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堂西征隨筆
-
2 # 澳古說歷史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歷來的人們對其的評價可謂是譭譽參半,如西漢文學家賈誼對他是極具推崇稱其“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當然也有人對他的印象並不好,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稱“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當然不管世人如何評價,孟嘗君所處的那個戰國時代離我們早已過去千年,很多史料到底是真是假真的不得而已,很多人說他的家族會被滅族,是因為孟嘗君的性格睚眥必報,而且極其的小肚雞腸,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才導致孟嘗君的家族在其死後會被滅族,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說實話個人不贊同這中觀點,我們要知道在看待歷史上的政治人物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將“政治人物道德化”。試問古代有哪位政治家的品格是完整的?難道你認為這些政治家會因為對方的品格不行就滅掉其家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孟嘗君的家族到底因為什麼才會被滅族的呢?其實很簡單。
孟嘗君家族的權利已經凌駕於齊王之上,再者孟嘗君的兒子們又內訌,導致其家族勢力極速衰落,讓齊王有可乘之機,最終聯合魏將其滅族。首先我們都知道孟嘗君在世之時,權利和名聲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齊王,最終弄的各國的人們只知“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齊王”,可以說當時的齊國凡事都有孟嘗君做主,而齊王似乎並沒有有多少的權利。再加上齊湣王時期,齊國差點被燕、秦、趙、魏等國的打的滅了國,之後齊襄王繼位之時,可以說王權威嚴所剩無幾,而這個時候孟嘗君的實力和威望卻越來越大,但是孟嘗君還活著的時候,齊襄王根本就不敢動他,反而是極盡諂媚於他,但是齊襄王的內心卻早已對他恨之入骨,畢竟作為王卻被一個臣子死死的壓著,而且自己的國家會差點亡國,父親之所以會死,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孟嘗君在魏國為相之時,幫助燕國聯合魏、秦、趙等國來攻打齊國造成的,你說這樣齊襄王能不恨死他嗎?但是無奈的是孟嘗君的威望和權利太大,齊襄王只能屈服於他,而不敢有任何的心思。但是這一切都在孟嘗君死了之後發生了改變,此時由於孟嘗君死之前並沒有明確的說出讓哪個兒子繼承自己的爵位,所以他的兒子們都認為自己是最有資格繼承孟嘗君的爵位,就這樣曾經一個實力極其強大的孟嘗君家族徹底陷入了分裂,他的兒子們互相攻伐,致使家族實力極具衰落,最終齊襄王看到了機會,就聯合魏國一起進攻孟嘗君家族的封地薛邑,而由於此時的孟嘗君家族還在內訌,並沒有實力去抵擋這二國的進攻,最終孟嘗君家族徹底被滅族,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孟嘗君,最終落了個沒有後代絕嗣的下場。其實如果孟嘗君的那些兒子沒有內訌,而是團結一致,我想齊襄王絕對不敢動他們?為什麼呢?很簡單啊,即使孟嘗君的家族因為內訌,實力都降到冰點了,齊襄王都不敢齊國一個國家去進攻,而是聯合魏國才敢去進攻,可想而知如果孟嘗君的那些兒子們不內訌,其家族實力是有多麼的強大。但可惜的是權利有時候真的很吸引人,為了這個權利親人反目,甚至自相殘殺,而這最終只能便宜了別人。
那麼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齊國聯合的是魏國,而不是趙國,或者燕國,亦或是楚國呢?這個說實話不清楚,不過可能的是當時孟嘗君的封地薛邑就是在魏齊兩國的中間地帶吧。再加上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是當時導致魏國遭遇“馬陵之敗”,大將龐涓被殺,魏太子申被俘的主謀。可以說是田嬰一手讓魏國失去霸主地位,並遭受大將被殺太子被俘奇恥大辱的始作俑者,那麼即然有機會能夠殺掉自己仇人的子孫,報當年奇恥大辱的仇,何樂而不為呢?
-
3 # 樂優夢然
孟嘗君好客自喜,自尊虛榮,報復心極強,死後被滅族其實是情理之中的事。首先,孟嘗君養士三千,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作奸犯科者有之,逞勇鬥狠者有之,雞鳴狗盜之徒有之。這些人在孟嘗君死後一旦失去了節制和經濟來源,就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為了保境安民,自然少不了要對這些人進行清理。而孟嘗君整個家族必然與這些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被列入清理名單是情理之中的事。其次,孟嘗君作為 齊國的王孫貴族,在做魏相時竟喪心病狂地參加燕昭王的五國聯軍,差點將齊國滅了,這也為他死後滅族埋下了伏筆。最後一點,孟嘗君養士只為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斷增強自己的影響力,致使人們齊國只知有孟嘗君不知有齊王,風頭太盛遭人嫉妒恐怕也是少不了的。
-
4 # 漢史鉤沉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推行的分封制,賦予了各國政權的合法性,長達五個世紀的動盪歲月自此而來。但五個世紀間的紛爭中,一些人脫穎而出,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齊國孟嘗君就是其中一位,與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並稱“戰國四公子”。孟嘗君此人心懷大志,但本人謀略、勇武並不出色,他是靠“養士”三千成名的。孟嘗君的格局非常大:蒐羅各地名士,我總能找到有用的吧!甚至有一個偷雞的、一個摸狗的,他都給予了禮遇,這兩個人也在之後救下了他的性命。
孟嘗君叫做田文,最初,他的父親要讓母親遺棄他,母親是偷偷把他撫養成人的。父親田嬰很不待見他,直到田文一番言語打動了他:“您擔任齊國宰相,歷經三代君主了,可齊國並沒有興盛,這是為什麼呢?您的妻妾錦衣玉食,可真正的賢臣良士卻食不果腹,這是用人之道嗎?”田嬰對田文的言語非常驚訝,為他胸懷大志很滿意,立田文為世子繼承家業。
田文很好的執行了當年的談吐,田嬰去世後,田文不吝家財,蒐羅各地方士、文吏、俠客、壯士等人,做自己的門客。甚至一個只會偷雞,一個只會摸狗的兩兄弟,他也沒有拒之門外,而是相信唯才是舉,才能人盡其才。孟嘗君的大名,很快因“養士”三千名流海外,各國貴族都知道齊國有位孟嘗君。
孟嘗君“養士”絕不是出於作秀的目的,而是真心實意地去做的,他的門客們對他非常敬仰。相傳,一次田文舉行的宴會上,一個客人不相信田文的吃食和門客一模一樣,親自上前檢視。結果,孟嘗君食物的品質與分量,和所有人並無不同,那個客人羞愧難當,自刎謝罪。這就是士精神中的“士為知己者死”,士要佩劍,這是身份的象徵,亦是永遠不可以拋棄的尊嚴。對於善待他們的孟嘗君,他們從不缺乏“時代的道義”。
