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煮酒話春秋
-
2 # 悟色的悟空
中國文化喜歡誇張類比。前人說一說,旁人吹一吹,後人感悟一下,三下兩下就發達了。
萬人作戰號稱百萬,獎勵幾兩銀子叫賞金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就是人云亦云 吹吹而已。 先不說有沒那個能力大量提煉運輸水銀,光一個蒸發作用工匠們就不用活了。 水銀防盜是有的,至於百川江河大海就靠想了。
-
3 # 歷史三日談
有多大?其實具體數字除了當時開鑿墓穴的工匠師傅,後人已經很難再有確切的數字了,除非秦始皇陵發掘出來的東西能夠自證“清白”。
但是並不是無跡可尋,以秦始皇陵的規模,不說外牆垣,秦始皇陵內牆垣,也就是挨著陵墓的那一圈圍牆,有3870米,在這3公里還要多的距離範圍上,都要用水銀填充成江河湖海。
而且就水銀的儲存來說,在自然界,水銀多以銅礦為礦床儲存,因為水銀在自然界就是以液態存在,其他礦床根本無法儲存,更進一步,只要在僻靜的山洞裡,水銀揮發性也很小,也就是說,只要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水銀儲存起來並不是難事。
難點在哪呢?難點在於如此多的水銀,如何才能彙集到一塊,發掘運輸都是一個大工程,而秦朝本身就是一個短命王朝。
-
4 # 落魄書生
先說說水銀怎麼來的吧?水銀本身是汞,是液態金屬。常溫下比較容易揮發,自然界中基本很難有純汞。但是實際上水銀的煉製並不難,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煉丹的習慣,而煉丹最常見的就是硃砂。
硃砂的成分是硫化汞,在煉丹中,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汞,如果有溫度低的儀器是可以收集高純度的水銀的,再加上密封儲存,有一些儲備很正常。至於有沒有太史公說的那麼誇張,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墓葬灌水銀是古人的習慣,考古中也有發現,比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這就是說,中國在公元前7世紀或更早已經取得大量汞。所以秦始皇墓也有是極為可能的。
-
5 # 溫讀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這一說法也被近代的學者研究得以證實,有一本《秦始皇陵研究》一書就記載了秦始皇陵關於水銀的儲藏量,以及提煉這些汞而需要的丹砂。雖然說丹砂提煉水銀的難度並不大,但是上百噸的水銀從巴蜀地區運到驪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在李白的詩裡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去驪山則不得不經過蜀道,不僅要走陸路,甚至還要經過長江,漢江,嘉陵江,甚至還會通過棧道,那運輸大量水銀,肯定要從更近的道路來運輸。
水銀極易揮發,0攝氏度的時候就會揮發而且氣溫越高,揮發越快,所以,秦始皇陵的水銀也是儲存在溫度比較低的地方。現在裝水銀用的是塑料容器或者是玻璃容器,當時的水銀應該也用的是類似於玻璃容器的陶器或者是瓷器,並且是在極好的密封性的容器裡儲存。
-
6 # 楊and楊
先說古代的水銀是怎麼做出來的。
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劉向所著《別錄》記載:水銀生符陵平土,出於丹砂。
丹砂化學名叫硫化汞,讓它在空氣中燃燒,然後收集空氣中的汞蒸氣,最後進行冷凝,就成為了金屬汞,也就是水銀。
然後說存放。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中用水銀代替江河,而地理學家也檢測出來陵中汞含量嚴重超標,所以水銀之說還是非常可信的,那怎麼存放的呢,或者是存放如此之久。
首先,陵墓是全密封,而且水銀一般都是在背光處儲存。
其次,水銀化學性質穩定,不溶於酸也不溶於鹼。
最後,如果說水銀使秦始皇屍身不腐爛,那不就正好說明水銀防腐。
以上個人觀點,其實各種古籍中記載很多,只是個人覺得白話文大家都懂,只要說明問題即可。
-
7 # 使用者冷明星
中國古代不緊緊是四大發明,元素週期表裡面幾種重要金屬元素:金、銀、銅、鐵、汞、鉛、錫等重要金屬物質早在秦朝以前在當時沒有顯微鏡及試劑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就相繼地發現冶煉並加工成各種兵器和器皿而使用,只不過是我們的史學家們把其忽略了,我們的祖先了不起。我們國家科技落後於世界是從秦始皇推行的封建專制統治開始的,而且長達兩千多年一厥不振。
-
8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說到水銀,就聯想到秦始皇大規模建造的陵墓——驪山墓。
這個驪山墓的營建從秦始皇剛即位時就開始進行了。
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從全國徵發了70多萬刑徒大規模地加緊營建。
驪山陵墓工程浩大,墓室“穿三泉”,挖得極深,四周用銅汁澆鑄以確保堅固。
墓中還建造了宮殿模型,並設計了百官位次;在墓室的穹頂上,畫上了天文星宿圖;地下則按照中國的地形,築成“百川江河歸大海”的模型,寫到這裡,就說到水銀了!
