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社科文學

    01、外語和外文的區別

    嚴格說來,外語和外文是有區別的,尤其是當我們在學習一門外語時,我們學習的內容應包括外語和外文這兩個部分。學習外語時應該要求能說會聽這種語言,學習外文時要求能看懂會寫這種文字。為了外語學習方便和達到真正學好外語的目的,我們可以將外語和外文區別開來,以便我們更清楚要學習的物件。

    外語是外華人講的話,學會一門外語的目的是會說,用它來口頭傳遞資訊,交流資訊,獲取資訊。也就應該能說、能將自己的意圖表達出來;會聽、能聽懂對方的意圖等,達到運用這些語言來達到交流的基本目的。

    作為語言本身,它和文字的不同是瞬間完成並取得效果的,如不能瞬間完成並取得效果就不稱其為語言了。外語也是一樣。往往一些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看外文的時間過長,而練習外語的時間不足,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學習仍達不到使用語言來交流的目的,只能應付學校的筆頭考試,或作一些筆頭作業。這說明他們只學會了一些外文,儘管老師說是在上外語課,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實實在在地學到外語,這或許與我們長期以來的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有相當一部分人學會了外文卻沒同時學會外語。從懂外文到懂外語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本來外語和外文應是同步進行的,也就是能說出來的外語就應該看得懂,反之,能看得懂的外語也就應該能夠說出來。如果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使外語和外文不能齊頭並進則在接下來使外語和外文恢復同步還要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這已經成為既成事實。在外語學習世界觀上給人們造成一種偏見,使外語學習步入誤區。而且只學外文不學外語忘記得很快。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應是學習語言在先,學習文字在後,這是學習一般語言的根本規律。要求語言文字同步已經是外語學習的最低限度了,而語言滯後文字的教學方法是很難讓學生學會一門外語的。可在當今的一些外語學習的現實中往往不但沒達到最低限度要求,而且將正常的學習方式給弄顛倒了。

    外文則是外華人寫出來的文字,用這些文字來記錄語言是它的功能之一,當然它還有撰寫文章、記載史料、文獻等功能。初學外語只要求學會記錄語言那部分文字即可。撰寫文章修辭方面的詞彙待外語基礎比較牢固之後可進一步學習。

    對記載史料、文獻等文字來講它要較長時間地載運和貯存資訊,要經得起長期推敲。語言和文字兩者從宏觀上來說對立的統一體,以兩種方式表達同一事物。

    初學外語時,對語言本身要求高,對文字要求相對低一些。語言作為文字的載體如果不學會語言,則外文是不穩定的,也就是比較容易忘記。在外語學習當中要求學生會用外語來發出和接受資訊,會用文字把這些語言記錄下來即可,兩者是不可割裂的。也就是說學外語不只是用外文來記錄這種語言,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應用這種語言。

    當前社會上開設的種種“口語班”“會話班”或多或少會給一些學生造成一種外語學習誤區-學外語不一定需要學到會聽會說的程度,要想學會聽說外語還得進專門訓練班去學習,無形中將外語和外文這個統一體割裂開來。而且這種割裂往往得到社會某種程度的預設,導致有些老師在上外語課時漢語比外語講得多,學生即得不到外語薰陶又得不到外語練習。好像老師講清楚了學生就能學會說外語。把學外語與學數理化等同起來。現在我們的目的是將以往被割裂的統一體重新恢復到一起,將被顛倒了的是非再重新顛倒回來。學外語最基本的就是要會說會聽,那怕是學一課,學一句,都要會聽說,否則,不能稱其為學外語。

  • 2 # 行雲0068

    聽力練習的一個關鍵是可理解輸入,可理解我的看法是你要理解你練習的聽力素材,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的,一般看得懂,多聽幾遍都能聽得懂,當然前期需要一兩個素材打通耳雜。

    多數人閱讀文字素材,遇到生詞需要查字典,多數使用的是英漢或雙語詞典,主要藉助中文去理解,簡單的素材還好,遇到複雜的素材會發現想要再提高很難,因為藉助中文理解會給聽力練習增加障礙,很難克服。

    要改變這種情況,要慢慢轉換英語學習方式,逐漸由主要使用英漢、雙語詞典向英英字典過渡,用簡單英語單詞理解複雜英語單詞、短語、俗語、句子。

    練習方法是多閱讀與自己水平相匹配的英語素材,可以是小說也可以是非虛構讀物,如科技、歷史等百科原版讀物,學習階段主要的素材就是橋樑書和章節書,這些素材除了書本也有配套語音,網上也很容易找到,可以根據自己興趣各種型別讀物多配置一些,用於平時的學習練習。

    要清楚,聽力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期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練習,可能幾年時間才能見到效果,需要有思想和時間的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cOS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