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付凱91458867

    孟嘗君田文,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作為齊國貴族的孟嘗君繼承了父親的封地薛,因此在歷史上也被人稱作“薛公”。因為有著遼闊的封地,孟嘗君不僅衣食無憂,而且還網羅了大批的門客作為是自己的智囊,由於禮賢下士,在當時有著“薛公高義“美譽。

  • 2 # 老樹新芽發春枝

    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還是很有才能的,史記記載,孟嘗君姓田名文是齊國王室田嬰的私生子,戰國四公子之一,襲父爵,廣招門客三千,其中也有雞鳴狗盜之徒,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才幹,請他去秦國,孟嘗君來到秦國後被封為相,不久秦昭王聽信傳言要殺孟嘗君,孟嘗君在會雞鳴狗叫的門客幫助下逃出秦國,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共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一變。

  • 3 # 千年骷髏

    戰國時的孟嘗君,雞鳴狗盜之徒都收留,怎麼看待他的養士行為?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首、齊國的相國,孟嘗君田文因好客、仁義而聞名於天下,門下曾豢養過三千食客,天下士人無論賢與不肖都對他傾心敬慕。然而,孟嘗君本質上卻是個欺世盜名、大奸大惡之徒,行事乖張狠戾,做出過恁多凶殘無恥之事,其中最令後人詬病的,便是因一句玩笑話,屠滅趙國一城百姓的生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孟嘗君門客三千,甚至“雞鳴狗盜”之輩都存身其中。那麼,我們怎樣看待孟嘗君招賢納士?是真的不管什麼材質的“士”都收嗎?

    孟嘗君納士的背景

    孟嘗君身處戰國這個動盪的時代,春秋以來的封建制度已經逐漸瓦解。這樣的影響便是,世代相傳的職業不能繼承,各個階層之間的壁壘開始打破。因為國家的兼併,或者國內變法失敗,許多貴族丟失了原本的貴族身份,變成了平民。但他們原先所受的教育,卻使得他們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而生存下來的各個國家,為了避免被吞滅的命運,自然是想要把能富國強兵的人才招致麾下。於是朝堂之上的勢力,不再被世家大族全部把持,許多破落成平民的貴族,也有機會參加政事。這就是孟嘗君時代,各國大量招賢納士的背景。原先只是各國國君禮賢下士,到了後來貴族之中的佼佼者,也開始大量招賢納士。“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崛起。

    孟嘗君納士的苦衷

    這種風氣,也使得只要有一技之長的人,便熱衷於周遊列國,憑藉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好一點立馬富貴,稍次一點也能衣食無憂,不用辛苦討生活。而各國的國君和貴族,對於他們的品質和能力,包容度都很高。怕得罪了這些人,名聲傳出去後,會使得那些真有才學的人駐足不前。

    再者,萬一得罪了這些人之後,他們在別的國家大放異彩,那無疑又是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所以在這個時期,“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們傲國君,輕王侯,言語不合便離開。因為這種情況,各國的貴族們對於“士”是不敢過分挑剔的,即使是“雞鳴狗盜”之徒,也會被他們供養起來。

    孟嘗君納士的影響

    才開始的時候,這股風氣是由各國國君帶起來的,他們所計較的利益自然是國與國的利益。但是後來隨著貴族也開始養士,而國君和貴族之間也並不一定總是關係和睦的。孟嘗君不容於齊國朝堂,信陵君不敢迴歸自己的國家,宗室、兄弟之間的關係,都僵化到這種程度。所以後來被貴族供養的士,是以效忠於出錢供養自己的人,為第一效忠目標的。而“戰國四公子”,也因為手下有這麼多奇人異士,才度過了許多次的難關。

    孟嘗君憑藉“雞鳴狗盜”之徒,從秦國逃了回來。信陵君憑藉自己手下的士,盜取了兵符,解了趙國的危機。雖然這些人中有許多欺世盜名之輩,但也不乏真才實學之人。各國的貴族嚐到了養士的甜頭,對此更是樂此不疲。一直到呂不韋,他手下還依舊有大量的門客。甚至品評一個政治人物,對於他所養的士,也成了一個參考標準。

    綜上所述,孟嘗君招賢納士,是在特殊背景下的,一種對人才籠絡的方式。他之所以養這麼多士,其中大多還是名不副實,孟嘗君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他並不會說破,因為養那些沒用的士,就是為了吸引更多有能耐的士,這和千金買馬骨是一樣的道理。而養著這麼多的士,大到可以為國家出力,小到可以維護、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所付出的,不過是一些財物罷了。這對於貴族來說,完全是可以忍受的。而且養士還能博取好的名聲,真可謂是“名利雙收”。這也難怪,戰國時養士之風盛行了。

  • 4 # 十年一覺南柯夢

    媯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君”之一(注:戰國四君亦稱戰國四公子),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闢疆之侄。

    好養士客

    田文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田文。田文寧肯捨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田文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後安排侍史,讓他記錄田文與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賓客剛剛離開,田文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裡撫慰問候,獻上禮物。有一次,田文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田文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願歸附田文。田文對於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一律給予優厚的待遇。所以賓客人人都認為田文與自己親近