秦國秦昭襄王很欣賞孟嘗君,三番五次派人請他擔任秦國相國。幾番波折,孟嘗君見到了秦昭襄王,並且贈送了一件絕世白裘,兩人相談甚歡。可不久後,秦國權貴不滿了,孟嘗君不僅佔據了相國之位,而且還有三千門客。讓他們站穩腳了,這還了得,這應該就是最早的人才憂患意識了。
有人向秦昭襄王進言:“這個田文是靠不住的,他不僅是齊華人,更是齊國宗親。任用他做秦相國,一定會出大亂子的”。三人成虎,最終秦昭襄王還是下令拘捕了,自己很欣賞的田文。
在孟嘗君生死攸關的時刻,門客們積極走動,集思廣益,他們賄賂了秦昭襄王的寵妃,讓她“吹枕邊風”。可女人愛美,非要有一件當初孟嘗君送秦王的白裘,才肯幫忙。物以稀為貴,白裘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只此一件。
關鍵時刻,三千門客中一個人挺身而出:“我會摸狗,讓我去把白裘偷回來,孟嘗君就可以獲救了”。你還別說,有些不起眼的人關鍵時刻有大用,摸狗之人真的去秦宮,把白裘偷了回來。秦昭襄王的寵姬,得到白裘後,愛不釋手。在她的溫言細語間,秦昭襄王答應放了孟嘗君。
逃出生天的孟嘗君,一路向東,就想盡快回齊國。果然,秦昭襄王不久就後悔了,派出將士追殺孟嘗君一行人。函谷關口,阻擋了孟嘗君回齊國的道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如何是好?這次挺身而出的是偷雞的,為了方便偷雞,他可以模仿雞叫聲。幾聲雞叫聲響徹在了函谷關,守關將士打開了城門,孟嘗君得以在夜半時分過關還齊。
可以說,正是田文當初一視同仁的態度,留下雞鳴狗盜之徒,才保住了性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就是這個道理。
秦國一行,秦昭襄王的追殺讓田文非常惱火,對秦國他懷恨在心。之後孟嘗君利用自己的聲望,奔走於魏、韓兩國,約定三國合縱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統帥齊、魏、韓三國聯軍,西進伐秦,取得了巨大成就。昔日緊閉的函谷關,大秦的門戶淪陷了,這在戰國史上是鮮見的。
秦昭襄王為昔日的背約,付出了代價,河西土地在和約中,大片割捨給了魏國、南韓。此一戰,孟嘗君擊敗強秦,名揚諸國,一舉奠定了“戰國四公子”之名。可以說,田文的成就和“養士”脫不了干係,甚至,雞鳴狗盜之人也建了奇功。
晚年的孟嘗君盛名遐邇,引起了齊湣王的猜忌,他乾脆獨居封地薛國,不理會諸國紛爭。此時的田文如日中天,直接由臣子,自成“小國王”。甚至齊湣王為南韓、魏國、秦國聯軍擊敗身死後,新君齊襄王都巴結田文,可見孟嘗Regal名達到了何種程度。
不幸的是,一代奇才孟嘗君,以“養士三千,寬厚待人”著稱,成就一番事業。可自己屍骨未寒之際,子嗣忙於爭奪繼承權,爭鬥不休,薛國為齊國、魏國,聯合剿滅。
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不惜體恤,反而追逐名利,祖宗基業毀於一旦,薛國也只是曇花一現。但孟嘗君“養士”的美名,一直流傳至今,其中雖有非議,但那個時代,一個不拘一格的公子。對於正在崛起的“士”階層,無疑是莫大的吸引,他們登上了歷史舞臺,留下了一段段傳奇的故事。雞鳴狗盜,猶可用之,這就是孟嘗君田文獨特的用人藝術。
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三》、《資治通鑑.卷三》、《史記》
-
5 # 常棣tandy
我想引用荀子在《臣道》中的一段話:“上不忠君乎,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嘗君,可謂篡臣也。”意思就是說孟嘗君是個謀逆的臣子,為的是一己私利,也難怪他死後,自己的幾個兒子爭封地,被魏國和齊國聯合滅了族。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宣王的弟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是所謂薛君。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字的意思是老大。君是戰國時期很流行的一種爵號。
例如衛國的公孫鞅在秦國立功以後受封於商,便稱為商君(君的采邑,稱為郡。郡於政府在該地實行極權之時,不由一個君去統治,而由國王派遣一個官吏去統治。這官吏戰國初年稱為大夫,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稱為守,在兩漢稱為太守)。
一、孟嘗君父子的專權齊威王晚年,相國鄒忌和將軍田忌發生矛盾,田忌一度被迫出走到楚國。齊的貴族田嬰接替鄒忌當上相國,採用欺騙手段把“終歲之計”(即上計)的大權奪到自己手中,營私舞弊,“亂乃始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
田嬰不僅“私家富累萬金”,還取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作為封地,公元前322年又改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史記·孟嘗君列傳》),並在那裡築城,號為靖郭君或薛公。田嬰是齊威王和齊宣王初年的相國。
公元前316年公孫衍約結田嬰,召田嬰的兒子田文為魏相,自己為韓相,合縱抗秦,結果失敗。漸漸地,各個諸侯國都知道了田文的名聲,並且每個諸侯國都勸田嬰將田文立為世子。要知道,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田文不是嫡子,不是長子,也不是幼子,怎麼輪都是輪不到他的。但是田文利用自己的名聲做到了。等到齊宣王改用儲子為相,不重用田嬰,田嬰就回到了薛。
大約在公元前310年以前,田嬰的兒子田文承襲了薛的封地,號稱孟嘗君或薛公,而且又當上相國。到公元前301年齊湣王即位後,田文專權,弄得“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史記·范雎列傳》。
田文不但“封萬戶於薛”,在薛邑徵收萬戶的租稅,還大放高利貸,一次可以得到利息錢十萬以上。更收養食客三千人,“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其中包括能夠學雞叫和裝扮狗來偷竊的,所謂“雞鳴狗盜”之徒。還“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史記·孟嘗君列傳》。他“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弄得“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荀子·強國篇》)。
到公元前294年發生了貴族田甲用暴力“劫王"的事件,即所謂“田甲劫王”。田文因此被迫出奔到薛,旋即到魏,在魏昭王那裡擔任相國。田文在魏國還是掌握著大權。荀況曾把齊的孟嘗君和趙的奉陽君都列為“篡臣”,認為這種“篡臣”是“朋黨比周,以環(通“營”,感亂)主圖私為務”的,因此“用篡臣者危”(《荀子·臣道篇》)。
