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羅貫中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話,把龐統和諸葛亮推到了謀士的頂極層面上。然而,以歷史上倆個人的表現上來,又似乎不在一個層面上。

    那麼,這倆個人物的謀略水平誰更勝一籌呢?

    謀士水平的高低,應該是把其所提策略在當時情況下的反映和對歷史程序的最終影響作為標準來比較才能衡量出來。也可以這樣說,看誰的策略給集團帶來的利益最大。

    所以,要比較倆個謀士誰的謀略水平更高一籌,要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比較,才公允。

    當諸葛亮還在隆中自比管仲,樂毅而慨然長嘯時,龐統己經開始走入仕途了。他先是在劉表處供職,後來又展轉供職於江東名將周瑜手下,其職位也盡僅僅是一個功曹,官職不高。

    周瑜是一個氣度恢巨集的人物,慧眼識才是其強項。魯肅和周瑜對時局的推演及其救世的方法不能說完全相左,但至少是不盡相同,如,對待劉孫結盟,是否借南郡與劉備,他們的態度和方法就大相經庭。

    然而,這並不影響周瑜臨終時極力向孫權推薦,把魯肅作為他的繼任者。可是,對於龐統,這個連魯肅都認為是非百里之才的人物,周瑜生前卻隻字未提。

    如果,龐統距離周瑜太遠而未被發現,還有情可原,問題是他就在周瑜眼皮下面,周瑜的靈樞就是龐統護送回去的。關係不親密的話,不可能讓他去完成這個任務。最後的結局是,龐統離開了東吳,投在劉備麾下。

    劉備只是很隨意地給了龐統一個縣令的職位,就把他忘了,只是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極力提醒下才重新啟用了被他遺忘的這個大才。

    此時,諸葛亮正以軍師中朗將的身份替劉備打理剛到手的江南三郡吶。

    劉備自己也說,得孔明如魚得水。可見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要知道,此前,諸葛亮並無為政的經驗。兩相比較,這段時間龐統和諸葛亮誰計高一籌呢?顯然是後者。

    那麼,為什麼呢?是龐統溝通能力差嗎?不是,這樣認為,就無法解釋他和水鏡先生第一次見面就能整整談了一天的情況。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龐統欠缺的是對整個大局的預判,只是有就亊論亊的靈光一現。他沒有魯肅和諸葛亮對天下大局的高屋建瓴的精準推測,所以,他只能保持一種懷才不遇的沉默。

    由於,龐統沒有對天下大局的清晰判斷,他不知道應該投靠誰才能施展出他的才華,所以,他就不能有諸葛亮,魯肅,荀彧,郭嘉那樣直奔主題式的投奔。

    至於,他終被劉備重用,於其說是他的才能打動了劉備,不如說是魯肅和諸葛亮的極力推薦的結果。

    由此,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至少在前期,龐統關於自己前程的設計並不清晰明瞭。也可以這樣說,龐統是一個沒有遠大理想的謀士,他沒有魯肅劃江而治的權宜之計,更沒有諸葛亮隆中對的石破天驚,他只是想依附一個主公來施展他的奇謀詭計。這樣就好理解,在攻打西川時,龐統計策的層出不窮和毫無保留的赤裸裸。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通,為什麼安於守成的劉表不敢重用他,更高一層次的周瑜不願用他的原因。

    龐統投到劉備麾下後,赤壁之戰的攻城略地基本結束了。各方勢都無太大的動作再去攪動己成定勢的局面。龐統建議劉備攻取西川。埋由是荊州己經殘破凋零,己經不能承擔劉備匡扶漢室的重擔了。

    後世多人認為,龐統這個建議極其高明,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深了一個層次。不能說龐統拾人牙慧,但是,如果說此計比隆中對更高明卻也未必。因為,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一是多年以前的策化,並且,已經收到奇效。二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西川。劉備至所以沒有行動,缺少的只是合適的時機和理由。所以,龐統此計只能算是隆中對一策的延生產品,並無更多的深義。

    龐統隨劉備入川后,提出的上中下三計,劉備為什麼要取龐統所說的下策呢?並非是因劉暲和他是同宗,也非名義上的禁錮。劉備是一個政治家,他不會畫地為牢把自己放入自設的圈子內跳不出來。只因前二計太過凶險。

    劉備入川的兵力配備,無論是戰將還是士兵的實力都不足以支援兵行險招一但失利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也是,後來戰事膠著後急調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入川的原因。

    龐統為什麼要兵行險招呢?原因不外是,他太急於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孤注一擲是將領在絕境中的無奈之舉。作為一個頂極的謀士,是不該如此的,他應該從全域性的利益來考慮,不僅慮勝,更多的是要謀化好一但失利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己方能否承受。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後來的北伐,雖然不成功但卻都能全身而退的根原所在。

    現在有一句話,貧窮限制了你的智慧。把這句話放在當時龐統的身上最恰當不過了。

    初入劉備麾下的龐統,在功名上是一無所有,單靠在荊州的世家出身和他人的推薦,支撐不起高階謀士的稱號,所以,他必須儘可能快地用優異的成績來打扮出在劉備心中的形象來。

    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劉備這條船才剛剛開始打造,還不足以應對驚濤駭浪。

    所以,如果把諸葛亮比作大師的話,龐統只能是高階工匠一類的角色。

  • 2 # 凝沙學史

    三中國人物中,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其一,天下可安”。在此話中,臥龍排在鳳雛之前,顯然世人對諸葛亮的整體評價高於龐統。

    1.“文謀”