    拜為齊相

    公元前299年,齊湣王終於又派田文到了秦國,秦昭王立即讓田文擔任秦國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勸說秦王道:“田文的確賢能,可他又是齊王的同宗,任秦國宰相,謀劃事情必定是先替齊國打算,而後才考慮秦國,秦國可要危險了。”於是秦昭王就罷免了田文的宰相職務。他把田文囚禁起來,圖謀殺掉田文。田文知道情況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見昭王的寵妾請求解救。那個寵妾提出條件說:“我希望得到田文的白色狐皮裘。”田文來的時候,帶有一件白色狐皮裘,價值千金,天下沒有第二件,到秦國後獻給了昭王,再也沒有別的皮裘了。田文為這件事發愁,問遍了賓客,誰也想不出辦法。有一位能力差但會披狗皮盜東西的人,說:“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於是當夜化裝成狗,鑽入了秦宮中的倉庫,取出獻給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來獻給了昭王的寵妾。寵妾得到後,替田文向昭王說情,昭王便釋放了田文。田文獲釋後,立即乘快車逃離,更換了出境證件,改了姓名逃出城關。夜半時分到了函谷關。昭王后悔放出了田文,再尋找他,他已經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駕上傳車飛奔而去追捕他。田文一行到了函谷關,按照關法規定雞叫時才能放來往客人出關,田文恐怕追兵趕到萬分著急,賓客中有個能力較差的人會學雞叫,他一學雞叫,附近的雞隨著一齊叫了起來,便立即出示了證件逃出函谷關。出關後約摸一頓飯的工夫,秦國追兵果然到了函谷關,但已落在田文的後面,就只好回去了,當初,田文把這兩個人安排在賓客中的時候,賓客無不感到羞恥,覺得臉上無光,等田文在秦國遭到劫難,終於靠著這兩個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後,賓客們都佩服田文廣招賓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回到齊國,被齊王拜為宰相。

    合縱攻秦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秦國的函谷關,到了鹽氏。秦國求和,以山西臨汾之西南的武遂還給南韓,今風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還給魏國。

    隨著田文名聲的進一步加強,田文也逐步專權, 以至於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齊湣王感受到了來自田文的威脅,借田甲挾持案,嫁禍田文,田文恐懼,就到了魏國,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公元前284年,在田文的配合下,魏國同西邊的秦國、趙國聯合,幫助燕國攻打併戰敗了齊國。齊湣王逃到莒,後來就死在那裡。齊襄王即位,當時田文在諸侯國之間持中立地位,不從屬於哪個君王。齊襄王由於剛剛即位,畏懼田文,便與田文和好,與他親近起來。田文去世,諡號稱孟嘗君。

    然而 歷史上人物對孟嘗君的評價並不好。

    太史公對孟嘗君的評價也只是說他“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司馬光評閱: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

    宋王安石說“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在傳統觀念中,食君之俸忠君之事情。孟嘗君好養士客,並不利於封建統治,更不利於後世宣傳利用,晚年對專權,其行事也多有詬病:任齊相後企圖挾韓、魏對秦進行報復以及免相後又慫恿秦國伐齊,最後入魏任相聯合諸侯攻破齊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勢,可以不擇手段,直至對齊國反眼不識,是以後代評價不高。而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當中,孟嘗君也曾官拜宰相,率兵百萬,輝煌過沒落過,作為個人來說,史記七十列傳有其孟嘗君一列傳,史書留名,大多數人只是史書聊聊幾筆,極好極壞都不容易,孟嘗君千年之後被人記得,被人討論,人生成就也算可以的,達到了絕大多數人到不了的高度。

  • 5 # 太嗯了

    單論人品及形象確實不行,但是能力卻是位居戰國四公子之首。

    公元前299年,齊湣王派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襄王因為敬慕孟嘗君的名聲,便將他留在朝中,並任命他為相國。大約過了一年時間,臣僚中有人向秦王進讒言,說孟嘗君雖然賢明能幹,但他卻是齊王的近親,如果讓他繼續擔任相國,恐怕他私心裡會為齊國算計,圖謀危害秦國。昭襄王覺得很有道理,便將孟嘗君罷相、軟禁,就等著尋個藉口將殺死。

    孟嘗君憂心如焚,此時便有門客主動獻策,自己化裝成狗潛入秦宮,以盜取秦王非常珍愛的寶物-狐白裘,然後用它來賄賂秦王的寵姬,以便說服秦王將孟嘗君釋放。孟嘗君獲釋後趕緊向東方逃離,結果在函谷關前被阻攔下來。此時又有一個門客站出來為了解困,通過學雞叫的方法,騙取守關的秦兵開關放行,由此孟嘗君才僥倖躲過一劫。以上便是典故“雞鳴狗盜”的出處。

    且說孟嘗君向東逃至趙國後,便想順路去拜訪一下跟他齊名的趙國國相、平原君趙勝。後者聽聞孟嘗君到訪,趕緊派人將他接到府中,用貴賓的規格來款待他。會面結束後,平原君又派人將孟嘗君禮送至邊境。因為孟嘗君是個名滿天下的大人物,所以趙國邊境某縣的百姓聽聞他來拜訪,便紛紛走上街頭,想目睹一下他的尊榮,場面之熱鬧,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

    在趙國百姓想象中,孟嘗君必定是個高大威猛的形象,唯此才配稱得上英雄豪傑。然而等到他們見到孟嘗君的尊容時,竟全都傻了眼,原來孟嘗君不過是個矮小瘦弱之人,跟“英雄豪傑; 形象差的太遠。趙國百姓先是錯愕不已,隨即便發出一片譏笑的聲音:“原以為薛公(孟嘗君封地在薛城,故又稱薛.公)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不過是個瘦小的男人,真是令人大失所望。”

  • 6 # 哈士不是奇

    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一個神奇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吳起、白起等人都出自這個時代。

    尤其是張儀、蘇秦等縱橫家,憑藉一張嘴,就能將各國諸侯玩弄於鼓掌之中,更是令現代人嚮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因為這個原因,許多國家的貴公子便開始招攬各中國人才,用以報效國家,這種行為便叫做“養士”。其中最為出名的四個貴公子,便是他家所熟悉的戰國四公子,他們分別是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和平原君。本文要講的人就是其中之一——孟嘗君。

