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小百揚

    您好,核心是道教的總剛和宇宙的奧妙,所有生命和宇宙的關係,生命起源的奧妙,學道的奧妙,是偉大上天太上老君父親親自轉生下來寫的,他和炎帝黃帝父親一樣是上天父親是我們人和動物的始祖。

  • 2 # 虎嘯金鐘

    《道德經》核心,是明道而後知德!

    道,為萬物宇宙自然的本源之境,又是萬物一體的炁態空無之境,明萬物一體則有愛萬物就是愛自己,傷害萬物就是傷害自己,此後,而有,大愛大善大慈悲即德的認知!這就是《道德經》的核心!

    《明道知德》!老子的思想,河上公總結命名《道德經》!!

  • 3 # 史海拾貝1967

    站在歷史長河中,縱觀人類發展史,2500年前,是人類智力躍升,思想達到頂點。

    在歐美,以摩西先生為代表的先賢們,寫出的《聖經》等著作,指導人們前行。

    在華夏,百家爭鳴,形成眾多學派。不過,華夏民族最終選擇了後世儒家學說(叔孫通先生以後的儒家學說)作為主流思想文化,而將其它學說銷燬或束之高閣。

    李耳先生是2500年前人類智力飛躍期中華夏民族智力飛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李耳先生學說(《道德經》)描述了一個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

    不過,儘管李耳先生學說哲理性強,很完善,很有操作性,但2500多年來,一直被束之高閣,沒有體現其應價值。儘管後世研究者甚多,由於各種原因,斷章取義、篡改者層出不窮。

    很可惜!

    借用李耳先生之語:吾披褐而懷玉也!

  • 4 # 姑山之嵐

    《道德經》講自然,講道,也就是說“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既然是自然,每個人都能看出自己理解需要的東西。之所以可以把《道德經》看成天書,就是因為這一點。每個人都能粗略看懂,但悟性的差別,讓每個看《道德經》的人又感覺看不懂。模糊清醒之間就明白了“道法自然”的精髓了。西方人認為《道德經》是哲學思想,也是因為這一點。本書,左右都是道理,都無以辯駁,只是分切入角度和悟性不同罷了。

    老子的《道德經》以道的思想作為心底的基礎,行動上還是要入世的,還是要有所作為的。如果要有所作為,就要談“徳”,講人活天地間的行為準則。

    比如“道經”中的上善若水,實際講的是“水徳”。不爭是徳的範疇,善利萬物也是徳的範疇。

    聖賢無為而治,不是所有無為都是聖賢。此聖賢如果不是君王,不是名士,其無為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一粒灰塵才是真正的無為。

    無為是有為之身,有為之思,行無為之事,自身在有為無為之間不斷的衡量,把握其度。也就是說能掌控一切有為的人才有資格做到無為。

    大智若愚,首先要是大智,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重點在“徳”。如果在“道”就不用談了,一句話就夠了“大家都回到森林之中吧,迴歸自然吧,離開社會吧,因為社會是錯的,是違背天道都的。”

  • 5 # 狼煙一九三一

    道者,事物之至理。德者,道之府!道德的核心是物我,我在物中,物在我外!我可作用於物,物不可以作用於我。物是物理,我即精神!

    物是有形體的物,是空間中存在的東西,與物相對應的是理,即我。理是物質運動中抽象出來的規律,物理是自然界中產生的自然合詣的宗合體。人與世界是軀殼中產生的有靈性的綜合體。

    無中生有,有中存無,無是世界空靈的表現,同時無的空間極大,一旦生有填充其間,有便是空間填滿物體的表說,一旦有隙可乘就向無轉變,直至空無一物。

    古人認為順其自然是事和物的發展必然規律,不要人為地改變它。因此讓萬物自然生長變化,不去強為它主宰。生關萬物不要據為己有,培育萬物不去自我炫耀,功業成就,不去人為地宣傳,正因為如此功業不會泯滅。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雖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厭惡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選擇社會低層,心胸要保持深沉寧靜。交友要真心相愛,說話要誠信可靠,從政要有條有理,幹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正因為潤物細無聲才不與世爭,才沒有過失。

    物又是萬物的基礎,遵循物質運動的規律,順從物質運動的就前進,逆物質運動就毀壞,與之對應的是精神,精神是組成人認識的靈性,從靈性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就是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本來是正面的意思,但使用人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所以古人是用抽象思維來解釋事物,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用邏輯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來評斷事物。

    中國古代的道德其實質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來解釋世界,用生活和物質執行的邏輯來推斷事物!

  • 6 # Leslie7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學,盡在於此。其五千餘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猶尋常也。欲,猶要也。老子謂,我尋常日用安心於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我尋常日用安心於有,要以觀其道之徼處。徼,猶邊際也。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故莊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此二觀字最要緊。此兩者同已下,乃釋疑顯妙。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同出而異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老子又恐學人工夫到此,不能滌除玄覽,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謂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雖妙不妙。殊不知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故曰,眾妙之門。斯乃造道之極也。似此一段工夫,豈可以區區文字者也之乎而盡之哉。此愚所謂須是靜工純熟,方見此中之妙耳。”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

  • 7 # 孫金明947

    《道德經》的正確名稱是:《德道經》。《德道經》的原文被一些自認為高手的人改得面目全非,儘管是詞不達意的《道德經》但還是保留了”道”的基本概論,卻也足夠反映其核心內容。清靜自正,無為自化將是人們永遠探索與追求的終極領悟。

  • 8 # 吾非今世人

    道德經的核心就是告訴人們、

    宇宙不是炸出來的!

