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謀世123
-
2 # 老百姓的歷史
我覺得假設是這樣,應該不會有
1.首先如果朱瞻基活著的話,應該不會出現王振這樣禍國殃民的大太監,即時王振進了宮也不會讓他那樣的得勢。
-
3 # 半釋半道半俗人
不會。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那麼朱祁鎮就不會登基為帝,就不會御駕親征,那當然就沒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了。
其次歷史的發展,大勢有其必然性,但一些歷史事件如土木堡之變往往是有偶然性的。不要說朱瞻基活到1422年,哪怕是多活一年,很多歷史事件都會改變。舉個例子,如果明成祖朱棣多活一年,仁宗朱高熾就會死在朱棣前頭,那麼後來的一切就都會變了…
-
4 # 這個歷史很正
但是朱瞻基在繼位後依然重用這些經驗豐富的老臣,國庫充盈,國力強大,而且還保留有朱棣留下的軍事的底子,所以打蒙古完全不虛。要知道朱元璋和朱棣兩人就多次北伐,幾乎將蒙古打的膽寒,漠南蒙古歸附,漠北蒙古遠遁更北方。
朱瞻基要是還活著的話,明朝絕對會達到一個鼎盛的時期,文治武功,國家強大,可能還會有主動出擊蒙古的想法,畢竟朱瞻基也不像是一個守成之主,可定會延續他祖父的足跡,北伐蒙古。
-
5 # 輕吟古風
如果遇見類似於土木堡之變的緊急事態的發生,這幫能臣猛將也會力保皇帝全身而退,而不會像英宗那樣被人家捉了去,成為國恥。
-
6 # 謝金澎
而且朱瞻基曾經長期在朱棣身邊,還一度跟隨朱棣深入漠北。他對草原上那幾股勢力,可謂是瞭如指掌。而且不僅僅是對資料的熟悉,還曾經在戰場上見識過。
他利用宦官但是牢牢的掌控著宦官,朱祁鎮這個公子哥兒就反被宦官利用了,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
7 # 畫素說
朱瞻基的文韜武略自然不用多說,其參與過朱棣北伐擊潰瓦剌部馬哈木汗,在位期間又平定了漢王之亂、喜峰口親征擊潰蒙古兀良哈部大軍、重用“三楊”內閣,減賦免租,與民休息,開創“仁宣之治”將大明王朝推向了巔峰。朱瞻基或許比不上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此時朱棣的廟號為太宗),也稱得上千古一帝的聖君。
血氣方剛的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動下,親征無法避免,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得和原來一樣,大明五十萬精銳盡失,朱祁鎮被俘,于謙擁立朱祁鈺發動北京保衛戰,驅除韃虜再造大明……只是大明王朝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
8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歷史沒有假設,因為當時朱瞻基已經死了好幾年了,人死不可能復生,所以當時情況真不容這樣假設。不過朱瞻基真的活到1442年的話,那麼情況肯定會大為好轉,不會出現朱祁鎮土木堡之變的事情。
-
9 # 物質文化史
這個問題得分成三個問題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朱瞻基活著,那還是否會發生明蒙戰爭?第二個問題:如果發生戰爭,那以朱瞻基的才智來說,結局將如何?第三個問題,朱瞻基終將有死的一天,等他死後明蒙之間會發生什麼?(下圖為朱瞻基像)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如果朱瞻基活著,那還是否會發生明蒙戰爭?
結局是肯定的,蒙古衍生於北元、北方苦寒地區缺乏生活物資、少數民族士兵體質強於漢族、明朝對少數民族的強硬政策,等等理由決定了少數民族南下搶劫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只要南方漢族實力稍弱,或者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了一段時間,就必須南下進攻明朝,這是當時無解的現實。公元1413年朱棣在忽蘭忽失溫(今溫都爾汗西北)擊敗瓦剌馬哈木之後,蒙古繁衍生息30年,必然會南下侵略。
第二個問題:如果發生戰爭,那以朱瞻基的才智來說,結局將如何?
朱瞻基是朱棣親自選取的接班人,而且參加過擊潰瓦剌馬哈木的戰鬥。其在位時御駕親征平定番王叛亂,並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與其父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可見其未必如朱元璋、朱棣但也絕對不是一個昏庸之人。
再土木堡之戰時的明蒙實力對比,此時馬哈木的孫子額森(也先)已經統一了蒙古主要部落(瓦剌、韃靼、兀良哈),實力大增;南方的漢族實力承平已久,實力已有減弱,但總體實力仍然遠強於蒙古勢力。明朝失敗的原因史學界早有定論,就是明英宗和王振的亂指揮。可見,如果由朱瞻基指揮戰爭,以當時明朝的實力,必然會擊敗蒙古的也先軍隊。
另外在這裡額外舉個例子,也先曾經賄賂王振,購買了蒙古地區不能生產的武器箭頭和箭簇,甚至是火炮,在土木堡戰爭中這些武器發揮了重要作用。試想如果是朱瞻基在位,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第三個問題:朱瞻基終將有死的一天,等他死後明蒙之間會發生什麼?