孟嘗君不僅是個封君,掌權的齊的相國,而且是個烜赫一時、聲勢浩大的縱橫家。當他在繼立為薛公前,就曾與公孫衍合作,出任魏相而參與合縱抗秦,不久就失敗了。當他繼立為薛公後,成為專權的齊的相國,就有以齊為主、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攻秦的計劃。
《楚世家》載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齊湣王(當作齊宣王)欲為縱長”,怕楚和秦聯合,曾遣使送給楚王一封信,勸楚王和齊合力組織六國合縱伐秦,必能破秦,楚可取得武關、蜀、漢之地,於是楚“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齊宣王這個欲為“縱長”的計劃當是孟嘗君所主持。
《呂氏春秋·不侵篇》和《戰國策·齊策四》記載;“孟嘗君為從(縱)”,使公孫弘入秦觀察秦昭王。公孫弘就是當時參與合縱攻楚和攻秦的魏將公孫喜的兄長(見《韓非子·說林下篇》,該即幫助孟嘗君奔走組織合縱的得力助手,孟嘗君憑藉其齊相的權勢,連續主持齊、魏、韓合縱攻楚和攻秦二個戰役,都得到了勝利。
在當時齊、秦兩大強國東西對峙的形勢下,孟嘗君以齊相組織韓、魏“合縱”而戰勝楚、秦,和張儀以秦相組織“連橫”而戰勝楚、齊,性質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秦經過張儀的連橫得到了許多重要的土地,齊沒有經過孟嘗君的合縱而得到土地,只是為韓、魏得到了土地和收回了一些失地。秦在“連橫”而發動的戰爭中損失不大,而齊在“合縱”而發動的連年戰爭中消耗實力很多。
二、孟嘗君入秦為相及其後來的滅族自從孟嘗君主持齊、韓、魏三國合縱大勝楚軍之後,一時聲勢顯赫。公元前300年孟嘗君就曾來到魏國,和魏襄王會於釜丘《水經·濟水注》》雲:“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這個薛侯就是孟嘗君,孟嘗君的封邑在薛,因而稱薛公,亦稱薛侯。
戰國時代封君的稱號,“君”,“公”、“侯”是可以互用的,如楚的魯陽文君亦稱魯陽公(《墨子·耕柱篇》,范雎封於應,號應侯,亦稱應君(《范雎列傳》),這年孟嘗君不但會見了魏襄王,而且“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列傳》)次年涇陽君復歸秦,秦昭王於是召孟嘗君入秦為相,無非因為孟嘗君是當時聲望最高的縱橫家,想使用他為秦計謀的。
這時,趙武靈王正謀滅中山和攻略胡地,並且把王位傳給王子何,即是趙惠文王。同時宋王偃也把王位傳給太子,國力已比較強盛。趙國因為秦、齊兩大國聯合不利於己,促使秦國免除孟嘗君的相位,由趙國派遣樓緩人秦為相,派遣仇郝(“郝*一作“赫”)入宋為相,於是秦、趙、宋三國和齊、韓、魏三國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集團。
《孟嘗君列傳》記有人進說昭王“薛文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因而昭王於次年就免薛文的相職《秦本紀》稱:“薛文以金受免,樓緩為丞相。"金受即金投,便是趙國大臣中親秦而反齊的,為了趙的“結秦連宋之交”而入秦進說秦王,使樓緩代替孟嘗君為秦相的。
當時秦昭王把孟嘗君拘留起來要殺害他,他依靠食客中的雞鳴狗盜之徒,逃出函谷關而回到齊國的。孟嘗君想要昭王寵姬求情放走,寵姬要他的價值千金的狐白裘,可是此裘早已獻給昭王,門客中有善於裝扮成狗而夜間偷盜的,從秦宮的庫藏中把此裘偷來,送給寵妾。孟嘗君由於昭王寵姬的說情而放走,就偽造化名的通行證,以便矇混過關,夜半過函谷關,關法雞鳴出客,門客中有能為雞鳴而使雞盡鳴的,才得逃出函谷關。
後來孟嘗君田文名聲越來越高,甚至天下都知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齊湣王感覺到了威脅,於是想要除掉田文,田文感覺到危險,跑去魏國當國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燕國連破齊國七十餘城時,孟嘗君保持中立,無動於衷。導致齊湣王死於非命。如果說外敵是樂毅,內奸是蘇秦,但這孟嘗君就是齊國的國賊了。
後來齊國復國之後。齊襄王即位,孟嘗君在諸侯國間保持中立,不歸屬任何一國。齊襄王剛即位,心裡雖恨田文,但卻不敢動他,當時孟嘗君實力和威望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齊王,人們只知“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齊王”,所以好吃好喝讓他在薛地待著老死但也善終。孟嘗君最後於公元前279年去世。
孟嘗君死後,報仇的機會來了,由於孟嘗君死之前並沒有明確的說出讓哪個兒子繼承自己的爵位,所以他的兒子們都認為自己是最有資格繼承孟嘗君的爵位,就這樣曾經一個實力極其強大的孟嘗君家族徹底陷入了分裂,他的兒子們互相攻伐,致使家族實力極具衰落。
最終齊襄王看到了機會,就聯合魏國一起進攻孟嘗君家族的封地薛國,而由於此時的孟嘗君家族還在內訌,並沒有實力去抵擋這二國的進攻,最終孟嘗君家族徹底被滅族,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孟嘗君,最終落了個沒有滅族的下場。不過孟嘗君應該是有後代的,在《三國志》中記載孟嘗君的孫輩,在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改成了薛姓。
三、《讀孟嘗君傳》的一些感想司馬遷的《孟嘗君列傳》,流傳到宋朝王安石手中,王安石寫了文章,說孟嘗君的食客只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沒有一個配得上稱為“士”的人才。王安石的這篇文章被收人《古文觀止》之中,是《古文觀止》最短的一篇,題為《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是以言得士,不然以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然而不合邏輯,開頭他說“世皆稱”三個字很含混。稱孟嘗君能得士的,是司馬遷一人,不是“世皆稱”。其次,司馬遷之所謂“士”,並非王安石自己之所謂“士”。
司馬遷之所謂士,只是“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與讀過或多或少的書的文士,或有點功夫或有作戰能力的武士。王安石之所謂“士”,卻是一位能夠辦到使“齊國南面而制秦”的文武兼資的奇才,並且是“八字”特別好,有絕對的好運氣以實現其夢想的天之驕子。
其次,孟嘗君的三千賓客,並非個個都是雞鳴狗盜專家,個個都是除了雞鳴狗盜之外,別無他長的特殊江湖人物。因此,王安石實在沒有理由說孟嘗君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
孟嘗君能夠在擔任齊國宰相之時,沒有把齊國弄糟,能夠發動齊韓魏三國合從攻秦,而且打進了函谷關,打到了鹽氏城,這就證明了在他的賓客與部下之中,不僅有一位雞鳴專家與一位狗盜專家,也有懂得辦行政的文人與懂得打仗的武人。
王安石忽略了司馬遷所敘述的馮驩的故事。馮驩也是孟嘗君的賓客之一。他替孟嘗君到薛城向債戶索債,收到了十萬錢利息,卻把所有的債券都燒了,使得這些債戶十分感謝孟嘗君。
後來孟嘗君丟官,馮驩去到秦國說動秦昭襄王派人來齊國聘請孟嘗君去秦國當宰相。弄得齊湣王趕緊叫孟嘗君官復原職(再作齊國的宰相)。像馮驩這樣的人似乎不屬於雞鳴狗盜一類。況且,那兩位能作雞鳴與能作狗盜的救命幫手,未必只會作雞鳴,只會作狗盜。
