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啤酒商人02

    按照歸順努爾哈赤的順序,五大臣分別是額亦都,鈕鈷祿氏;安費揚古,覺爾察氏;何和禮,董鄂氏;費英東,瓜爾佳氏和扈爾漢,覺羅氏。

  • 2 # 除碳劑

    阿敏,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

  • 3 # 使用者7767565465617太

    、鈕祜祿·額亦都(1562年-1621年),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後金)開國名將。

    額亦都早年隨姑姑生活,後歸附努爾哈赤。他驍勇善戰,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深受信賴,賜號巴圖魯。八旗確立,額亦都隸屬鑲黃旗。後金建立後,額亦都為五大將之一,後參與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官至左翼總兵官、一等大臣。

    天命六年(1621年),額亦都病逝,後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廟。

    2、瓜爾佳·費英東(1562—1620年),蘇完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原雙陽縣)人,隸屬滿洲鑲黃旗。後金開國五大將之一,蘇完部首領索爾果之子,權臣鰲拜伯父。

    驍勇善戰,精於騎射。隨父歸順清太祖努爾哈赤,授一等大臣。天命元年 (1616年),聯合額亦都、扈爾漢、安費揚古、何和禮,同為理政五大臣,授扎爾固齊。跟隨努爾哈赤攻打撫順,稱為“萬人敵”,戎馬倥傯三十餘年,衝鋒陷陣,屢立戰功,授一等總兵官世職,成為後金上層貴族集團的重要人物之一。

    天命五年(1620年),去世,時年五十七歲。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追封為直義公,累贈一等信勇公,配享太廟。

    3、董鄂·何和禮(1561年-1624年),明朝文獻記載為好好裡,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後金)開國名將。

    何和禮原為棟鄂部首領,後歸附清太祖努爾哈赤,隨其統一女真各部,並娶其女為妻,被尊稱為棟鄂額駙。後金建立後,何和禮為五大將之一,後參與薩爾滸之戰、瀋陽遼陽之戰,官至三等總兵官。

    天命九年(1624年),何和禮病逝,後追封勇勤公,諡號溫順。

    4、覺爾察·安費揚古(1559—1622)後金開國五大將之一,隸滿洲鑲藍旗。完布祿子,世居瑚濟寨,後。少隨父歸太祖努爾哈赤。1621年,攻取遼瀋,戰功卓著。天命七年七月,卒。順治十六年,追諡敏壯,立碑紀其功。康熙五十二年,追賜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 4 # 乘風破浪的天空9m

    清初五大臣是跟隨努爾哈赤征戰的開國功臣,他們跟隨努爾哈赤並肩作戰幾十年,始終不離不棄。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一統女真建立後金,和早期投靠他的五大臣以及揚古利、冷格里等人是分不開的,“貧時得鐵猶勝金”,對於這些功臣努爾哈赤給予了特別禮遇和優待。

    五大臣都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也是努爾哈赤最好的朋友。對這五人,努爾哈赤的感情非常深厚,賜給大量人畜財帛,封授爵職,榮辱與共。不過這五人都死在了努爾哈赤前面,死後也是極盡哀榮。


    瓜爾佳·費英東

    費英東是努爾哈赤的孫女婿,也是後來權臣鰲拜的伯父。費英東自小就驍勇善戰,擅用強弓,戎馬生涯三十年,衝鋒陷陣,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費英東的父親索爾果是蘇完部部落長,在努爾哈赤起兵第六年,索爾果率領部落投靠了努爾哈赤。當時費英東才二十五歲,但他驍勇善戰,忠直敢言,深受努爾哈赤的重用,並把長子褚英的長女嫁給了他。費英東對努爾哈赤也是忠心耿耿,他的姐夫兌沁巴顏有謀反行為被他擒獲斬殺,在兼併各部落的戰爭中,費英東屢立戰功。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確認八旗制度,費英東隸屬鑲黃旗,為輔政五大臣之一。在對明戰爭中,費英東依然十分驍勇,被努爾哈赤稱讚為“萬人敵”。費英東去世較早,沒有過多參與對明戰爭,在他去世後,努爾哈赤非常傷心,親臨喪禮,痛哭流涕。在清朝時期,費英東一直被尊為開國功臣,皇太極時期,追贈費英東,配享太廟,並且把費英東和額亦都兩人的靈位安放在努爾哈赤神位的左右,可見尊崇的禮遇。其後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有對費英東追贈爵位,子孫世襲罔替,《清史稿》也稱讚“費英東尤以忠讜著,歷朝褒許,稱佐命第一。”


    鈕祜祿·額亦都

    額亦都是最早跟隨努爾哈赤的人,是努爾哈赤的好友。

    額亦都幼年時父母就被仇人殺害,他十三歲就手刃了仇人,逃到姑姑家。努爾哈赤借住額亦都姑姑家時,兩人相見恨晚,額亦都毅然決定跟隨努爾哈赤離去。那一年額亦都十九歲,努爾哈赤二十二歲,以後的歲月,額亦都終身沒有離開努爾哈赤,一直護衛在他左右。

    努爾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遺甲起兵,驍勇善戰的額亦都參與了每一次大的戰爭,屢立軍功。後金建立後,額亦都隸屬於鑲黃旗,為輔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對努爾哈赤極為忠心,他的次子達啟因勇武深受努爾哈赤喜愛,恃寵而驕,對皇子也很是無禮。額亦都非常擔心他負國敗家,就讓人捆綁用被子悶死了他,努爾哈赤感嘆他為國深思熟慮,實在是無人能及。對額亦都這個肱股之臣努爾哈赤也是極為厚待,先後把族妹、女兒嫁給他,封為一等大臣。