    諸葛亮的情商高,文謀方面優秀。諸葛亮不論在為人處事,還是在治國理政上,都會照顧到與之相關的其他人的想法,因此諸葛亮在蜀漢內部威望高。

    龐統為人處世跟諸葛亮差距太大,文謀上不足。

    2.“武謀”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頗高,與司馬懿對弈也不曾落敗。當年劉備進兵西川,長時間內沒有大的突破,在龐統死後, 諸葛亮率趙雲等人溯江入川,平定各個郡縣,最後與劉備一起圍成都。

    南蠻各部落叛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最終平定。

    諸葛亮不但預料到自己的死期,而且安排好身後之事,而龐統對自己的生死都無法預測,更不要說安排身後事,可見龐統事謀不足。

  • 3 # 不沉的經遠

    如果單從謀略角度來說,龐統和諸葛亮兩人難分高下,不過綜合能力上龐統比諸葛亮要差得不少。

    現在網上有些人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沒考慮到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長期佔據荊州導致孫劉反目,蜀漢因此損失慘重等等。此外劉備奪取益州時只帶了龐統卻沒有帶諸葛亮,所以認為諸葛亮不如龐統。不過這種看法存在很大問題。

    而且《隆中對》只是一個大致發展方向的綱領。在具體執行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不可能指望它從一開始就非常完善。

    此外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大約是在公元207年年底,而孫劉徹底反目是在公元219年。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幾年。在這段時間裡,荊州是蜀漢集團壯大的重要基地。蜀漢集團裡大批人才和軍隊來自荊州,他們不可能放棄家鄉。

    龐統的貢獻主要還是在奪取益州初期為劉備出謀劃策,不過可惜不久就中箭去世,表現的機會並不多。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促成孫劉聯盟的功績相比,龐統的貢獻顯然不如諸葛亮。

    即使樂觀估計,龐統是因為時運不濟死的太早沒能好好表現,他和諸葛亮在謀略方面沒有太明顯的差別。但是要是算綜合能力,龐統就差得多了。

    諸葛亮出山以後,初期因為劉備地盤有限,這一階段他主要是幫劉備規劃戰略,出謀劃策,比如像著名的《隆中對》就是出自這一時期。

    不過在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奪取了荊州大部,隨著地盤的擴大,諸葛亮的作用就不再侷限於此了。在奪取荊州以後不久,劉備就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掌管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此時劉備控制下不過江陵、武陵、零陵、桂陽、長沙五郡,諸葛亮一人就掌管三郡,可見劉備對諸葛亮能力的認可。

    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總理蜀漢軍政大權,在他治理下蜀地富足,用人得當,政局安定。陳壽評之為“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可見對其能力的肯定。

    然而龐統除了謀略之外其他能力並不顯著,擔任耒陽縣令時政務荒廢,被劉備免官。還是魯肅出面斡旋,說他不善於治理地方,但是擅長輔政,才得以被劉備重用。

    所以在綜合能力上,龐統遠不如諸葛亮。劉備帶他去益州而把諸葛亮留在荊州,就是看中了諸葛亮的綜合能力強,可以獨當一面,龐統就不行了。

  • 4 # 追尋歷史足跡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諸葛亮和龐統尊稱臥龍鳳雛,同是荊州傑出人才,諸葛亮一下山就給三國劉備集團設計構思了聯吳抗曹的戰略發展規劃,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劉備開心說,我得孔明,遊刃有餘。龐統一開始沒被劉備器重,在魯肅和諸葛亮雙向強烈推薦下才獲得劉備器重。親待亞於諸葛亮,與亮並且為謀士中郎將。劉備發兵搞劉璋,亮留鎮荊州,龐統跟隨入蜀。劉備入蜀是其企圖天地的重要一環,邁出這一步方能大展鴻圖。

    第一,就那時候的形勢來講,荊州比益州關鍵。荊州六郡就是說劉備集團的革命老區,這一革命老區果斷不可以丟。並且從之後諸葛亮的回望看來,那時候劉備集團的境遇搖搖欲墜。劉備入蜀以後,大元勳法正專橫跋扈,許多人就勸諸葛亮跟劉備說說,讓法正收斂性點。諸葛亮說,那時候主公在公安人員,北畏曹公之強,東憚曹操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中,當斯之時,勝敗狼跋,多虧法孝直變成他的羽翼,使他可以展翅飛翔。因而在劉備內心,諸葛亮的能力是超過龐統的,因此他留諸葛亮守荊州,而帶龐統圖益州。即便益州那時候拿下不來,劉備也可退守荊州。因此劉備帶了龐統而沒有諸葛亮。

    第二,諸葛亮的政治頭腦比龐統高超。諸葛亮是謀略家,全域性觀念很重,剛開始的隆中對和之後的六出祁山就是說見證。儘管好多人都從各種各樣視角講解他這兩個發展戰略的可接受性,但全是成敗論英雄人物的叫法。諸葛亮隆中對的關鍵是“待天地發生變化”,必須的是時間,但是劉備集團最需的就是說時間。六出祁山的關鍵也是讓曹軍集團生變,實際上他的戰略發展規劃早已達到了。更是在他勇敢無畏的進攻下,曹軍集團碉堡從內部攻克,司馬懿集團藉機上臺,曹軍集團內訌猛烈,蜀國才多續了很多年的命。假如曹軍集團是鐵板一塊,就憑偏居一隅的蜀國那點抵抗能力,早被滅了。而守荊州實際上打的就是說政冶仗,諸葛亮在荊州就能保持劉備集團聯吳抗曹的戰略發展規劃,因此劉備留諸葛亮而沒留龐統。