這個“百川江河歸大海”的模型,就是用水銀灌注其中,用什麼辦法讓其川流不息?用得是機械使水銀川流不息。預示著秦始皇死後仍然永遠統治天下。
其實,中國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有古人將硃砂提煉水銀,並用水銀墓葬以使屍身不腐,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帝王吳王闔閭就用水銀陪葬以突顯其地位的尊貴。
-
9 # 勇哥201958031
文明不一定在一直進步,秦焚書坑儒可能有官方備份,毀掉的這些知識足以建秦陵,猜想:秦陵中有焚書坑儒所知識的備份,畢竟是始皇不可能把明知有益的東西都毀了,他毀的可能只是民間流傳
-
10 # 史界之說
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巨集偉壯觀,死後一樣也是壯觀,壯觀的陵墓已經驚呆了全世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肯定會有很多的仇人,要想統一天下,就會樹敵無數,無數生前的秦始皇就為自己死後的宮殿做好了準備。
秦始皇的陵墓,在生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建造了,足足的耗費了幾十萬,動用了幾十萬的人為他建設陵墓,規模巨集大,耗資無數,可以說是動用了秦國上下人的全部智慧。
據現代的科學探測,秦始皇陵墓水銀猶如江河大海。
古人之慧之高。
耗天下資源,結合天下萬物,在古代難道會造不出這麼多的水銀嗎?我想一定可以,古代可以,現在自然都一樣可以。所以,這些都是耗費無數的資源精力造出來的,我只能說,肯定可以,沒有什麼是辦不到的。至於如何儲存:結合天下人天下人的腦袋,天下人為一個事情想盡辦法,那麼這些事情又會有多難了呢。
-
11 # 秉燭讀春秋
秦始皇皇陵裡的水銀多如江河大海之說沒有得到證實,也就是說只是猜測。當國家挖掘秦皇陵之後,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
不過透過高科技手段勘測,秦陵裡確實有許多水銀,這也是為什麼古代許多盜墓賊不敢盜秦陵的原因,水銀蒸發的毒氣瀰漫在整個墓穴裡,盜賊踏入必死無疑。
史書記載秦陵裡確實有許多水銀,《漢書》《史記》裡都有類似的文字。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透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圖形顯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正好暗合陸地的大河向東流,西高東低的地形。
問題是這些水銀怎麼來的呢?中國是利用水銀和發現水銀最早的國家,水銀之所以被最早利用,不是工業利用而是用它提煉長生不老藥,帝王們發現用水銀能保持人的屍身千年不腐,於是道家就想用水銀來提煉仙丹,據說吃了能夠長生不老,秦始皇就讓道士徐福提煉仙丹。明朝的明光宗就是吃“紅丸”長生不老的。吃死了,可不就是永遠不老了。哈哈。
秦始皇稱帝后害怕死,總想長生不老,練仙丹需要大量的水銀,於是他就和提供水銀的四川大商人,寡婦巴清勾搭上了,據說巴青是四川乃至世界水銀提供商,她年生產水銀100噸以上,有錢,據說富可敵國,不過丈夫早死,秦始皇剛稱帝不久,巴青為他提供了很多資金,二人在長期打交道中,心有靈犀,王八看綠豆 ――對眼了。秦始皇沒皇后,巴青沒老公,秦始皇需要資金,巴青需要權勢,兩廂一拍即合。成了長期的情人。
秦始皇比巴青年輕10歲,認識巴青時,巴青40歲。在古代也算老女人了,秦始皇看中巴青主要是她的家族都是生產水銀的,要不秦始皇怎麼能看上她呢?並且對她呵護備至。說白了就是相互利用罷了。秦始皇墓中的水銀都是四川寡婦巴青為他提供的。
-
12 # 有書共讀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贏政的陵墓,建設期長達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皇陵裡有萬里江山的縮寫版,其中的河流是用水銀來表達的,那麼在生產相對落後的古代,怎麼做出那麼多水銀呢?
