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倒翁

    北宋的滅亡一靖康之變

    這是北宋未年最屈辱的一段歷史。宋徽宗即位後荒淫奢侈一味享受,重用六賊亂政。農民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國勢日衰。周邊西夏不斷侵擾,每年還要送給遼夏大量銀倆帛絹。東北的女真建金,並且連續擊敗遼兵,宋徽宗聽到這個訊息,和蔡京童貫密謀聯金滅遼。

    童貫是想通過聯金滅遼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並不是為宋朝著想。這就有了宋金海上之盟,宋朝付出的代價是把給遼國的銀帛轉交給金國,仍然是很屈辱的盟約。當時的情況是遼兵怕金兵,金兵和遼兵打一仗勝一仗,宋兵怕遼兵,更不用金兵了,宋兵和遼兵交戰連續敗績。宋徽宗派人向金太祖索燕雲十六州,金把燕京和涿易檀順景藥六州歸還給宋,乘機勒索宋朝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另又增加燕京代稅錢一百萬貫,宋朝名義上收了六州,實際上收了七座空城。

    宜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分東西兩路大舉南侵,東路軍在降將郭藥師帶領下,長驅直入向汴京進攻。這次金兵南侵宋徽宗亳無準備,當金兵逼近汴京警訊雪片似的飛來,宋徽宗嚇得昏倒在床前,他甦醒後伸手要紙和筆,寫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可見要逃跑的頭腦還是很清醒,世上流行的是坑爹,沒見到過這樣坑兒子的。留下一個沒辦法收拾的爛攤子,讓兒子來擦屁股吧,宋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人藉口燒香逃到南京去了。

    宋欽宗即位後,也是個軟骨病,比他老子更甚。宋欽宗同意同金兵議和,接受了金兵議和的屈辱條件,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繳納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絹百萬匹。當時宋軍的勤王兵馬紛紛趕到,形勢對金兵不利,不等宋朝交足財物就退走了。金兵退走後,宋徽宗也回到了汴京。和以前一樣照樣奢侈,絲毫不作抵抗準備。果不其然半年後,靖康元年八月,金兵又大舉南侵。各地宋軍又趕來支援,但是投降派命令援軍停止前進。金軍到了黃河北岸,看到南岸有十幾萬宋軍,夜裡把所有戰鼓集中起來敲了一夜,嚇得宋軍全部逃光。金軍到汴京城下後,宋欽宗馬上派宰相何粟到金營去求和,何粟嚇得連馬都騎不上,手中的馬鞭一連掉下來三次,到了金營,金兵統帥宗望說,叫你們皇帝來議和。宋欽宗帶著幾個大臣到金營遞了降表,向金國稱臣。金國馬上變掛要廢除宋帝號,宋欽宗回到城裡嚇得放聲大哭。靖康二年,金軍要宋欽宗再到金營去,被金軍扣留,沒幾天宋徽宗也被押到金營,把微宗欽宗太后皇后妃子公主以及親王大臣各種手工業匠人三千多人,押送到金國當奴隸,還掠去了大量的金銀財物,就這樣北宋被金國滅亡了。

    人民沒有大的企昐,要想有一個負責任的皇帝而不可得,在當時家天下的環境裡,好皇帝的概率太低了,皇帝就是一堆屎人民也是無可奈何的,軟骨病一個比一更甚,就是吃補鈣片也無濟於事。逃跑是皇帝的首選,唐玄宗在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留下太子李享來平叛,宋真宗在檀淵之盟時就不是準備抵抗而是準備遷都逃跑,宋徽宗聽到金兵來了嚇昏,但不忘逃跑,逃跑是皇帝的通病,每每讀及於此,竟是無語。

  • 2 # 請叫我囡囡

    我們都知道,“靖康之變”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這場戰爭終結了北宋長達167年的統治,並致使宋政權由北向南的轉變!幾百年來,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將徽欽二帝的昏庸無能作為靖康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雖然我們不排除這個因素的存在,但是嚴謹來看的話,這已然是不準確的。那麼,致使靖康之變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