    第三,龐統的國防能力比諸葛亮強。諸葛亮的國防能力稍弱在那時候是有公論的,應變力將略,非其優點。可是諸葛亮為什麼戰鬥從沒狂勝也未慘敗,那是由於他把握了蜀國絕對的資金投入資源,能從大局意識上把控局勢發展趨勢。劉備入蜀時諸葛亮剛下山,書生意氣,沒有歷經實踐活動的磨練,但龐統卻以前是周瑜的功曹,也就是戰鬥副司令。周瑜是隋末不世出的大將,龐統在他身旁追隨著很多年,沒學好看也看會了。而劉備入蜀必須的是可以隨時隨地在身邊獻計獻策的戰鬥優秀人才,因此龐統在這些方面相比諸葛亮優點很顯著。只可是龐統迅速陣亡,沒有把此生才氣顯現出來,因此劉備十分惋惜,言則流鼻涕。因而諸葛亮是政冶優秀人才,龐統是軍事人才,劉備內心一個門清。

  • 5 # 潘師兄

    依據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個人認為諸葛亮更厲害一些。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為什麼我會這麼認為。

    第一,諸葛亮出名的時間比龐統要早。諸葛亮(公元181-234年),龐統(179—214年),龐統比諸葛亮要大兩歲。而且從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推薦順序上看,諸葛亮也是要高龐統一頭的,“臥龍、鳳雛,二者得其一,天下可安”。龍排在鳳前,當然實力排名也就更靠前一些咯。

    第二,諸葛亮的技能更多。諸葛亮是三國的核心人物這個自然不必多說,能力更是五花八門,從神機機妙算到發明創造(諸葛連弩、木牛流馬),最牛的是可以驅鬼神為自己所用;但至於這個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先生,從出場到領盒飯,一共不超過5個回合。

    第三,諸葛亮的情商更高。諸葛亮不論是從為人處事還是治國理政上,都會考慮到與之相關其他人的思想。最明顯的就是可以比劉備兩個結義兄弟的地位還要高,而且後世的評價也是極高,如果僅僅是一個智商超群的人,恐怕不會有此殊榮。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諸葛亮活的更久。要說誰厲害,說別的都沒有用,活的久才是關鍵。命都沒了,還有啥可比的呢?

    所以說,諸葛亮比龐統厲害。

  • 6 # 幻想放映室

    二人師出同門,就是龐統性格上有缺陷(急功近利,懷疑孔明是無法避免的),龐統求功和跟孔明關係差沒有直接關係,孔明也沒必要打壓龐統。 龐統之死,起於諸葛亮的信。諸葛亮派馬良入川送信給劉備,說天象報警,“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諸葛亮為什麼要寫這封信,天象報警,當然不可信,但我們可以推想到他大概是想到取西川的艱鉅複雜,不大放心,特意借天象提醒行軍時的安全防衛。可是這封信卻引起了龐統的猜疑:“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事情就壞在這個猜疑上。因為他一想到諸葛亮怕自己成了功,就偏要趕快成功。於是急羞催促劉備進兵。當劉備因為夜夢不樣,猶豫不決,再一次提到諸葛亮的信值得注愈時,龐統竟當著劉備的。 面把自已心中的隱私說出來了:“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人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難道真正是諸葛亮怕他一人成了大功嗎?顯然,毫無根據。諸葛亮曾推薦重用龐統,有薦書為證。龐統擔任副軍師的職務,也是諸葛亮提出來的: 龐統投劉備之時,諸葛亮按察四郡未回,還不知道未陽縣理事之事,他一回來馬上就問。“龐軍師近日無恙否?” 言下之意,龐統是適宜擔任軍師一;類職務的。當時既要守荊州,又要取益州,諸葛亮不能分身,得了龐統,他是非常高興的。怎麼會在入川取得初步勝利的時候。又突然來個“以書相阻”呢?龐統與諸葛亮是老朋友。相知已久,諸葛亮不但重視龐統,而且對龐統表示了齋赴的態度:“胸中之學,勝亮十倍。” 而龐統卻被“功”字迷了心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於是就一步一步錯下去。他不把心思用在對付敵人方面,卻念念不忘急於進兵,急於取得成功,既要爭著走小路,又不注意小路中可能有埋伏,終於“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龐統的悲劇,說明了一個人雖然才高,但德虧了。有時可以損才。本來象張任的在一條小山路上埋伏軍隊。以襲擊敵人的計謀,並不是什麼巧計,只要稍稍提防一下就可以,然而龐統的私字的烏雲,一時湧上,矇住了眼睛,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國諺語說:利令智昏。說的就是虧了的是可以損才的,總結的是一條教訓。 龐統是不是偶然犯了這次錯誤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我們可以根據《三國演義》中的幾段文字作些分析:龐統選擇主人不如諸葛亮那樣嚴肅,那樣慎重。他先見孫權,後見劉備,只求重用,沒有考慮其他。當孫權不用他的時候,也曾“長嘆一聲而出”。這裡不是說投劉備就正確,投孫權就不正確。而只是說龐統似乎沒有在擇主而事的問題上作細緻的考慮。 還有令人不解的是:老友諸葛亮正在劉備處,新得荊州。氣勢頗旺,為什麼先不考慮去投劉,而去投孫,投孫不用的時候,竟至心懷悵悵呢?箇中原委,作品中沒有交代,下擬妄加猜測,只是隱約地令人感覺到,“兩雄不併立”的思想進入了狹隘的胸懷。在他和孫權一問一答十,我們也反朧地意識出。他為品貢中缺少謙做與遨慎。孫權問:“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龐統回答:“不必拘執,隨機應變。”孫權問:“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龐統回答:“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自視甚高尚可諒解,鄙薄對方新取得巨大勝利的主帥,而想求得重用,不能不說是自相矛盾。 後來成為劉備的軍師,率兵入川,得了涪關的時候,設宴慶功,在席上,他和劉備都表現了三軍統帥所不應有的得意忘形的態度:“玄德酒甜,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封,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與諸葛亮相比,實在是很有差距。因此“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話,從龐統來看,確實有些名不副實:道號“鳳雛”,是否寓有尚不成熟之意,是頗令人深思的二我們並不是以成敗論英雄,我們是從實踐中出較人才的高下。 龐統為個人想得多一點,而且缺少謙遜與謹慎的品質,遂至招來連自己也一點沒有意識到的巨禍。 《三國演義》寫人才,固然以才為主,但多數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總是以才為主兼及德才兩個方面的。在許多場合中,它還能寫出德才互為影響的關係來。這一點當然是不自覺的。但作為認識規律,對後人的啟發卻是大的。德與才究竟如何互為影響,將根據《三國演義》所提供的豐富形象。於後文作綜合論述,此處哲不展開。 毛宗崗評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說:“甚矣!躁進之心,不可不戒;而人己猜嫌之情,不可不忘也。龐統未死之時,星為之告變矣,夢為之告變矣,馬又為之告變矣,龐統乃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遂使鳳兮鳳兮,反不如鴻飛冥冥,足以避弋人之害。嗚呼!雖曰天也,豈非人哉!”他的評論是很正確的,“雖曰天也,,豈非人哉”,實際上是否定了天命說,“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正是龐統德虧的表現,是要害所在。