(正文完)
-
6 # 曉東筆談
嚴格的說,不是孟嘗君被滅族,而是孟嘗君死後,他在齊國的封地被齊國和魏國聯合所滅,孟嘗君的家族被趕盡殺絕。其實這也是孟嘗君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眾所周知的是孟嘗君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一直以來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可是歷史上很多重量級的人物對孟嘗君都很鄙視。
如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說孟嘗君是“篡臣”、改革家王安石認為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者的首領罷了。
實際上,孟嘗君確實算不上“君子”。
孟嘗君一則背叛祖國;二則貪圖富貴;三則貪圖名利;四則睚眥必報、五則教子無方,最終導致了家族被滅門。首先說說他背叛祖國的事情。孟嘗君原名田文,是齊國宗室,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封地,住在他的封地“薛”這個地方,由於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又收養了很多食客,在當時很有名氣,齊王於是任命他擔任相國。
後來齊王覺得他的權力太大,就罷了他的官。
官職被罷免就罷了,可是孟嘗君是齊華人,再怎麼說也不能做損害齊國的事情,可是孟嘗君就做了。
秦王說只要你來秦國,我就讓你當相國,孟嘗君一聽就屁顛屁顛的帶著食客跑去秦國,可是秦王又反悔了,怕孟嘗君當了秦國的相國,會只顧著齊國的利益,不盡心為秦國辦事,於是就下令抓孟嘗君,幸虧孟嘗君的“雞鳴狗盜”門客救了他一命。
其二是到魏國當相國。
這回倒是真的當上了相國的位子,魏王還很信任他,為了報答魏王,孟嘗君連自己的祖國齊國都不要了,向魏王建議攻打齊國。
後來過了幾年,魏國果然聯合秦國、趙國等國進攻齊國,此時的孟嘗君在魏國也因為被罷官回到齊國,但他對祖國遭到入侵見死不救,還宣佈什麼中立。
結果齊國在戰爭中大敗,國王逃亡途中也死了。
由此可見,孟嘗君首先對祖國不忠。
再來說說他貪圖富貴。還是上面的例子,孟嘗君兩次在齊國被罷免相國之位後,憑著他在封地的收入,以及國家的賞賜,可以過著富翁的悠閒日子。
可是他偏不,他非要做官;在齊國做不了,就去別的國家,誰給他大官做,他就為誰賣命,於是他就去了秦國、去了魏國。
說到底,都是孟嘗君貪圖富貴的結果。
再來看看他是怎麼貪圖名利的。孟嘗君被稱為“四大公子”之一,可是他只是徒有虛名而已。
一是他完全沒有“為國盡忠”“為民盡力”的樣子,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為了榮華富貴;
二是他的門客要麼是“雞鳴狗盜”之徒;要麼是玩弄權術的奸詐之人;要麼是口是心非的偽君子,甚至還有與孟嘗君夫人私通的流氓分子。
可見,孟嘗君對門客完全不加辨別的吸納,只是貪圖“四大公子”的名利罷了。
而且孟嘗君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孟嘗君在秦國沒當上相國,反而被追殺後,逃到了趙國,同為“四大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接待了他,好吃好喝的對待他。
趙華人聽說孟嘗君來到了趙國,都很想見一見這位與平原君起名的“四大公子”,孟嘗君個子矮小,趙華人見到他就很失望,說:
“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孟嘗君一聽,當場就發怒了,完全不顧趙國平原君對他的好處,竟然讓他的門客大開殺戒,在趙國殘殺了百餘人,揚長而去。
由此可見,孟嘗君是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的小人。
最後再說說他教子無方。孟嘗君自己是上面說的貪圖榮華富貴、沽名釣譽以及心胸狹窄的小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肯定也是失敗的,他的幾個兒子跟他一樣,都都繼承孟嘗君的爵位和封地,結果等孟嘗君一死,“薛”地這個地方就被齊國和魏國聯合在一起給滅了,孟嘗君的族人沒有一個能倖免於難。
孟嘗君自作孽不可活,還害得家族被滅。 -
7 # 講點歷史小八卦
早期君子和小人主要是指地位,能力的差異,並不很強調品行,所以戰國四君子也可以叫戰國四大天王。而且四君子是後人的說法,當然只是說此四人並稱。並沒有道德上的評判,即便從這個意義來說,四人也不是一個檔次。
荀子曾說,"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卹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篡臣者也,把孟嘗君列為篡臣,被滅族就很正常了。
孟嘗君的門客蘇講了一個寓言:木偶人嘲笑土偶人遇到水就完了,卻不曾想到大水來時土偶人可以待在故里有立足之地,而木偶人只能隨波逐流,客死他鄉。驗證了最終孟嘗君不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客死薛地。
孟嘗君後人被滅族是孟嘗君父親田嬰與孟嘗君田文共同奮鬥的成果。
先說孟嘗君父親靖郭君田嬰的為人。齊威王晚年,鄒忌與田忌爭權,兩敗俱傷,結果田嬰撿了便宜。田忌被逐楚國,鄒忌相國之位給了靖郭君田嬰。
田嬰為人怙勢權,營私舞弊,竟將“終歲之計”攬於手中,家積萬金,令齊國禍亂始生;但他懂得拍馬溜鬚,欺瞞主上,所以威王封給他塊地:薛國。威王死後,齊宣王差點殺了他,他灰溜溜逃回薛國。田嬰能養士,門客甚多;所以有公孫、齊貌辨、張醜一干能人解救他於危難之間。
孟嘗君的為人相比田嬰更為不堪。孟嘗君承襲了田嬰薛地的封地後,廣養食客,招攬諸侯賓客和罪人逃亡者、雞鳴狗盜之徒,成為一方惡霸。按今天的說法,打黑除惡的物件。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孟嘗君敗壞了當地的風氣,直到西漢司馬遷查訪薛地時民風仍敗壞:司馬遷說當地民風暴戾,就有人告訴他是因為孟嘗君喜歡招致流氓無賴,所以這些人紛紛投奔薛地,有六萬餘家
他在齊國橫行霸道,出了齊國也不收斂,他曾去趙國,趙國平原君以貴客之禮待他,趙國百姓久聞孟嘗君之名,所到之處百姓圍觀,有人笑話他:還以為薛公(孟嘗君,封在薛地,所以這樣稱呼)是個偉岸的男子,原來這麼瘦小,他大怒,殺了幾百人,滅一縣而去。
為人缺少底線:趙國的帶路黨回頭打趙華人。湣王任他為齊相時,專制國權,縱容貪汙,齊國大亂。孟嘗君任齊相時,為齊國做過幾件光輝的大事。其一是齊秦韓魏合縱攻楚的垂沙之戰,打垮了楚國,楚國從強國行列中掉隊;其二是齊、韓、魏合縱攻秦,打破函谷關,逼迫強大的秦國求和。這為齊國的強盛做出巨大的貢獻。但一旦涉及到利益時,他馬上調轉槍頭,即使母國齊國也如此。甲劫齊王,孟嘗君被迫辭去相位。齊湣王任呂禮為相,孟嘗君竟致信秦相魏冉,請其攻打齊國,以逐呂禮。
家國情懷在孟嘗君眼裡一錢不值,。樂毅五國合縱伐齊之戰,孟嘗君是魏相,發揮了重大作用。齊閔王之死,外敵是樂毅,內奸是蘇秦,但這反賊卻是孟嘗君。一個趙家人當了帶路黨回過頭打趙家人,你說其他趙家人怎麼對付他?