那麼大量的水銀又是怎麼存放的呢?且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進入正題之前,咱先了解一下水銀的習性。水銀就是汞,是一種液態金屬,呈銀白色,化學性質比較穩定。汞在常溫下即可蒸發,而汞蒸汽有慢性劇毒。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掌握了丹砂鍊汞的提煉方法。
那麼,傳說中秦皇陵裡如江河大海般規模的水銀到底有多少呢?
據考古學家用現代儀器測量後推算,秦皇陵地宮裡的水銀有100噸左右。丹砂出水銀的比例是10:8,那麼秦皇陵需要的丹砂大約120噸上下。這些水銀對於統一天下的秦始皇而言,應該不算難事。
而就水銀礦的公佈來看,巴蜀地區已探明的水銀礦佔中國水銀礦總量的三分之一還多。據相關記載,秦始皇向巴蜀地區專業生產和販賣丹砂的女商人寡婦清採購了大量水銀,寡婦清也因此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她採用封閉鍛鍊法提煉水銀,也就是在空氣中鍛燒,收集蒸發的汞蒸汽並冷凝後,就得到金屬汞,然後裝在密閉容器中密封儲存。
因液態的水銀有劇毒,且需要密封儲存,不適合長途運輸。所以,秦皇陵中的大量水銀並不是從巴蜀運過去的,而是將丹砂從巴蜀運到咸陽,再在當地提煉出水銀,密封備用。
足量的水銀解決了,這麼多的水銀又怎麼存放呢?
為此,秦始皇曾瘋狂收集民間金屬製品,包括兵器和生活用品。這些金屬製品除做12金人外,都做了盛裝水銀的鋪襯。然後,將鋪襯的金屬槽中灌注水銀後,把整個墓室密封起來。
我們將秦始皇陵整體看作一個大的密封空間,這些水銀在這個大空間裡蒸發後,冷凝,後又沉聚,形成一個自體內部迴圈,進而實現了水銀的完善儲存。
水銀雖然當時已經能提煉,但因數量相對較少,仍屬於貴重物品。秦始皇用水銀構建大河,足以顯示其與眾不同的王者風範與魄力。憑藉水銀的劇毒,也足以嚇退眾多垂涎陵墓珍寶的盜墓賊。另外,水銀還可以延長屍體的腐敗時間。大量水銀放於陵墓內可謂是一舉多得。
說到此,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確實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幾千年過後,許多問題仍值得我們深思,甚至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發掘,去探索求知。
-
13 # 水煮汗青
秦始皇陵墓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傳說有大量的水銀,圍繞著秦始皇的靈柩,像江河一般。
據《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就連《史記》上都這樣記載,看來秦始皇墓內有水銀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這麼大量的水銀在當時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這麼多年以來,為何沒有對周圍造成汙染?為何附近百姓沒有大規模的汞中毒現象?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秦始皇墓的水銀從哪裡來的?秦始皇13歲登基稱帝,也就是登基這年開始著手陵墓的建設,一直建到秦二世二年才把陵墓建好,歷時39年。也就是說秦始皇的墓是在他死後二年才最終完成,而秦始皇死的時候正好在出遊,趙高等人發動沙丘之變,隱瞞皇帝的死訊,導致秦始皇的屍體都發臭。還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屍體運回來的時候他的墓還沒有做好,而是二年後才完工,在這二年時間裡秦始皇的屍體能否得到完整的儲存?我認為不能,因此如今的秦始皇墓內就算有水銀,但裡面的屍體肯定已經不再是完好的。
根據史料記載,為秦始皇墓提供水銀的是巴寡婦清,她是繼承了丈夫的家族產業——丹砂礦山,也是為秦始皇提供煉丹材料和墓內水銀的供應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和皇帝做生意無疑是與虎謀皮。巴寡婦清在與秦始皇做生意的時候步步謹慎,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家產,然而巴寡婦清死在咸陽後,她的丹砂產業最終結局也無人知道。
