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66025398096
-
2 # 冰點19491818
五穀雜糧指的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嗎,吃五穀雜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好處的,五穀雜糧有莜麵,蕎麵,豆麵,紅豆,綠豆,黃豆黑豆,等等等等。平時我們吃的就是一些精白麵,很少吃五穀雜糧的,所以人們現在生病的人好多,我們應該改善一下我們的飲食,多吃五穀雜糧
-
3 # 自若鋼筆4r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話題,中國有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從南到北各種菜系分佈祖國四面八方。五穀雜糧能做出各種風味的小吃,雞鴨魚肉能做出精美的菜餚,各種風味可謂歷史悠久,傳承至今。成為享譽世界的傳統飲食文化!
中國的五穀雜糧文化博大精深,不信請往下看:
在中國糧食文化的歷史發展中,以稻(或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五種農作物,稱為“五穀”,這裡的稻即水稻,去殼後就是人們吃的大米;麥即為小麥,能磨成麵粉;稷為豆類的總稱,比如黃豆、綠豆、紅小豆等。
據歷史記載,黍沒去殼是糜子,去殼後就是黏黃米,磨成面成黃米麵,可做黃米飯、黃米粽子,粘豆包,油炸糕等主食或小吃。而稷大多數學者認為屬於北方的粟(北方穀子)、高粱等,不管怎麼分,黍和稷都是帶殼的穀類。

帶殼穀類加工成黃米、小米、高粱,不帶殼的小麥蕎麥能加工成蕎麵、白麵,玉米等也屬於不帶殼的。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的發展,五穀也不侷限於古代的幾樣,成為糧食作物的總稱。

現在我們的餐桌上,經常出現的是稻米、小麥、大豆、小米、黑米、燕麥、薏仁米、苞米麵等,高粱米、黃米、蕎麥吃的不太多。我們一般把大米、白麵稱為細糧,總吃細糧營養不均衡,所以人們就想多吃點粗糧,即五穀雜糧都吃點,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古人百姓的一日三餐,主要以穀類為主。雖然也有稻田,但種植面積有限,皇宮、官宦之家才能經常食用。人們發現小米比黃米養人,不傷胃,就以小米為主食。慄還是古代朝廷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朝廷鼓勵農夫開荒多種穀子,因為它很耐旱,由於帶穀殼,比其它糧食好儲存,也是朝廷上下不可或缺的主食。慄文化深深影響著歷代人們的思想和人文情懷。

唐代李紳寫的《古風二首》詩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有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古時人們就非常珍惜糧食,民以食為天的情懷。可見當時對慄的種植已成農業主流,開春播種一小粒種子,到秋天就能收穫萬粒糧食,糧庫充足,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有底氣抵抗外來侵犯。

要是田地不足,農夫不能自給自足,生活就沒有了保障。耕種農作物農夫是非常辛苦的,夏天頂著烈日耕耘,汗水滴在泥土裡。我們餐桌上的粒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詩中提醒人們,要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珍惜每一顆米粒,過去有一句話,浪費糧食,就是極大的犯罪。

中國的五穀文化,是哺育了中華民族的作物,也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和興盛的基石。不論是《周禮》中記載的故事,還是漢代《氾勝之書》裡“穗選法”的發明,再或者是《齊民要術》的穀物文化講解說明,無不是穀物文化的發源之地。中國傳統文化包羅永珍,而五穀文化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一種人文關懷,應該得到廣泛地發揚和傳承。
《皇帝內經》告訴我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精氣”。因此多吃五穀雜糧,不但能填飽肚子,還能調理我們的五臟六腑,吃出營養、吃出健康。所以想吃五穀雜糧,先從吃小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