燕國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時,孟嘗君保持中立,其行為不容於諸侯,最終老無所歸。齊襄王新立不敢動他,讓他在薛地善終,但他一死,齊國和魏國(他曾任國相的兩個國家)的殺伐就來了。最終被滅族。
一輩子只給自己搞了個小小薛國,二世被滅很正常,總結一下他的為人:
孟嘗君擅養門客,但卻是那種不做甄別的照單全收,名士、逃犯一概均收,且收來後一視同仁。結局就是其所收門客良莠不齊。門客眾多,雞鳴狗盜之輩不能說一點用沒有,但是沒有國士,有限的資源耗費在絕大的賓客上,價效比太低,養賓客而不擇,是為虛名;養而不分,一視同仁,是為不智;
從秦國逃出到趙國時,平原君招待他,卻因為幾句話滅其一縣,是為不仁;勾結魏冉排擠呂禮:為了排擠秦國來的齊相呂禮,竟虎口婆心地勸說魏冉讓秦來打齊,家國之義早拋到自己生死之後了,是為不義。功高蓋主,世人皆知齊國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是為不禮;任魏相後,出於私仇報復齊王,幫助魏、秦、趙聯合燕國攻齊國,要不是田單齊國就被滅了,作為齊人邀秦攻齊,任魏相助攻齊,叛君判國,是為大不義。所以他這個人歷史上有爭議也很正常,畢竟這些事實擺在這兒,看的角度不同,對其評價也不一。
-
8 # 文娛史之苑
我覺得孟嘗君被滅族從政治上來講跟道德關係是不大的,因為政治鬥爭是成王敗寇,孟嘗君很明顯是失敗者,因此後人往他身上潑髒水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從天道輪迴的角度來講,孟嘗君家族肯定是做了太多的壞事有了因,到了一定的點的時候就觸發了這些惡果,所以就被滅族了,當然這不一定是孟嘗君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族的事,父債子還,陰德,指的就是這些。
綜合列出孟嘗君被滅族的幾個原因:
孟嘗君擅養門客,但卻是那種不做甄別的照單全收,名士、逃犯一概均收,且收來後一視同仁。結局就是其所收門客良莠不齊。雞鳴狗盜之徒撇開不談,還有個因為飯菜沒有照到燈光,就懷疑田文輕視自己而惱怒的賓客,雖然最後因田文而愧疚自刎謝罪,弘揚田文的美名,但是,門下竟然還有因為飯食不均而惱怒的人,說明了什麼?起碼說明了其門下賓客有大志者不多,小肚雞腸貪慕虛名者眾。孟嘗君所養者只能稱之為門客,而非國士;門客眾多,其中肯定有派上用場的,區別在於是雞鳴狗盜之輩還是孫臏、白起那樣的大將呢?有限的資源耗費在絕大的賓客上,價效比極低不說,甚至資金來源中都包含著國家財富吧?養賓客而不擇,是為虛名;養而不分,一視同仁,是為不智;2.孟嘗君不仁:從秦國逃出到趙國時,平原君招待他,結果周圍百姓跑過來圍觀,說了句:還以為孟嘗君是大丈夫,原來是個小個子。結果孟嘗君率領門客怒殺幾百人,屠了人家一個縣。不知道當初平原君說了什麼,但是因一句百姓之言就殺伐這麼多人,是為不仁;
3.勾結魏冉排擠呂禮:為了排擠秦國來的齊相呂禮,竟虎口婆心地勸說魏冉讓秦來打齊,家國之義早拋到自己生死之後了,是為不義;
4.功高蓋主,世人皆知齊國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是為不禮;
5.任魏相後,出於私仇報復齊王,幫助魏、秦、趙聯合燕國攻齊國,要不是田單齊國就被滅了,作為齊人邀秦攻齊,任魏相助攻齊,叛君判國,是為大不義;
請問:一個如此不禮、不義、不仁、不智的高居權位,卻有貪慕虛名者,如何得以善終?
-
9 # 貳品先生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齊王,在看到孟嘗君做的那些通敵叛國、沽名釣譽、挖空社稷、數典忘祖的諸多劣行後,難道你會選擇原諒,而不將孟嘗君滅族嗎?
孟嘗君,名田文,為齊國王室宗族之人,齊威王田因齊之孫。繼承父親田嬰封地於薛,也被稱為薛公,號孟嘗君;其人有才且擁有門客數千,遂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一道,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孟嘗君,在齊國地位極為崇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國皆言“只知孟嘗君,不識齊國王”,由此可見一斑。即便如此,孟嘗君依然不知足。而他的不知足,也最終導致他被滅族,下面我們就談談他做的那些“人神共憤”的奇葩事:
無償幫助韓、魏攻打楚國
孟嘗君曾出動齊國大軍幫助南韓、魏國攻打楚國長達九年之久,在耗費齊國諸多人力物力後,攻佔了楚國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這先生大方的很,直接把土地分給韓、魏兩國,這兩個國家因此肥了起來,齊國卻是連根雞毛都沒撈到,齊王氣的差點吐血而亡…
為了成就自己的好名聲,卻把國家利益拋在腦後,典型的二百五,如此操作他想不出名都難,你們說:
孟嘗君是不是一個大奇葩?
睚眥必報且極度殘暴的孟嘗君
有一次出行,孟嘗君帶著浩浩蕩蕩的一大票門客經過趙國,受到了趙國平原君的熱情款待,酒足飯飽後這群人心滿意足的出發了…
人的名,樹的影。趙國老百姓也想一睹孟嘗君的風采,經過趙國一個縣城的時候,孟嘗君走下馬車與當地群眾表演起魚米之歡的戲碼來,人群中傳來嘲笑聲說:“原本以為孟嘗君是一個魁梧的大丈夫,原來只是一個乾巴巴的小個子啊…”
聽到趙人對他的評價後,孟嘗君氣壞了,命隨行的門客與他一道大開殺戒,當場就砍殺了好幾百人,最後還不解氣,又放了一把火把那個縣城給毀了後,才揚長而去!
只是一句嘲笑他的話,就不顧兩國邦交當場砍殺數百人,毀一個縣城,在趙國的地盤上,卻行如此狂妄且血腥殘暴的歹事,你們說:
孟嘗君是不是一個大奇葩?
聯合魏、趙、燕、秦四國攻打齊國
齊湣王時期,孟嘗君為齊相,獨斷干政,囂張跋扈,引發齊王不滿,恰逢齊國發生田甲叛亂案,齊王就想嫁禍給孟嘗君,以此收回王權。孟嘗君得到訊息後,連忙逃到了魏國,並當了魏國的丞相,對齊王懷恨在心的孟嘗君決定報仇雪恨。
公元前284年,在孟嘗君的主導下,秦、趙、魏、燕四國聯合在一起,共同出兵攻打齊國,齊國差點因此滅國,齊湣王更是逃離國都,最後慘死在莒地,自此以後,齊國從一個震懾列國的強國,淪落為一個二流國家…
孟嘗君,身為齊國王室宗親之人,竟然聯合別的國家攻打自己的國家,只為報復齊王。你們說:
孟嘗君是不是一個大奇葩?