秦始皇陵是否存在水銀?雖然很多跡象表明秦始皇陵存在大量水銀,但我卻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
水銀的提取工藝並不複雜,但效率不高。在明清時期由四川地區每年進貢給朝廷的水銀也只有300斤左右,在生產工藝更加落後的秦朝要達到如此巨量基本不可能。
大量的水銀長時間埋在地下會對地下水造成汙染,周邊的百姓生活和耕種肯定會受到影響,但長期以來並沒有現象這種情況。因此秦始皇陵內有大量水銀的說法或許只是一個傳說,具體有多少水銀在裡面還是一個未知數,但絕不像《史記》記描述的如江河大海之多。
-
14 # 優己
假的!這只是野史傳說而已,水銀雖然有劇毒也能夠將人凍斃,能夠起到一定的防盜作用,但是水銀易揮發,就算是防盜那也只能防一次,只要水銀被開啟,只能斃殺第一波人,對第二波第三波人就沒有任何防禦能力了。作為當時頂級設計師來說不可能設計這麼低階的機關。
其次,水銀密度大,一立方米高達13.5噸,也就是說幾百噸的水銀放到溝裡也就一點點而已,這對於古代的運輸能力來說根本就是極限不可能。
第三點,水銀的定義。水銀的真實名字是汞,之所以把它稱為水銀是因為認可它的價值,認為跟銀一樣貴。像這種東西不可能被糟踐到拿來當水用。頂多被用財寶箱裝起來放個幾箱子。
另外,史記成書時間距離秦始皇下葬時間大約差了一百多年時間。從我們現代技術角度來看,想要追查到一百年前的事蹟尚且十分困難,跟何況漢朝時期那種連紙都沒有的時代(紙發明於東漢時期),因此,史記也只是相對於一種佐證史料,不能作為真實記載,有錯誤是肯定的。
-
15 # 大國布衣
關於秦始皇陵儲存如此完好,很多人認為是地宮的水銀起到了保護作用,可以防腐防盜。
據專家檢測,秦始皇地宮裡面確實有大量的水銀傾注。如果按345×350米的大小,在地宮裡平鋪10釐米的水銀來計算,那麼地宮的水銀至少有100噸。按標準足球場長寬計算,將100噸水銀傾注地宮的話,它的厚度能夠達到1米高。
那麼,秦始皇的年代哪來那麼多的水銀?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在秦始皇時代,巴郡有一個名叫“清”的寡婦,因經營丹砂而累積了大量的財富,還組建了武裝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家族。秦始皇認為她是一個“貞潔婦女”,對他很有禮遇,在“清”去世後秦始皇還建造了一座“懷清檯”紀念這個女人。
但如果光是她的貞潔而讓秦始皇建造一座“懷清檯”來紀念她,這個理由似乎有點牽強,而歷史記載中,秦始皇除了自己的母親,唯一有交集的女性就是“清”這個寡婦。
所以,我認為秦始皇的水銀跟“清”所經營的丹砂有很大的關係。
丹砂,現在稱之為“硫化汞”,它就是生產水銀的原料,在巴山一代,貢的存數量非常的高。
秦嶺南坡的旬陽,在這個縣北部的青銅溝一代,現已探測到汞的存量有14.7萬噸。上個世紀50年代,礦業專家曾在這裡發現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汞礦高達三千多個,也在附近發現了秦漢時代的建築遺址,而且旬陽裡秦嶺又很近。這就有理由相信秦始皇陵的水銀供應之一來自“旬陽”。
另外一個的水銀供應渠道應該就是寡婦“清”。秦始皇為了讓地宮防腐、防盜,也是煞費苦心,寡婦清有可能資助過秦始皇水銀,這讓秦始皇對“清”刮目相看,對她禮待有加,所以在清去世後,秦始皇為她建了一座“懷清檯”。
那麼,古人是如何做出這麼多的水銀?有了原料後就可以提煉水銀了,古人執照水銀的方法一般兩種:
其一,在一個封口的容器中加入硃砂和碳酸鈣,透過管路將汞蒸氣匯入水箱中冷卻凝固,就可以得到金屬汞。
其二,直接在開口的容器中灼燒硃砂,得到金屬汞,但這種方法危險性比較大,很容易中毒。
丹砂這種礦在中國很多,提煉方法在古時丹士煉丹的時候就已被發現。秦始皇墓裡水銀雖然看似很多,但中國地區原料也很多,所以100噸的水銀問題不大。
儲存方法古人儲存水銀的方法也很簡單,就像泡菜那樣,用水密封即可,如果水銀量比較多的話可以把整個裝滿水銀的罈子密封后沉入水中,或者放在比較陰冷恆溫的地窖中。因為汞需要一定的溫度揮發,故而保持低溫就能有效控制水銀的揮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實在讓人欽佩。
“葛洪”那時候已經懂得燒製水銀了,還掌握了水銀結合硫磺變回硃砂的方法,他認為水銀是好東西,吃了能成仙,後來確實上天了。
-
16 # 夕陽下的晚楓
