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墨策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它們地處波羅的海東岸,周邊有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國家。
波羅的海總面積:17.4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比我們廣東省小一些,那麼這三個國家地理位置和麵積竟有多大:
立陶宛:西伯波 羅的海,北鄰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國土面積:6.52萬平方公里。
拉脫維亞: 西鄰波羅的海,北鄰愛沙尼亞,東界俄羅斯,南接立陶宛,國土面積:6.37萬平方公里。
愛沙尼亞: 北面和西面臨波羅的海,南與拉脫維亞和俄羅斯聯邦為鄰,國土面積:4.51萬平方公里。
從中可以看出,這三國面積不大,應該不會被大國看上,然而這種情況不存在,因為很多時候一些大國發展的時候,主要就是看你的國家中是否有自己的核心利益。沙俄崛起後,一直在找優良的不凍港,也就是出海口。
波羅的海三國面積不大,可他們卻有天然不凍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沙俄對此垂涎三尺,1721年以後,沙俄便對波羅的海三國出兵,經過一番努力後,波羅的海三國成為沙俄的地盤。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一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被德國佔領,沙俄依舊控制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隨著戰局變動,沙俄、德意志帝國相繼倒臺,蘇聯領袖列寧上臺後讓波羅的三國自主選擇是否留在蘇聯,三國本就有獨立想法,所以毫不猶豫選擇獨立。
1920年,蘇聯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相繼簽署條約,承認了他們的獨立,條約簽訂代表蘇聯放棄了這些優良的不凍港。
想想當初沙俄為了奪取該地區付出無數的心血,所以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波羅的海三國,既然沙俄都不願意放棄,繼承者蘇聯更不會放棄,那麼,蘇聯成立後,他們是透過何種方法又一次讓該地區成為自己的版圖。
蘇聯宣佈自己擁有波羅的海三國的保護權
蘇聯建立後,迅速跟波羅的海三國簽署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蘇聯之所以簽訂這些條約,就是想透過條約方式告訴三國,我們和過去沙俄不一樣,不會對你們產生任何威脅,所以請你們放心。
和平時期倒是沒話說,三個小弟給自己看門,然而這種情況僅限於和平時期,所以遇到紛亂時代起不了作用。那時候,德國法西斯已經崛起,他們已經佔據了萊茵非軍事區、蘇臺德、奧地利等地區,德國行為已經嚴重安全隱患。
面對如此情況,蘇聯不得不為自己留些後路,波羅的海特殊地理位置,很容易成為德國入侵自己國家的橋頭堡,這種情況蘇聯完全不能忍受,畢竟曾經的小弟將敵人引進來,肯定不可以。
所以,蘇聯打算收回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權。
想要獲得這三國控制權並不容易,畢竟人家是獨立國家,沒有合適的理由,不可能隨便佔領。
然而,這些國家壓根難不倒蘇聯,蘇聯開始不斷強調,這三個國家的獨立合法性,但如果外部勢力進入這些地區,蘇聯完全就不能答應。
蘇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一旦有外國軍隊進入波羅的海三國,蘇聯會出兵波羅的海三國,維護他們的國家主權。
除了這個原因外,蘇聯人還提出,就是波羅的海三國如果出現“暴亂”,或者親德政府,蘇聯人也會出兵。
從蘇聯邏輯可以看出,就算波羅的海三國是獨立自主的國家,但是你們是我的鄰居,只要你們出現了威脅到我利益的事情,我就有資格出來管事,從中可以看出,蘇聯行為確實有些霸道,但是這種行為放在國與國之間,還是算比較正常,因為很多時候只要一方夠強大,他就會站出來說三道四,畢竟在一些國家面積,自己擁有實力,所以他們有資格說三道四。
武力震懾波羅的海三國
蘇聯提出相關要求外,波羅的海三國高層迅速譁然,他們覺得蘇聯在侮辱自己的國家。
畢竟蘇聯提出相關要求,對於一些獨立自主國家完全沒辦法忍受,他們覺得自己既然是個獨立自主國家,那麼在國家發展方向完全有選擇權,外人沒資格說三道四。