    額亦都跟隨努爾哈赤四十多年,最終病逝在瀋陽,努爾哈赤三次親臨痛哭。皇太極建立大清後,額亦都和費英東兩人的靈位安放在努爾哈赤神位左右,享配太廟,順治時期又命人為他立碑,並且親自為他撰寫碑文,額亦都也是極近哀榮了。

    額亦都的後裔也是非常顯赫,他的小兒子遏必隆是康熙的輔臣,並且清代後宮中多位皇后、妃子都是來自鈕祜祿氏。


    董鄂·何和禮

    何和禮是棟鄂部首領,棟鄂部兵強馬壯,是建州女真諸部中實力最強的一部。努爾哈赤起兵時,一直想招攬何和禮,後來努爾哈赤迎娶哈達女兒為妃時,邀請何和禮帶人護衛。何和禮親自帶領30騎跟隨,一路上接觸,深感努爾哈赤的雄才大略,回來後力排眾議率部投順了努爾哈赤。何和禮的投順使努爾哈赤勢力大增,努爾哈赤非常高興,把嫡長女東果格格許配給了何和禮。

    何和禮跟隨努爾哈赤征戰30多年,在統一女真以及對明的戰爭中屢立戰功。努爾哈赤對何和禮也是十分器重,建國稱汗後,何和禮隸屬於正紅旗,為輔國五大臣之一,同聽國政。

    何和禮是五大臣中最後去世的一個,他和努爾哈赤只相差兩歲,感情非常深厚。他病逝時,努爾哈赤非常惋惜,痛哭“當年一起並肩作戰的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能夠留下來給我送終?” 作為清朝的開國元勳,何和禮死後也是受到很高的禮遇,皇太極、順治、雍正都有對他加封。


    佟佳·扈爾漢

    扈爾漢是雅爾古寨人,跟隨父親扈喇虎一起歸順了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收為養子。扈爾漢深感努爾哈赤的養育之恩,年紀稍大就跟隨努爾哈赤征戰四方,每次都悍不畏死的充當先鋒,戰功累累。

    後金建立後,扈爾漢隸屬鑲白旗,為輔國五大臣之一。其後,在對明戰爭中,扈爾漢也多有戰功。扈爾漢去世時,才48歲,是五大臣中去世歲數最小的一個。扈爾漢死後,努爾哈赤非常傷感,親自前去參加他的喪禮,憑弔他的功勳。


    覺爾察·安費揚古

    努爾哈赤身邊有著一大批能征善戰的猛將,驍勇善戰的安費揚古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努爾哈赤曾稱讚安費揚古、勞薩的驍勇,當日猛士如雲,二人最為傑出。

    安費揚古從小就跟隨努爾哈赤,陪伴他40多年,不離左右。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安費揚古就追隨參與了歷次戰爭,一路上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八旗兵,屢立戰功。

    後金建立後,安費揚古隸屬於鑲藍旗,為輔國五大臣之一。其後在薩爾滸之戰,滅亡葉赫部,攻取遼瀋地區,安費揚古也是戰功卓著。

    安費揚古去世後,也是極盡哀榮。順治時期紀念追諡敏壯,立碑記述他的功勞,安費揚古的子孫也都有功勞,授有爵位。

  • 5 # 何勇江1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的奠基者。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國稱汗的過程中,戰績最顯赫的就是五大臣,分別是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努爾哈赤登基為汗時,設了四個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 、莽古爾泰、皇太極,五大臣和四大貝勒都是後金重要的實權人物。

  • 6 # 使用者66934817362

    後金開國君主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崛起,統一女真各部,繼而稱汗建立後金,他手下的五大猛將是最大功臣,史稱“後金開國五大臣”,分別是瓜爾佳·費英東、鈕祜祿·額亦都、佟佳·扈爾漢、覺爾察·安費揚古、董鄂·何和禮。

    瓜爾佳·費英東生於公元1562年,比努爾哈赤小三歲,他是瓜爾佳分支蘇完瓜爾佳族長的兒子,年輕時隨族長父親歸順努爾哈赤,從此成為努爾哈赤的得力猛將,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費英東天生勇武,屢立戰功,能一個人打跑一支軍隊,人稱“萬人敵”。公元1620年,費英東在與明軍作戰的前線軍營病死,終年58歲,五大臣第一個去世。

    鈕祜祿·額亦都生於公元1562年,年幼時雙親離世,靠親戚撫養成人,努爾哈赤計劃起兵前夕,兩人已經是知己好友。努爾哈赤決定起兵,額亦都堅定擁護和支援,是努爾哈赤最早的忠心部下之一。額亦都驍勇善戰,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未嘗一敗。公元1621年,額亦都因病在前線軍營去世,終年59歲。

    佟佳·扈爾漢生於公元1576年,年輕時隨父親歸順已經起兵的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收為養子,他為報答知遇之恩,每次戰鬥總是身先士卒。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扈爾漢表現相當出彩,擊殺了著名的明軍將領劉綎。公元1623年,扈爾漢在一次與明軍的對陣中戰死沙場,終年47歲。

    覺爾察·安費揚古生於公元1559年,年輕時隨父親追隨努爾哈赤起兵,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他幾乎每場戰鬥都有參與。公元1622年,安費揚古在一次與明軍的對陣中戰死沙場,終年63歲。

    董鄂·何和禮生於公元1561年,是董鄂部落族長的兒子。努爾哈赤起兵時勢單力薄,為了聯姻增強實力,他把長女東果格格嫁給了何和禮,自此追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對明朝作戰。公元1624年,何和禮在前線軍營病死,終年63歲,五大臣最後一個去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廈大百年校慶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