談及秦始皇陵,總會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便包括地宮中浩如江海的水銀。與許多朋友一樣,初讀《史記》時,也曾被“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並對古代如何獲取水銀而充滿了疑惑。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很容易被我們低估,甚至於完全忽視,其中便包括古人的智慧。比如,或許不少人都以為,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已然算是十分悠久了,甚至可以算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提煉汞。殊不知,就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來看,以水銀隨葬的現象,在春秋時已經比較常見了。而有文獻稱,相傳為吳王闔閭墓的虎丘,便曾挖有深達六尺的“池塘”,其中灌滿了水銀。在後世的墓葬中,也常見有以水銀防腐的現象,尤其是遼宋以後,也常見有在棺底使用水銀的情況,並曾記錄於正史之中。比如,《宋史·李宸妃傳》中便曾講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以水銀養之,故不壞。”說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時,曾在棺內注滿水銀,以防止屍體腐爛。
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古人以水銀防止屍身腐爛的記載很多,或以水銀浸泡屍體,或在屍體中注入水銀。不過,像吳王闔閭和秦始皇這樣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銀,除了防止屍身腐爛以外,還有更為重要的目的:以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而據現代考古和科技檢測證明,秦始皇陵墓封土中,汞的含量確實嚴重“超標”,足以佐證地宮中卻有大量水銀。不過,由於地宮尚未開啟,故而難以窺得詳情,是否真如司馬遷所講的那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
那麼,既然歷代常有以大量水銀隨葬的行為,那麼我們的先人又是如何提煉水銀的呢?在近代科學中,水銀稱之為汞,而中國古代則寫作“澒”【音gǒng】。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淮南子》一書中即有關於汞的記載。但若要談及水銀的提煉,還不得不再講一下它的“孿生兄弟”——丹砂。
丹砂也被稱作硃砂,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東西。儘管在化學研究中,硃砂與水銀差別很大,可在古人眼中,兩者的功效卻多有相近之處。比如,在使用水銀隨葬之前,自新石器開始,便有在墓葬中使用硃砂的情況,而後世以水銀隨葬,也與這種葬俗有著密切的聯絡。
而隨著古代生產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使得人們意識到,將硃砂加熱蒸餾,即可獲得液態的汞,這種方式曾是過去人工提煉水銀的主要途徑。不過,這種提煉方式最早始於何時,尚有較大爭議,一般認為至遲在公元前五世紀便已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書於宋代的《七返靈砂論》中曾講到,以硃砂提煉水銀時:“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水銀十四兩;白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兩;紫靈砂一斤,抽汞得十兩。”古代以十六兩為一斤,核算下來,原料最好的光明砂,提煉比例竟可達87.5%。
然而,這麼高的提煉比率,實際上是因為所得之汞尚不夠存。因為,就現代化學工藝來看,如果提煉純水銀的話,理論上的最大提煉比率也不過在86%左右。從這一點來講,宋代的水銀純度,尚不及我們所用的工業水銀。自然,秦始皇陵地宮內的水銀純度,還當要更低。 -
17 # 狄飛驚
話不多說,秦漢時期古人已經掌握了液態水銀煉製技術,加上當時的水銀礦藏很豐富,舉全國之力,製造出大量水銀並不奇怪。秦始皇陵裡真的水銀如河海嗎?