  • 7 # 微涼

    諸葛亮比龐統厲害點,但是各有千秋。~諸葛亮:諸葛亮實在是和龐統沒什麼可比性。至於為啥第一?看諸葛亮的字首,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發明家,書法家,外交家。這些字首足夠說明問題了吧?~龐統:按照陳壽的對照記載法,應該是對位荀彧的,不過根據一個對位不能證明他有荀彧的能力,龐統記載的功勞和荀彧比起來差距甚遠,甚至比荀攸都差一大截,但這是因為蜀漢史料缺失嚴重,認為他遠遠差於荀攸是不可取的。因此個人將其定為在略低於荀攸,和賈詡平齊的地位。(各位賈詡粉別噴我,荀攸>賈詡這個定位是陳壽幫我定好的)

    但是如果龐統沒有被飛箭射中而死,那麼三國的結局就會有極大的改變。

    如果龐統還活著,別說活太多年紀,活到漢中之戰,不,活到關羽水淹七軍時候。不好意思,請曹吳兩家洗洗睡吧。 因為這樣諸葛亮不用去西川,會留守荊州,呂蒙的白衣過江就是壽衣安葬了。荊益兩州在手,外加蜀漢多年精銳猶存,按照小說裡諸葛亮的本事,打的司馬懿抱頭鼠竄,畏之如虎。別說六出祁山。三出就夠了。一出先取涼州雍州,二出就是長安洛陽。再加上上將關羽北出荊州翔攻。 就是這麼牛逼。 孫權為啥要背刺關羽,就是因為劉備得了益州後,實力超過東吳了,不背刺不放心。 別說小說了,就是現實歷史裡,,龐統不死助皇叔取得益州後。蜀漢群臣君臣和睦相處,憑藉蜀漢的本事,打個曹魏東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真一般困難等級。

  • 8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誰的謀略更高呢?鄙人認為諸葛亮更高一些!

    第一、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的核心人物,這個我們都知道,計謀更是五花八樣,空城計、草船借、火燒博望坡、七擒孟獲、智辱仲達、火燒赤壁、借東風等都是諸葛亮的功勞;發明創造的能力也很強大,譬如諸葛連弩、木牛流馬、九連環等都是諸葛亮發明的;此外還可以驅鬼神為自己所用,這個有點迷信,可能是假的;至於龐統先生,從出場到領盒飯,一共不超過五個回目。所表現出的實力僅有獻連環計、耒陽縣耳中聽詞、手中寫字、口中斷案的一心三用,攻蜀三計,其他好像沒有什麼了。

    第二、諸葛亮不論是從為人處事還是治國理政上,都會考慮到與之相關其他人的思想。最明顯的就是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比張飛、關羽的地位還要高,如果不是謀略超高的人,恐怕不會有此殊榮。而龐統,剛出場就得罪了孫權,後來到了劉備那裡又因為太高調,而再次被瞧不起。要不是智商夠高,估計鳳雛就不會有什麼出頭的機會了,這一點龐統就不如諸葛亮了。

     

    注:以上僅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9 # 浮生若夢sk

    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迫不及待的問計諸葛亮,於是千古名篇《隆中對》就此出爐。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復興漢室。

    諸葛亮的隆中對,歷史評價一直很高,還入選了初中語文教科書,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然而讓人奇怪的是,如此一個令人驚歎的戰略,龐統獲悉之後,卻冷冷的給了八個字評價,並不看好隆中對這一千古奇謀!而且,通過隆中對,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與龐統的謀略誰更強。

    隆中對的核心思想,除了天下三分論之外,就是講述三分之後劉備何去何從,核心戰略是如下這一句話。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也就是說,一路從荊州、一路出益州,劉備兵分兩路,就能北伐中原,實現復興漢室的終極夢想。

    然而,龐統獲悉這一戰略之後,卻冷冷的給出了八個字,即“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顯然,龐統不看好隆中對的戰略,已經不是說未來北伐中原的問題了,而是說這一戰略讓蜀國與東吳、魏國實現“三國鼎立”都難以得志

    龐統這一令人驚悚的結論,到底是譁眾取寵,還是理性分析?