    北宋疆域

    第一,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金朝在遼東地區崛起以後,便把遼國打得節節敗退。宋徽宗得知訊息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便趕緊派遣使臣前往遼東和金國結盟,商議聯合進攻大遼。宋徽宗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想收回丟失百餘年的“燕雲十六州”。因為北宋自建國之初,就一直想將它收回,但是那個時候遼國強大,且北宋軍事實力上的短板,使得一百多年下來還依然被大遼佔據著。但是現在,遼國實力已經逐漸衰退,金國順勢而起,北宋朝廷自然要利用好這個機會。

    為此,宋徽宗表示,只要金國幫助自己收回燕雲十六州,那麼北宋朝廷就將原來每年給大遼進貢的歲幣,轉贈給金朝。這也歷史學上所說的“將軍事問題轉為財政問題”。這個策略看上去還挺合理的,但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外交失誤。為何呢?

    但如果宋朝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最基本的處理辦法,就是在兩國正式談判之前,宋朝就必須得做好和金朝開戰的準備。可實際上呢?太過急功近利的宋徽宗,在初次見面時就將自己的全部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給了金朝。這樣一來,宋朝的主動權其實已經被金朝掌握了。

    但是我們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這種策略的背後,不僅僅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執念,同時也是‘歲幣外交’的慣性策略。簡言之就是,宋朝企圖將每一次的軍事問題都轉化成財政問題,只要花錢能擺平的事情,就堅決不動手!

    第二,宋朝軍事實力羸弱

    那既然自己沒那個本事,那麼就只好找自己的盟友金國幫忙了。而這個時候,金朝也漸漸熟悉了宋朝的外交套路,於是便想方設法地提條件——“原本已經約定好的,我去攻打遼國的主力,你去打燕雲十六州,但是現在你沒這個實力,那麼我幫你打下來以後,你就必須得花錢來贖。”

    最後我們也知道了,北宋最終花了一百多萬兩從金朝手中贖回了燕雲十六州。而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北宋的軍事和外交弱點,全部都被金朝掌握了!而接下來就是開始談條件的時候了。

    第三,金朝的大舉入侵

    遼國被滅之後,金朝已經覬覦宋朝的富庶,於是便隨即調轉矛頭,向南宋進發。對於來勢洶洶的金國軍隊,宋朝根本無力阻擋。宋朝軍事實力羸弱的結果,在這期間集中爆發了!為此,我們來舉兩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第一個事件:黃河保衛軍的潰散。在當時,黃河南岸原本有7000多守軍,這是汴梁城最後的一道屏障。但可笑的是,這支軍隊卻在連金兵都沒有見到的情況下,就四處潰逃。這樣一來就導致了黃河防線完全失去作用,金兵只需要乘著小船便能輕鬆過河。金兵多半是騎兵,對水還是比較陌生的,但遺憾的是宋朝軍隊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此時的他們早已經被金兵嚇破了膽!

    第二個事件:太原保衛戰。太原是北宋的一個重鎮,具有很高的戰略地位,此時正被被六萬多的金兵包圍著。為此,宋朝緊急調遣了二十萬的主力大軍前往救援。按理說二十萬打六萬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更何況還是主力部隊。但結果還是被打金兵打敗了。

    當然了,這裡我們要補充一點,宋朝軍隊的連戰連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上一文中說的“抑武政策”。當時北宋的軍隊雖然號稱百萬之眾,但卻是各自為戰,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即便是當時名義上的總司令李綱,他能直接調動的軍隊不過只有兩千人而已。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北宋對武將權力的長期分散和抑制是導致它失敗的直接結果(選自《靖康之變》)。

