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長風

    在中國歷史上,官員俸祿一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總的來說,唐宋之前官員俸祿較高,元明之後官員就比較窮了。

    秦漢時期,官員主要是發糧食,所以他們的俸祿都稱為“萬石”、“二千石”、“一千石”,到隋唐時,朝廷開始給官員們發錢,同時也發糧食,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補貼,比如茶湯錢、煤炭錢啥的,可以說日子過得比較舒坦。

    到了元朝,朝廷開始執行“薄祿制”,雖然元朝時間不長,但這給後來的明朝做了一個很不好的表率,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這種“薄祿制”被用到了極致,搞得官員們經常哭窮。

    朱元璋是窮苦人家出身,小的時候家裡餓死過人,父母死了都沒地方埋葬,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給官員們定的工資也不高。他把官員分為九品十八檔,每檔都有一個標準,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明朝時一石大米大約有九十公斤,換算到現在,那麼一品官員的工資就差不多是6.2萬元,正二品工資差不多是4.3萬元……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的工資還是不低的?

    為啥朱元璋給官員定的工資這麼低?那是因為在朱元璋眼裡,所有官員,無論品級高低,都是給他老朱家打工的,說白了就是他們家的“僕人”,既然如此,那麼工資只要夠維持生活的也就行了,沒比要過得太好。

    真正高俸祿的,在明朝是那些有爵位的人,主要是朱元璋家的親戚和開國功臣們,比如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都封了王爵,而王爵的俸祿每年是五萬石……差距是不是有點大?

    說實話,朱元璋定的俸祿標準雖然不高,但官員們養活家眷、維持生活還是沒有問題的,那為啥在我們的印象中,明朝官員總是一副很窮的形象呢?比如海瑞,死前已經是正三品大高階官員了,可是當他的副手,僉都御史王用汲前來弔唁時,卻發現海瑞家“葛幃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居然連棺材都買不起,最後還是王用汲和其他同事湊了湊錢給海瑞買了口棺材。

    其實說起原因來也很簡單,就三條:

    第一,明朝基本不給官員漲工資。

    第二,物價上漲。

    第三,通貨膨脹。

    先說第一條,為啥明朝廷不給官員漲工資呢,這筆賬其實還是要算到朱元璋頭上的。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他認為自己制定的這套制度非常完美,子孫後代只要嚴格執行下去就能保證江山永固。所以,為了防止子孫後代亂搞破壞制度,他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皇明祖訓》,規定子孫們不可擅自更改他定下的制度。

    本來這也不打緊,畢竟朱元璋歸天之後,子孫們也未必那麼聽話。可是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推翻了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造反時打著的旗號就是“恢復祖制”,這樣一來,遵循祖制就成了朱棣一脈坐天下的“基本國策”,哪個還敢隨便更改?

    更何況,能夠建議皇帝“漲工資”的人都是高階官員,這些人雖然有“話語權”,可是他們有幾個是靠工資吃飯的?推進此項工作的動力明顯不足。再說了,大家都是文化人,總不好意思明著跟皇帝要錢吧,否則豈不是落了下乘?

    再說第二條,物價上漲。

    所謂俸祿,其實應該分開來讀,即俸和祿,簡單說俸是指銀子,祿是指糧食,明朝官員領工資時,應該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銀子,另一部分是糧食。

    可是,朱元璋別出心裁搞了個“折色”,就是把糧食換算成銀子發給官員,因為這樣省了很多麻煩,畢竟銀子運送起來比糧食省事得多。當然也不是全部“折色”,只是一部分,一般來說官員的品階越高,摺合成白銀的比例就越高,一二品官員60%的糧食要折成銀子,而八品的官員只有20%折成白銀。

    銀子是按月領取的,而糧食通常是半年或者一年發一次。

    這個做法看起來並無不妥,然而明朝初期的時候一兩銀子是可以買一石糧食的,但是到了萬曆年間,一石糧食要4到5兩銀子,糧價翻了4、5倍,而官員工資是沒變,這樣一來,官員們的工資就明顯縮水了,開始有人吃不起肉,甚至吃不飽飯了。

    再說第三條,通貨膨脹。

    大家學過歷史,大概都知道宋朝已經有紙幣出現了,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意味著經濟已經發展到了非常繁榮的階段。

    宋朝的紙幣叫做“交子”,明朝的紙幣叫做“寶鈔”,可以代替銀子使用。明朝初期一貫寶鈔等於一兩銀子,所以官員領工資時,朝廷往往發給寶鈔,而不是貨真價實的銀子。

    可是,寶鈔貶值得非常厲害,到了萬曆年間,600貫寶鈔還換不到2兩銀子,結合我們前面所說的糧食價格上漲……就算一品官員的俸祿,也買不了幾石米了,更何況底層的那些普通官員了。

    當然,明朝官員窮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官員數量增多,唐朝在鼎盛時期官員不到7千人,明朝初期就已經有3萬多人了。

    還有宗室人員,據推算大約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宗室人數總共58人,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嘉靖年間增至2萬人,萬曆三十二年達到了8萬多人。這些人不必承擔任何工作,只需按人頭領俸祿,而且工資還都賊高。

    另外,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量土地落到了皇室、公侯、高官手裡,當時全國田地共835.7萬頃,但徵收賦稅的只有422.87萬頃,僅佔50.6%。朝廷收入減少了,而花錢的地方卻越來越多,那就不得不虧待一下各位官員們了。

  • 2 # 男人要像樣

    明朝俸祿制度初創於洪武四年,最終定型於洪武二十五年。俸祿制度也由原先年俸、月俸雙軌制變成了統一的月俸制。學者巢靚指出:明朝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月俸米只有八十七石;此外,隨著官員品級的降低,朝廷發放的俸米相較於它們上一個品級相應地遞減。遞減的標準如下:“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這裡主要引用的是趙翼在《廿二史札記》的論述)也就是說,到九品官員那裡,月俸米只有五石。而且,官員們並不一定能領到相應的米糧。因為明廷會將米折成鈔票、胡椒等紙鈔和調味品。看似彰顯官員可以得到普通老白姓無法得到之物,實際上,正如學者巢靚所理解的那樣,在明朝,鈔票是很容易貶值的;而且非必需品調味品也很難換取必需品。以明朝的九品芝麻官的俸祿來計算,年俸六十石。五石到底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巢靚引用《明會典》中的記錄指出成化二十年時明廷會將一石折為銀兩七錢。一石為七錢,六十石就相當於四百二十錢。依據一兩十六錢的換算關係,四百二十錢等於二十六兩左右。一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介於通貨膨脹等各種因素,很難給出一個固定的值。目前普遍觀點是:明朝的一兩相當於660元。那麼,明朝縣令的一年收入是17160元。每月工資1430元。一個官員得此俸祿確實不高。清朝九品官員俸祿可達三十五兩。宋朝縣丞有五百四十兩。元朝九品官員年俸也是六十石,不過還有俸鈔三十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朋友的秘訣作文1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