。

    然而,儘管知道“隧道門”的線索,沒有陵墓的設計圖,考古學家還是“盲人摸象”,只能按照考古學家的思路,民工們開始挖了一、二、三條探溝,但依然沒有進入陵墓地宮的入口。

    直到1956年8月,9月,才有了新轉機,民工意外發現帶有刻字的小石碑: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是三丈五。

    因為這小石碑過於直白的提示,在當時產生了一場論戰,樂觀的人就是認為這是開啟地宮大門的鑰匙,而謹慎的一方則認為,皇帝怎麼會傻到明明白白地寫出到金剛牆的位置,來讓後人去挖他的陵墓呢,說不定是迷路石。這塊小石碑指向的像是置人於死地的暗道。

    針對當時的兩種討論,考古隊認為,定陵是萬曆皇帝自己省錢修建的陵寢,建成後,他並沒有死,所以,推理這塊小石碑應該是工匠們,為了帝后入葬能順利開啟地宮而偷偷埋下的標記。(挖掘後,確實有兩位皇后,為皇帝陪葬)。

    確定了這一點,考古隊決定按照小石碑的記錄,加深對土層的挖掘,於第2年年初,找到了墳墓的外牆,也就是金剛牆。

    而最讓人興奮的是,在金剛牆上,考古人員隱約地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圭形開口,判斷它就是400多年前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不過,正當大家沉浸在這種喜悅當中時,各種謠言在當地老百姓中開始流傳。在金剛牆發現10天以後,一個身穿破衣,頭戴斗笠的老頭悄悄出現在了工地一角,見到民工就開始打招呼說:

    “我家裡藏有祖傳的陵譜,上面清楚地寫著,定陵地宮有一條小河,上面有船,要想見到萬曆皇帝的棺槨,必須踏舟而過。如果生辰八字與萬曆皇帝不符合,必會喪命。”

    一時之間,謠言四起,而更令大家感到害怕的是,發現金剛牆以後,當地確實發生了2件離奇的事件。一下子搞得人心惶惶,也讓挖掘定陵的工人越來越少。

    考古專家趙信在2012年接受採訪時,回憶說:“1957年8月的一天中午,大家吃過中飯後,天就開始下雨,打雷。雷聲特別大,震得當時的地都直顫動。沒想到,此時就有人喊,長陵大殿裡劈死人了。大家一聽說百年不遇的稀罕事,都紛紛前去看真如此。“

    到了現場,果真看到一個人在長陵大殿的一個柱子臺邊上臥著,身穿黑衣,身上沒有血,不遠處還有一根直徑1米多的柱子,也被劈倒了。

    而且,更讓人覺得心慌的是,在差不多的同一時間點,考古所在河南(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也死了人。

    在發生這麼多事後,很多人都膽戰心驚,真擔心性命難保,但這挖掘工作肯定要進行下來,否則無法向國家交代

    不過,越是到了拆開金剛牆的日子,天空老是烏雲密佈,乾打雷打閃,卻沒有雨。大家越來越擔心,是不是觸犯了神靈,不讓後人去拆磚,進入地宮,開啟皇帝的棺槨。

    就連考古隊帶隊的考古學家白方玉也擔心,真會有像古書記載中的,皇帝為了不讓後人挖掘自己的額陵墓,會在裡面設定複雜的機關,暗道,或者毒氣,一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喪命。

    因此,大家都不願意第一個進入金剛牆,甚至不願意第一個拆開圭形入口第一塊磚的人。

    不過,白方玉還是打開了第一塊磚,只聽見傳出了呼呼的黑風。拆完以後,隔了一個多月,大家都怕有毒氣,沒有敢進去。最後,還是靠有一樣東西,起了關鍵性作用。

    這就是一隻紅公雞,為了測試金剛牆裡面時候有毒氣,考古隊就直接把一隻公雞探路,讓它在裡面活了3、4天,以確定安全。

    但大家小心翼翼地站在金剛牆外圍,不敢輕舉妄動,擔心裡面還有暗箭和翻板。看著能開啟地宮的第一道門,最終還是組成了7個的探路隊,用一根繩子把各自的腰部拴住,第一個人在前面,用鎬把左敲右敲、上敲下敲,生怕有暗箭,或者腳底踏空,後面的人趕緊把人拉出來。

