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54914361851
-
2 # 趙仁美400
媽媽稱呼始於解放以後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
3 # ZHAO崇凱
在三國時代,張揖在其所著《廣雅·釋親》一節中說:“媽,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在張揖的這本書裡,也出現了與“媽”對應的“爸”。“媽媽”這個詞在南宋時代就被用來指代母親了。
“母”這個字,最開始代表“母親”的意思,是開始於中國商朝的甲骨文時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兩乳,象徵哺乳女性之形。這也是“母”最早形態。而後續出現的“母親”這個稱呼,則是隨著“母”的正式出現而水到渠成。
在古人那裡,能作為“母”的別稱的,還有“妣”[bǐ]字,秦漢之際成書的《爾雅》一書,在《釋親》中寫道:“父為考,母為妣。”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妣”這個字在唐代之後逐漸發生詞義縮小,不再泛指母親,而是專門指代去世的母親。
在“母”這個字出1000多年之後,我們後世所熟悉的另一個母親的稱呼,“媽”這個字出現了。在三國時代,張揖在其所著《廣雅·釋親》一節中說:“媽,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在張揖的這本書裡,也出現了與“媽”對應的“爸”。
在三國兩晉時期,另一個可以指代母親的詞彙、與“媽”並肩出現的詞彙,也出現了。這就是“姥”(發音同“母”)。流行於南北朝的著名長詩《孔雀東南飛》裡就提到“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此處的“姥”的意思就是母親。
這一時期,對母親的稱呼已經有了三種,它們之間的分工不同。一般來說,在成文的東西里,母、姥兩個字出現的頻率較多,而在生活口語中,這一時期的古人則廣泛使用“媽”這個稱謂。
古人使用“媽”來指代母親大約持續了將近1000年,另一個在今天的我們口中最常見的母親的稱謂終於出現了,這就是“媽媽”。以前學界曾有觀點認為,“媽媽”一詞是外國語言舶來品,在中國得到廣泛使用的時間最多不過100年左右。這種觀點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學者們發現,“媽媽”這個詞在南宋時代就被用來指代母親了。
也正是從宋元時代開始,“媽媽”一詞大量出現在當時民間的口語和文學戲劇中。一些學者認為,“媽媽”一詞的爆發性大量使用,可能是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他們對母親稱謂的用法,對當時的中原語言用法產生了影響。
目前保留的最早的南戲劇本《張協狀元》,根據學者考證大約創作於南宋時期,其中就提到“媽媽兩國夫人劉氏,知它享的多少榮華,受的多少富貴。”南宋文學家洪邁所著《夷堅志》裡也有兒子拜見母親稱其為“媽媽”的描寫。創作於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戲《琵琶記》,戲中主角蔡邕稱呼其父母,也用的是“爹爹媽媽”這樣的成為。
雖然“媽媽”這個稱呼,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被廣泛使用稱呼母親,但是“媽媽”這個詞,在此後大約500年的時間裡,不僅保留著母親的含義,還保留著其他多種含義的用法。
比如,兩宋時期的周著所著《清波凌志》一書中,“媽媽”一詞被用來稱呼年紀比較大的妻子;而元代俞琰在其所著的《席上腐談》中又說:“今人稱婦人為媽媽。”也就是元朝人用“媽媽”來指代已婚的婦女。此外,“媽媽”這個詞,還在許多場合用來指代祖母、曾祖母,比如南宋葉紹翁所著《四朝見聞錄》就記載,南宋皇帝宋寧宗就稱呼自己的曾祖母宋高宗吳皇后為“大媽媽”。
當然,“媽媽”還有一個比較極端的用法,那就是在宋元時期廣泛被用來指代妓院裡的老鴇子,成書於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對名妓李師師的老鴇子就稱為“媽媽”。這種用法,在後來元末明初成書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也被頻繁使用。
從宋元時代開始,另一個稱呼母親的、比較雅的稱謂也開始被廣泛使用了,這就是“娘”。這個稱呼在宋元時期是南北通用的,其中北方基本只用“娘”來稱呼母親,而南方則是“娘”“媽”都用。其實,“娘”這個詞在唐代之前就出現了,它是用來指代年輕小姑娘的,而同時還有一個同音字是專門用來指代母親的,那就是“孃” [niáng ]。
按照清代學者段玉裁的觀點,這倆字在唐代以前,功能不同,是不能混用的。到了唐朝末年以及五代時期,“娘”開始具有了母親的意思,到了宋元時代,“娘”“孃”徹底混用,既可用來稱呼母親,也可用來指代年輕女子,這兩個字也最終逐漸合成了一個字,也就是我們如今常見的“娘”,至於“孃”,則逐漸退出常用字序列。
在元代,還出現了一個可以指代母親的詞彙,那就是“奶奶”,用“奶奶”來稱謂母親,在當時的南北方都有出現,而且直到今天,在山西和福建一些地區,仍舊保留著“奶奶”這樣的用法來稱呼母親。
回覆列表
南宋詩人汪應辰(此人被稱作歷上最年輕的狀元)曾經寫道:“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庶羞之奠……”
也正是從宋元時代開始,隨著小說、雜劇等半白話文體的出現,口語化的表達才變得比較常見了,於是“媽媽”這個詞開始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 宋末元初俞琰所撰《席上腐談》中:“今人稱婦人為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