    孟嘗君此人,是齊國的貴族,齊威王之孫,在齊國權勢極大,因此,他便有了很大的財富,來豢養有才士人,號稱門客數千。

    孟嘗君名氣外揚,被秦昭襄王惦記

    眾所周知,戰國中後期,秦國憑藉著商鞅變法,一躍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尤其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更是打敗了諸多的敵人,包括楚國、齊國和趙國。當然,這都是後話。

    不過,秦昭襄王這個人,名氣卻不太好,怎麼說呢,不厚道。

    楚國楚懷王時期,楚國吞併了越國,正是國力強勁的時候。哪怕是後面楚懷王被張儀欺騙,造成國力衰弱,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依舊是當時份強國。

    然而面對這麼一個強國,秦昭襄王卻想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欺騙楚懷王前往秦國,並藉機扣押了他,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楚國的土地。

    結果,楚懷王沒有同意,便被秦昭襄王一直扣押在秦國,直到死去。這也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

    又比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趙國國君得到了稀世珍寶“和氏璧”,被秦昭襄王聽說了以後,秦昭襄王便說用城池來換。

    但是一塊“和氏璧”的價值怎麼能和城池相比呢?結果可想而知,秦昭襄王根本就沒想換。好在藺相如聰明機智,將和氏璧完好地拿了回來,卻也透露出了秦昭襄王的性格,無恥賴皮。

    這裡也是如此,隨著孟嘗君豢養名士的名氣越來越大,秦昭襄王便生出了愛才之心。但是孟嘗君可是齊國的貴族後裔,想要將其招攬到秦國為相,那可是難上加難的。

    好在,在別人那裡十分困難的事情,在秦昭襄王這裡都不算事。因為秦昭襄王本來就是無賴。

    一開始,秦昭襄王想要用涇陽君為質,來換取孟嘗君,結果孟嘗君在門客的建議下拒絕了。秦昭襄王不氣餒,再次向齊國討要孟嘗君。這一次,因為齊國齊閔王對孟嘗君的忌憚,便同意了。

    結果正如秦昭襄王為人一樣,孟嘗君進了秦國以後,便被扣押,回不到齊國了。而孟嘗君號稱攬盡天下人才,卻無一人能幫助其脫險,最後還是靠了沒什麼才能,卻只會雞鳴狗盜的人幫助,才逃離了秦國。

    雞鳴狗盜,孟嘗君終於脫險

    孟嘗君被扣押在秦國以後,整天都想著如何逃離秦國。但是秦昭襄王對其太過防備,竟使其毫無辦法。再看著自己門下的有才門客,卻毫無用處,這不禁讓孟嘗君生出頹廢之感。

    隨著時間的流逝,孟嘗君也逐漸意識到了秦昭襄王對自己的殺意,於是他便只能冒死向秦昭襄王的寵妾諫言,讓其勸說秦昭襄王放其離開。

    誰曾想,秦昭襄王的寵妾雖然答應了孟嘗君的請求,卻提出了一個他本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那就是這位寵妾想要孟嘗君的白色狐皮裘。然而,這件白色狐皮裘,早就被孟嘗君獻給了秦昭襄王,一時之間,他要去那裡找呢?

    正當孟嘗君一籌莫展之際,一位一直被其看不起的門客站了出來,說自己願意幫助們孟嘗君偷回白色狐皮裘。

    原來,這位門客擅長裝成狗的樣子偷竊。不久之後,這位門客果然偷到了白色狐皮裘,而那位寵妾也沒有食言,順利地勸說秦昭襄王放孟嘗君回國。

    但是當孟嘗君走到半路的時候,秦昭襄王又後悔了,於是便命人將孟嘗君捉回來。而此時的孟嘗君,雖然已經到了函谷關,但是按照秦國規定,只有雞鳴聲響起,才會開關。

    而到了那時候,孟嘗君早就被抓回去了。好在,孟嘗君手下有一個擅長雞鳴之人,學做雞鳴的樣子,順利地讓函谷關開了。而孟嘗君也得以順利回國。

    結束語

    孟嘗君依靠雞鳴狗盜才得以逃脫的故事雖然告訴我們,任何才能都有發揮作用的地方,但是也同樣告訴了我們,孟嘗君豢養的數千才人,看似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渾水摸魚,在關鍵時刻發揮不了什麼才能的人。這對孟嘗君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諷刺。

  • 7 # 鍋小震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上文為漢代大家賈誼在其《過秦論》中所言,很顯然,在賈誼看來,孟嘗君是一位明君。

    而正如上文中的那些褒義詞,或如明智、或如忠信、或如寬厚、或如愛人、或如尊賢、亦或如養士等,單其一者便足以令人神往,又皆其之多,無疑,假如孟嘗君真有如此之好,那自然是沒有什麼好說的。

    但,問題就在於,孟嘗君是否真的有那麼好?然,是或不是,誰都說了不算,你和我都說了不算,很顯然,歷史已經將一切說明了。

    孟嘗君,本不叫孟嘗君,而尤其是在孟嘗君活著的那段日子裡,他更不叫做孟嘗君,孟嘗君只是在他死後的封號,當然,也不可能是被人直呼田文了。

    事實上,在那個時代的世人眼裡,他的稱呼只是一個,薛公。無他,就是因為他是前薛邑領主薛公田嬰之子,而田嬰又是誰呢?這位田嬰可是了不得,著名的一代雄主齊威王,便是他的父親,而接下來的齊宣王,則是他的親哥哥,而他自身呢,又在齊國當宰相執政長達十餘年,文治武功享譽整個齊國。