    經過這一番波折,終於來到漢白玉石做成了地宮大門,然而,這道門也裝了反盜竊的工具,門腰上有一塊“頂門石”。

    怎麼開啟這道門呢?終於在一本皇宮秘籍當中,發現了一個叫拐丁鑰匙的開啟工具。考古人員依葫蘆畫瓢,製作了一把特別的鑰匙。

    這把鑰匙,就是用一根一米來長的8號鐵絲,然後,有找來了一些繩子,拴在鐵絲的後面。再把鐵絲彎成了半圓形,然後立著從門縫裡面送進去,再轉過來,以此套住頂門石的腰部,再把門外的鐵絲慢慢彎成一個圓形。

    就這樣把頂門石給拴住了,就這樣做成了一個牢固的拐釘鑰匙,把門拉開了一個縫,讓小個子的人鑽進去,把頂門石拿開。

    讓大家沒想到,這塊頂門石也寫著字:玄宮七座門,自來是,俱未驗。

    這時,大家才知道,這塊頂門石,原名叫自來石。而且自來石提示,這幽深的玄宮裡面還有六道門等著去開啟。(如今在定陵博物館,這塊頂門石也成為了大家爭相觀賞的重要文物)

    就在開啟最後一個門時,讓大家目瞪口呆的情形出現了殿中部偏西處有3個棺床上赫然並排列著3口主朱漆棺木。

    然而,正當大家想開啟萬曆皇帝的棺槨時,萬曆皇帝卻用特別的方式迎接了考古隊的到來。一時之間,萬曆皇帝顯靈的謠言又四起。

    原來大家發現,萬曆皇帝腳底的棺木處,有一個大窟窿,還沒開館,大家就瞅見一個白影,迅速鑽進了棺木裡頭。

    大家定神回想,這白影是一個活物,猜想是白老鼠,但考古隊不得不將墓內的情況報告上級。

    未料,給窟窿灌了半瓶的福爾馬林,果真一隻白老鼠跑了出來,過了幾秒,便倒地身亡。

    這時,大家才紛紛開啟殿中的棺木,那萬曆皇帝用了什麼奇珍異寶給自己陪葬呢?

    據說,考古隊對它的棺槨進行逐層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曆皇帝的屍體。

    整個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

    明定陵的發現,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地宮結構堪稱明代皇陵規制的代表。

    然而,不幸的是,且由於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和發掘技術有限,使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未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迅速風化,因此,定陵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再加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8月24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館門前廣場上接受批鬥並被焚燬。

    3口由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本身質地堅固,雖然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但也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

    此後,國家出臺政策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目前,中國對帝王墓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而保護是放在首位的。“

    定陵發掘30年後,當年主持定陵發掘的考古學家夏鼐表示,“如果現在挖,後果會好些,再推遲30年也許更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那時國家才剛剛成立幾年,百廢待興,有經驗、有實力又專業的考古學家非常少。要完成如此複雜的考古工作,當時的考古隊員只有9個人,並且這9人中只有3人有大學的教育背景,剩餘6人,有5人是初中畢業,1人是小學畢業。

    並且隊員的年齡普遍在17到23歲之間,只有2名是50多歲的老隊員,是有多年的實踐經驗。

    因此,在處理出土的文物,特別是對於處理絲織品,因為沒有經驗和足夠的儲存技術時,他們都犯下了終身遺憾的錯。

    其實,當時剛出土的絲織品,衣物都是完整,只是顏色略顯得黯淡,但花紋卻非常的清楚,質地也很柔軟,完成能舒展開。

    但工作人員卻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就是我們說的塑膠,加入了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據後來的人回憶,剛開始的幾個星期,衣服還看不出變化,哪知道,過了幾個月,就全部 變黑,變硬,變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絲織品是有機物,裡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它是非常容易氧化的。在墓陵時,氧氣含量很低,幾乎沒有,但在空氣中,氧氣一下子被擴大了上千倍,所以,絲織品就會迅速被氧化,甚至被碳化。

    在當時,甚至是現在,考古界對絲織品的儲存也沒有完全可靠的方法。

    總的來說,皇帝的陵墓發掘,會給後人更多瞭解當時朝代的機會,但如果處理不當,這對於我們的文化遺產,都是無法彌補的傷害。

    其實,現在我們去定陵博物館,看到的很多展示品,都是仿造的,且看且珍惜。

  • 15 # 點亮神州

    發掘定陵是個無可挽回的悲劇!

