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生輝lrm

    最能證明童年在農村生活過的事,莫過於三伏天搞“雙搶”了。

    “雙搶”即搶收早稻搶插晚稻,從每年最炎熱的七月中旬開始到月底結束,那時還講“晚稻不過八一”,意思是在公曆8月1日前應該完成插晚稻,否則晚稻會因季節原因欠收或顆粒無歸。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農村,雙搶是大事。下至七八歲的孩子,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家,都要參與這項重要的農事。其場面揮汗如雨,熱火朝天,早出晚歸。對農村人而言雙搶是極苦的事,能過得這關的農家孩子也就沒有挺不過的勞累了。

    雙搶是在缺少農機年代的一次集體人力戰。分兩大步驟即先搶收早稻,再搶插晚稻。

    一是搶收早稻。

    1、割禾。稻穀熟了,天剛麻麻亮,人們就起床割禾。割禾人一字排開,鋒利的鐮刀在手中揮動,“沙沙沙”一蔸一割,一把割六七蔸。割禾人就一直彎著腰,把那一把一把禾碼堆在田裡,整齊直溜。

    2、打穀、捆草。這是一項團隊作業。通常是兩個主勞力踩打穀機,他們側著身子,單腳踩著打穀機的踏板,雙手握谷把子在快速轉動的齒輪上脫粒。打穀機兩傍壘成大谷堆,由小孩或婦女隨著脫谷者的速度撿送谷把。打穀機的底座連著一個大的方形木桶,剛脫下來的穀粒會迅速填滿它,一個人就專門負責“出桶”。“出桶”是件非常辛苦的活兒,一是要長時間彎腰,二是桶裡的穀粒和草屑四處飛濺,一不小心就會飛進眼睛、鼻孔或耳朵。這個崗位不僅要人手快,還要臂力足,得不停地把一撮箕一撮箕的穀子撮滿,再倒進籮裡。在打穀機旁,還有兩個人負責捆稻草,一卡一拉,打個活套,就能把一大把捆得緊緊的。這個活兒不僅需要巧勁兒,還需要臂力。

    3、擔谷、曬穀。壯勞力們挑著一百多斤,滿滿的溼谷擔,在沒過小腿的溼田軟泥中行走,舉步維艱,好不容易上了岸,還要把谷挑到曬穀坪裡,稻場上有專門負責曬穀的人。他們用耙子把谷耙開,攤平,每半小時耙翻一次,好讓穀子曬得均勻。

    4、拖草。捆好的稻草要從田裡迅速撤出,挪到別處去曬乾挑回家做柴燒和冬天喂牛。溼稻草非常重,拖上田坎的過程很艱難,尤其是孩子,雙腿陷進泥裡時,個子就和稻草一般高。即使是這樣,他們還是一手拖一捆稻草往田邊兒挪。稻草到了田坎,就要挪開,不能影響搶耕搶插。

    二是搶插晚稻。

    1、放水、耕田。搶插晚稻關鍵要有水,能夠從水庫放到水最好,要不然就要用抽水機抽水。有了水才好耕田,耕田時先撒上家肥犁田翻田,後撒上化肥耙田。耕牛是農家寶,是種田的主要勞動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田是靠耕牛犁耙完成的。

    2、扯秧。這是是婦女和年輕人的強項,記得那時候,母親每天都是天未亮就去扯秧了,因為涼快。當然上午我也頂著炎炎烈日工作到中午,但比起搶收早稻還是舒服些,因為都是在水中工作。

    3、擔秧、拋秧。擔秧一般是主勞動力做的,但我們小孩子一般也會提幾個秧去,拋秧需要技術的,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

    4、插秧。通常被安排在早上或下午三點鐘以後。若是中午插秧,上面太陽曬,田裡的水燙,嬌嫩的秧苗容易曬傷。在太陽沒有那麼烈時,我們就抓緊時間下田。若是有月光,還會藉著月光在晚上插秧,但晚上蚊子多。然而,秧沒插完,是不可以回家的。蚊子雖多也只能忍著。

    昔日刻骨銘心的雙搶之苦雖已遠去,但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勞作強度大大降低。現在大都種植中稻了,並且大多是收割機作業,小孩子們根本體會不到我們那時的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像中國鐵建和中國中鐵這種大型國企,一般會去什麼學校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