    故而,作為靖郭君田嬰的兒子,孟嘗君田文從其出生那一刻起,其顯赫的家世便讓田文有著遠超常人的權勢,而再因其天生稟賦,從小便機智非常,很自然的便被田嬰確定為了薛邑的唯一繼承人。

    如此,孟嘗君田文這位天之驕子,從正式繼任薛公開始,其目標便很明確,成為這天下第一人。

    的確,這是筆者猜出的,目前也沒有任何的考據可以說明孟嘗君田文在開始時就有這種目標的,但,不代表這就是瞎猜的。

    不信你看下面這一段話,是,養士,是那個時代的風潮,但如此養士,如此招人,可就唯獨孟嘗君這一人了。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史記·孟嘗君列傳》

    其實,對於養士,筆者個人並不反對,所以,如果田文單單是喜歡養士,筆者還能說他是喜歡招納人才,頗有明君風範。

    但,問題就在於,孟嘗君田文所養的那些人,所招的那些人,大多都不是列國的士子,相反,卻是一些列國有罪之人。

    當然,筆者並不能確定說那些有罪之人中,都是十惡不赦之徒,可能有些也是被列國諸侯所刻意打壓之人。

    通過那句話,我們至少可以明白一點,那就是,孟嘗君所招納的這些人,所供養的這些士子,更多的還是不容於天下之人,如此,既然容不下天下,而今天又唯獨孟嘗君田文保護他們,那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無疑,孟嘗君此為,完全是為了擴充個人的實力罷了,是的,是個人,請大家看清楚這一點,他,孟嘗君,雖然是齊中國人,還是齊國宗室之人,但,所謀之事,皆是為己罷了。

    不信嗎?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內容。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蘇代謂曰:“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人與土禺人相與語。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孟嘗君乃止。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史記·孟嘗君列傳》

    這裡,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加入孟嘗君果真是有大才,那麼,他如此便輕易的棄母國而去,而就任他國之相,把他母國放在哪裡了?是,如果孟嘗君只是一個普通士子,入秦為相也不是不可以,畢竟商鞅張儀等人,也都是他國之人就任秦國國相,歷史上是很正常的。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孟嘗君不是一般人,他的封邑是齊國所封,他的家族是齊國王族,他又是齊國國相,如此,他就這麼隨隨便便就離開齊國而出任秦國國相,那就只能說明一點。

    即,孟嘗君此人從始至終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其人所為之事,不過是隻為自己的名聲罷了。

    的確,即使到了秦國,孟嘗君也就算未做什麼真正有用之事,但,只要孟嘗君去了,就註定在其人生履歷上會出現一條,孟嘗君曾先後就任當時華夏世界兩大最強國國相的一份記錄,如此,論當時之天下人,再有誰人之威名可與孟嘗君相比。

    威名只是威名,這終究只是對於孟嘗君一人有益罷了,於國於民,尤其是對於生他養他給他無上權勢的齊國來說,毫無意義。相反,也正因為他的離開,也讓齊國的國勢開始逐漸走入了下滑路。

    事實上,那個時代的人也都不是傻子,儘管孟嘗君的確去了秦國,然而,在被秦昭襄王任命為相國不就後,便將其囚禁下獄,是的,你孟嘗君終究是齊國之人,這是改變不了的本質,雖然孟嘗君通過其麾下的雞鳴狗盜之徒得以逃出秦國,其人睚眥必報的小人行徑,更是從此開始,顯露無疑。

    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史記·孟嘗君》

    逃出秦國的孟嘗君,在路經趙國期間,被同為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所邀請為客,然,一件讓人無比憤怒的事情便發生了。僅僅就因為普通趙人的嘲諷,孟嘗君就率其麾下之人盡殺趙國數百民眾,而後又滅其一縣,才揚長而去。

    說實話,一眼不和便殺他國百姓的人,在戰國中不是沒有,但真的不多,而尤其還是這個號稱為以忠信愛人為著稱的孟嘗君,如此卑劣的行徑,如此畜生般的行為,真是讓筆者實在無法想象如此之人,居然也可以列入戰國四大公子,簡直就是對於其他公子的侮辱。

    孟嘗君怨秦,將以齊為韓、魏攻楚,因與韓、魏攻秦。《史記·孟嘗君列傳》

    湣王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二十八年,秦與韓河外以和,兵罷《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以上兩段,雖然不是記載於一處,但卻是記載的一樣的事件,即,孟嘗君僅僅因為秦國的耍弄,便心生怨恨,遂鼓動齊王,而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西征秦國。

    不得不說,孟嘗君此人的能力也的確是有的,先前犀首五國攻秦無果,而孟嘗君僅率三國之兵便破秦函谷關,逼的強秦只能割地於魏韓二國,方才讓此次孟嘗君的西征終止。但是,雖然這對於魏韓二國是好處,可對於齊國又有什麼好處呢?不過是幫助孟嘗君又一次成就了其的威名。

    然後呢?事實上,對此孟嘗君也從未回想過該如何報答齊國,相反,此人自私自利之心在下面的一件事中,更是發揮到極致。

    後齊湣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湣王亡在莒,遂死焉。《史記·孟嘗君》

    齊湣王四十年,在內應孟嘗君的帶領下,秦趙燕三國舉重兵伐齊,並攻陷齊之首都臨淄,洗掠一番後,又繼續攻齊,直到攻擊至莒城,諸侯聯軍方才停下腳步。

    好在的是,天佑齊國,終究諾大的齊國不能為這畜生一般的內奸孟嘗君田文所害,齊國名將田單橫空出世,以火牛陣大破諸侯聯軍,之後遂乘勝追擊徹底收復齊國全境。

    此戰過後的齊國,也從此盛世不在,一衰再衰,就是因為這位叫做田文的齊中國人,讓齊國這個東方大國,徹底衰落,再未有崛起的可能。

    不能不說,這是讓人極其痛惜的,而對於田文字人,也就是這位名揚天下的孟嘗君,筆者也只能報以禽獸罵之了。

    縱觀孟嘗君田文的一生,其所圖,所謀,所想之事,皆為其個人名譽而為,完全不顧國家百姓的存亡,其為人之惡劣,做事之無恥,堪為戰國第一人。

    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這是太史公對於孟嘗君的最後記錄,無疑,用此文中所表現出的孟嘗君,就只能用四個字來評價之,禍國殃民。

