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步走青雲

    甲午海戰大清的戰艦要明顯強大於日本,但大清完敗。解放戰爭,國軍的武器裝備要遠遠強大於共軍,但國軍迅速敗退臺島。人不行,就沒有戰鬥力。

  • 2 # 滸國遊夢

    首先是指揮不統一,葉志超雖然是名義上的統帥但是下面的甘軍等諸營並不服從指揮;其次戰鬥決心不堅定,清軍雖然有左寶貴聶士成等奮起抗擊,但是大部分部隊特別是主帥葉志超心存儲存實力的心態,導致整個部隊一觸即潰。更有我軍情報被日軍掌握,最終導致我軍海陸皆敗!

  • 3 # 崑崙駿馬立

    戰術的失敗,還有個別指揮官貪生怕死,從軍事角度看,當時的艦隊已經落後了,不是什麼亞洲第一強,炮的射速比日本要慢,雖然炮重,但是戰艦數量也少,說亞洲最強是胡說八道,從炮速到數量,都沒優勢,

  • 4 # 條頭津津有味

    甲午戰爭清朝充分表現出其拙劣的戰爭思想。軍事思想是守備,不是進攻型,沒制海權的戰略大局,陸防落後訓練低劣沒有戰備的優勢,以夷制夷希望列強調停相互牽制,耍小心眼,導致倉促應戰準備不足。

    清朝低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這一點是中中國人的大毛病,到後來的張學良、蔣介石都有這種心態,不是低估了日本武器,是低估日本的奪取中國的野心。

    想當初袁世凱在北韓的表現才是nb。

    李鴻章昏聵老朽,治兵用人不行,誤國!

  • 5 # 明哥52601

    拋開政治、經濟、外交等因素。純從軍事角度說。甲午戰爭失敗在於建軍的思路不符合現代軍事發展潮流。路徑選錯了。結果好不了。比如海軍建設還停留在口徑就是真理的大炮鉅艦階段。日本海軍的航速、射速都比清朝北洋水師快很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被現代軍事發展史上一個個案例所證明。日俄海軍的較量也說明這個道理。新中國海軍建立以來歷次海戰都是以小博大。靠的就是航速快、射速快。陸軍也是這個問題。古代的連弩、騎兵。現代的自動武器、坦克、火箭炮、直升機、強擊機都是以快打慢。

  • 6 # 李老根2017

    《甲午海戰,百年之恥》

    甲午海戰失敗的主因,是北洋艦隊一支孤軍對陣一次日本舉全國之力,打敗中國北洋水師的戰爭。由於主將李鴻章在江南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殺死過清庭大臣翁同龢的族人。翕同龢作為曾經的戶部尚書,軍機大臣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深得老佛爺西太后的寵幸。他不但對李鴻章懷有私忿,還慫容西太后對北洋水師的對日作執消極態度乃至扣押軍費,將大量銀子用於修建給西太后拜壽的頤和園。冷眼旁觀李鴻章以一己之力對戰日本全國雄師,導致北洋水師一直處於孤軍作戰,缺乏後援,軍費枯竭,火器不足的絕地應付,終致戰敗,水師瓦解。所以不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方面考察,甲午大海戰都是李鴻章一人一支孤軍對戰日本舉國之力的戰爭。反映了清庭的腐朽和無能,朝野上下的畸樞裂簷,淤礎溺淹而令百世史家扼腕一一

  • 7 # 肥皂樹

    當時大清帝國有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噸位和數量遠勝日本,為什麼會敗呢?主要是因為大清帝國艦船噸位太大,行駛緩慢,大口徑火炮射速慢射程遠,而日本艦隊噸位小行駛靈活,火炮射速快,在交火時日本艦隊始終離大清艦隊很近,大清的火炮又只能打的遠,定遠艦和致遠艦成了活靶子,豈有不敗之理。

  • 8 # 北緯33度30分

    海軍戰略及海上作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導,也是最後結局的關鍵。如果單從軍事角度,探討北洋水師乃至清政府失敗的原因,就要看海軍為什麼敗了,問題出在哪裡?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建軍戰略落後。清政府建立海軍的主要目的,按照李鴻章的說法,是“欲與洋人爭鋒”、“保和局,守疆土”、“可上岸擊賊”。由此可見,北洋海軍的主要使命是保衛海疆、維護統治秩序。而日本海軍的戰略目標是“拓萬里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耀皇威於海外”,海軍的使命是稱霸亞太地區乃至世界。

    金一南教授說:戰爭,從來用血與火,對一支軍隊進而對一個國家做出嚴格檢驗。甲午海戰告誡我們,戰略決策者必須有風險意識和敢於鬥爭的膽識和氣魄,人民軍隊必須有和敵人刺刀見紅、血戰到底的膽略和勇氣,則國家強盛、人民安詳!