所以,波羅的海三國壓根不買蘇聯賬。蘇聯看到波羅的三國不買賬,蘇聯早就預料到,所以他們開始往三個國家邊界派出大量軍隊,造成局勢恐慌姿態。
蘇聯希望透過拿下波羅的海三國,從而獲得國際支援
然而,每一場戰爭都要有一定藉口,要不然你會在國際上被孤立,所以就算蘇聯早就已經做好進攻波羅的海三國準備,可他們並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在等待英、法、德等國家支援,這樣自己出兵才有足夠藉口。
1939年開始,蘇聯不斷在國際會議上強調,希望各國能支援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自己保護範圍。從蘇聯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將波羅的三國視為自己囊中物,只不過不方便直接說出,而是換一個詞表達自己意見。
波羅的海三國見蘇聯如此霸道,便紛紛開始透過外交途徑為自己國家謀取利益,愛沙尼亞聯絡上德國,希望德國能提供武器,以便於自己能抵禦蘇聯。所以,蘇聯想要重新奪取波羅的海三國並不容易。
還有就是,波羅的海三國在相關國際會議上,表示自己不願意成為蘇聯的保護圈,為此他們找到了英法等國代表,希望他們答應自己相關要求。
經過一番努力後,蘇聯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自己保護藉口徹底破產,會出現這情況,主要是英法等國不支援蘇聯意見,另外就是,他們十分答應一旦答應蘇聯要求,德國會隨時對蘇聯發動進攻。
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簽訂後,德國公然支援,波羅的海三國中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劃成蘇聯勢力範圍。
除了公然支援外,德國在次月就跟蘇聯又簽訂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立陶宛被送給了蘇聯。
得到了德國支援,蘇聯便有藉口對這三個國家發動進攻,很快“波蘭潛艇事件”成為了蘇聯進攻愛沙尼亞的藉口。
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波蘭有幾艘艦艇逃了出去,其中一艘來到了愛沙尼亞境內,愛沙尼亞當局按照德國要求扣留了該艦艇。波蘭艦艇見愛沙尼亞要扣押自己,二話不說直接跑路,就這樣蘇聯找到了藉口發兵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見蘇聯軍隊立馬要開過來,立即派出人到莫斯科談判,蘇聯做法確實夠狠,他們在愛沙尼亞談判的同時,派出大量戰機進入愛沙尼亞上空,在蘇聯武力脅迫下,愛沙尼亞跟蘇聯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蘇聯成功進入愛沙尼亞。
搞定愛沙尼亞外,剩下拉脫維亞、立陶宛也在瑟瑟發抖。
1939年10月,蘇聯以同樣的方式,跟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該條約規定蘇聯在這些國家一些重要城市,擁有駐紮軍隊的權利,兵力總和跟愛沙尼亞相同,為2.5萬人左右。次年5月和6月,蘇聯製造事端,迫使當局內閣集體支援,從而建立合法政府。
蘇聯為什麼不能搞定芬蘭
波羅的海之所以之所以會被迅速拿下,三個國家綏靖政策,已經嚴重蘇聯利益,蘇聯方面不得不對其施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波羅的海三國,確保國家自身利益無憂。
芬蘭的情況和波羅的海三國有些不一樣,他們很早就看出蘇聯的企圖,所以他們不斷對外表示強硬,希望各國明白自己不願意淪為蘇聯小弟。除此之外,芬蘭戰鬥力強悍,而且國家為了抵禦蘇聯,號召所有芬蘭人舉起武器抵抗。
後來,蘇聯發動對芬蘭的戰爭,經過一番波折後,蘇聯獲得了想要的結果,但是自己也付出了慘重代價。芬蘭憑藉戰場戰爭勝利,讓世界獲得了世界讚賞,蘇聯也因為代價過於龐大,放棄了吞併芬蘭的想法。
從中可以看出,一味妥協不能換來較好結果,因為妥協下去,有可能讓自己啥都得不到,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我還是要對不公進行反擊,從而讓外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
-
3 # 星塵澤波
芬蘭早有提防並建立著名的曼納姆防線。波羅的海三國無險可守。
芬蘭人已經向俄羅斯證明:你的獠牙很厲害,我們卻是獵人的後代!