    如此,沽名釣譽之徒,禍國殃民之輩,便是某些人眼中那個忠信愛人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全部寫照。

  • 8 # 西延

    題中“欺世盜名”是一種道德評判,但在戰國亂世,禮崩樂壞,連年征伐,上至國君、中至貴族世卿、下到遊俠劍客,沒有一個以道德為重的。

    所以,我不以道德為評判標準,而以才能為依據。

    孟嘗君的大名,歷代為人稱頌,千載之下依然如雷貫耳。

    有說其好客自喜,天下讚譽;有說其宰三國之相,名重當世。天下知有薛公,而不知有齊王。隱隱然,睥睨天下之豪傑。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在我看來,真正的孟嘗君田文相對於那些同樣縱橫天下的大才,遜色太多了,他最多一中人之姿,比普通人高一點。

    為何這麼說?

    1、不謀身。

    所謂狡兔三窟,在亂世之中聰明人都要為自己謀取一個安全的容身之地。

    而孟嘗君倒好,竟然在自己的薛縣封地內放起來高利貸,這種騷操作也做得出來。自己的封地就是自己的基本盤,是立身的根本。不籠絡當地鄉黨,鞏固自己的根基,反而放起了貸。一旦有所需要,誰個幫你?

    還有一次他手下一個姓魏的門客,將收的租稅借給了一賢人,田文竟然大怒,趕走了該門客。

    可見,在他眼中,金錢重於謀身。所以,他一被齊王免去宰相之權,三千門客便樹倒猢猻散,全跑了。

    2、不謀家。

    亂世之中,小小薛縣夾雜在齊魏中間,田文不懂得找個大靠山,反而妄圖謀求中立,當真可笑。

    有人稱讚這是他的才能,不然怎麼可能在亂世裡保持中立?

    拜託,這明顯是愚蠢好吧。亂世之中,還有中立的小國存活嗎?連南韓都只能苟延殘喘。有資格中立的只有大國,比如齊國。小地方膽敢中立,一旦發生戰事,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它。

    所以,孟嘗君一死,齊、魏立馬聯軍將薛縣給滅了,整個老家被連根拔起。

    而且當時他的兒子們還在忙著爭奪繼承權,田文死前居然連這個最基本的繼承問題都沒安排好,以至於這一脈斷子絕孫,可見其謀家之力太差勁了。

    3、不謀國。

    田文是齊宣王的侄子,齊愍王的堂弟,正宗的王族之後。

    田文任齊相時卻毫無作為,只知道招攬門客,圖務虛名,最多時其門下竟然有食客三千,他的萬戶食邑租稅居然不夠用。這麼做的好處呢,只是宣揚他孟嘗君的名聲而已,而於國卻無實際貢獻。

    反而還遭致齊王猜忌,以為他要造反作亂。

    一次,田甲造反劫持了齊愍王,而齊王第一個懷疑的居然是孟嘗君田文,可見其對田文早已猜忌頗深。嚇得田文直接逃到魏國,後來誤會消除了,田文回來後卻還沒接受教訓。齊王滅宋後,又一次想收拾田文,又嚇得他跑去了魏國。

    可見,田文早已成了他一塊心病。

    4、氣量小,以私害公。

    田文是不是“四君子”中最有才華的,我不敢說。但如果要評誰的氣量最小,那他絕對當之無愧的第一。

    出使秦國時,被秦王關押,逃出來回齊國後,被任命為齊相。而他當宰相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聯合韓、魏聯兵攻秦,原因竟是他個人對秦國的私怨。

    以個人之私怨,凌駕於國家之上,堂堂宰相,四君子之一,竟是這般做派。

    這還沒完。在他從秦回齊的路上,在趙國平原君接待他,有個人開了他一句玩笑,說以為薛公是個高大個,沒想到竟然是個小矮子。於是他又一次一怒之下竟然帶人亂砍亂殺,竟一口氣殺了幾百人,滅了人家一個縣。

    可見田文愛慕虛名之甚,而氣量卻又如此之小。

    別急,還沒有完。

    最厲害的是,齊王滅宋後逼走了田文,田文逃到魏國後,竟然聯合趙國、秦國、魏國、燕國等反過來攻打齊國,齊王在逃亡中死了,齊國被五國洗劫一空。

    這就是田文,沒有母邦,只有個人之利益。不顧長遠,只看眼前。

    不謀身,不謀家,不謀國。氣量狹小,以私害公。

    這樣的人,真的配得上與無忌公子相提並論?

