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珍愛君
-
2 # 若初見R難再見
這個問題來說沒有絕對性,戰國時期各大國間相互平衡制約,各種計策層出不窮,從來來維持各國之間的平衡避免一家獨大,而戰國時期的時間跨度極長,有數百年之久是的各國的文獻和語言字型都發生了極大變化,是很難再揉捏到一起的,那麼我們就只能用兩種假設來說了!
第一:假如中國再出現一位秦始皇一樣的人物,那麼要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那麼他幾乎必須複製始皇帝的所有才能最終完成,首先他得一樣有長輩留下的強大國家,因為統一不是一代就能完成的,始皇帝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其很大程度上是祖先留下的強大基礎,奮六世之餘烈這句話恰到好處的形容。其次要一樣學習始皇帝廢分封設郡縣中央集權,因為戰國之所以會形成和商周的分封制是有絕對關係的,而歐洲現在的國家其實大部分都是當時分封的公國形成的,類似於中國的戰國時期因為缺乏始皇帝這樣的人物所以造就現在歐洲分裂的局面。再者同樣要學習始皇帝的統一文字貨幣度量制度,從而讓整個國傢俱有凝聚力,也防止了有些人利用這方面來實現自己的野望從而再次分裂,當然這一步可以不如始皇帝般急切,參照清朝修四庫全書的模式效果會更好,再者一樣要誅殺六國皇室餘孽和誓死效忠舊皇室的人,而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誅殺六國皇室的作用是使得六國民眾能更好的融入一個國家不再有任何信仰,所以要做到長久的統一必須要做到這些,而這種可能性偏低,因為世界上不會有相同的兩個人不是麼!
第二:那就不用說了,中國無法統一,因為可能性太多,首先可能各國始終無法統一,沒有出現一國獨大和能有計策逐個擊破的本領,而秦國也同樣無法做到以一滅六,主要是前期實行了交遠攻近的政策,使得各國無法齊心而最終統一,那麼這種情況中國無法統一,其次就算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未能廢除分封和統一制度那也無法做到長久的統一,天下始終會分離!
感謝閱讀!
-
3 # 天狼星131473824
這是一個偽命題,對已經存在的事實進行多餘的假設,本身就是錯誤!即使秦始皇不統一六國,肯定會有張始皇、王始皇統一六國,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車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任何阻力都阻擋不了的!
-
4 # 使用者94738516596
不得不說秦始皇的雄才武略,如果沒有秦始皇真的不知道中國現在會是什麼樣的分裂狀態。但是如果秦始皇沒有出現,中國就真的無法統一嗎?個人覺得即使沒有秦始皇,還會出現統一六國的秦王,說不定就是扶蘇,或者扶蘇的兒子,但是秦國統一六國這是肯定的。
秦始皇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天下大勢依然明朗了,這時候已經是秦國一家獨大,東方六國,已經沒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了。而且中國統一是必然的趨勢。
首先其實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很多國家都是周王室分封的,那麼他們對於統一的概念還是有的。到了戰國時期就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春秋只是征伐稱霸,不滅國,到了戰國時期都是以滅國為目的,因為他們都想壯大自己,從而實現統一的目的。
其次就是前面說的,秦始皇時期秦國已經形成了對六國的碾壓態勢。那麼這個時候只要出現一個有作為的明君,那麼秦國統一是必然的了。但是,不是誰誰來都可以。有實力是一方面,有能力的人來繼承這些實力是另一方面。所以秦始皇只是這兩點都做到了。所以秦始皇才能一統六國。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不得不說他的雄才偉略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統六國橫掃天下的氣勢,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氣度,修長城,徵百越的氣魄這些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
5 # SeanXu153833443
會的,秦漢的統一就是士族地主階級戰勝貴族地主階級的開始。這一過程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因為秦國的制度率先給了士族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才讓秦國有能力統一六國;因為漢朝繼承秦的立國制度,才有了漢朝400年的歷史。另外,為什麼會統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東周列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最高意識形態上還是一個周朝!各國原本就同根同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
6 # 江哥眼中的世界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的答案是“會統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勢”在推動這個過程。
中國的統一是一個大勢所趨的結果。秦國並六國統一天下,這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秦國曆代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而其他六國統治者則安於享樂。
其實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自從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後,周天子的權威已經所剩無幾了,幾乎成為了一個擺設。