回覆列表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它們地處波羅的海東岸,周圍的鄰居還有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
這3個國家的面積都不大,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立陶宛最大,也不過只有6.52萬平方公里。三者加起來,不過17.4萬平方公里而已,比廣東省還要小一點。
按道理來說,這麼點大的地方,沙俄包括後來的蘇聯,壓根就不可能看得上。可俄華人,幾百年來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尋找優良的不凍港,也就是出海口。
波羅的海三國雖然地方不大,可卻是波羅的海的天然不凍港,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俄國必然要奪取的地盤。從1721年開始,波羅的海三國,陸續成為了沙俄的地盤。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變化。立陶宛被德國給霸佔了,沙俄依舊控制著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緊接著,沙俄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垮臺以後,列寧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因此波羅的海三國相繼取得了獨立。
1920年,蘇俄與波羅的海三國,相繼簽訂了和約,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也就等於是放棄了這些優良的不凍港。
想當年俄國的沙皇伊凡四世,曾經坦言:波羅的海的海水,可以用黃金來衡量。由此可見,俄國是不可能輕易放棄波羅的海三國的,那麼蘇聯建立以後,又是如何一步步拿下這3個國家的呢?
第一步,蘇聯宣示對波羅的海三國的保護權。
1922年,蘇聯建立以後,曾經和波羅的海三國,簽訂了一系列互不侵犯的條約。其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它們三國:我們和過去的沙俄完全不同,你們放心好了!
和平時期這也沒啥,三個小弟給自己看門,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可問題是,當時的法西斯德國已經抬頭了,他們陸續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等等,嚴重違反了凡爾賽和約裡的內容。
蘇聯此時不得不開始為自己的安全做打算了,畢竟波羅的海三國,極有可能成為德國入侵蘇聯的橋頭堡。原來給我看大門的,結果反水了,把大門開啟讓敵人進來,這哪成呢?
因此蘇聯開始採取措施,打算收回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權。
可人家是獨立國家,沒有合適的理由,你能隨便佔了嗎?為此,蘇聯首先不斷強調一點:你們3個傢伙的獨立,是絕對合理合法的,不能讓任何外國勢力進入你們的地盤,否則蘇聯可就不答應了。
言下之意很明顯,一旦有其他外國軍隊進入波羅的海三國,那麼蘇聯就有資格出兵波羅的海三國,美其名曰,維護這三個國家的領土完整。
除此以外,蘇聯還堅稱,如果波羅的海三國出現了內部“暴亂”,或者出現親德政府,那蘇聯也會立馬出兵干涉。
好傢伙,人家好歹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就因為跟你做了鄰居,難道你就隨時有資格跑來管人家的事情?這未免有點兒說不過去。但是國與國之間就是這樣,哪有什麼道理可講,實力和拳頭決定一切。
第二步,耀武揚威,威懾波羅的海三國。
當蘇聯提出以上這些要求的時候,波羅的海三國的領導層立馬譁然了。他們覺得國家尊嚴受到了嚴重的侮辱。
對於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來說,這些條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既然獨立自主,那麼他們想跟誰好就跟誰好,哪有其他人說三道四的資格?