秦始皇陵中有大量水銀的記載,最早最權威的記載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後人推測秦始皇陵使用大量水銀,一則為了製造宏偉壯觀的形象;二則為了利用水銀的毒性,防止盜墓賊盜掘;三則為了遺體儲存。
出於種種因素,秦始皇陵一直沒有被髮掘,因此我們無法判斷陵墓內到底有多少水銀,但這個問題難不倒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他們對秦始皇陵的水銀含量進行了技術測量。據測定,皇陵封土中水銀含量異常的面積達1.2萬平方,水銀含量平均值為205個PPb,最高達1500PPb。
這一測定充分說明,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水銀,只是數量無法精確計算。
古人如何製造和存放大量水銀?以秦始皇陵的規模,水銀含量肯定很大,古人在2000多年前是如何製造水銀的呢?
水銀,學名汞,在常溫中保持液態,又容易蒸發,因此單質的汞在自然界中分佈量極小,絕大多數以化合態HgS(硫化汞)和Pb304(鉛丹)的形式存在,而中國的勞動人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學會了從硫化汞和鉛丹中提煉液態貢。
大量提煉液態汞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技術,二是原材料。
技術沒問題,中國早在先秦時代就有很多煉丹師,他們煉丹使用的原材料就是硫化汞,因為天然硫化汞呈紅色,因此稱作“丹砂”,在日復一日的煉丹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液態汞的提煉方式,煉丹師實際上就是中國最早最原始的化學家。
提煉貢的原理是HgS+O2→Hg+SO2,即硫化汞的氧化。主要方法是把固態的硫化汞在空氣煅燒,產生貢和二氧化硫,再冷卻生成液態汞。為防止生成的汞揮發以及中毒,人們反覆改進技術,選擇使用密閉方式,使用密閉的竹筒、瓶罐作為容器提煉貢,這樣就很容易收集了。
原材料也沒問題,中國四川、重慶、貴州、湖南等地區都有大量丹砂(硫化汞)礦藏,而且很早就被發現和開採,足以提供提煉液態汞的大量原材料。
《史記貨殖列傳》還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清寡婦,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說四川一個寡婦,她的祖上數代開採丹砂,是個土豪。
“始皇帝聞之,以為貞婦而容之,為築女懷清檯以旌之”,這說明秦始皇都知道這個寡婦的事蹟,那麼當秦始皇陵需要提煉大量液態汞時,所需原材料是無需發愁的。
-
18 # 鄧海春
水銀毒性極強,但與此同時它也有防腐的作用。因此很多痴迷於長生不老的帝王就對水銀情有獨鍾,多用它來提煉仙丹,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經考古專家測試,秦始皇陵中竟有多達一百噸的水銀,此數量令人咂舌。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數量如此之多的水銀是如何被製作的呢?而這些水銀又是如何被儲存的呢?中國古代對於各種金屬的提煉技術一向比較發達,在春秋時期煉製水銀的方法就已被發現。硃砂是硫化汞礦物,其中的含汞量多達百分之八十六,雖然它多呈紅色,被女子用來化妝。但它卻能提煉出銀色的汞,硃砂一旦加熱就會和氧氣相互作用繼而分解出汞,但此時的汞極其容易揮發,難以收集不說還有可能導致中毒。此法乃是最早的煉製之法,只是風險太大。
到秦始皇時期新的製作方法已經被發現,那就是下火上凝法,上下兩個密封的容器,下放硃砂,上則凝結水銀。在下面的容器下用火加熱分解出水銀,繼而用特殊方式引流。這種法子遠勝前者,不過冶煉方法是有了,原料也是個問題。這就不得不提到巴寡婦清。