獨立於齊國之外,最終慘遭滅族
齊湣王死後,齊襄王繼位,由於根基不穩,齊襄王只能對孟嘗君百般容忍,加上此時的孟嘗君也已老朽,成功搞垮齊國、害死齊王的孟嘗君終於得以迴歸齊國的封地—薛地。
迴歸薛地後,孟嘗君獨立於齊國之外,也在各個列國之間保持中立,安穩的度過了餘生,公元前279年,孟嘗君去世,他的眾多兒子為了封地的繼承權打的不可開交,趁此機會,齊國聯合魏國一起出兵攻打薛邑,並將孟嘗君滅族…
此外,孟嘗君還曾受秦昭襄王邀請,出任秦國丞相。因為在秦國任職期間出工不出力而被囚禁起來,僥倖逃脫秦國後就想著報復秦國,回到齊國後攛掇齊、韓、魏三國合縱攻秦,秦國被迫割讓武遂與風陵二地與三國,孟嘗君又將二地給了韓、魏兩國,齊國又是一根雞毛都沒撈到…
荀子曾這樣評價孟嘗君:“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
荀子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孟嘗君是一個極度自私自利、不忠不義的沽名釣譽之徒,更是一個誤國誤民的大奸臣!
你們覺得荀子的評價客觀嗎?
-
10 # 玄坤文史
戰國四公子的名頭還是很響的,畢竟孟嘗君任齊相時還是很有作為的,公元前301年,聯合秦,韓,魏攻楚,在垂沙大敗楚軍,楚國從此由盛轉衰,公元前298年,聯合韓,魏攻秦,秦軍被擊敗,歸還了侵佔韓,魏之地。
孟嘗君
這麼看來齊國能得孟嘗君這樣一個“賢才”到也還算幸運,但真是這樣的嗎?孟嘗君的本質其實是一個唯利是圖,毫無道德底線,專篡權力的無恥政客罷了。
他從來就不忠誠於齊國,更不忠誠於齊王,他忠誠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孟嘗君養了三千門客,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他得的只是士嗎?應該還有聲望吧,而“三千門客”又可以給他帶來什麼呢?廣結朋黨,上篡奪權力,下欺行霸市。
孟嘗君的父親田嬰也養了不少門客,田嬰的為人已經很不堪了,怙勢弄權,靠著齊威王的信任欺下瞞上,齊威王還將薛地賞賜給了田嬰,他藉著自己在齊國得勢,養著眾多門客的同時,還大肆斂財。
田嬰
孟嘗君曾經對田嬰說過,“您積累下萬金的財富,但門下卻看不到一個賢能之士。”後來田嬰讓孟嘗君接管了家政,但孟嘗君還不如他爹,他也一樣廣養門客,但這些人幾乎都是雞鳴狗盜之輩,各國流放的罪犯,逐漸形成一方的黑惡勢力。
他不是白養這些門客的,裡面除了最常見的謀士外,還有刺客,死士,也有一些地痞無賴幫他盤剝百姓,在他出任齊相期間,雖然也很有作為,但卻縱容貪汙,上則專主,下則專國,以專權治國,齊國雖強,但內部卻十分混亂,參照今日的某國。
孟嘗君為齊國宗親,深受信賴,但他眼中卻只有自己的利益,齊湣王繼位後,滅宋國,統治穩定後,想要除去孟嘗君,孟嘗君十分惶恐逃到魏國,魏昭王讓孟嘗君任魏相,聯合秦國,趙國,燕國攻打齊國,齊愍王在逃亡中死在了莒地。
燕國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孟嘗君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沒有國家情懷,即便是自己的母國,威脅到既得利益時,他也能倒戈相向,對齊國而言孟嘗君是國賊。
齊襄王繼位後,對齊國的統治並不穩定,也不敢得罪孟嘗君,仍然承認薛地是他的封地,而此時的孟嘗君年事已高,齊襄王讓其在薛地善終,而孟嘗君一死,他的兒子們爭奪繼承權,齊襄王立刻聯合魏國攻下了薛地,將孟嘗君滅族。
齊襄王
-
11 # 棲山君
公元前299年,孟嘗君田文遭秦王追捕,其門客利用雞鳴狗盜的招數幫其逃出函谷關。路過趙國時,因趙國百姓嘲笑其身材矮小,田文將整個縣的百姓屠戮殆盡,而後揚長而去。
此時已經是戰國後期,戰國七雄的局面早已被打亂,秦國可謂是一家獨大。為了對抗強秦,各諸侯貴族都開始竭力網羅人才,招攬門客,培植自己的勢力,一時間,養士之風大盛。
而這這群養士的貴族中,名聲最顯得當屬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後世將他們稱為戰國四公子。
其中,孟嘗君田文更是養士三千,賢名遠播,引得各國君主求賢若渴,秦昭襄王更是想拜他為相。可秦王卻翻臉無情,想要將田文殺了。
那麼,秦昭襄王為何要對賞識已久的田文下殺手呢?他回到齊國後,為何又狡兔三窟奪回相位?官拜相國的他為何難逃全族被滅的下場呢?
這一切都要從田文的身世開始說起。
01
養士三千
孟嘗君田文是齊王田闢疆的侄子,父親是靖郭君田嬰,母親只是一個不受寵的小妾。
田文出生在五月初五,因為田嬰聽信術士的話,認為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會和門戶一樣高,會害父害母,所以田文一出生,田嬰便不允許其母撫養田文,要將他扔了。
但是,田文的母親不忍傷其性命,便瞞著田嬰偷偷將其撫養長大,後又透過田文的兄弟將其引見給田嬰。
和誰知,田嬰見田文還活在世上,不禁大怒,將田文的母親斥責了一番。田文見此情形,大著膽子反問田嬰道:“人的命運是靠上天授予還是靠門戶授予的?”
田嬰一時語塞,只好沉默不語。
田文見狀,接著說道:“如果人的命運靠上天授予,那您何必如此憂慮。若是命運是由門戶授予的,那您加高門戶便是,誰還能長得比門戶高呢?”
田嬰見田文年紀小小便敢反駁他,對他的厭惡更甚。對於田嬰而言,他有四十多個兒子,田文只是一個小妾生的庶子,有或沒有,於他而言,並無差別。
可是,對於田文來說,他雖然出生於貴族世家,但是不得家族寵愛,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要得父親的看重。
一日,田文趁著田嬰空閒,問田嬰道:“父親,請問兒子的兒子叫什麼?”
田嬰爽快地答道:“叫孫子。”
田文又問道:“那孫子的孫子叫什麼呢?”
田嬰又答道:“叫玄孫。”
田文再問道:“那玄孫的孫子叫什麼?”
這個問題瞬間將田嬰難住了,他只悻悻地說:“我不知道!”
田文見父親被難住了,於是將準備已久的話說了出來:
“父親,您執掌齊國國政多年,官拜相國,如今已經歷經三代君王了,可是,您在位期間,齊國的領土沒有擴張,反而是您的財富卻越存越多了,可您的門下連一位賢士都沒有。我聽說,將軍的門庭必出將軍,相國的門庭必出相國。可如今,您的姬妾奢靡浪費,綾羅綢緞取之不盡,而賢能之士卻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的僕從侍女有飯吃,有肉湯喝,而賢能之士卻連吃糠咽菜的機會都沒有。您的財富越來越多,卻想將它們留給那些無名之輩,而讓國家在各諸侯國之中逐漸失勢,我想不通這是為何?”