    而是一步一步有條不紊誕生的!

    並且在未有宇宙之前就有一位無始無終的主宰!

    老子不知其名、只能為其強取一名曰:道!

  • 9 # 龍站悟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三大奇書之一,是後來道教頂禮膜拜的教旨!全文五千餘字,相傳二千多年前,老子西出函谷關,受尹喜挽留而作!要說道德經到底要傳達什麼思想,表達什麼觀念,只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部追求天人合一,與宇宙自然和諧的終極規律!它構成了中中國人最本真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養生文化的啟蒙!讀懂老子,需要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更需要與自然和萬物融為一體的生活態度,與同佛儒家思想一樣,需要你的虔誠和堅持,因為文化與信仰這些形而上的東西!只有根性夠的人才會明白與以一貫之

  • 10 # 無尤居士

    道——先天地而生,獨立執行,是萬物存在的法則。

    道化無形,無象,若有若無,惚恍不定,看似虛無,實則精質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本是虛無,因為道本身時刻不停的變化著,實虛交替,不同於萬物任何一種形象,無法描述,無法揣測,玄妙不可言,視為無,道生一,一則代表有,此為無中生有,一仍然是道,是道的虛無的實質顯現,故能生二,二為陰陽,高低,長短,好壞等所有矛盾對立面,陰陽相沖,輕則升,重則沉,還有部分懸浮於中,此為三,三就是協調陰陽之物,是將萬物矛盾對立進行統一的關係。最終形成萬物。

    修身修心,惟道是從。

    《道德經》之核心就是道,道是一切之根本,無論是天地之道,人道皆是如此,萬事萬物的執行和發展都跟隨客觀法則,太陽東昇西落,花開花謝均合乎其自身之道,不會因為哪天不高興,就會西升東落。人之道則不同,因萬千私慾加身,行為處事受主觀影響很大。因此,《道德經》教大家如何去領悟大道,修身——養身之道,身體好了,健康長壽才能更好的去領悟,否則病魔纏身,還怎麼去領悟。修心——修剪掉私心雜欲,要想領悟客觀執行的大道,自己受到主觀影響越小越好,所以去除私慾,唯有與大道相近,才有可能與之同行。

  • 11 # 美見view

    《道德經》的核心,表面上看是闡釋“道”,然而,其實質是批判儒家經典著作《周易》。因此,《道德經》的真正核心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可以說,不懂《周易》,同樣也就看不懂《道德經》。只有領會了《周易》,才能理解《道德經》的良苦用心。

    儒家編造了一個故事,說“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就是說《周易》是出自“四聖之手”。儘管這是讓人一目瞭然的偽託,但是,《周易》的確體現了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世界觀,是儒家的經典。儒家對於發展人格、治國安邦等有一整套方案,使得鞏固政教體制有切實可循的途徑。《道德經》作為道家的經典,則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儒家積極出仕,而道家則要清淨無為。

    《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家將《周易》的“易道”抽象化成一個最高範疇,而且用“反者道之動”來描述“易道”的“周行而不殆”的動力問題。

    《周易》原文古間質樸,字句東鱗西爪,神祕叵測;《道德經》五千言則用韻文寫就,是一本有完整體系的哲理詩。《周易》堪稱古老的教科書,在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象辭》中,儒家總是提出一些口號,如“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虛受人”、“君子以治歷明時”等。而道家則稱“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但是,《道德經》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有非常引人入勝的方面,如可以消解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繫縛,祛除追逐外物引起的精神疲勞,從而可以修煉內在生命的奇蹟。

  • 12 # hg170000

    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與德,老子在道德經的通篇都在講何所謂道,何所謂德,然後通過對道與德的闡述,想引導人民走向講道有德的道路。

  • 1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

    道是什麼?老子開篇就說了,“道可道,無常道。名可名,無常名。”意思是,這個“道”,是講不出來的,講出來的就不是道了。但是還是要說,為什麼呢?怕你不明白。除了說,還要給他命名,為什麼呢?怕你理解不了。

    這叫“文以載道”,是思想家的良心。

    接下來,老子又分析了什麼是道。他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說的是開天闢地時最原始的東西;“有”是萬事萬物生成的開始。因為最初的那個“無”,才有了後來的“有”;沒有“無”,就沒有後來的“有”。沒有“有”,也就談不上原來的那個“無”。

    所以這個“無”和“有”是不可分割的一對,兩個同時存在,這才是“道”,缺一不可。

    因此我們常常保持一顆“無”的心態,觀察事物的本質,才能領悟到“道”的奧妙。“徼”是邊際的意思,如果我們保持“有”的心態,從現象看本質,也能窺探到“道”的端倪,結果和從“無”那領悟到的奧妙其實是一樣的。

    道法自然。自,是自己。然,是模樣。道,遵從的就是世間萬物本來的模樣。

    因此,道,我的理解應該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是一切事物的規律。說到這裡,其實就是形而上的哲學思辯,是西方哲學的終極目標。

    為什麼說道、法同源呢?

