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070387626462
-
2 # AAA悠然獨步
1、安慰劑效應
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安慰劑效應”。但同時,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使病情惡化,這種性質完全相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反安慰劑效應”。
(所以,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心情好,萬事順~)
2、海馬效應
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場景,在某一瞬間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好像以前在某時某刻某地真實經歷過一樣。這就是著名的“海馬效應”。
(可能是因為之前做過相似的夢,可能是因為之前看過的小說或影片,可能是投胎轉世了......你相信是哪一種呢?)
3、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裡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種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物件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心情不好的時候,自己要學會調節,比如跟朋友談心、大吃一頓、睡一覺、走出走走、聽聽音樂等等,遷怒於他人,於事無補還傷害他人。)
4、黑天鵝效應
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的現象,被稱為“黑天鵝事件”,也叫“黑天鵝效應”。
(誰也沒有想到2020年我們會經歷新冠疫情吧~)
5、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老師誇一個學生寫字整齊,讓其他同學都像他學習。以後這個學生在寫作業的時候會特別注意。)
6、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我們把這種心理學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
(算命先生說,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哪些煩心事兒...你覺得他說的好準。而事實是,誰三兩天沒幾件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兒呢。)
7、吊橋效應
在吊橋上,由於危險的情境,人們會不自覺地心跳加快,如果這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人們很容易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這就是著名的“吊橋效應”。
(正在追求男神女神的同學快來抄作業,約會地方選對了,戀愛成功率更高哦~)
8、奶頭樂理論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將不必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避免被邊緣化的80%的人口與20%的精英之間的階級衝突,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方法之一就是製造“奶頭”,“奶頭”即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路、電視和遊戲等,用這些“奶頭”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這就是著名的“奶頭樂理論”。
(抖音1分鐘,世上3小時。明明看的時候自己滿心愉悅,為什麼退出抖音之後會感覺很空虛呢?)
9、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他們把這部分螞蟻叫做“懶螞蟻”。經過觀察發現,“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來源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那個看起來懶散的同事,可能在琢磨著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各有分工,別總盯著別人不放。)
10、暈輪效應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也叫成見效應。
(如果有的人習慣以貌取人,那麼他對長得不好看的人就很容易產生偏見。)
11、除了本期整理的100個心理學效應,還有第二個100個心理學效應請見微信公號「定律原理效應大全」,總有你好看,希望你會看。
11、丁達爾效應
所謂丁達爾效應,是指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也叫丁達爾效應。
12、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即是“南風效應”,意指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總喜歡那種很會“來事兒”的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兒,都讓人感覺無可挑剔。)
13、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告訴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最初階段,都必須付出足夠的堅持和努力。
(網際網路上流傳這麼一句話:今天不容易,明天更艱難,而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14、延遲滿足效應
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甘願放棄或者延緩即時滿足,在等待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種抉擇取向,我們稱為“延遲滿足”。
(你願意花費5年,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嗎?)
15、內卷化效應
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沒有發展增長、沒有任何變化和改觀、水平穩定、不斷重複,對即將到來的變化缺乏應變能力,這種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為,被稱為“內卷化效應”。
(我們現在所說的內卷,已經不是自我消耗,而是消耗別人。比如在電影院裡,大家都坐在自己座位上不好嗎,非要有人站起來,最後除了第一排的人,其他人都得站起來才能看。)
16、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程序。
(兩人相親見面之後就沒在約過,估計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印象不是很滿意。)
17、近因效應
在有多個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例如介紹一個人,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著“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麼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產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即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很熟悉的朋友突然就斷了聯絡,可能是因為你說了不該說的,做了不該做的。)
18、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Sunny,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Sunny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效應告訴我們,吃苦受難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那些剛剛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當一段時間的"蘑菇",能夠更好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所以啊,你要悄悄努力,爭取有一天驚豔所有人。)
19、除了本期整理的100個心理學效應,還有更多世界著名效應、定律、原理等請見微信公號「定律原理效應大全」,不知不覺內容已經更新了很多,總有你好看,希望你會看。
19、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華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砍價的時候,第一次可以狠一點,由此來探探老闆的底線。)
20、木桶定律
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內容,可以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木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
(木桶的盛水量由多方因素構成,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1、手錶定律
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但當他同時擁有兩塊或更多塊手錶時,卻無法確定。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正確判斷。這就是著名的“手錶定律”。
(想到了一句話: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交通便利了,一生可以愛很多人,但是誰是真心待你的,你又是真心愛誰的呢?)