    後人稱頌孟嘗君,也只是借用他類比“好客”而已,似乎他也只有這一個值得稱道的優點了。就連司馬遷也只說好客名不虛傳。因為其他,卻是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 9 # 紅樹青山

    雖然孟嘗君名滿天下,但是其實他的故事大多都集中在他門客的機智上。也就是說,他除了在禮遇下士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之外,自己往往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並不怎麼樣,有時候還是顯得很心胸狹窄,冷酷自私的。其實只要讀一讀這些故事就知道了,你完全可以自行判斷。

    歷史過於久遠,很多都是流傳下來的典故和軼事,比較靠譜的話就《史記》《資治通鑑》裡的記載,不過也有矛盾的地方,沒辦法。

    不過電視劇還是改編了不少。秦昭襄王應當一開始是想讓孟嘗君出任秦相的,但是那時候秦國其實是有相國的,一說魏冉,一說嚴君。後來秦昭襄王聽信進言,不僅罷免,軟禁了薛公,並且是動了殺心的。如果不是狗盜盜取白狐裘獻於昭王寵姬,他是沒有機會逃走的,雖然昭王立即又再反悔派兵追捕。所以後來孟嘗君才和秦國結下了很深的樑子,確是昭王毀約在先無疑。原因嘛,就是說他肯定先以齊國為上,秦國為次。但是這裡應該是沒有羋八子什麼事兒,狗盜盜取書簡也屬子虛烏有,為了聯齊軟禁楚懷王也是假,劇中提到割讓楚地,其實那才是真。

    至於說收留雞鳴狗盜是沽名釣譽之舉,其實孟嘗君養士黑白通吃,沒啥卵用的士人甚至白眼狼養得多了去了,並非全是名士才子。雞鳴狗盜不是好歹還會點兒啥,甚至還救了他一命。像彈劍作歌的馮諼來當食客的時候估計還沒雞鳴狗盜顯眼呢,來者不拒。王安石評價說正因為有這些人在真正的名士反而才不來的,羞與為伍嘛。

    所以電視劇看看就好。需要注意的是那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上到諸侯,下到庶民,都不要對道德要求的太苛刻。如果要用現代的價值觀評判,那些逐鹿中原的戰國雄主們個個都是奪權篡國的奸佞賊臣。

  • 10 # 青翠青翠青青翠

    我對這個問題持肯定態度 。

    孟嘗君的名譽:作為“戰國四公子”之首、齊國的相國,孟嘗君田文因好客、仁義而聞名於天下,門下曾豢養過三千食客,天下士人無論賢與不肖都對他傾心敬慕。

    那麼他是否為欺世盜名之輩,只需要翻閱史書看看他的所作為即可。

    作為相國。孟嘗君最有名的事情莫過於“雞鳴狗盜”之事了,作為齊國的宗室,竟然為了秦國的相位,不顧母國安危,不顧分說的奔赴虎狼之地的秦國,最後通過雞鳴和狗盜這兩位門口才脫身,好不狼狽,從這件事可看出孟嘗君乃沽名釣譽之徒;回齊國做了齊相後便聯合韓、魏聯兵攻秦,以當時的國際形勢,攻秦對齊國有害而無利。齊國與秦國領土相隔甚遠,遠距離攻打秦國勞民傷財只會削弱齊國的國力,即便打下秦國的領土由於距離原因也只會對魏、韓有好處,齊國佔不到半點便宜,孟嘗君為了個人私怨,不顧母國利益。好客。好客的名聲恐怕是從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的事情傳開的。事情是這樣的: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這件事在我看來可能只是孟嘗君的一次炒作。當初馮諼去投靠孟嘗君的時候可沒有相同的待遇,而是給吃著最低等的飯。仁義。孟嘗君在自己的封地上放高利貸,還派自己的食客馮諼去催收高利貸。這種行徑怕是與仁義二字相去甚遠吧。

    回顧孟嘗君的所作所為,皆為欺世盜名之作。作為齊國宗室,不考慮國家利益聯合其他國家合起來攻打齊國,致使齊湣王戰敗身死,齊國實力進一步衰弱。

    綜上所述,孟嘗君乃欺世盜名之徒。

  • 11 # 江湖小曉生

    戰國四公子,分別指的是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以及趙國平原君趙勝。

    為啥稱呼他們為戰國四公子呢?難道說他們都是國王的子嗣?類似民國四公子都是鉅富官紳的子嗣?其實並不是這樣。

    主要是這四個人,在各自的國家,擁有絕對的權力。而且喜歡招賢納士,收養了大量門客。因此才會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很多人對孟嘗君是有意見的,因為這哥們,作為齊國貴族,居然先後在三國出任相國之職,大有叛國的意思。因此孟嘗君田文,身上揹負著各種欺世盜名的罪責。

    孟嘗君的身份,註定了他和商鞅、李斯、蘇秦、張儀這些人不同。

    孟嘗君田文,又被稱之為薛公,因為他繼承了自己老爹田嬰的封地薛地,正兒八經的富二代、官二代。

    這還不算最關鍵,最要命的是,他老爹田嬰是齊威王田因齊的兒子,也就是說,孟嘗君田文,乃是齊威王的孫子。

    這一層關係可就要了命了,因為田文是正兒八經的齊國王族,所以田文勢必是要為自己的祖國賣命的。因此他不能像商鞅、李斯、蘇秦和張儀這些人一樣,到處亂竄。

    這些人都是寒族出身,就算有公卿之後也無傷大雅,戰國時期求賢若渴的君王不少,因此人才流通很正常。而田文絕對不行,因為他繼承了大量齊國王族的資產,自己也是齊國王族之一。

    田文靠著老爹留下來的遺產,開始招攬各路英雄。田文字人沒有太大本事,但是他有錢啊,有錢就能招攬英雄,所以田文手下門客幾千人之多,且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本領。

    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四處求才,他得知薛公手下有很多能人異士,便打算將田文弄到秦國來做丞相。面對這種誘惑,田文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是怎麼處理的呢?

    田文選擇了接受,這是他走錯的第一步棋。你是齊國王族,你所有的錢都是齊國王族的資產,你拿著齊國王族的錢招攬了大量門客,跑去給秦國效力?這換誰都不能接受。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史記》

    因此齊國上下,對孟嘗君田文的聲討,是此起彼伏,絡繹不絕。而田文則自顧自在秦國做丞相那麼他能夠有好結果嗎?