    在那個浮躁的年代背景下,一些學術輕浮的大師們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似乎也合情合理。這只是那個年代眾多錯誤中的一個。

    明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北,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個,墓主是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俗稱的萬曆皇帝。

    定陵中還葬有萬曆皇帝的兩個皇后——孝端顯皇后(王喜姐)、孝靖皇后(王氏,明光宗朱常洛之母,皇后之位是追認的)。

    這個定陵包括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地宮幾部分,佔地18.2萬平方米,整體佈局為前方後圓。

    這個定陵並不是萬曆皇帝死後才建的。古代皇帝都是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給自己掘墓了。它是在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公元1584~1590年)之間修建的。修建這個定陵,共花了6年時間,耗銀800萬兩。

    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在位48年。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墳修好後,他又“等死”等了30年。

    因為有充足的時間修建,萬曆皇帝也捨得給自己花銀子,這個陵墓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三個陵之一。

    不過,定陵的地面建築沒有躲過戰火。大明覆亡時,李自成的軍隊攻佔昌平,將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築焚燬;同年清兵入關,定陵再遭一次破壞。

    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對定陵作了維修,重建了祾恩門、祾恩殿。但清政府做的,只是點兒面子活,出手肯定沒有萬曆本人闊綽,所以重建的規模要小了不少。

    然而,重建的建築在民國年間再次被焚。好在寶城、明樓、重門、地宮始終沒有遭到過嚴重破壞。

    1956年,一些狗頭專家力主對明陵考古發掘,定陵成了首個(好在也是最後一個)目標。此次發掘獲取了眾多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羅紗綢緞。

    1966年,文革開始。定陵也成了“牛鬼蛇神”,萬曆和兩位皇后的屍骨、畫像、資料圖片等物被一批勇士抬到定陵博物館重門前,憤怒批鬥。批鬥會勝利、圓滿閉幕後,這些東西被焚燬。裝殮屍體的三口金絲楠木棺材,也被丟進了寶城外的山溝裡。

    現在,定陵裡的許多物品,是根據資料圖片仿製的。

    為什麼發掘定陵?

    當時知北京市的吳晗,是明史專家,他最早提出了挖掘明朝帝陵。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茅盾)、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等人聯名上書,請示挖掘長陵(朱棣陵)。隨後,“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

    該委員會的技術指導夏鼐,先派其弟子做前期調研,結果圍著長陵打轉了幾個月,沒找到地宮位置,就放棄了。

    經商議後,這夥人又決定挖獻陵(明仁宗陵)來練手。然而,這個意見被否,原因是獻陵規模太小,練不出經驗。

    後來,他們又考慮過永陵(嘉靖皇帝)、思陵。最終,他們選定了定陵。

    選中定陵的原因,一是規模大,能練出經驗;

    二是年代較近,地面建築完整,容易復原;

    三是萬曆當皇帝時間長,陵墓修得豪華,預期能挖出更多東西;

    四是調查得知了定陵了地宮入口。

    發掘過程

    1956年,考古隊殺進定陵。

    當時考古隊還在附近村莊招募了許多年輕勞力,來幹挖土等體力活。

    試掘一年後,他們於1957年打開了定陵的地宮。

    其實發掘定陵並沒有什麼難度,唯一讓考古者感覺棘手的是金剛牆。所謂金剛牆就是地宮的承重牆,由巨磚築成。

    考古人員發現它並不牢固,就搬梯子將巨磚取下來幾塊,然後就露出了地宮。當時專家們也沒經驗,害怕裡面有機關,就扔了一隻大公雞進去。然後大家等了七天,還能聽到公雞打鳴,就確信裡面沒機關、沒毒氣,這才進入地宮。

    然後大家遇到了另一個小問題,就是地宮的正門。它由一整塊漢白玉製成,後面有一大塊頂門石頂著。有專家制作了工具,從門縫裡伸進去,把頂門石推開,門就打開了。

    定陵地宮深27米,有前、中、後、左、右5個廳,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

    左、右兩廳為配殿,中間各安放著一個漢白玉棺床;

    中殿安放著3個漢白玉寶座,並擺放著皇帝、皇后的五供和長明燈;

    後殿面積最大,棺床上擺放著帝、後的棺槨,周圍擺放著各種殉葬品。

    考古發現,萬曆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體已經腐爛,只剩骨架和頭髮。

    神宗的棺槨內塞滿了陪葬品。神宗屍身上蓋著錦被,下面墊著錦被,旁邊放著袍服和織飾匹料,錦被下面還墊著九層被褥,其中一層上綴有17枚“吉祥如意”金錢。神宗本人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刺繡袞服,腰繫玉帶,下身穿黃素綾褲,足穿紅素緞高繡靴。