  • 9 # 文化歷史田園

    一、當時大清朝北洋水師的戰艦平均比英法等國的戰艦落後五六年,航行速度比人家慢,速射炮發射的速度也比人家慢半拍,北洋水師發十發炮彈的時間,英法已經發射了幾十發甚至上百發。

    二、在戰術上,沒有做到集中優勢戰艦圍剿敵軍戰艦,而是在戰艦本來就落後、戰鬥力、作戰經驗都不足的情況下,與英法戰艦開展一對一對抗,這樣北洋水師肯定處於劣勢。

    三、再說炮彈彈藥藥質量也存在粗製濫造,大戰在即,大敵當前,要求極具殺傷力的炮彈居然有不少假彈和啞彈,明明擊中了敵方戰艦,但卻不爆炸!這樣的武器裝備,再優秀的指揮官也打不贏!

  • 10 # 文文情感故事

    政治上,清廷貪腐無能,排斥異己。李鴻章以漢人身份掌握重權,被滿人忌憚,行事處處受到掣肘,北洋軍費也被層層剋扣。國戰一起,清廷竟不給北洋提供後援支援,雖為兩國之戰,但實際上卻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派系以一隅之力對日本舉國之力;

    甲午戰爭

    經濟上,當日本因為政府沒錢,買不起購買吉野號時,天皇帶頭,全國自上而下節衣縮食捐款給政府,甚至連妓女都把嫖資捐出來也要買吉野號,而清廷為了給慈禧過60大壽挪用600萬兩海軍軍費(當時吉野號摺合白銀約為340萬兩,本來北洋要買的,但因為軍費被挪用,不得不放棄購買);

    甲午戰爭

    軍事上:首先,北洋艦隊戰艦都是十幾年前的老艦,效能早已落後,而日本吉野號等主力戰艦均為當時最新式戰艦,航速、火炮射速、炮彈投射量等各項效能都超越北洋,日本已經採用了大威力的下瀨火藥,而北洋海軍還在使用煙大威力小的黑火藥;其次,由於北洋軍費屢遭剋扣,致使海軍官兵疏於訓練,管理混亂,雖勇氣可嘉,但難以取得戰果(注: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認為大東溝海戰時出現了炮彈口徑不對,塞不進炮膛,不得不用銼刀磨細。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銼刀不可能將炮彈磨得完全符合火炮口徑,必然磨得凹凸不平,對於精密的火炮而言,炮彈某個地方哪怕凸起1mm,即便炮彈能塞的進炮管,發射時也極有可能因為這個凸起的地方卡住而炸膛。

    甲午戰爭

    影視劇中磨炮彈的情節,更應該是磨去防止炮彈鏽蝕的油封或油蠟。但都已經開戰了,炮彈居然不在上艦前就去油,說明了北洋海軍官兵平時是何等疏於訓練,管理混亂);第三,北洋艦隊戰術落伍。北洋艦隊主力是鎮遠、定遠號,戰術都是圍繞這兩艦制定的。而鎮、定兩艦的設計是為了艦艏對敵,全速向敵方衝刺,通過艦艏水下的撞角撞擊敵艦來取得戰果(不得不說,鄧世昌最後撞向吉野號,看起來很悲壯,實際上因為鎮遠號設計就是為了撞擊敵艦的,但我們不能否認鄧世昌的民族氣節),所以北洋在戰術上,是整支艦隊統統艦艏對敵衝鋒,但日本吉野號等戰艦均為快速巡洋艦,航速遠超北洋各艦,北洋追不上,逃又逃不了,被日本聯合艦隊放風箏放死了;第四,陸戰的失利。清軍雖裝備佔優,但官兵缺乏血性,不畏戰但懼敵(簡單來說,清軍打順風戰、陣地戰,不怕,但一旦日軍發起決死衝鋒,不計傷亡拼刺刀,清軍一觸即潰),同時陸戰戰術落後(清軍戰術還停留線上列步兵排隊槍斃時代,排著密集整齊的隊形站著射擊,

    甲午戰爭

    而日軍戰術已經開始向近代轉變,散兵線、趴著射擊,那邊會贏不言而喻),被日軍從北韓一路反攻至旅順,同時劉公島海軍基地外圍陣地均被日軍佔領,京津地區門戶洞開,日軍可長驅直入,自天津登陸,再現二鴉。清廷不得不急忙議和

    甲午戰爭

  • 11 # 老伊先生談史

    首先是海戰:日本速射炮的勝利,海戰和空戰,是最拼技術裝備的,嚴復當年認為北洋水師不是官兵水平不行,也不是官兵不夠英勇,就是武器不行、船不行!