朱瞻基由於皇后和貴妃均沒有生養,所以將嬪妃孫氏的兒子立為太子,將其母追立為皇后。朱瞻基另一個兒子朱祁鈺其母親是妃。以當時天下承平日久,軍事實力不斷下降看,在北方終有敗於少數民族的一天,王振和朱祁鎮只不過將這一天大大提前了,另外土木堡也使得明朝損失過於沉重。
總結如果朱瞻基不死,也先是沒有機會擊敗明朝軍隊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族適應了安逸的生活,終有被少數民族擊敗的一天。
-
10 # 人者仁義也
假如朱瞻基還活著,應該不會前去和也先作戰。因為土木堡事件本身只是一個偶然,也先入侵的,西北邊鎮屢戰不利的情況下,明英宗朱祁鎮所信任的太監王振瘋狂在朱祁鎮面前鼓吹親征,當時23歲的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結果一敗塗地。不過朱祁鎮有此想法並不奇怪,要知道朱祁鎮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就要喜歡御駕親征的皇帝,朱瞻基曾經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有曾經出喜峰口擊敗蒙古人,這自然在朱祁鎮的心裡留下印象,這使得在當時西北告急的情況下,朱祁鎮選擇了御駕親征,但是和朱祁鎮忘了一件事情,他和他父親朱瞻基是不同的人,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效果。這就人和人的差異性。
首先朱祁鎮不懂軍事,這是致命的弱點。而朱瞻基通曉軍事鬥爭,這是兩個人最大的差異性。按照《明史》記載,朱祁鎮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立為皇太孫,此後朱棣外出巡行和征戰都帶著朱瞻基,可以說朱瞻基都經歷了很好的軍事鍛鍊,這對於朱瞻基此後親征漢王,親征蒙古都有很好的增益效果。而朱祁鎮不一樣。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之後,繼位的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朱瞻基考慮到這種情況,遺命太皇太后張氏處理朝政,楊士奇,楊榮,楊溥為內閣輔佐年幼的朱祁鎮,在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16歲的朱祁鎮才得以親政,到了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才23歲。這樣一個年輕人行政經驗不足,而且養育於皇宮之中,對於外面的世界完全不瞭解。生於婦人之手不知憂愁的人根本不可能對於前方複雜的軍情做出有效的處理。這是一個很草率的行動,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土木堡之變的經過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的行動很匆忙,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犯邊,攻陷城堡,到了七月八日,也先南侵的訊息不斷傳到當時的北京,當時人心惶惶,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兩天便出發,七月十七日,僅僅九天,軍隊就被召集起來,然後就出發。到了八月份,朱祁鎮到達大同,但是明軍慘敗的訊息不斷傳來。駙馬都尉井源兵敗,而且前軍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
這時候王振想要班師回朝,當時比較好的路線是從紫荊關走,但是王振不聽,王振想要從自己家鄉蔚州走,但是擔心軍隊踩壞家鄉的莊稼,於是改道宣府,走到土木堡這個地方,也先的追兵趕了過來,王振讓朱勇率領三萬人作戰,結果三萬人被殲滅,當時百官建議退保懷來,王振不聽堅持等輜重。但是也先隨即趕到,到了這個時候,明軍退又不敢退,進也不敢進,而且土木堡這個地方又沒有水,有水的地方被也先的軍隊佔據,這導致軍隊和戰馬兩天沒有喝水,挖井挖了兩丈深也沒有水出來,也先分兵想要從土木堡旁邊的麻谷口攻打明朝的大軍,守口都指揮郭懋終夜奮戰堵住了敵人,但是蒙古人越來越多。當時楊洪駐守宣府,有的人勸說楊洪帶兵衝擊也先的軍隊,讓朱祁鎮衝出來。但是楊洪竟閉城不出。
八月十五日,也先假意派人求和。朱祁鎮派曹鼐寫敕令與也先議和,派遣二個通事與也先的使者一起離去,這個時候也先又把駐守河邊的軍隊撤走。王振急忙傳令轉移大營前去飲水,在這個時候,幾十萬大軍的指揮系統失靈,隊伍發生混亂,大軍向南走了三到四里,也先突然發動進攻,士兵驚慌失措,開始潰散,蒙古人進入大營高呼脫掉鎧甲的人和放下武器的人不殺,很多人脫了鎧甲,光著身子被馬踩死。很多宦官和侍衛全身射滿了箭。朱祁鎮被俘獲,文武百官死者數百人,只有蕭惟禎、楊善等數人逃脫。明軍大敗,王振被亂兵所殺。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的指揮失策,王振大權獨攬,但是專行獨斷,由於不聽建議,草率出征,自然會導致大敗。
回覆列表
朱瞻基時期,文官集團已經可以對抗帝權,只要想打壓走私貿易,打壓資本家,就會遭到官僚集團和白手套蠻夷相互勾結的強烈抵抗,只會是另一種形式出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