於是各諸侯國趁勢崛起,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戰,井田制這一基礎經濟制度遭到破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增強國力,各國紛紛開始改革。
這一時期土地逐漸的私有化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實力逐漸增強,透過改革,一些諸侯國實力增強,強國兼併弱國,最終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就是改革強國,一些國家透過改革逐漸變強,改革比不改革的強,改革越徹底國家越強,強國兼併弱國,強者恆強,弱者更弱。這其實是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後生產力的一種必然趨勢。
值得一說的是在春秋戰國這幾百年間,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逐漸增強。他們逐漸取代舊的奴隸主階級,成為國家的統治者。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代表奴隸主階級的舊貴族的勢力逐漸衰弱。
原本的春秋五霸中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取代原來的姜氏齊國,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勝利,新興地主階級所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另外農民階級與奴隸階級相比,不但生產能力提高了,而且更方便管理。這在客觀上為國家的擴張,提供了便利條件。
因為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最大的區別是,奴隸制國家,只有奴隸主貴族子弟可以當兵,因為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的對立是根本性的,加上生產力的落後,所以奴隸制國家不可能很大。
而封建制的國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對立沒有這麼嚴重,加上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因此國家可以很大。於是兼併戰爭愈演愈烈,透過不斷的兼併戰爭,最終只剩下七大強國。而這七國中,秦國是改革最徹底的,因此其國力最強。
所以秦國是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國家!但就算秦始皇沒有能統一六國,甚至秦國後來也沒有能統一六國。最終各國依然會走向統一,因為這是由封建經濟的特性所決定的。
封建經濟,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當人口不多時,有限的土地能夠養活足夠的人。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面積越來越少。當國內的土地不足以養活現有人口時,階級矛盾就會爆發。
這個時候,封建統治者面臨兩種選擇,要麼內亂要麼擴張。當時七國所建立的是相同的經濟體系,既封建農業經濟,所以這個時候向外擴張就是最好的解決矛盾的方式。
當時秦國是改革最徹底的一個國家。其它國家的改革則不夠徹底。所以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一個國家要麼繼續深化改革,強大自身。要麼就逐漸衰弱,被其他國家吞併。
加上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封閉的特點(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青藏高原,北面是荒漠草原。)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最終會有一個國家完成統一大業。
要知道,封建專制統治,一個好的君王,能夠帶領國家強盛。而一個不好的君王,則可能讓國家衰敗。所以只要有國家強盛,有國家衰敗,有了強弱對比。那麼統一隻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
7 # 瘋狂大體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華之必然趨勢,我覺得即便沒有秦始皇,分裂的國土千百年下來也肯定會有李始皇趙始皇,因為各個諸侯國名義上都是周天子麾下的諸侯管轄,即便他們並不承認這個天子的中央權力,其各個國土由上而下對大周這個統治單位卻是有著必然認同感。從戰國以來每位新任霸主都要獲得周天子名義上的承認就可以看得出來。
而且,與此同時,每個諸侯國都認可中原“文化圈”,想稱霸的也是華夏大地的“天下”,沒人對獨立出“華夏文化圈”與匈奴羌人之流為伴有興趣,從思想根源上,像秦與燕趙魏韓和秦與匈奴國這種“鄰國”的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之所以毗鄰遊牧民族統治區域的國家都會在與其毗鄰的地界不斷修築更長的城牆而不是在毗鄰的諸侯國間修築長城就是如此,這是華夏民族根源上的認同感,每個諸侯王心底裡最大的目標不是在大周的“天下”內稱霸就是征服其他大周的諸侯國,進而取代大周自立王朝。
在這種思想之下,隨著歷史的進展,也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將諸國統一。
只是,秦始皇建立的大中央集權王朝實屬首例,如果沒有秦始皇,確實中國未必會出現這種中央集權制度,有可能會誕生出類似於歐洲的權力體系,這會是古中國統一的格局被很快打散。歷史的形成需要靠無數個偶然的堆積,失去了秦始皇的歷史,巨輪必然將開往其他分岔路,這個我們無從探討。
-
8 # 鍾凌晨風
我彷彿聽到了鄧小平同志說過的那句熟悉的話,“如果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華人民還要在黑夜中摸索更長的時間。”巧合的是,毛主席特別欣賞秦始皇,曾說:“解決中國的問題,須馬克思加秦始皇。”兩人都創造了偉大的歷史,都是偉大的實踐家。
回到小平同志那句話,充分肯定了毛主席的豐功偉績,但也沒有說得很絕對。套用到這裡,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後來中國會統一嗎?雖然具體時間無法衡量,但早晚會的。
為什麼?