    我把“汴梁保衛戰”稱作是北宋最後的保衛戰,因為在汴梁城破後,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政權就正式告一段落了。在這場保衛戰中,北宋朝廷完全暴露了中樞系統缺乏軍事思維的特點。例如在金兵剛剛南下的時候,朝廷上的很多文官都一致主張棄城,只有李綱一個人主戰,但是李綱也只是個文官。這也就是說,在北宋帝國面臨危機的時候,朝廷里居然連一個能出來擔當的武將都沒有。

    後來,汴梁城的軍民在李綱的組織下對抗金兵,並且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上的一些文官又開始上書皇帝,主張求和,這樣一來,就使得軍事策略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干擾。皇帝本人也是搖擺不定,最後還是決定向金軍求和,為了表達誠意,皇帝還將李綱這樣的主戰派全都給罷免了。而此時的形勢也對宋朝越來越不利。最終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一名武將站出來建議遷都長安,但可笑的是,受到了這些原本主張求和的文官反對,原因居然是說武將貪生怕死!

    而北宋帝國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喪失了最後的機會,最後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汴梁城破,百姓被屠戮,皇帝被俘虜!

    在我們大部分人看來,“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悲劇,而導致這樣悲劇的主要責任人是宋徽宗和姦臣蔡京、童貫等人。似乎北宋朝廷沒有這一群“昏君佞臣”,北宋就不會滅亡。但是,嚴格來說,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要知道的是,歷史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很多時候得聯絡起國家最初的政治結構特點和歷史大勢來觀察的。

    當然了,宋徽宗等人確實應該為“靖康之變”負責,但是我們僅只要這一點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得知道導致這場變亂的更深層次原因。而這個原因便是北宋長期實行的“抑武政策”,導致了武官集團失去了應該擁有的軍權和戰爭決策權。

    綜合來說,“抑武政策”就是一把雙刃劍,這個政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的穩定,但是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卻往往無力掙脫這一束縛。所以說,任何一項措施,在制定的時候,都是針對特定問題的。而當特定的問題被解決之後,政策本身就應該被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推行下去(摘選自‘遊彪’—《靖康之變》)。

  • 3 # 書法尊古

    1、苟且偷安不思進取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越發展,物質越豐富,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人們的私心惰性就會越發強烈,貪圖享受、精神頹廢就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景象,千年後仍讓世人驚歎不已。宋朝經濟的高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中產階級。國難來臨時,他們和精英階層一樣,依然是享樂至上。“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就是那種無視國難、“醉生夢死”的真實寫照!

    優越的物質條件常常使人們過多地強調個人利益而無視國家利益,甚至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利益,直至賣國求榮。於是,宋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鉅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大名鼎鼎的鉅奸有丁謂、蔡京、童貫、高俅、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賈似道等,還有張邦昌、秦檜等賣國奸賊。奸黨國賊對上糊弄昏君,對下妖言惑眾,禍國殃民。

    而北方遊牧民族,由於剛剛走出氏族社會、自然條件惡劣等原因,在物質和文化上處於落後地位,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爬冰臥雪是家常便飯,千里跋涉更是習以為常,這些練就了他們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物質條件的匱乏與落後,促使他們將掠奪作為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手段,故而不畏生死,時刻保持著強勁的擴張和掠奪鬥志。他們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是養尊處優的宋朝貴族和穿上軍裝的農民永遠也比不上的。

    2、對武將不信任

    由於宋朝的江山就是後周武將趙匡胤發動政變而奪取的,所以宋朝統治者非常忌諱武將擁兵自重。為了防範武將威脅其政權,實行了“兵將分離”制度,儘管軍隊過百萬,但卻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種違背軍事原則的屯兵做法,疏遠了官兵關係,降低了指揮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大大削弱了戰鬥力。這是宋朝軍力孱弱的重要原因。同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宋朝皇帝嚴重違反這個軍事指揮原則,對自己的大將一點也不信任,派出去的大將,還沒打幾個月就趕緊招回來,再換一個去,生怕他們造反,結果一敗再敗。漢朝和唐朝為何強大?唐朝李靖長年帶領十萬精騎在外作戰,唐太宗對他很放心;漢朝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也是一百個放心。

