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雕人間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意思:勇敢的人憤怒的時候,會向著比他更強的敵人抗爭,而怯懦者憤怒的時候,往往只能依靠傷害弱者來發洩。

    【弱者】是一個相對於強者而言的群體,是通過比較得來的。含義包括:社會弱者、政治弱者、法律弱者、經濟弱者、家庭弱者等。

    【更弱者】勢力十分弱小,與“強”相對。這裡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孤立無援;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

    【怯者】是指膽怯、懦弱(或 軟弱無能)的人。

    【更強者】原指在某一領域擁有過人的能力的人。這裡暗指政治腐敗的統治者以及社會黑惡勢力。

    【出處】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魯迅 《華蓋集·雜感》

    綜上所述,這句話很正確

  • 2 # MadBull

    個人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

    首先我們追根溯源,看一下這句話的出處背景。“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這句話出自魯迅《華蓋集·雜感》。《華蓋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語言凝鍊精悍,勾畫典型形象、諷刺深刻而精闢,與封建主義和洋奴買辦文化思想作鬥爭,鋒芒所指,已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到激烈的政治鬥爭。而書中的這句話也成為了一句名言。

    再來說說魯迅先生這句話的意思。誰都知道,對強者來講,自己是沒有優勢的,但是取勝的關鍵有時候並不在於表面實力的強弱。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關鍵在於勇敢和勇氣,這才是應該具備的品質。你也許會想那麼強者終究是強者,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我再勇敢再有勇氣也還是會失敗,怎麼辦呢?捨身取義,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吧,為了心中的大義,就算死又有什麼呢。“雖千萬人吾往矣”,“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我的學生都戰死了,現在該我這個老師上去了。”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血性,這樣的人才值得大家永遠記在心裡。

    那麼對於我們現在來講,就是不要欺軟怕硬。作為上司,要把憤怒用在提高公司業績上而不是用來對付下屬。作為員工,要把憤怒用在提高個人工作學習能力上而不是用來和同事對著幹。作為社會的一員,要把憤怒用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上而不是用來散播謠言或者欺負老實人。

    最後要明白魯迅先生所說的“勇”並不等於“莽”,有勇無謀是不行的。只要有明確的目標,詳細的計劃,悍不畏死的勇氣,心中有大義,最終就能戰勝所謂的強者。

  • 3 # 逢春186177958

    魯迅所言強者,是指當時壓在中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殖民主義、封建主義、買辦資產階級),他所指的勇者,就是敢於起來與強者作鬥爭的人。怯者,就是他前面講的孱頭們(軟柔無能的人,暗指當時的一些買辦文人和民族資本家),弱者,指當時麻木不仁,不鬥爭,不反抗,甘受凌弱欺壓一些中國人。理解了強者、勇者、怯者、弱者具體所指,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這話不僅對,還長滿了芒刺,怯者、弱會被刺痛的。

    我們只能把它放到魯迅那個時代背景中去,才能領準確領會的含義。拿今天的情況來解釋,未免牽強附會。

  • 4 # 56049320387

    什麼事讓勇者憤怒?自己勇者的地位受到壓迫,殺掉比自己更強的勇者,自己獨立鰲頭,再也沒有人能威脅到他了,焉不知以打壓他人爭得霸主地位,誰甘願屈服?只有憑真才實學贏得的,人人敬服,崇拜!。

  • 5 # 文學歷史賞鑑

    這種話並無正不正確之分,甚至可以做一個辯題或一個作文題,你認為這句話正不正確,很多存在哲理兩重性的話說它對也對,說它錯也對

  • 6 # 純鈞LHGR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魯迅《華蓋集·雜感》

    但如果不計時代背景和現實情況,單拿出來說,這句話就不一定合宜。畢竟勇者也要分個青紅皁白,一味挑釁挑戰別人,就算能夠證明自己的實力,卻也會背上惡名。

    比如我們說武者那些“踢館”的行為。即使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這種到處挑釁的做法也是不可理喻的。

    此外,《戰國策》裡說:“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真正的勇者一怒,也未必是抽刃向強,而是抽刃向“關鍵”之所在。而一方緊關之要,通常也是那一方最脆弱之處,因此也未必抽刃一定是向強。

    最後,說到底,勇者也好怯者也罷,不論抽刃向誰,都要看這刃抽得值不值。勇者真的對於弱者就不抽刃相向了嗎?

    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寫到: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必要的情況下,就算對方是弱者,也還須抽刃相向。如果僅僅為了勇者的名頭而姑息養奸,那就本末倒置了。

  • 7 # 東東五一

    時勢造英雄,時勢也成就文豪和思想家。“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這是魯迅《華蓋集·雜感》裡的一段話。

    他批判當時的執政者,對外卑躬屈膝,對內殘酷鎮壓人民。他不滿現實,敢於向一切黑暗勢力做鬥爭,我們讀過他的《記念劉和珍君》文章,這篇文章更能反映出作者勇敢鬥爭的堅強品格。他本身就是那個勇者,“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敢於“抽刃向更強者”。只不過這個“強”者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強者,是一個腐朽沒落的強者,是一個只知道魚肉人民的強者,是一定要被推翻和打倒的強者。魯迅無疑是一面旗幟,他棄醫從文,把筆當成武器向反動派宣戰,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我們要敢於向一切反動派和和黑惡勢力做鬥爭,要做一個強者。強盜不會因你的退縮忍讓而自動消亡,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日本侵略者不跟它鬥爭和亮劍,我們能取得勝利嗎?現在某些國家借新冠肺炎又在打壓我們,把病毒政治化、汙名化,我們不鬥爭行嗎?不行!平時,那些黒惡勢力不打擊,人民能過上好日子嗎?不能!

    我們就是要做那個勇者,“抽刃向更強者”,同時我們也鄙視那些“抽刃向更弱者”的人。這類人是奴才,“對上唯唯諾諾,對下吹鬍子瞪眼。”晚清時期出現了一本書叫《官場現形記》,這本書很好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黒暗現象。“官吏要錢,商人要利,商賄官,官護商,卑汙苟賤”,他們聯手坑害弱小的下層群眾,有的人,為了巴結上司,竟能把女兒、兒媳、老婆奉獻出來,供人玩樂,簡直禽獸不如。這樣的社會焉有不垮之理?

    《官場現形記》所揭示的問題對當今社會仍有警示作用。那些“抽刃向更弱者”的“怯者”不打擊是會壞大事的。

    做人要做一個勇敢堅強自信的人。我們永遠不欺負弱小,當然也永遠不能讓人欺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男人穿什麼衣服寬鬆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