    其實,準確的來說,龐統一半贊同諸葛亮,認為益州天府之國,人口富庶,是北伐的根基;但另一半不僅不認為荊州有助於復興漢室,反而會破壞蜀國的戰略。

    眾所周知,荊州西通巴蜀,東連吳國,北鄰漢沔,地理位置極佳,所以劉備佔據荊州,看似可以北上伐曹、東下連吳、西進川蜀,屬於戰略要地。

    所以,諸葛亮隆中對中認為,荊州是“用武之國”,可以打向各方,掌握軍事主動權。一旦有了機會,就可以兵分益州、荊州兩路,用兩個拳頭攻打曹操,讓曹操難以招架。

    既然如此,在龐統眼裡,劉備佔據荊州到底有何弊端?龐統有三個理由。

    一,因為荊州是戰略要地,所以此前曹操、孫權、劉備一直爭奪此地,龐統總結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已經不足以成為劉備未來的戰略支撐點。

    二,荊州的優勢,卻也是荊州的劣勢,諸葛亮認為是“用武之國”,其實卻是四戰之地,時刻面臨孫權、曹操的壓力,容易被人圍攻,以弱小的劉備而言,壓力實在太大了。

    三,相比曹操和孫權,劉備實力過於弱小,即便未來拿下益州,主要精力應該是先守住,而非打出去,慢慢積蓄力量,增強蜀國實力,而不是把力量浪費在這種險地。

    因此,在龐統看來,荊州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最終還是應該忍痛放棄,將戰略重心徹底轉向益州。原因很簡單,如果劉備不放棄荊州,那麼就此後患無窮,甚至影響蜀國成為三足中的一足。

    從歷史發展來看,證明了龐統超前的預見性,最典型的兩件事是:蜀吳結盟,關羽敗走麥城。

    夷陵之戰前,蜀國和東吳雖然貌似結盟,但卻一直不是真正的聯盟,兩國關係極為脆弱,問題就出在荊州。對蜀國而言,荊州是北伐中原的戰略要地,但對東吳而言,卻關係到國家安全,自荊州順江而下,處於下游的東吳幾是門戶大開,所以必然要掌控荊州。

    荊州對東吳是威脅,對曹操也是威脅。關羽依靠荊州南郡,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打的曹操差點遷都,說明荊州的確是討伐曹操的要地。然而,關羽進攻曹操之時,原本盟友東吳卻背盟偷襲了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順利奪取了荊州。

    東吳拿到荊州之後,兩國才真正結盟。換言之,劉備掌握荊州時,東吳、魏國都是劉備敵人,兩國合攻蜀國,還如何三國鼎立?所以,龐統分析非常有見地,符合當時實際情況。可惜,劉備卻不願放棄荊州,最終成了關羽之死和夷陵之戰的源頭,這兩次慘敗之後,如果東吳、魏國趁機滅蜀,蜀國能夠抵擋,能夠避免被滅嗎?而如果沒有這兩次慘敗,蜀漢國力又該有多強?

    顯然,從隆中對這一戰略來看,暴露出諸葛亮的一個致命弱點,歸納起來就是具體和務實,因此要比龐統略遜一籌。

    隆中對時,諸葛亮一介書生,沒有為官經歷,所以荊州、益州兵分兩路有點想當然了,比如隆中對中有“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實際可能嗎?而龐統做過多年的底層官員,更注重實際情況,所以才做出理性和最識時務的判斷,最終一語道出隆中對的弱點!

  • 10 # 逃亦皇皇的歷史沙龍

    自然是諸葛亮。

    從戰略層面來說,《隆中對》算作蜀漢唯一的戰略級綱領。

    劉備遇到諸葛亮前,只知道要興復漢室,但對於如何去實現只有個模糊的認知。直到三顧茅廬,聽諸葛亮一二三四的娓娓道來,才弄明白“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應該先取荊州、益州自強,外聯孫吳對抗北方強敵。等待敵人犯錯,逐步奪取全國政權。劉備眼前豁然開朗,不僅感慨:“吾得孔明,如魚得水。”

    在戰術層面,諸葛亮以蜀漢弱小國力,率領軍隊在魏國境內來去自如,不僅可以做到因糧於敵,還能壓著侵略如火、兵強馬壯的司馬懿只敢固城堅守,強如司馬懿也只能喟然長嘆:“孔明天下奇才!”綿綿華夏史,諸葛亮以統帥之才成為武廟釘子戶,可見其謀略之強。

    龐統更多是謀臣之才,身亡又早,難以超越孔明,硬要比,龐統的天花板應該是劉備的謀主法正,和孔明一奇一正,難分軒輊。

  • 11 # EXCLE資料分析

    三國中龐統和諸葛亮誰的謀略更高?

    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龐統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當時人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龐統善能知人,議論英發,多出奇計,言必有中,實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嘆惋。

    眾所周知,臥龍、鳳雛是稱號。那麼,單從名字上來說,臥龍鳳雛是誰呢?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書籍中,都提到了臥龍鳳雛是誰。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鳳雛指的就是龐統。說起臥龍和鳳雛,兩人還有很多相似之處。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的主公都是劉備,身為劉備陣營中兩名重要的謀士,臥龍和鳳雛都得到了劉備的重用。

    除此之外,臥龍和鳳雛都為劉備建立蜀漢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才氣上來說,臥龍鳳雛不相伯仲。從品德操行上來說,諸葛亮和龐統依然難分上下。但從兩人的命運來說,鳳雛遠遠比不上臥龍。

    提起諸葛亮,都會想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佳話,而提到龐統時,只知道龐統命運多舛,年僅36歲就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龐統有才,是世人人盡皆知的事情,當時只有諸葛亮一人能與龐統相媲美。兩人還未投靠劉備時,就已經聲名遠播了。