田文的一番話讓田嬰醍醐灌頂,從此田嬰改變了對田文的態度,開始逐漸重用他。不僅讓他打理家政,還讓他接待賓客。賓客日益增多,田文的名聲也逐漸傳播到各諸侯國之中。
不久之後,在各諸侯國的請求下,田嬰將田文立為世子。田嬰去世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封地薛邑,於是,世人皆稱其為薛公。
田文上位後,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養門客,而且是來者不拒。
一日,田文的府上來了三個人,他們慕名而來,想要憑藉自己的本事,拜在田文門下,田文為此十分高興,於是大宴賓客,讓他們使出看家本領來。
誰知,來人中一個是屠夫,他的看家本領是殺牛宰羊,而另外兩人一個擅長雞叫,可以假亂真,一個擅長扮狗,偷盜東西。
田文見此三人本事平平,可秉持著多多益善的想法,還是將他們留了下來,並且一律厚待他們。
田文門下食客三千,形形色色,不僅有雞鳴狗盜之徒,更甚者,還“有與君夫人相愛者”,當然,也不乏真正有才能之人,齊人馮諼就是其中一個。
馮諼見田文來者不拒,收留這些雞鳴狗盜之徒,還奉為上賓,供給用度,有些不滿,認為田文是在花冤枉錢,拉低了門客的水平,會引起眾人不滿。
可田文認為,這些人聽聞他的賢明,一心來投奔於他,他更要接納並厚待他們,如此,才能引得更多能者歸附。再者,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能忽略每個人的用處。
正是由於孟嘗君對天下賢士的包容和禮遇,天下人無不傾心向往,就連秦昭襄王聽聞田文的賢明,遣來使者想要請田文入秦為相。
得到訊息後,孟嘗君的門客中立刻有人站出來反對。他認為,秦國乃虎狼之國,諸事難料,田文一個齊華人,到了秦國肯定會受到猜忌,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丟了性命。
可是,秦王卻對田文入秦為相這件事頗為執著,為了得到田文,他不惜向齊王施壓,要求齊王將田文送入秦國。齊國勢弱,齊王無奈之下,只好下令命田文前往秦國。
可令田文沒想到的是,他千里迢迢來到秦國,入朝為相僅僅兩天,就遭到了秦國大臣的極力反對,並向秦昭襄王諫言。
而之前對田文賞識有加的秦昭襄王也突然變了個態度,不但罷免了他的相國之位,還將田文囚禁起來,田文因此差點客死異鄉。
可讓秦王沒想到的是,田文的門客可不是白養的,關鍵時刻,竟靠著雞鳴狗盜的招數,從秦國逃出昇天。
02
雞鳴狗盜
公元前299年,田文帶著他的門客來到了秦國,並向秦王獻上了一件珍貴的禮物,世間只此一件的白狐皮裘。秦昭襄王非常高興,親自為田文開府。
沒過多久,秦王就任命田文為秦國相國,這讓田文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可是,田文在相國之位上只呆了兩天,就引起了秦國大臣們的反對。
他們認為,田文和齊王乃是同宗,如果任秦國相國,定會處處為齊國考慮,到時候,反而會將秦國陷入險境。
秦王採納了群臣的諫言,態度大變,隨即將田文的相國之位罷免。可秦王擔心,田文會因此離開秦國,為別國所用,為永絕後患,秦王決定痛下殺手。
而田文也感覺到了秦王的變化,他察覺到自己已經被監視了起來,預感性命即將受到威脅,他必須採取行動,在秦王動手之前先一步逃出秦國。
可是,沒有得到秦王的命令,想要離開秦國難如登天,可要坐以待斃,他也決不甘心,思來想去,他想到了一個人也許可以助他逃出秦國,這個人便是秦王的寵妾。
一天深夜,田文喬裝打扮來到了秦王后宮,求見了這位秦王寵妾。寵妾見田文說明了來意後答應幫忙,可唯一的條件是想要一件一模一樣的白狐皮裘。
面對秦王寵妾提出的條件,田文自知無法滿足,只得無功而返。此時,隨他來秦國的門客中有一人提出,他可以找來白狐皮裘,而方法便是裝扮成狗的模樣去偷。
此人便是當初被田文收入門下,擅長扮狗偷盜的那個人。這天夜裡,這個門客披上了狗皮,鑽進了秦王宮的倉庫,將已經獻給秦王的白狐皮裘給偷了出來。
第二天,田文連忙進宮,將這件寶貝送給了秦王寵妾。
一日,秦王召寵妾侍奉,酒酣耳熱之際,寵妾便向秦王勸說道:“大王,聽聞您想要殺了田文,可您剛立他為相,轉眼又要殺了他,如此出爾反爾,會令天下賢士寒心,對大秦望而卻步啊!”
此時的秦王已經有了些醉意,寵妾見狀,便繼續勸說道:“依妾身愚見,您不如放了田文,如此,天下歸心,也能彰顯您的氣度和秦國的大國風範。”
秦王已經醉意上湧,聽了寵妾的奉承不禁有些得意,於是大手一揮,下令將田文放了。得到釋令的田文怕突生變故,連夜駕車逃出了咸陽,一路疾馳到了函谷關。
另一邊,秦王的醉意正慢慢退去,回想起自己在醉酒中做出的決定,突然如夢初醒,隨即派出大隊人馬連夜抓捕田文。
此刻的田文正在函谷關門口焦急萬分,他知道,只要秦王后悔,追兵很快就會趕到。可此時的函谷關關門緊閉,縱使有秦王的釋令也無濟於事。
在當時,函谷關開關門的時辰有嚴格的規定,守關計程車兵只有在聽到雞鳴的時候才可以開關放行。可此時天還未亮,緊閉的關門擋住了去路,追兵很快就會趕來。
就在此時,田文的身後突然傳來一聲響亮的雞鳴,隨後,附近所有的雞也開始跟著打鳴。聽到雞叫的守關士兵雖然心生疑惑,但還是按照規定打開了關門,放田文一行離去。
想當初,田文將擅長雞鳴狗盜的兩人收入門下,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可任誰都沒想到,當田文在秦國遭逢劫難時,正是這兩個人救了他。
而這也是成語雞鳴狗盜的由來。
回齊國的路上,田文經過趙國,趙國的平原君趙勝聽聞田文的賢名已久,於是以貴賓之禮相待,趙國百姓也聽說田文賢能,於是都想一睹孟嘗君的風采。
他們原以為田文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居然是個身材瘦小的男人,見此情形,趙國百姓議論紛紛。
田文聽了百姓們議論他的話,大為惱火,立刻派遣身邊的侍衛,將議論他的百姓全部斬殺,直到將一個縣的百姓屠戮殆盡,田文才帶著自己的門客揚長而去。
回到齊國後,齊湣王見田文死裡逃生,心生愧疚,便將他任命為齊國相國,執掌軍政大權。得到高位後,田文對內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對外則憑藉齊國的強大,率軍東征西討。
田文一直記著自己在秦國受到的恥辱,一直想要報復回去。公元前298年,田文聯合韓、魏兩國,合縱伐秦。命匡章為將,攻破函谷關,率軍攻至鹽氏,逼迫秦國割地求和。
之後,秦國的呂禮逃到了齊國,齊王將其任命為宰相,田文為破壞呂禮主張的秦齊聯盟,轉而促成了魏、趙與秦的聯合。
在兩人爭奪齊國權力的過程中,田文甚至給秦相魏冉寫信,讓魏冉勸說秦王出兵攻打齊國,再把佔領的齊國土地作為魏冉的封地。
魏冉果然聽從了田文的建議,勸說秦王出兵攻打齊國,將攻佔的陶邑作為了魏冉的封地。之後,魏冉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不斷派兵攻打齊國。
田文作為齊國的相國,為了一己私慾,置國家利益而不顧,一再背叛自己的國家,堪稱是齊國的罪人!