    再看看當時的少數民族軍隊。他們大都是軍政一體、軍民一體,其民皆兵、其兵皆民。廣大牧民平時勞動,戰時則跨馬彎弓投入戰鬥。各部落的首領既是生產生活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這種生產、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有效地解決了國小力單、兵源不足、指揮不便等矛盾,把部落變成了大兵營,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3、沒有強大的騎兵

    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沒有強大的軍力。宋朝的經濟雖然強大,卻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強大的騎兵,就算是抗金英雄岳飛轄下的騎兵也不過三千左右,其他部隊的騎兵就更少了。這種“重步輕騎”的指導思想,讓宋軍在戰場上機動能力很差,時時陷於被動。

    而無論是西夏、金、遼還是蒙元,他們都是北方少數民族,都擁有強大、機動、快速的騎兵。他們的部隊機動性強,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宋軍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善於遠距離包抄迂迴和分進合擊戰術,戰鬥素質和技能極為驚人,鐵蹄踐踏之處,無不望風披靡。

    歷史一再證明,富並不是強,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民族,即使經濟再繁榮強大,文化再燦爛輝煌,也是人家的盤中餐。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而宋代統治者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使文化發展到空前高度,歐陽修、范仲淹、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柳永、辛棄疾、李清照等大家燦若星河。就連那些大小官員平時也以附庸風雅為能事,對咬文嚼字、賣弄文采、風花雪月、淺斟低唱等樂此不疲。而一旦國家危機,就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奴顏婢膝,卑躬屈節。由於文氣過重,武功萎靡,最終慘遭屠殺,被蒙元所滅!

  • 4 # 大餡餃子雜糧五穀煎餅

    1.雖然北宋有著發達的經濟。有遠超過前朝的財政收入,且多用於養兵、養官,卻因兵額增長太快和官員中飽私囊而總感軍費不足,便允許軍隊經商。此風一長,軍隊訓練廢弛,戰鬥能力低下,無法與教軍抗衡;

    2.缺乏北方屏障。五代十國時期幽雲十六州等戰略要地的丟失,使得宋朝先天地失去了抵禦北方民族進攻的一道屏障;

    3.歲幣導致的惡性迴圈。宋朝對外戰爭連連失利,不得不大量輸出歲幣,而大量的歲幣無疑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頻繁暴發的農民起義又不斷消耗著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對外戰爭新的戰敗;

    4.士族制度的衰落。經過唐朝之後,士族制度可以說從根本上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科舉取仕,凡要進入官場,必先經過寒窗十載的苦讀。士族家庭子弟在從政前,受家族的薰陶,大多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而科舉取仕使得一部分毫無政治經驗的寒門子弟一夜之間身居高位,難免目光短淺,造成吏治混亂。

  • 5 # 瘋狂大體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軍事實力與經濟條件極不匹配的朝代,從古到今,可以說宋朝的戰鬥力在所有封建王朝中都算是倒數的。之所以如此,我認為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1、宋朝丟失了幽雲十六州這一極好的防線,相當於把自己脆弱的肚皮暴露到敵國面前。且由於北宋定都汴梁,即今日之開封。眾所周知,開封地勢開闊,無北御之天險,只要北邊遊牧民族派騎兵大軍突進,很容易一路推到開封府,唯一好處在於交通便利,水路暢通,屯糧充足,卻不是一個有眼光帝皇眼中的長久之都。其實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曾想過遷都洛陽,可當時其弟趙光義已經有了篡位的野心,由於想依賴他任開封府尹時在開封佈下的勢力與皇子派競爭,百般阻撓遷都計劃,於是此事最終不了了之。從這方面說,趙光義也可以說是老趙家的千古罪人了。