巴寡婦清雖為女流之輩在當時不被重視,但卻極有商業頭腦,是赫赫有名的大工商業主。她就是秦始皇陵中水銀的提供者。司馬遷的《史記》中,專門記載說她富甲一方靠的就是壟斷式的丹砂開採和冶煉。巴寡婦清所在的巴地盛產丹砂,由於開發時間早,成了丹砂的主要產地(雖然不是丹砂唯一來源,但確實是主要來源)。也是丹砂成就了巴寡婦清的家財萬貫,連秦始皇都頗為忌憚。
秦始皇陵中大約一百噸的水銀所需要的丹砂至少要一百二十噸,而巴蜀地區的水銀經探測,大約佔中國水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數量如此之多,可以滿足秦始皇陵的大部分需求,當然後來也有推測,一部分丹砂有可能來自陝西和貴州等地。但就數量而言,與巴地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原料的問題和冶煉問題解決,隨之而來的是運輸和儲存的問題。巴地距離咸陽路途遙遠,若是在巴地冶煉,難免會出現意外情況。所以為了萬無一失,運到咸陽去的是原材料丹砂而非水銀。在咸陽提煉出汞,然後密封以待日後使用。古代密封技術雖然不如現在,但不計後果的儲存金屬汞卻是足夠的。不得不說,古人還是非常具有智慧的。
秦始皇對水銀如此熱衷,除了對長生不老的渴求外還用水銀營造出江河大海的感覺,希望死後仍能像活著時一樣統治天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當然此舉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於陵墓中存在大量的水銀,蒸發後的毒氣非常厲害,這讓盜墓賊不敢輕易來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巨量的水銀保全了珍貴的秦始皇陵,否則它很有可能與其他的陵墓一樣被盜墓所毀壞。
-
19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秦始皇陵墓裡的水銀如江河湖海,似乎有誇張。現代人根據史料記載,估計有100噸左右,因為水銀密度大,是很重的,鋼鐵就漂浮在水銀上面,100噸水銀的體積,只有幾立方米,幾立方米的水銀放陵墓裡厚度就很薄了,只能說是有江河湖海的樣子,想面積有多大多大、深度有多深多深是不可能的。
中國古代,在春秋時期就有提煉水銀的技術了,開始是想提煉長生不老仙丹,從提煉仙丹中發現提煉水銀的技術。原料是丹砂,又叫硃砂,從硃砂中可以提煉出水銀。透過高溫使硃砂裡的水銀變成水銀蒸汽,水銀蒸汽透過管道進入裝有少量水的陶製的容器中,冷卻以後就可以了。這個容器中為什麼要先裝進水?因為水銀易揮發,水銀比水重,它會沉入水下,水漂浮在水銀的上面,使水銀不易揮發,便於保管。
在常溫下,水銀大都是儲藏硃砂內的,正常含量高達70至80%,提煉100噸水銀,只要100多噸硃砂礦石就可以了,若是用現在的大貨車,一車就夠了。中國的硃砂礦石許多地方都有,四川較多,且質量也好,陝西也不缺,在那時,獲得100噸水銀是不成問題的。
回覆列表
古代關於水銀的煉製和儲存技術很成熟。
其實水銀的發現很有意思,古代的道士似乎很喜歡發明創新,他們喜歡拿各種東西來進行煉製,或為養生,或為追求長生不老,比如說仙丹的煉製。但是,道士並不懂物理和化學,這就導致了煉製出來的東西常常害死人。
但是,道士也常常有意外的發現,比如說,他們把礦石和汞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得到了水銀。把硫,硝和碳混合在一起的得到了火藥。所以說,道士其實在古代很多時候扮演了發明家的角色。
水銀儲存很簡單,放置在陰冷的地方密封即可。只不過這玩兒有毒,當人們發現這一點的時候,社會犯罪率也隨之提高。在國家層面也用於防禦作用,比如秦始皇就把水銀放在自己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