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650--744)唐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進士,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友善。工書法,尤擅草隸。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及應制詩,寫景之作,清新通俗。《回鄉偶書》詩傳誦頗廣。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是很早就離家出去了,寫這詩時,他是86歲,離家已經50多年了。他是因身體不行了,向朝廷告老還鄉的。這首小詩語詞簡單明瞭,沒有什麼費解的東西。可是,如果要是知道了賀知章這位老人的脾氣,那麼,對這首詩的理解,就可能是又進一步了。 《舊唐書.文苑中》說“知章性放曠,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復規儉,自號四明狂客”。這是正史給賀知章作的鑑定。《唐才子傳》說他“性曠夷,善談論笑謔。”這是給他的評語。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這是杜甫《飲中八仙》詩為他畫的漫畫:老眼昏花,還酒後騎馬…越老是越愛玩,越老是越愛鬧,這就是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 知道了賀知章這個人的脾氣秉性,咱們重讀一下《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鄉音無改”,證明了老賀是先說了話的而且是用鄉音說的。農村的小孩子見著生人,多是扒著門縫往外瞧,一般不敢主動上前問人家“客從何處來?”可是這裡的“兒童”,不但上去問,還是“笑問”。而且,小孩兒已經首先確定這操著鄉音的人一定是“客”。這麼一看,那兒童的笑問客從何處來”,是問得有點兒不對勁兒了。聯絡賀知章的——貫表現,可以斷定:並不是兒童先“笑問客從何處來”,而是這老頭兒,先逗引人家孩子了。“鄉音無改”,用鄉音說的就是這個。可以肯定兩點:一、他逗人家了。他不先逗,人家孩子會衝他個不認識的老頭子笑麼?會先對他提問麼?二、有意誤導,先說自己是客。按正常,見著生人首先是確定身份,應該是問“你是誰?”,不應該上來就給人家定性為“客”。由於賀知章的誤導,“兒童”才確定了來人是“客”,即使是用鄉音,也當成是“客”,這樣反常地越過了“你是誰”這第一個問題,直接進入“從何處來”。這老頑童具體都說了些什麼,當時是沒有錄下來,也就沒法子知道了,只得自由想像了。 這樣一來,我們看到,除了天真可愛的“兒童”,還有一個愛玩愛鬧的老頑童。“少小離家老大歸”,定有許多慨嘆:“鄉音無改鬢毛衰”,定有許多傷感。但是,能在晚年迴歸故鄉,畢竟是生命的落實,畢竟是一種幸福。回家的感覺主要還是興奮。此時,看到孩子就聯想到童年的自己,這是自然而然的,想和孩子玩一玩,摸摸腦袋,逗逗笑話,也是順理成章的,特別是賀知章這個人。 老人有意製造誤會,引發孩子的笑聲,表現出健康的心態,活潑的性格。有人把作者說得很苦:什麼人生易老呀,什麼世事蒼涼呀。彷彿寫的是:歡樂的兒童加上悲傷的老者。其實,這是用共性來看個性,這是用普遍的心理來套賀知章這個人的特殊心理,賀知章和我們大家不一樣,賀知章是賀知章,人家那叫“四明狂客”。他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有苦都不讓別人看出。用玩用鬧對待一切,包括痛苦。從《回鄉偶書》中若是看出悲苦來,那有兩種可能:一是,老人家大風大浪樂了一輩子,這回真的走了眼,在家鄉小孩子面前寫漏了一回。二是,賀知章還是賀知章,蹦蹦跳跳永遠不會老,悲傷是別人給加上的。 詩的標題就是信手得來的“偶書”,詩的語言就是輕鬆、活潑加自如,詩的主調就是健康、天然、生活,詩中的內容就是一個老人在逗小孩子玩。人家賀知章就是這麼個愛玩愛鬧的快快樂樂的老頭兒。
賀知章(650--744)唐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進士,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友善。工書法,尤擅草隸。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及應制詩,寫景之作,清新通俗。《回鄉偶書》詩傳誦頗廣。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是很早就離家出去了,寫這詩時,他是86歲,離家已經50多年了。他是因身體不行了,向朝廷告老還鄉的。這首小詩語詞簡單明瞭,沒有什麼費解的東西。可是,如果要是知道了賀知章這位老人的脾氣,那麼,對這首詩的理解,就可能是又進一步了。 《舊唐書.文苑中》說“知章性放曠,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復規儉,自號四明狂客”。這是正史給賀知章作的鑑定。《唐才子傳》說他“性曠夷,善談論笑謔。”這是給他的評語。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這是杜甫《飲中八仙》詩為他畫的漫畫:老眼昏花,還酒後騎馬…越老是越愛玩,越老是越愛鬧,這就是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 知道了賀知章這個人的脾氣秉性,咱們重讀一下《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鄉音無改”,證明了老賀是先說了話的而且是用鄉音說的。農村的小孩子見著生人,多是扒著門縫往外瞧,一般不敢主動上前問人家“客從何處來?”可是這裡的“兒童”,不但上去問,還是“笑問”。而且,小孩兒已經首先確定這操著鄉音的人一定是“客”。這麼一看,那兒童的笑問客從何處來”,是問得有點兒不對勁兒了。聯絡賀知章的——貫表現,可以斷定:並不是兒童先“笑問客從何處來”,而是這老頭兒,先逗引人家孩子了。“鄉音無改”,用鄉音說的就是這個。可以肯定兩點:一、他逗人家了。他不先逗,人家孩子會衝他個不認識的老頭子笑麼?會先對他提問麼?二、有意誤導,先說自己是客。按正常,見著生人首先是確定身份,應該是問“你是誰?”,不應該上來就給人家定性為“客”。由於賀知章的誤導,“兒童”才確定了來人是“客”,即使是用鄉音,也當成是“客”,這樣反常地越過了“你是誰”這第一個問題,直接進入“從何處來”。這老頑童具體都說了些什麼,當時是沒有錄下來,也就沒法子知道了,只得自由想像了。 這樣一來,我們看到,除了天真可愛的“兒童”,還有一個愛玩愛鬧的老頑童。“少小離家老大歸”,定有許多慨嘆:“鄉音無改鬢毛衰”,定有許多傷感。但是,能在晚年迴歸故鄉,畢竟是生命的落實,畢竟是一種幸福。回家的感覺主要還是興奮。此時,看到孩子就聯想到童年的自己,這是自然而然的,想和孩子玩一玩,摸摸腦袋,逗逗笑話,也是順理成章的,特別是賀知章這個人。 老人有意製造誤會,引發孩子的笑聲,表現出健康的心態,活潑的性格。有人把作者說得很苦:什麼人生易老呀,什麼世事蒼涼呀。彷彿寫的是:歡樂的兒童加上悲傷的老者。其實,這是用共性來看個性,這是用普遍的心理來套賀知章這個人的特殊心理,賀知章和我們大家不一樣,賀知章是賀知章,人家那叫“四明狂客”。他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有苦都不讓別人看出。用玩用鬧對待一切,包括痛苦。從《回鄉偶書》中若是看出悲苦來,那有兩種可能:一是,老人家大風大浪樂了一輩子,這回真的走了眼,在家鄉小孩子面前寫漏了一回。二是,賀知章還是賀知章,蹦蹦跳跳永遠不會老,悲傷是別人給加上的。 詩的標題就是信手得來的“偶書”,詩的語言就是輕鬆、活潑加自如,詩的主調就是健康、天然、生活,詩中的內容就是一個老人在逗小孩子玩。人家賀知章就是這麼個愛玩愛鬧的快快樂樂的老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