    田文叛秦歸齊,門客起到了關鍵作用。

    你是齊國的王族,這個身份就是一個烙印,秦中國人就真的會信任你嗎?果不其然,秦中國人開始非議,認為孟嘗君這個人始終是齊國王族,他什麼事兒都會先替齊國著想。讓他做了丞相,那秦國還不完蛋?

    秦昭襄王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啊,於是就把剛剛招攬來的田文給罷免了,甚至打算要將田文囚禁致死。

    田文提前得到了訊息以後,打算通過秦昭襄王的寵妾向秦昭襄王求情放了他。可是寵妾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得到田文那件白色狐皮裘。這不是為難人嗎?

    寵妾明知道,田文的白色狐皮裘已經送給了秦昭襄王,而且天下只有一件,卻偏偏要那一件。這個時候田文手下有個偷東西的好手,進宮把這件衣服偷了出來,這才挽救了田文。

    田文出逃的時候,時間太早,雞叫的時候才能開城門。為此田文手下一個口技能力很強的人,學了幾聲雞叫,其他雞跟著叫,守城人才放他出行。

    田文能夠逃過一劫,都是這些有特殊技能的門客給了他巨大的幫助。過去其他門客還嘲笑這兩位,認為他們能力太低下,現在才明白孟嘗君的眼光有多深遠。

    回到齊國以後,田文以自己聲威,終於得償所願,成為了齊國的丞相。那麼田文會在齊國如魚得水嗎?

    田文再次背叛母國,聯兵伐齊。

    回到齊國以後,田文的確過了一段很舒適的生活。因為他的名氣比較大,手下門客又比較多,所以深得齊湣王的器重,一直擔任齊國丞相。

    居數年,人或毀孟嘗君於齊閔王曰:“孟嘗君將為亂。”及田甲劫閔王,閔王意疑孟嘗君,孟嘗君乃奔。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請以身為盟,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閔王乃驚,而蹤跡驗問,孟嘗君果無反謀,乃復召孟嘗君。孟嘗君因謝病,歸老於薛。閔王許之。---《史記》

    但是田文這個人小心眼,他跟秦國結仇以後,一直想找機會收拾秦國。於是藉著與韓、魏兩國聯合攻楚的時機,他將矛頭對準了秦國。大軍一路打到了函谷關內,以秦國的妥協而告終,田文在諸侯之中的威信也就樹立起來了。

    連秦國他都敢動,還有哪個諸侯敢得罪薛公田文呢?這個時候齊湣王很自然地開始懷疑田文的野心,畢竟田文是有繼位權的,而且勢力又這麼龐大。無奈之下,田文只好借病歸隱,隨後逃離齊國,前往魏國做丞相。

    去魏國也就算了,可是田文這傢伙又記恨起了齊湣王,不惜讓魏國和秦國、趙國聯盟,一起攻打齊國。齊湣王因此戰死,孟嘗君田文就這麼害死了自己母國的國王,不被世人唾棄才怪。

    田文這個時候,真正做到了一怒而諸侯懼的地步,但是他的名聲在齊國也是壞掉了。其他諸侯國難道瞧得起他這種行為嗎?當然也是很不屑的。

    因此田文死後,齊國和魏國兩國共同將他的封地薛給滅掉了。薛公田文的幾個兒子還在那兒爭奪遺產,可謂是悲哀至極。

    總結:朝秦暮楚,是任何人都不會喜歡的。

    大家都不喜歡朝三暮四的人,其實諸侯國也是一樣,不喜歡朝秦暮楚的人才。就算你是個人才,如果不斷更改效忠的諸侯國,那也不會得到重用,至少不會進入核心圈。

    為什麼?因為人家始終覺得你這個人不靠譜,不是一個忠誠的人。孟嘗君就是這樣,手下人才濟濟,所以待價而沽。各種投奔,出賣母國,最後的下場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參考資料:《史記》

  • 12 # 待曉兒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在後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面目:即俠義心腸和欺世盜名。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孟嘗君的形象出現瞭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實症結就在於兩個字:門客

    史學家的眼光:用“雞鳴狗盜”來欺世盜名

    “雞鳴狗盜”的故事就是說孟嘗君的兩個門客。

    話說,齊國的孟嘗君擅長“養士”,號稱有三千門客,只要有一技之長,都能得到孟嘗君的青睞。其中就有兩個人,一個擅長學習公雞啼鳴,另一個擅長像狗一樣偷偷摸摸地鑽洞。

    按理來說,這兩種技能根本就算不得什麼“本事”,但孟嘗君還是接納了他們,沒想到卻在關鍵時刻救了自己一命。

    有一次,孟嘗君出使秦國,沒想到卻被秦昭王強行扣留下來。

    秦王久聞孟嘗君大名,想要他留在秦國效力,並且準備給予高位。但是很多大臣並不同意,對秦王說,孟嘗君的封地、家人都在齊國,他本身又是王族,怎麼可能真心為秦國效力呢?

    那麼,這樣一個有本事的人,既然無法被秦國所用,寧可殺掉也不能放他回齊國去。

    秦王妃答應了孟嘗君,但條件是必須送給她一件狐白裘,就和他送給秦王的那件一模一樣才行。

    這就難辦了,這件狐白裘是齊國至寶,獨一無二,已經被孟嘗君送給了秦王當禮物,上哪去找另一件一模一樣的呢?