    2、宋朝沒有河西走廊豐沃的養馬地,因此只能依靠與鄰國或異族之間交易獲得少量的良馬。儘管也曾利用境內試圖培養馬種,卻只能養出一些次等的馬。要知道馬在那個年代就代表著第一戰鬥力,手裡只有步兵的大宋在機動性極強的遊牧民族面前只能被動挨打。

    3、宋朝時期北邊的遊牧民族大勢崛起,在宋朝周邊虎視眈眈。如遼、金、西夏,都是強大凶悍的遊牧民族勢力,有著強大的騎兵軍隊,與這些遊牧民族騎兵軍隊較量只能被動迎戰,既打不過也跑不過,由於機動性不如敵方,防線又長,只能圍繞邊境佈置重兵,年復一年地防守,再加上游牧民族有著以戰養戰的“優良傳統”,不跟你步兵耗時間體力,他專門搶劫良民,讓北宋軍隊防不勝防。而搶劫了北宋疆土的遊牧民族被越養越肥,也就越有強大的戰鬥力。光是這些應付已經耗空了北宋人的精力。

    所以即便沒有靖康之恥,北宋政權也必然面臨北方民族更嚴峻的考驗。

  • 6 # F14560678

    亡國往往都是因為無奈,但靖康恥就不一樣了,短的說,那是因為玩樂的"主意"!靖康恥之後,金國國主看著北宋的那些石頭,陷入遐想……字、畫、球、石,真是俱佳……這麼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好青年亡國合格!

    要說北宋的滅亡,長了講,那根源就是北宋從柴家撿來的有點太容易也有點忐忑,當耗盡柴家的餘威後,發現繼續幹下去有點累,見好就收經營的也很好很知足,並且那幫理事的耍嘴皮子的竟想著高大上,不時地折騰折騰,整的大家大業,那朝廷就不得不也得想著點掙錢的道,所以看著東京城挺繁華,大家忙的不亦樂乎。另外在宋初之前的那個時代,唐之後大家都勢均力敵,都已經打累了,都懷念大唐那美好時光,宋初也是就著這個勁兒,打壓結合團起來的"大宋",人心向和,周邊也沒哪家看起來那麼強,西夏當初就是個給個面子的存在,遼國也楚河漢界似的用水隔開了,而且黃河也扒開改道了好幾次,金儘管滅了遼那也是軍功章有大宋的一半,金也不過在遼的泥坑裡如此如此而已,日子還是照樣過,錢還是要想方設法賺的,軍民人等都是好使喚的掙錢工具,後花園和山水畫還差點意境……花石綱來補,終於成就了清明上河圖的畫卷!……可那畫卷的背面,翻過來,畫的就是靖康恥!當朝廷以掙錢為主業,那麼它的價值觀必然圍繞著錢轉,必然會高大上,必然會扭曲!因為它的評判標準必然是錢!

  • 7 # 摳腳大漢的歷史課堂

    首先北宋是在後唐的基礎上建立的,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政權,這樣獲得的基業本身就不穩定。在石敬瑭時期,後唐先後失去了河套,燕雲十六州等軍馬產地,軍事實力被進一步削弱。北宋不過是接了一盤死棋,剛開局就已經輸了,更何況自身內部矛盾也很多,趙匡胤微客防止有人學他兵變江山易主,對軍隊的把控力是十分有力的,地方軍隊沒有自主權,延誤戰機等等。這些內部因素就足以把北宋送走了。我們再看看當時的外部,縱觀北宋,北有遼,金侵擾,西有西夏虎視眈眈,但是北宋不想著抵抗,主和派大臣就想著偏居一隅,施行綏靖政策。用自己的肉來喂狼,稱臣納貢用鉅額錢財來維持現有的統治,南方工商業再發達也抵不過這樣的溫水煮青蛙!北宋的孱弱一開始就註定了!更何況面對的是東北亞強國的騎兵部隊,不管是遼,金,還是弱小的高句麗都夠趙家吃一壺的!