一、從歷史淵源來看,中國有統一的基礎。
我們可以用反推法試一下。秦朝之前中國有沒有統一?有人說上古時期三皇五帝是部落聯盟性質,但夏商周都是明確的奴隸制國家。周朝靠八百諸侯擁立,分封天下,建立了奴隸制國家,也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心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都是《詩經小雅》裡記得清清楚楚的。這種文化主觀是一家一姓的文化,實際上也是統一天下的文化。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有實力的大國都是從周朝走出來的,自然繼承了這種文化基礎。都有稱霸雄心,都在做稱霸的事,只不過時機成熟早晚而已,不然不會搞什麼稱霸大賽、弭兵運動、尊王攘夷、會盟中原、變法自強等。
統一民族形成的幾個基本要素: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質、共同的風俗習慣。這些要素,諸侯國都具備。都曾經是周王室的屬國,相互之間征戰頻繁。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跳槽成為常態,語言溝通毫無障礙。一部《孫子兵法》大家都在學。聽說變法能夠強大,各國一窩蜂都在學。聽說蘇秦能幹,讓他佩戴六國相印。齊桓公稱霸後,晉文公說我也來試試,楚莊王、秦穆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甚至宋襄公都想來插一腳。更不要說,你派人到這國當人質,他把公主嫁給對方王子,相互通婚很常見。
毫無疑問,這樣一個信奉天下大同的國度,這樣一個有共同心理的民族,即使曾經長期分裂,也必將走向統一。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以天降之大才實現了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沒有他,還會有其他人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
二、從各國實力來看,群雄皆有稱霸實力。
秦國稱雄是比較晚的。春秋五霸橫行的時候,秦國還在西北與戎狄打得火熱,根本上不了諸侯國的檯面。戰國七雄之中,率先稱霸自強的是魏,李悝變法,龐涓興兵。齊國在孫臏田忌的帶領下也一度稱霸。燕國在樂毅帶領下,也雄起一段時間。其後,楚國吳起變法,吞併吳越,北上中原,虎視眈眈。趙國騎兵,橫行天下。可以說,除了彈丸且四戰之地的韓,其他各國都有實力,都搞過變法,也都曾飲馬黃河,風頭無雙。各國衰落都有其客觀原因,比如朝政腐敗、缺乏鬥志、政策搖擺,等等。但不能否定各國都有實力稱霸這一事實。稱霸與統一之間,其實就隔了一層窗戶紙。
秦國偏居西北,物產豐富,後方穩定,地勢險要,加上歷代統治者勵精圖治,蓄勢待發,終於在山東各國疲軟之際東出爭霸,一舉成功。
三、從經濟發展來看,走向統一是經濟必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從法律層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中國就逐漸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初稅畝實行,改變了井田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關係,順應了歷史潮流,使得諸侯國地位穩固,為建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到商鞅變法時,獎勵耕戰制度的實行,徹底粉碎了奴隸制基礎。
這種經濟基礎不斷髮展,直接推動政治軍事由區域性統一向整體統一靠攏。秦始皇統一之前,主要國家僅剩下了七個。在這一歷史程序中,趙國吞併中山國。齊國吞併魯國、宋國。楚國吞併了吳越。連小小的南韓都吞併了鄭國。秦國自己也吞併了巴蜀、義渠。可見,統一是大趨勢,不可逆轉。秦國不去擔當,自有他國擔當,特別是地域廣大人才眾多的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要說抵禦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秦國的蒙恬厲害,趙國的李牧不厲害嗎?不存在的。一個分裂的小國都可以抵禦匈奴,更莫說一個統一的大國了。
只要統一了天下,其他都好說。秦國能夠把思想文化和度量衡、文字、語言、軌道統一起來,其他國家想不到嗎?楚國的羋八子跑到秦國當了宣太后,影響了秦國朝政數十年。呂不韋帶著趙姬生下嬴政,寫下《呂氏春秋》。秦始皇的統治思想到底來自於誰,誰又能說得清楚!
回覆列表
就算不是秦始皇,也一定會統一。這是歷史的選擇,與誰沒有關係。就算沒有秦始皇,也會有一個秦王來統一中國。
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七國中別的國家呢?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除了秦國之外,還沒有哪個國家有統一全國的戰略規劃,也沒有秦國這樣的宏大視野與雄心抱負。
其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動員能力這是其他國家若不具備的。
再次秦國在拿下巴蜀以後,就保證了可以有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打的除了士兵素質之外,那就是糧草。
這也是秦趙長平之戰秦國能夠殲滅趙國的最主要的優勢。如果沒有巴蜀的糧草,秦趙多半兩敗俱傷,反而可能會被其他國家趁虛而入。
很多人覺得打仗打的是戰略,其實打仗打的是後勤。
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不僅僅是從大國戰略上具備了統一中國的條件,也從心理上堅定了統一中國的使命。
經過多年的諸侯紛爭,統一結束戰亂也是民心所向,而除了秦國之外,顯然其他國家並沒有這個心理準備,也沒有配套的國家戰略。
就算沒有秦始皇,中國也一定會統一,而且還是會被秦國統一。畢竟奮六世之餘烈,而又遇上秦始皇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統一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