    神宗身體為側臥,腿微曲,如北斗狀,這讓人有些意外。

    孝端皇后身下鋪著四層褥墊和一層織金緞被,其中一層褥墊上綴著100枚帶“消災延壽”字樣的金錢。身上則蓋著緞被。孝端皇后頭戴插著金簪的黑紗棕帽,上身穿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身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足穿黃緞鞋,腰繫繡雲龍紋長裙。

    孝靖皇后生前因出身低賤,並不受寵,甚至被長期幽禁。

    考古發掘也印證了史書的記載,孝靖皇后的棺槨裡,陪葬品非常稀少。一件出土的銀壺,沒有任何紋飾,底部銘文顯示為萬曆壬午年制,乃是她封妃那一年的物品,她共用了30年;另一件鍍金銀盤,也滿是破洞和缺口。至於三箱隨葬品,是遷葬後補充的。

    定陵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珍貴金器達數百件,以帝、後的金冠最為精美。此外,各種衣物、飾品、匹料亦達600多件,以皇帝的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

    不過,因考古人員知識不足,經驗不足,準備不足,技術水平有限,裝置原始,在發掘的過程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陵墓中的有機物品(主要是絲織品)在遇見空氣後,迅速氧化變質,考古人員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變成了一堆灰。

    此外,一些文物在文革開始時被毀。

    其餘文物儲存在定陵的平房內,因條件簡陋,不少文物逐漸劣化。直到2012年,人們才花費3000萬元,建起了地下文物庫房。兩年後,定陵的3000多件文物才移入庫房。

    考古完成後,有關部門又對地上建築作了整修,在原址修建了定陵博物館。領導本次考古的郭沫若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該館於1959年開放。

    挖了定陵之後,一些人又急不可待地要挖其它明陵。但參與發掘定陵的良心專家鄭振鐸、夏鼐上書,請求停止發掘帝陵。於是中國決定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堅持至今。

    不管怎麼說,這次考古入選了2021年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 16 # 德蘭珠珠

    這個是近代文物史上最不願意提到的一件事,咱們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就是不動完整的陵寢,定陵開啟後許多絲綢、書畫、包括棺槨和帝王的骨骼都沒有妥當和恰當的儲存措施,加上那個年代的破壞力極大,惋惜大於所謂的考古。可以這麼說,郭沫若主張的發掘定陵,在他自身思想激進的同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歷史損失。

  • 17 # 小鵬飛飛

    定陵是明朝皇帝萬曆的陵墓,先說說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的第三子,十歲登基稱帝,親政後,意氣風發,勵精圖治,生活節儉,執政期間,還主持了“萬曆三大徵”,即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北韓展開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留下了萬曆中興之美譽,但到了中後期,萬曆皇帝就很少上朝了,長達二十多年,有人說萬曆皇帝是沉迷酒色,被鄭貴妃美貌吸引無心朝政,也有人說萬曆皇帝年老時有腿疾,行動不便而造成,眾說紛紜。

    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享年56歲,葬於明十三陵定陵。郭沫若等人對明帝陵進行挖掘,郭沫若剛開始初衷並不是要挖定陵,打算挖武則天的乾陵以及朱棣和秦始皇墓,但這幾座墓穴太大,一時半會怕沒有經驗挖掘不成,於是先拿相對於比較小的定陵練練手。

    1958年,郭沫若等人開始對定陵進行挖掘,發現地宮外部的一塊小石碑,透過這塊石碑,找到了定陵地宮大門,只見地宮大門由兩扇重約四噸、高3.3米、寬1.7米的漢白玉雕鑿而成,可是地宮大門從裡面反鎖,怎樣才能從外面開啟呢?考古人員又犯了愁。

    後來,考古人員想出了一個主意:先在定陵地宮入口處挖了三條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長的深溝,可是,即便這樣,還是沒能找到地宮入口,怎麼辦呢?就在大家準備放棄的時候,偶然間,在一條深溝的角落裡,發現了疑似地宮入口的指路石,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順著指路石一路向前挖掘,終於發現了地宮入口的金剛牆,而地宮入口就在金剛牆的後面。

    自此,定陵地宮終於被開啟,但因為當時缺乏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好多文物比如絲綢織品、龍袍、玉器、金器等迅速被氧化,造成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從這一點來說,郭沫若等人難辭其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役女排球員戀愛結婚,對保持自身的競技狀態是否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