    總結:龐統軍事方面更強,用來打江山很不錯;諸葛亮是政治人才,對治理國家有一套。可見龐統是有能力跟諸葛亮拼個高低的,難分難解,可謂是神仙打架,各顯神通。

  • 12 # 豹眼看歷史

    最近豹眼回答了幾個類似的問題,特別是有感於蜀漢重臣廖立主動放棄鎮守長沙,在諸葛亮南征時對李卲、蔣琬等人大發牢騷、誹謗劉備抓住荊州不放等言論,對諸葛亮《隆中對》謀略的漏洞,有了新的認識。

    在此,就題主的問題,一起與友友們交流一下。

    豹眼認為,還是龐統的謀略更為高明一些。主要依據就是,諸葛亮三足鼎立的預判最終實現了,但沒有取得更大的發展。而且,蜀漢最終被囚禁在益州,沒能走出來。如果劉備按照龐統的謀略,一樣能夠控制益州,形成三足鼎立,而且在經營涼州、雍州方面,會更加主動。

    兩個戰略相比,龐統的謀略更有實效。

    01

    《隆中對》戰略的不足之處

    這一戰略,就是先奪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控制好這個地域,靜待天下之變,然後兵分兩路以爭天下。這個戰略都非常熟悉,就沒必要引經據典來說明了。

    這個戰略是否是完美無缺的呢?

    毛主席在讀姚鼐所著《古文辭類纂》之蘇洵《項籍》時有個評語: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領袖認為,隆中對一開始就存在失誤,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是錯誤的。最終是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領袖斷定,不可能不失敗。

    就當時的局勢而言,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聯合孫權,共據曹操,這一謀略無疑是正確的。

    但孫權對於荊州,那是勢在必得。孫權不惜背棄孫劉聯盟,也要得到荊州。這一點諸葛亮沒有充分意識到,他只看到了孫劉聯盟對於孫權的重要性,但沒有看到荊州對於孫權更重要,那是他的咽喉,豈能掌控在別人手中?

    孫劉聯盟好比是魚,荊州好比是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史實也證明,赤壁之戰後,在荊州介面上,孫權與劉備屢屢摩擦,其意圖就是要佔據荊州。即便是湘水劃界後,孫權得到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但也沒有徹底罷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聯合曹操,擊敗關羽,奪回荊州,就足以說明孫權決不放棄荊州。

    這一點,諸葛亮始終沒有意識到。這就是領袖所言,隆中對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低估了孫權對於荊州訴求及勢在必得的意志。

    關羽襄樊之戰,丟掉了荊州,喪失了蜀漢三分之一以上的精銳;劉備夷陵之戰,致使蜀漢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可以說劉備為了荊州,傾家蕩產,但最終也沒有保住荊州。

    這就充分說明,劉備死守荊州不放是存在質疑的,主動放棄荊州是否更加高明呢?

    02

    龐統的戰略構想

    據《九州春秋》記載,龐統曾經對劉備提出過自己的戰略構想: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龐統認為,荊州屢經戰事,已經被打殘啦,荒涼殘敗,人才流失殆盡。東面有孫吳,勢在必得,北面有曹操,虎視眈眈。以此作為三足鼎立之計,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龐統首先對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質疑,按照他的設想:

    第一步就是主動放棄荊州;

    第二步以荊州為籌碼,與孫吳討價還價,贈送荊州以加強孫劉聯盟,換取東吳對北伐曹魏的鼎力支援;

    第三步把主要兵力撤到益州,積極北上爭奪雍、涼、漢中。

    龐統的這個謀略,最保守的結果也能夠穩穩地控制著益州、漢中。主動放棄荊州與慘敗而失掉荊州是不一樣的,不僅僅是蜀漢精銳兵力的增益與損耗,更在於對維護孫劉聯盟的存在有天壤之別。

    03

    兩大謀主戰略的優劣

    諸葛亮一直堅持孫劉聯盟,卻始終不肯放棄荊州,把一顆釘子楔進人家的眼裡,豈能讓人家舒服呢?而龐統是以荊州換取孫劉聯盟的加強,投之以桃,必將得之以瓊瑤。

    就這一點,龐統的謀略就比諸葛亮高明不少。

    有舍才有得,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僅從主動放棄荊州這一點,龐統的戰略,起碼就不會有襄樊之戰及夷陵之戰,蜀漢就不會失掉精銳兵力,孫劉聯盟將會更加穩固。同時,曹操絕不希望孫權就地做大,一定會更加頻繁、力度更大地進攻孫吳。這樣就給劉備提供了更大的戰略空間。

    即便如此,也是三足鼎立的局勢,劉備集團就有足夠的精力去經營益州,圖謀漢中、涼州、雍州。

    可以說,龐統的戰略,囊括了隆中對的精髓。

    孫劉湘水劃界,雖然最終議和,但畢竟還是失去了和氣,兩家都心中不爽,而曹操卻趁機得到了漢中。

    劉備漢中之戰,打得非常艱苦,孫權卻坐收漁利。如果曹操與孫權在荊州、合肥方向打得不可開交,劉備取漢中還需要那麼費勁嗎?

    荊州牽涉了劉備太多的精力,也就無法全力經營涼、雍二州。自然不能讓馬超放手回到涼州去發展,也就不能充分發揮馬超的作用。

    如果劉備採納龐統的建議,主動放棄荊州,讓孫權在荊州、淮河一線獨自對抗曹操,然後把關羽的精銳撤回,放到漢中、上庸一帶,諸葛亮坐鎮益州籌辦兵馬糧草,劉備督馬超、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超一流戰將,率十萬精銳,兵出祁山,殺向涼、雍,繼而佔據關中。

    這陣勢,豈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可比?