為此,波羅的海三國壓根就不買賬。這正是蘇聯所預料到的,因此蘇聯還有後手。蘇聯開始在波羅的海三國和蘇聯的交界處,不斷增加軍隊,造成一種恐慌態勢。
時不時還要在邊境搞一出軍事演習,扔幾個炮彈嚇唬嚇唬鄰居們。可波羅的海三國的民眾們,在政府的帶領下,卻異常堅定,堅決和老蘇鬥爭到底。這是蘇聯所沒有想到的。愛沙尼亞甚至聲稱,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要阻止蘇聯的入侵。
第三步,蘇聯拿下波羅的海三國的計劃,試圖贏得國際支援。
很顯然,什麼都準備好,就等著老大一聲令下,波羅的海三國可就成為蘇聯的囊中之物了。但是,歐洲不是蘇聯一個國家說了算的,還有很多大國,諸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只有得到了更多國家的默許,蘇聯再動手才師出有名。
為此,從1939年初開始,蘇聯就不斷在國際會議上強調,希望大家支援自己,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自己的保護範圍之內。換句話說,就是希望大家支援自己侵略波羅的海三國。
1939年4月,愛沙尼亞甚至與德國取得聯絡,希望德國提供軍事援助,抵擋蘇聯的入侵。很顯然,蘇聯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而且波羅的海三國,也在國際會議上,不斷勸說英法代表,希望他們拒絕蘇聯的要求,不能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蘇聯的保護範圍。
在多方努力之下,蘇聯的計劃宣告破產,一方面是英法等大國不支援蘇聯這麼幹,另一方面是軍事強國德國,隨時都會以此為藉口,對蘇聯發起進攻。那麼蘇聯何去何從呢?
第四步,與德國合作,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既然和英法談崩了,倒不如跟德國合作算了。當時德國正在與英法交戰,不願意兩線作戰,因此也想穩住蘇聯。所以兩家人一拍即合,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公然支援,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這還不夠,到了1939年9月,德國和蘇聯又簽訂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再次將立陶宛送給了蘇聯。
得到了德國的支援,那蘇聯入侵這三個國家的機會,也就成熟了。“波蘭潛艇事件”成為了蘇聯入侵愛沙尼亞最好的藉口。
當時德國閃擊波蘭,波蘭的幾艘潛艇跑路了。其中有一艘跑到了愛沙尼亞境內,被愛沙尼亞當局按照德國的要求給扣留了。結果波蘭潛艇自己跑掉了,為此蘇聯以愛沙尼亞窩藏波蘭潛艇為由,認為愛沙尼亞境內,存在大量外國武裝力量。
愛沙尼亞立馬緊張了起來,連忙派人去莫斯科與蘇聯談判。蘇聯夠狠啊,一邊談判,一邊派遣大量戰機到愛沙尼亞上空旅遊,最終結果是雙方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蘇聯的軍隊正式進入愛沙尼亞。
搞定一個以後,剩下兩個肯定瑟瑟發抖了。
1939年10月,蘇聯以相同的方式,與拉脫維亞、立陶宛簽訂了互助條約,規定了蘇聯在某些重要城市,擁有駐軍權,數量和愛沙尼亞相當,在2.5萬人左右。
1940年5月,蘇聯以駐軍士兵失蹤事件,對立陶宛當局下手,不僅攛掇民眾們推翻立陶宛當局,而且特地下達了辭退通知書。此後蘇聯便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合法政府,順利搞定了立陶宛。
1940年6月,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身上,蘇聯以這兩國沒有取消返蘇聯盟為由,對兩國當局採取了強制措施,迫使當局集體辭職。蘇聯順利接管了這兩國。
總結:蘇聯為何沒搞定芬蘭?
說實話,波羅的海三國在一開始就犯了一個大錯,他們的綏靖政策,使得蘇聯步步緊逼。如果一開始就出兵反抗的話,或許還有機會。
芬蘭就不同了,人家從一開始就看清了蘇聯的目的,堅決表示抵抗到底。而且芬蘭幾乎全民皆兵,雖然人不多,可戰鬥意志力強悍。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向芬蘭發起了進攻。打完以後,估計波羅的海三國的腸子都悔青了。為啥?因為蘇聯絕對是慘勝,而且不了了之了。
芬蘭死傷10萬人左右,而蘇聯死傷達到了40萬人左右。芬蘭也因為頑強抵抗,贏得了世界讚譽,同時也迫使蘇聯放棄了徹底吞併芬蘭的計劃。
由此可見,綏靖政策真心要不得,任何人對你不利的時候,最好的反擊就是在剛開始的時候。越往後拖,對你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