  • 8 # 真愛永恆15529

    北宋重文輕武,對武將的束縛太多,更戍法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將領有統兵之權但無調兵之權,這就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北宋統治者採取的是守內虛外,北宋末年奸佞禍國,如童貫蔡京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江方臘起義,再加上金國建立初期處在上升階段。

  • 9 # 歷史是啥

    其實表面上看起來經濟不錯的宋朝其實已經是內憂外患,年年的歲幣已經讓宋朝難以支撐,宋徽宗時期,又因為治理無方,任用奸臣為相,以至於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宋朝更加的雪上加霜。

    而且宋對於金朝的態度始終是委屈求全,以至於給了金朝更多的發揮空間。

    宋原以為通過結盟,稱臣等一系列手段可以消除金的威脅穩坐泰山。

    至於宋徽宗可以說其並不適合當皇帝也許書畫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宋徽宗的用人不當是造成靖康之變的推動劑卻也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連年的歲幣,俯首稱臣,已經使大宋的顏面丟的精光,看似繁榮的背後是掩飾不住的泡沫經濟,與曇花幻夢。

    更讓人唏噓的是在面對王國的風險之中徽宗為了不讓自己做亡國之君背千古罵名竟急急忙忙的傳位於太子趙桓。

  • 10 # 君臨天下1969

    垂召之童,旦習鼓舞,半白之老,不識干戈,長期的和平環境,使文恬武嬉,吏治腐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使大批社會精英,通過考場,奪得功名富貴,而不是戰場,拿頭臚換富貴。使得整個社會重文輕武,一遇狼煙起,干戈動,整個民族束手無策,最後王朝到了末日,享樂成風,男人學趙吉,都做高富帥,女人都想做李師師,傍大款。禮崩樂壞,國焉能不亡。

  • 11 # 走路打把傘

    “靖康之恥”,說白了,就是宋徽宗在小人的蠱惑下自己在找死!中國歷史上奸臣不少,可是像宋徽宗時代能吹響奸臣集結號的,還真是不多見!這個事件,參與者無非就這三家:宋朝、遼國和金國。當時,估計是搞藝術把宋徽宗的腦子給搞壞了,他竟然想“聯金伐遼”,一舉把遼國給滅了!然後,和已經非常強大的金國做好朋友。這就是整個“靖康之恥”事件的源頭。終於,遼國被滅了。金國自此沒有了北方的制衡因素,膽子驟增,徹底想要宋朝這條老命的時候開始了。不過,發動戰爭是需要找個藉口的;很快,這個藉口自己就來了,這就是“張覺之變”!於是,金兵分兩次大舉南下,嚇得宋徽宗連皇位也丫的不要了,趕緊丟給宋欽宗,讓兒子頂了上去。哪知道,宋徽宗這個兒子和他也差不了多少,竟然靠道士做法保城!結果,靖康元年,城破了,爺倆兒和宗室的人在幾個月後被押往北方囚禁。據記載說,剛開始共有3000多人的宗室隊伍,等到達燕京後,只剩下1000多人了,史稱“靖康之變”。

  • 12 # 123貴地瓜

    這要從宋朝的國家性格談起,宋朝起於唐未五代的群雄四起,戰火硝煙之中,當時有一句流行語“皇帝耳,兵強馬壯者可為之”,軍事戰爭中你伐我討,遭災受難的是渴望和平條件下男耕女織子讀書的普通老百姓,民眾對久戰混亂已厭惡至極,