    之後,靜待天下之變,在曹操與孫權打得不可開交之際,一路東進,出潼關,入洛陽,許都近在眼下,匡扶漢室並非一句空話。

    在以前的問答中,豹眼曾經闡述過龐統之死的原因。龐統在攻打雒城時中箭身亡,明顯帶有情緒化。一方面是龐統的戰略劉備消化不了,另方面龐統對劉備這個仁德之君有了新的認識。

    在豹眼看來,龐統人雖長得寒磣一些,但行為做事很大氣,而且其戰略非常高明、實用。

    遺憾的是,劉備的格局達不到龐統的境界,沒有能夠採納他的戰略,這也是劉備集團沒有走得更遠的根本原因吧。

    因此,龐統的謀略應該在諸葛亮之上,但由於劉備的格局,導致了龐統的謀略不能付諸實施。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龐統過早的身亡,也就失去了更多輔佐劉備的機會,致使其謀略得不到實施,也就見不到它的實際效果。

  • 13 # 文娛小士

    《三國演義》裡,名士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於是,即使龐統後來才跟隨劉備,劉備依然對他很是重視,並且在龐統展露才華之後,拜他為軍師中郎將,職位跟諸葛亮一樣。

    那麼,龐統和諸葛亮兩人誰的謀略更高呢?個人認為當然是諸葛亮,理由有二。

    第一點:龐統在大局觀上不如諸葛亮。諸葛亮一出山就拿出了奠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對,這種謀略眼光是他獨有的,龐統雖然被水鏡先生讚譽,但也只是在入川一事上給出了大致方略,還達不到諸葛亮的那種高度。並且,諸葛亮也只是給龐統發揮的機會,以他的智慧會看不出來入川的重要性嗎?要是諸葛亮心胸狹小一點,龐統根本沒有機會上位。第二點:龐統死於自己的計謀。其實龐統和諸葛亮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比的,你說龐統謀略厲害,對於入川拿出了上、中、下三種方案,劉備因為對他還不是太過信任,於是折中選了中策,結果呢?結果就是龐統自己被亂箭射死在落鳳坡上。說到底,還是龐統的謀略太差,即使他曾經有獻過連環計的案例,但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整個火燒赤壁的方略也不是他一人制定的,主導者是周瑜和諸葛亮,龐統只能算參與其中。作為一個軍師,制定的計謀被別人輕而易舉看破,還中了別人的埋伏,是要用運氣不好來解釋嗎?當然不是,只能說他並沒有那麼出色,即使幸運好逃脫了,下一次也難免會帶來更嚴重的損失。所以毫無疑問,龐統既然是死在自己制定的計策上,那麼談謀略,他跟本就沒有和諸葛亮比肩的資格,畢竟實戰才是檢驗真本領的最好方法。
  • 14 # 文史學徒夢九霄

    三國亂世,英豪齊聚,諸葛亮和龐統都是這眾多英豪中的翹楚,如果論綜合實力諸葛亮肯定高於龐統,但是樓主如果單單僅看謀略,個人的看法是龐統略勝一籌,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師出名門

    龐統是荊州著名學者龐德公的侄子,年齡應該和諸葛亮差不多,從小看上去都是比較老實憨厚不像特別聰明的樣子。龐德公有個好朋友司馬徽,也是東漢末年的大學者,尤其以識人著稱,據說有次司馬徽在桑樹上採桑,剛好龐統在樹下,這爺倆就隨意交談了起來,結果這一談就是一整天,談完之後,司馬徽對龐統是大為驚歎,認為整個荊州都沒有人可以和龐統相提並論(南州士之冠冕)。

    司馬徽的學問是非常大的,他對龐統的評價一出,可謂是世人皆知,司馬徽的評價加上指導,此外還有龐德公的指點,龐統屬於從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的主。

    再看看諸葛亮,也比較受龐德公和司馬徽的喜愛,但是就要比龐統差一點了,諸葛亮和龐德公也有親戚關係,諸葛亮二姐夫的父親就是龐德公,諸葛亮是經常藉著看二姐夫的機會才認識的龐德公,龐德公看著這孩子不錯呀,就把諸葛亮介紹了司馬徽,這之後諸葛亮才和徐庶,龐統,崔州平等人算是同學。

    從出身來看,諸葛亮和龐統的授業恩師基本是一樣的,但是老師眼裡對龐統的評價更高些,遠近親疏上看,龐統也要好點,要是沒有兩把刷子,光是關係好我想龐統還不至於有此評價。

    二.擅長識人的劉備

    劉備在三國梟雄中算是眼光比較獨到的,比起曹操的唯才是舉,劉備更加擅長知人善用,最簡單的例子是很多人以為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謀主,其實劉備佔領益州之後,法正才是劉備的謀主,可見在劉備心裡法正的謀略是好於諸葛亮的。

    那麼法正之前是誰呢?就是當時還沒有死於非命的龐統,劉備去益州的時候帶的是誰?就是龐統,龐統為劉備攻打益州出謀劃策,而且也很和劉備的心意,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呢?原因並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複雜,主要就是龐統對益州很有研究,這是一個謀士的必備基礎課,不是諸葛亮沒有,而是龐統當時的表現肯定是優於諸葛亮的。

    龐統最出名的就是為劉備進軍益州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選擇中策,《三國演義》裡面貌似龐統有些遺憾,但我看來,其實龐統早就想到了劉備會使用中策,好的下屬一定早就為領導提供了多項可參考的方案,並想到了領導大概會用那個,最後去執行就好了。

    可惜不幸的是龐統在隨後的戰爭中死於非命,英年早逝了。

    在看諸葛亮,跟隨劉備之後,什麼時候開始真正的出謀劃策呢?真正意義上的謀略其實是在法正,龐統這些老朋友離世之後了,當然諸葛亮的謀略也不差,畢竟劉備死後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攻的一方,面對曹魏這樣的對手,一直是攻勢,可見諸葛亮的戰場才能不簡單。