    【美】波特《世界海軍史》 第十六章 日本海軍力量的興起

    “由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中將率領的日本艦隊,它的主要裝備是67門4.7和6英寸的速射炮,這是那個時期最有效的海軍炮,以後瞄準技術的改進才使遠射程重型火炮得到優先發展。他的艦隊區分為半獨立的兩個分艦隊。由坪井少將指揮的先頭分艦隊由4艘航速達17節的巡洋艦組成;主力分艦隊由伊東佑亨直接指揮,由另外4艘快速巡洋艦組成,後面還跟著2艘快要報廢的在隊形變換時只有切角才跟得上隊的鐵甲艦。伊東佑亨的艦船沒有一艘有重灌甲。”

    “ 因為日本人顯然擊敗了華人取得了勝利,海軍理論家考察了他們的戰術以吸取有益的教訓。這個分析得出了某些東西。鴨綠江口海戰的局面與利薩海戰相類似——縱隊舷側攻擊對艦首攻擊。這樣對這兩次海戰的戰術分析似乎互相否定,只有一點除外——在利薩、在鴨綠江口和很久以前在特拉法爾加角——獲勝的艦隊均是採用分開的分隊進行戰鬥的。透過劃分兵力把戰術上的機動性和獲得勝利的可能性結合起來的戰術得到各地海軍軍官熱心的研究。由於日本的重炮實際上沒有打壞中國的裝甲,於是強調火炮和裝甲的激烈辯論依然沒有結果。日本人取得勝利主要是因為掌握了壓倒優勢的速射炮。”

    2.陸軍方面,只能說是清軍腐朽沒落了:

    日本特務小川又次,多次潛入中國進行情報刺探的。他的《征討清國策案》,使我們可以看到清廷陸軍的真面目:

    “清國用於軍備之費用雖巨大,但用於八旗、綠營之費用,恰似救濟貧民,于軍備無一利。只好培育海軍與陸軍之防勇、練軍40 萬。此40 萬兵卻非由一元帥統轄,而由各省總督巡撫分轄。教育方法各不相同,或偶爾有同意於改良者,聘外國教師,卻可惜不全委託於教師,取半洋半清式戰術,只能徒增繁瑣。教育如此,兵器又何能劃一?一朝有事,聚合此種兵去作戰,其不便必不可名狀。加之,更可憐者,將校雖有文官、武官,皆不懂任何兵學,只圖利己。由此可知,將校實無指揮此兵臨陣對敵之技。”

    陳學海(1877-1962年),威海城裡人,在來遠艦當水手。他在晚年口述回憶時,介紹了甲午時清軍將領臨陣脫逃情況:

    “鞏軍劉統領(劉超佩)是合肥人,經常打罵當兵的,當兵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劉鬍子”,就是“紅鬍子”的意思。有一次,一個當兵的得罪了他,他親自用槍把這個當兵的打死了。他待兵狠,可一聽見打仗腿就打哆嗦。正月初五早上,日本人離南幫遠著哪,他就乘快艇跑到劉公島,藏在開大煙館的同鄉林琅齋家裡,以後又逃到煙臺了。”

    日軍進攻大連灣時,駐守大連灣的主要是趙懷業的6個營懷字軍。當他派去支援金州計程車兵回來稟告金州已經失守時,他當即挑選50多匹高頭大馬,連夜逃往旅順。反倒是和尚島炮臺守軍,自發與日軍交戰了一番。

    防守威海的綏字軍因兵力單薄而大量招募新兵。而隨著日軍攻勢的深入,這些新募士兵甚至聞惡戰將至即未戰先逃。導致威海衛堅固而重要的北幫炮臺群未經一戰就落入日軍手中。

    在日軍審訊被俘的北洋水師將領蔡廷乾的記錄中,留下了這樣憤憤而又無奈的對話:

    “日審訊官:陸兵不能相互救援而招致失敗,沒有其他原因嗎?

    蔡廷幹:太平時期不思軍備,臨戰時新招兵丁首鼠兩端乃敗因。”

    清陸軍還處在落後的封建體制下,缺乏統一指揮,從軍官到士兵都缺乏訓練,沒有國家概念、一盤散沙的,完全不能和日本已經現代化的國家軍隊相對抗。

    《劍橋晚清史》 第四章 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

    “在整個戰爭期間,法國、英國和其他外國觀察家一再讚許日本人精於戰略和戰術,讚揚他們有效能的訓練、紀律、勇敢善戰、集體主義精神,以及他們在運輸、軍糧供應和醫藥設施方面的突出表現。中國的戰敗還不僅僅是由於它的虛弱;日本則是靠它的力量打贏了這場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成功率為何如此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