03
背叛齊國
任齊國國相期間,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眾多,即便有封地薛邑所收的稅金,卻依舊無法供養這些人,為了獲取更多的錢財,田派人到薛邑放債。
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各諸侯國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百姓無以為繼,放出去的債不僅收不回利息,連本金都難以收回,可是養門客需要錢,為此,田文整日焦慮不安。
思來想去,他決定派遣馮諼去薛邑收債。
臨行前,馮諼問田文:“薛公,收了債需要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嗎?”
田文順口回道:“家裡缺什麼你就買什麼吧!”
很快,馮諼便驅車來都了薛邑,他派人將所有欠債的人都聚集到一起,對完賬目後,他假傳了孟嘗君的命令,免去了所有的欠款,還當眾將契據焚燬,薛邑百姓都感激不已。
馮諼回到都城後立馬就求見了田文,田文見他回來得如此之快,半信半疑地問道:“先生,債都收完了嗎?”
馮諼斬釘截鐵地說:“收完了!”
田文又問道:“那錢呢?是給家裡買了什麼東西嗎?”
馮諼不慌不忙地答道:“薛公當初說缺什麼就買什麼,我看您珍寶無數,美女環伺,於是就做主,買回了您唯獨缺少的義。”
田文不知所云,忙問道:“這義該怎麼買?”
於是,馮諼便將自己燒燬契據的事情和盤托出,田文聽罷,怒上心頭,可是,契據已經沒了,多說無益,便只能揮揮手讓馮諼退下,沒再給他解釋的機會。
可是,馮諼“焚券市義”的舉動的確給田文帶來了更高的聲望,以至於齊國出現了“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的說法。
俗話說,出名有風險,一年後,齊王便以田文獨攬大權,獨斷專行為由,罷免了他的官。迫於無奈,田文只好回到薛邑,而他的門客們見田文落魄便紛紛離開,只有馮諼不離不棄。
而後,馮諼更是向田文諫言,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遭一死,如今只得一窟,當再鑿兩窟,才可高枕無憂,田文欣然應允。
很快,馮諼便到他國進行遊說,他去見了梁惠王,勸說梁惠王請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於是,梁惠王便派遣使者帶著千兩黃金和車輛百乘來請田文為相。
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讓孟嘗君不要答應。說白了,馮諼是用此舉提高了田文的身價和重要性,要讓齊王明白田文對齊國的重要性。
果不其然,齊王在聽到他國用尊貴的禮節來請田文為相後,開始驚慌起來。他害怕田文到他國就任,從而削弱齊國,於是連夜派人給田文送來了厚禮,並恢復了他的相國之位。
目的達到後,馮諼又向田文獻策,讓其向齊王請來先王傳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廟,這樣薛邑便可後顧於憂。
如此三窟已就,田文便可高枕無憂了!
馮諼給田文獻上的保命之策便是狡兔三窟典故的由來。而田文也正是因為馮諼的計謀,在齊國安安穩穩地做了幾年相國。
公元前294年,齊國貴族田甲發動政變,率軍攻入齊王宮,並劫持了齊王。聞訊趕來的勤王軍隊隨即將齊王宮包圍,圍攻之下,田甲很快就放棄了抵抗,被齊王殺死。
這場宮廷政變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是齊王卻將這件事嫁禍給了田文,田文被逼無奈,以養病為由,辭去了齊國國相一職,逃到了魏國。
魏昭王聽聞田文的盛名,將他任命為丞相。
公元前284年,齊湣王在蘇秦的慫恿下攻滅了宋國,犯下眾怒。田文見覆仇的機會來了,在他的聯絡下,以秦為首,聯合燕、趙、韓、魏四國組成伐齊聯盟,攻打齊國。
樂毅率領燕趙聯軍從西南方向攻入齊國,奪取了靈丘,繼而發兵攻打高唐。為了守住高唐齊國舉傾國之兵,命觸子為將,在濟西迎戰樂毅。
齊軍在濟西慘敗,齊湣王連夜逃回了臨淄。他一面派遣使者向楚國求援,並允諾將淮北之地割讓給楚國,一面檢點軍隊,登城設守。
而樂毅則率領聯軍一路西進,長驅深入,所過之處齊軍皆潰敗散逃。燕軍勢如破竹,大軍直逼臨淄城下。
樂毅出兵六個月,所攻下齊地共七十餘城,皆編為燕之郡縣,惟莒州與即墨堅守不下。
這場戰役,齊國大舉潰敗,瀕臨滅亡,而孟嘗君作為齊國宗室,在其中功不可沒。
04
最後
晚年的田文回到了封地薛邑,他統領的薛邑在諸侯國中持中立態度。當時,齊襄王剛剛繼位,齊國不復當初的強大,無法令田文臣服。
為此,齊襄王選擇與田文交好,讓薛邑獲得了獨立性。然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田文此處樹敵,最終都報應在了他的子孫身上。
田文去世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繼承爵位,爭得你死我活。齊國眼見機會到了,便聯合魏國一舉攻滅了薛邑,田文的子孫也被殺戮殆盡。
孟嘗君以養士出名,其中也不乏黑社會的作風。他憑藉雞鳴狗盜的招數保住性命,又以狡兔三窟恢復了相國之位,這些都是他收養的門客帶給他的。
可他也因為養士,受到了後世之人的詬病。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中評價他:
賢德的君子收養士人是為了百姓的利益,而孟嘗君養士不分聰明愚笨,無論好人壞人一概收留,用國庫的薪俸結營私黨,還有沽名釣魚之嫌,算是一個奸雄。
孟嘗君雖然賢明遠播,但是他四處結怨,與君王不和也是不爭的事實。他為了一己私慾,置國家安危於不顧,更是為了復仇,聯合他國攻打自己的國家,說他叛國其實也不冤!
孟嘗君的一生很難被定義,他擁有相容幷包的雅度,也具有極強的報復心理,他落得如此下場,只能說善惡到頭終有報!
回覆列表
孟嘗君被族滅的最根本原因是勢力太大,權高震主。
孟嘗君有很多兒子,但卻沒有確定繼承人,導致孟嘗君死後諸公子正立。
此時齊國聯合魏國趁機兩面夾擊,平分其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