    總結:諸葛亮道號“臥龍”,龐統道號“鳳雛”,單從道號看諸葛亮都要比龐統強,諸葛亮已經是龍了,但是龐統只具備成為鳳凰的潛質,但是並不是說龐統的謀略就不行,從龐統的師承和領導的賞識上看,龐統的謀略是高人一等的,但諸葛亮綜合實力三國中能勝他的屈指可數,治國上連曹魏的賈詡都對諸葛亮讚賞有佳,謀略上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的北伐,聯吳抗曹都是諸葛亮一手主持,也乾的還不錯,但是如果龐統,法正等人還在的話,諸葛亮也許就不會那麼吃力了,所以總的來看臥龍鳳雛各有千秋,謀略上龐統強點,綜合實力諸葛亮略勝一籌。

  • 15 # 另眼看世界江雲

    目的決定大腦。諸葛、龐統皆漢之佞臣,一個掛羊頭賣狗肉,一個要協助大耳賊偏安一隅,孰高孰低難分伯仲。

    諸葛少時自比管仲、樂毅,要實現這個的抱負 ,就必須選擇一個有實力,且必須有狼子野心攪亂天下的集體。而為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可以不顧廉恥和大漢民族的整體利益,在公元207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向有同樣野心的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即隆中對。而這個“三分”不但分的是漢家天下(此時的曹操正是擁天子,已討不臣的時期。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大漢王朝也許就重歸一統了)而首當其衝竟是他的舅舅劉表劉景升。劉表是在諸葛一家窮途末路時收留諸葛一族,其餘族人皆被重用,或嫁入豪門,獨諸葛亮被劉表屏棄,各位看官是否深思過,為什麼?因為劉表只是個守誠之輩,只想做他荊州牧,安一方百姓。劉表不是諸葛亮的菜,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是劉表的菜呢?

    此時的曹操只不過是漢朝的司空,冀州牧。漢獻帝一聲令下,曹操而丞相這個官職也是在兩年後,建安十五年才晉升的。所以說,與其說諸葛反的是曹操不如說反的是漢,即漢之佞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是效忠的劉備個人,一個流亡海內的私人軍閥。而打擊的是屯田江淮,造福隴右,興修水利的中原百姓和希望長治久安漢族中央。即使在十餘年後,曹丕篡漢後,他的目標也是為小集體利益,做著侵擾,破壞,劫掠羸弱中原的勾搭,其格局不可謂不渺小,其志向不可謂不自私

    而龐統,只是想作偏安一隅的富翁,戰術上可圈可點,雖志向有限,野心不足,但切合實際,又遊刃有餘。真實戰力,因齣戲不多可能被埋沒了。諸葛亮十戰九輸?這個命題有點意思。諸葛一生——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借東風,火燒赤壁,取貴陽、取零陵、取長沙。智算烏林、智算華容、智算魏延。後智薦龐統、智收馬超、智降姜維。更有空城計、火燒上方谷,哪一件不是驚天地泣鬼神。但可惜這些不是張冠李戴,就是無中生有。

    諸葛一生對劉備最大的功勞就是隆中對,使一個行將就木的老樹煥發了青春,看到了希望。而此時的劉備窮困潦倒,寄人籬下。武不過關、張,文唯有糜、乾。好不容易有個徐庶,還是個騎牆派。諸葛亮這個新鮮血液不吝是一支強心針。劉備為拉攏諸葛,還發明瞭一個雜號~軍師中郎將。此時的軍師和我們現在瞭解的軍師有本質的不同,相當於現在的軍隊督導員。而諸葛在劉備集團的前十年就是後勤部部長。直到夷陵之戰,劉備手下文臣龐統、法正、馬良、黃權、糜竺、彭漾,武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張楠、馮習、付肜都已西遊。諸葛、李嚴才被推到了前臺。劉備經過一年的考慮,直到臨死才下決心啟用諸葛為輔政大臣。但為防萬一,還是將諸葛的尚書位給了李嚴,並加李嚴為中都護,總領益州軍馬。雖然升諸葛為丞相,但丞相在東漢時已被三公代替,實權應在尚書和大將軍手裡。劉備升諸葛為丞相,實有架空諸葛,讓其專管朝政的意思。也就是後來的蜀科。但頗有心機的諸葛,利用了一次南中大遊行,就成功幹掉了李嚴,將其下放到戶部,專管後勤。又利用一次莫名其妙的過錯,將李嚴貶斥為民。(李嚴不是小鞋子,自己寫下罪狀,交給諸葛,再自投羅網。從李嚴的事也可以看出,不是陳壽篡改了歷史,就是在諸葛的強權統治下,蜀人都被洗腦了)

    後諸葛五掠中原,每次都帶月餘的糧草,可以看出諸葛根本沒有替劉氏恢復中原的意思,只是為了抓住軍權、緩和蜀內矛盾。這種表演,只看三國演義,你是無法理解的。

    而龐統,是真的想替劉備打下益州,因為他是揹負使命而來。周瑜、魯肅之所以極力推薦龐統給劉備,是因為劉備集團那時沒有真正的戰術大師。東吳要想全得荊州,與北地形成對峙之勢,那必須就得給盟友劉備一塊生存之地,互成犄角,益州就成了這次交易的籌碼。龐統為完成使命,必須竭盡所能,去為劉備賣命。但雒城之戰,劉備或許識破了龐統不能為己賣命的本質。龐統也看透了劉備的狼子野心及偽善面目。作為文官的龐統,可能是想盡快完成使命,迴歸東吳。也可能是對自己助紂為虐的心靈譴責。憤然衝上第一線,不幸被流失所傷,最後殞命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宋“靖康之恥”的亡國之禍為什麼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