    就在這個時候,那個會“狗盜”的門客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深夜潛入秦宮,將這件狐白裘偷了出來,送給了秦王妃。

    秦王妃非常高興,於是就勸說秦王,成功說服他不要殺掉孟嘗君,並且準備在兩天之後為其踐行。

    孟嘗君得到確切訊息之後,又憂又喜,喜的是暫時性命無礙,憂的是擔心兩日的時間裡又出變故,於是決定連夜逃離。

    等到他率領著一眾門客逃到秦國邊境函谷關的時候,天光還未大亮,城門沒開,他們出不去。但又不敢原地等待,擔心秦王派軍隊抓他們會去。

    正焦頭爛額之際,那個會“雞鳴”的門客站了出來,將公雞的鳴叫聲學得惟妙惟肖,引起了真正公雞的啼鳴,這就讓守關將士誤以為到了時間,於是打開了關門,放走了孟嘗君。

    這個故事本來是為了說明孟嘗君對於“人才”提拔的不拘一格,但在研究歷史的學者眼中卻不這麼認為。

    很多史學家認為,孟嘗君的“門客”中有著大量的“雞鳴狗盜”之徒,說明並沒有什麼真本事。

    其實想想也對,孟嘗君率領著一大批門客去訪問秦國,卻在被扣留之後束手無策,只能依靠“雞鳴狗盜”這種見不得人的技巧逃生,那麼其他的那些所謂的“門客”又有何用呢?

    如果手下盡是這些“雞鳴狗盜”之徒,以及連“雞鳴狗盜”都不如的門客,孟嘗君收留這麼多門客的目的就顯而易見了。

    他並不是想利用這些門客為其排憂解難,只不過是想“千金買骨”,為的還是自己“禮賢下士”的名聲罷了。

    利用眾多門客來為自己打造一個“折節下士”、“仗義疏財”的名聲,這不就是“欺世盜名”嗎?

    民間口碑:仗義疏財,折節下士

    和很多史學家不同,孟嘗君在民間文學中的形象以正面居多,尤其是小說演義、評書戲文等形式。

    比如說《隋唐演義》中,秦瓊秦叔寶就有“小孟嘗”之稱;《水滸傳》對於宋江的描述也有“聲名不讓孟嘗君”的評語。

    這就和孟嘗君“仗義疏財”、“折節下士”等等表現有關了,這樣的行為極容易受到民間人士的好評。

    但是,孟嘗君也有一些比較有能力的門客,他們的故事也為其“擅養士”的聲望添磚加瓦。

    馮諼這個人可能乍一聽不太熟悉,但“彈劍作歌”、“狡兔三窟”的故事就是以他為主人公的。

    馮諼投奔孟嘗君的現場可以說非常滑稽,孟嘗君問他有什麼本事,他直言自己什麼本事都沒有;孟嘗君又問他有什麼愛好,他又說自己沒什麼愛好。

    於是,孟嘗君看他可憐,以為是想來討口飯吃的,但也好意收留了他,只不過地位在門客中不高而已。

    地位低,每天的飯食就不好,於是馮諼彈著自己的長劍唱歌,說“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聽說之後,想起了當時和馮諼談話的場景,懷疑這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只不過在試探和藏拙,於是就改善了他的伙食。

    結果沒幾天,馮諼又彈劍唱歌:“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孟嘗君見此,於是給他配了車駕。

    但是,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再次彈劍:“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就問他,家中是否還有親人。馮諼說老母尚在,於是孟嘗君就供養其母。

    這樣之後,馮諼就滿足了,不再彈劍唱歌。

    但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遭到了其他門客的厭惡,而馮諼也一直沒有為孟嘗君貢獻有價值的謀略,逐漸被邊緣化。

    直到有一天,孟嘗君家中糧食不多了,需要派人去自己的封邑中收取稅租,想起來馮諼一直閒置,就派他去做這件事。

    馮諼臨行之前,問孟嘗君,需不需要順便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告訴他自己看著辦就行,家裡缺什麼就買點什麼。

    馮諼到了薛邑之後,告訴百姓,孟嘗君見到大家謀生不易,就免除了債務。而這件事情傳到了孟嘗君的耳中,使得他非常不高興,對馮諼進行了責問。

    馮諼說:“您讓我家中缺什麼就買什麼,所以我為您買來了義這種東西。”

    當時孟嘗君還不理解,心中埋怨馮諼,但又不好反悔,並沒有理解出馮諼的真正用心。

    故事還沒完,馮諼說“狡兔三窟”,如今薛邑只不過是一窟而已,他要為孟嘗君再打造“兩窟”。

    於是,馮諼出使樑國,對梁惠王說,孟嘗君如今被齊國黜落,樑國應該趕緊撿便宜,把他招攬來,必然能使樑國富強。

    樑國派遣使者,持黃金千斤,車架百乘,以大將軍之位多次懇請孟嘗君赴樑。孟嘗君聽從了馮諼的建議,均委婉拒絕。

    齊國君臣聽說了這件事之後,才感到後怕,孟嘗君的聲望原來如此之大,讓這樣一位對齊國情況瞭若指掌的人去其他國家做官,那是齊國的損失。

    於是,齊國君臣向孟嘗君認錯,並且在其封邑中建立宗祠,徹底穩固了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孟嘗君其實沒有做什麼太有影響力的事情,這一系列的運作都是其門客馮諼的功勞,而營造的內容就是孟嘗君的名聲而已。

    也就是說,孟嘗君其實並沒有顯現出多大的才能,只是靠著名聲就成就了自己的高位。

    這從側面說明了其“欺世盜名”的實質。

    不過話又說回來,孟嘗君擅長“養士”也是一種本事,打造“人設”非常成功,本身也有不俗的能力,只不過其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名聲”,而不是自身的功績而已。

    不論怎麼說,“欺世盜名”也是成功的一種手段,誰說“擅養士”就不是一種本事呢?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Crider舒適版多少錢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