    法家學說的思想理論根源,其實是道家。這是因為,法家把道家所說的“道”給具像化了。這個“道”就是那一條一條的法律條文,就是以君權為核心的統治體系。有了這樣的“道”,世間百姓才有行事的準則,社會運轉才會正常起來。

    道家所說的歸到本源,遵從世間萬物的規律,無為而無不為,其實不是讓大傢什麼都不幹,而是遵從事物的規律,不瞎幹,不蠻幹。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順勢而為。

    得道在形而上的意義,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 14 # 魏永臣550

    道德經的核心是無為。什麼是無為?就是探索未知自然事物的作為。為什麼必須探索未知自然?因為只有探索未知才能有新的發現,也即可以獲得非常道,因為只有新獲得的非常道,才能產生出空前的前所末有的先進技術“一”,才能拉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提升。也即無為是道生一的基礎,無為就是抓進步提升的基礎。

    什麼是德?道所生的“一”,也即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精密的人造新產品就是德。因此,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德都是物質的,不是精神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指人類最先進的技術和最精密的製造不是讓其為人類製造可亨用的物質(恩德,恩惠),而是用來更深入的更廣泛的探索未知自然,以獲得更多更大的發現,人類才能獲得更多更大更先進的技術。

    無為的目的就是為道,讓道生一生德。“為道日損”,就是言探索未知自然事物就要逐層逐塊解剖研究物,即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此”“中”“裡”就是接近道的東西,所以要去彼取此或守中。

    國家民族什麼時候最適合無為,無為最容易獲得最大的效果。最佳時期是國家民族的和平時期,也即不亂時期。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最懂得在國家民族和平的寶貴時期幹什麼,也即寶貴的和平時期要集中精力無為探道為道,抓好技術創新提高的基礎和経濟發展的基礎。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治之於未亂”。無為探道為道就是“事日”,水滸傳開篇詞“天下太平無事日”就是諷刺儒學文化執政在和平時期沒有無為探道無為的作為,就是技術落後的根本原因。

  • 15 # 聖哲同學

    《道德經》的核心是什麼?有人說是“道”,有人說是“德”,有人說是“道者反之動”,也有人說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個人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的都對,因為道德經每一句都很經典,悟到了都是智慧,都是核心。

    二、天道與人道

    我們嘴邊常說“人道”與“天道”,好像明白又似乎講不清楚。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簡單說就是劫富濟貧,但又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只是求的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由此,老子總結到:天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人為什麼要為而不爭呢?因為如果去爭,隨著時間的推移萬物就會失去平衡,不平衡就會傾覆!

    弱者道之用。如果要想變的強大,那就必須從小做起,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概莫能外。如果你沒有經歷這一步,是別人給你的,那麼你也守不住。

    反者道之動,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白天也沒有永遠的黑夜,這造就了我們這個民族無比堅韌的性格,讓我們不論面對多大的困難,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一句話,道德經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如何衍生出來,生出來後又該如何執行。基本上都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遵循天道會怎麼樣,遵循人道又會怎麼樣?道德經是一本人類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哲學書,在解釋這個宇宙方面其理念至今無人超越!

  • 16 # 飛鴻吟

    道德經的核心是要求人們尊循事物規律言行,做到“無為",實現“無不為"。

    “無為"是要求不違背事物規律說話和做事。

    “無不為"是要求在不違背事物規律說話和做事的情況下,你什麼話都可說,什麼事都可做。

    要知道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秩序、軌跡、方式,你只有通過“悟",所以悟道是瞭解事物規律的方法。道家人稱為“悟道"。

    悟道的目的和遵循事物規律言行的目的,一是讓人們所處的社會長治久安,人類社會與地球長久共存;二是讓人類實現“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說我們認知很多事物規律後,我們就可以創造我們生活的所需所用。如認知了空氣的三性後我們就造出了蒸汽機、空調、冰箱、熱氣球等等。對此,有些人認為厚德載物是你有品德才能享受很多物資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所以道是事物規律,德是這些事物規律的積累。

    人生存於天地間,只有我們有手和充分的認知,所以,這是上天給我們的特許,我們一定要善良。怎樣善良呢?那就要學“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不幾於道。意思是說水滋養了萬物,而不在萬物面前旋耀自己的偉大,當洪災氾濫,眾人罵聲一片,也不辯解說我是在按規律執行(水往低處流)。

    善良的目的是求融入一一和。

    (未完待續)

  • 17 # 蘭州易道王

    《道德經》,是中華哲學集大成之作,中華文化重要源頭之一,是世界哲學的最高成就。核心,一句話,就是修大德,開大慧,得大道,用大道以馭萬物,可以無為治國,可以不戰而善勝,可以不學而知,不為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生命大滅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