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於1973年,在距浙江省寧波市以西25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口北面被發現。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測定,第四層距今約7000年,第一層距今約5000年。經兩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6700餘件。這些文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河姆渡先民為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表現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秈稻和粳稻,比被稱為亞州原生稻——印度盧塔爾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水稻之一。
(2)運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術,建造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房屋。堪稱為7000年前的一個奇蹟。
(3)從編織到紡織、縫紉。原始河姆人編織技術已較嫻熟,主要是編織葦蓆、搓繩等,而紡紗織布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從出土的葦編殘片及品種齊全的紡織工具來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機來編織。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兩三千年。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
(4)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出土了8支木槳和兩件以獨木舟為原型的陶塑藝術品。河姆人的木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槳。舟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漁業的發展,而且擴大了活動和交往範圍,促進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獨具一格的製陶技術。河姆文化早期製陶工藝已漸趨成熟且獨具一格。從備料、成型、到裝飾、燒造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擅長陶塑工藝,能燒造出形狀各異、精美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藝術品,並已發明了彩陶技術。
(6)掌握了髹漆技術,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說明河姆是最早發明髹漆的地區之一。第二文化層木構水井是中國最早的考古發現。
(7)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審美意識,且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①石、玉製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②發明吹奏、打擊樂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壎、木筒。河姆人制作的骨哨已達5孔,音樂工作者以此仿製的雞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聲音階。③精緻的象牙雕刻藝術。出土的蝶形器和鳥形圓雕等象牙製品,圖案線條簡潔流暢,其中“雙鳥朝陽”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高藝術成就。從這些藝術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
遺址中大量用動物肩胛骨製成的耜、骨鏟及木杵等農具的發現,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已進入耜耕階段,證明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經濟。河姆渡人已過上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為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出土的動物遺骸,經鑑定至少有61個種、屬,植物也在25種以上。動物中除了我們熟悉的以外,還有紅面猴、豹、豺、黑熊、老虎、大象、犀牛等,海生類動物有鯊、鯨、裸頂鯛等。從動物遺骸的數量來看,說明當時漁獵經濟仍佔重要地位。同時,這些動植物的發現,對探究古代氣候演變及原始畜牧業的起源很有價值。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只有黃河流域才是中華遠古文化搖籃的傳統觀點,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於1973年,在距浙江省寧波市以西25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口北面被發現。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測定,第四層距今約7000年,第一層距今約5000年。經兩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6700餘件。這些文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河姆渡先民為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表現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秈稻和粳稻,比被稱為亞州原生稻——印度盧塔爾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水稻之一。
(2)運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術,建造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房屋。堪稱為7000年前的一個奇蹟。
(3)從編織到紡織、縫紉。原始河姆人編織技術已較嫻熟,主要是編織葦蓆、搓繩等,而紡紗織布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從出土的葦編殘片及品種齊全的紡織工具來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機來編織。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兩三千年。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
(4)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出土了8支木槳和兩件以獨木舟為原型的陶塑藝術品。河姆人的木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槳。舟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漁業的發展,而且擴大了活動和交往範圍,促進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獨具一格的製陶技術。河姆文化早期製陶工藝已漸趨成熟且獨具一格。從備料、成型、到裝飾、燒造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擅長陶塑工藝,能燒造出形狀各異、精美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藝術品,並已發明了彩陶技術。
(6)掌握了髹漆技術,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說明河姆是最早發明髹漆的地區之一。第二文化層木構水井是中國最早的考古發現。
(7)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審美意識,且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①石、玉製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②發明吹奏、打擊樂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壎、木筒。河姆人制作的骨哨已達5孔,音樂工作者以此仿製的雞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聲音階。③精緻的象牙雕刻藝術。出土的蝶形器和鳥形圓雕等象牙製品,圖案線條簡潔流暢,其中“雙鳥朝陽”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高藝術成就。從這些藝術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
遺址中大量用動物肩胛骨製成的耜、骨鏟及木杵等農具的發現,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已進入耜耕階段,證明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經濟。河姆渡人已過上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為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出土的動物遺骸,經鑑定至少有61個種、屬,植物也在25種以上。動物中除了我們熟悉的以外,還有紅面猴、豹、豺、黑熊、老虎、大象、犀牛等,海生類動物有鯊、鯨、裸頂鯛等。從動物遺骸的數量來看,說明當時漁獵經濟仍佔重要地位。同時,這些動植物的發現,對探究古代氣候演變及原始畜牧業的起源很有價值。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只有黃河流域才是中華遠古文化搖籃的傳統觀點,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