22、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意思是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路邊本沒有垃圾桶,扔垃圾的人多了,也就多了一個垃圾堆,一樣的道理。)
23、曝光效應
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曝光效應”或“多看效應”。曝光效應告訴我們: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這樣可以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
(但是,如果人家討厭你,你還經常時不時去他面前刷存在感,只會更招人煩。)
24、二八定律
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二八定律”認為: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若以數學方式測量這個不平衡,得到的基準線是一個80/20關係。
(對二八定律的解釋五花八門,比如我認為點看這篇文章但認真看完的人不超過20%,你呢,你有什麼理解呢,歡迎討論。)
25、0分法則
在印象心理學中,0分法則也叫爛瓜子效應。一個人的印象,平時我們雖然只有 1% 的態度不好,但對於與我們交往的人來說,這 1% 不良態度卻等於 100% 的不良態度,從而形成了壞的印象。
這就是著名的“0分法則”,告訴我們要追求產品質量“0缺陷”、服務質量“0失誤”。
(你在一家餐館吃到了一顆老鼠屎,相信以後你都不會再去了。)
26、20英里法則
從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複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那麼,每天該走多少英里才是一個合適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這就是著名的“20英里法則”,告訴我們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時的拼命努力,應該要學會保持自律,在諸多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保持內心的穩定,不懼風雨、持之以恆,才能按計劃完成既定目標。
(同理,跑馬拉松的時候,不是誰最開始跑的快就能贏,而是看誰能持之以恆、保持自己的節奏向著目標靠近。)
27、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夏天快要來了,各位同學可以把減肥提上日程了,21天后見效果。)
28、米格-25效應
前蘇聯研製生產的米格—25噴氣式戰鬥機,以其優越的效能而廣受世界各國青睞,然而,眾多飛機制造專家卻驚奇地發現:米格—25戰鬥機所使用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戰機相比要落後得多,而其整體作戰效能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等其他國家同期生產的戰鬥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設計時從整體考慮,對各零部件進行了更為協調的組合設計,使該機在升降、速度、應急反應等諸方面反超美國戰機而成為當時世界一流。這一因組合協調而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後人稱之為“米格—25效應”。米格—25效應告訴我們: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係很大。
(想到了田忌賽馬的故事。)
29、250定律
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 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告訴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現在何止是250個人,大家都喜歡發朋友圈,好的體驗就花式推薦,不好的體驗就各種吐槽。)
30、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週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指的是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將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在你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的那一年,如果你沒有選擇復讀,而是選擇報考其他學校,那麼,你後來所認識的人、經歷的事兒將會截然不同。)
31、青蛙效應
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任其自由遊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應”,也叫“煮蛙法則”或“溫水青蛙效應”。
(找一個安穩的工作,從入職到等退休,到底是一種成就,還是日復一日的行屍走肉呢?)
32、鳥籠效應
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也就是說,人只要擁有了一件東西,就會繼續新增與之相關的東西與之匹配。
(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肯定會想著再買一雙鞋子與之搭配。)
33、毛毛蟲效應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也叫“毛毛蟲定律”。
回覆列表
1、木桶效應:木桶效應該是十分出名的,就是說一個木桶由不同長短的木板組成,可以裝多少水不是看最長的那根而且取決於最短的那根。假如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加長那根最短木板的長度。
羊群效應:當一群羊在散開在草叢裡隨意吃草,大家都是相安無事的。但是假如其中某一隻養髮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身邊的環境。
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效應是指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近因效應: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喜歡的認可的人一定暗示,甚至會更多的影響到每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