    俗話說:順民心者昌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輕武,發展農商,讓民眾長期休養生息,以穩定自己統治乃世萬世而襲的基本國策,他的為君之道可以理解,也許他怕擁有軍權的將領坐大出演自已上位的翻版戲,從此軍事力量在國家生態中已經失去了優先發展權,讓位於農業和工商業,文臣在地位權力待遇各方面也優越於武將,宋朝後繼之君也基本遵循祖制,重文輕武,國家富而不強,每遇戰事,朝廷總是以錢糧換和平,給對方歲幣讓其罷戰稱臣,大宋面子上好看了,卻吃的是實實在在的虧,而且大宋這一無奈之舉屢試屢爽,直到靖康之恥,才發覺北方狄夷是一群永遠喂不飽的惡狼。

    大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對於治內比較成功,對於攘外卻捉襟見肘,被遼,金,西夏,蒙古追著打,直到零丁洋上文天祥的嘆息為止。我們做為華夏後繼之人,該反思些什麼呢,富民強國,只有經濟富足還不夠,強大的軍事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綜合國力的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全面考量,各項事業均衡共進才是王道。

  • 13 # 摸頭仔

    1.靖康之變是什麼?

    北宋宣和七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金軍撤退後,逃到揚州的太上皇宋徽宗回鸞。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脅迫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2.靖康之變的原因?

    個人認為應該分為遠中近三個原因,自近由遠敘述如下:

    近的是:金軍撤退後,宋欽宗為了讓金人撤退,許諾的金錢實在太巨大了,宋朝很難完全兌現。另外,此次只是滿足一路圍城的二太子斡離不的要求,另一路被阻太原的粘罕沒有得到實惠,下一次的金人進攻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宋金雙方協議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出現了執行難的問題,宋欽宗發現要防範金軍下一次入侵就必須佔有三鎮,否則下一次宋朝必然抵擋不住。其根本原因就是宋欽宗被圍城金軍嚇破了膽,答應了根本不可能執行的條件,所以只好反悔了。宋朝這邊一反悔,變藉故向三鎮下達抵抗詔書,並試圖招降金軍遼國降將耶律餘睹,金人認為宋欽宗比宋徽宗更不靠譜,言而無信,遂于靖康元年八月,發出問罪書,兵分兩路,想南方宋朝進攻。

    中的是:宋徽宗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與金朝簽訂“海上之盟”,締結盟約之後,北宋出兵燕雲。但由於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今北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佔。宣和五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約的,但是宋朝為了營平灤三州,在實力不夠強大之下,背信棄約。同時在處理義勝軍郭藥師上自亂陣腳,逼著郭藥師投降金朝,此消彼長間,金朝下定攻宋決心。粘罕一路因為太原被阻,斡離不在郭藥師幫助下長途奔襲,直奔汴京。宋徽宗下罪己詔後,將皇位傳宋欽宗,南逃揚州。靖康元年正月初八,金軍來到汴京城外。宋徽宗後期迷戀建築藝術,建艮嶽,空耗民力,廢軍備,四十二年不知兵(不是說一點都沒打仗),都是靖康之變的重要原因。

    遠的是:宋仁宗時代,在社會繁榮的背後,隱患已經出現。首先是“三冗”問題開始突出,仁宗寶元時期,接受俸祿的宗室、官僚為15443人,兵員125.9萬人,軍事開支佔稅賦收入中絹帛、糧、草的80%以上,佔錢也達四分之一多。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正常的官僚制度上,加上許多副屬性的監管措施,防止官員擅權,導致財權、軍事、行政權力也各個分離,由於複雜的協調機構,導致宋朝的募兵制還不如唐朝府兵制,錢花得多,卻總是吃敗仗。宋仁宗時屢屢被小小的西夏打敗就是明證,虧了西夏體量小,要不靖康之難很有可能提前到仁宗朝。

    靖康之難對漢人是一場災難,但是在整個靖康前後,北宋王朝在道德標準上其實比不上視之為蠻夷的金人,屢屢背信棄約,常做反覆小人,自高自大,不識時務,應該說靖康之難是一場免不了的災難,只是苦了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以後打球技術能不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