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4
回覆列表
  • 1 # 風光藝境

    蒙古族源自東胡。

    蒙古人的族源頗存爭議,說法不一,主要有東胡說、突厥說、匈奴說、吐蕃說、白狄說等說法。以上諸說,雖各有所據,但多數學者認為東胡說最具說服力,因而贊同蒙古族源於東胡說。

    蒙古族主體源於東胡族系中的室韋部,在其形成發展過程的,又融入了少部分的突厥、回鶻、党項等族的成分。

    公元六——七世紀,即南北朝末、隋唐前期,室韋諸部分佈遊牧於契丹之北、靺鞨以西、突厥之東,約當今洮兒河以北,東起嫩江,西至呼倫貝爾這一廣大地區內。其中有一稱作蒙兀室韋的部落,居住於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一帶。蒙兀室韋西鄰突厥,突厥將室韋諸部稱作達怛,後來達怛(又衍變為韃靼)便成了蒙古諸部的泛稱。

    唐初,稱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突厥逐漸衰落,並於630年被大唐攻滅。強鄰的滅亡給東面室韋諸部的發展帶來契機,漸漸便有部分室韋人西遷進入了蒙古高原。

    最先西遷的室韋人,被曾一度復興的後突厥汗國稱作“九姓韃靼”。八世紀中葉,崛起的回鶻滅掉後突厥,建立回鶻汗國,控制漠北近一個世紀。840年,回鶻汗國被西北的黠戛斯攻滅,其“種族散離”,餘部分為四支各奔東西了,如此一來,蒙古高原一時間出現了權力真空,處於沒有霸主的自由狀態。於是眾多室韋部落陸續西遷至蒙古高原。生活在額爾古納河下游以東、大興安嶺北端的蒙兀室韋,大約也在這前後西徙至斡難河(卾嫩河)、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和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大肯特山)一帶,成為蒙古族的先世。

    進入蒙古高原後,蒙古逐漸分為迭兒列斤、尼魯溫兩大支,繁衍為許多部落。金代,各部趨向聯合,稱合木黑蒙古(意為一切蒙古人之部落),推舉葛不律汗、鹹補海汗等為首領。1206年,成吉思汗兼併蒙古高原各部,稱汗建國,號稱為“大蒙古國”。於是凡屬蒙古語族的其他部落,如札剌亦兒、塔塔兒、蔑裡乞、斡亦剌亦皆以蒙古人自居。自是,“蒙古”一詞,便以蒙古人自稱而盛行於世。

    東胡——室韋——蒙兀室韋(韃靼)——蒙古,這就是蒙古族的族源鏈;所以,細究起來,蒙古人應是東胡族的後裔。

  • 2 # 阿中說文史

    基於目前的文獻與考古資料分析,蒙古人可能是匈奴的遠親,兩者無論在血緣還是文化上都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

    在13世紀以後興起的蒙古人,其主要構成型別是也是“北亞蒙古人種”,這與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種一致,而匈奴人在消亡後,一部分融入了漢族,一部分選擇西遷,還有一部分融入了鮮卑,因此,匈奴人——鮮卑人——蒙古人,三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血緣傳承關係。

    二、語言的相似性

    匈奴的語言由於歷史太過久遠,一直是一個頗為難解的謎題,不過,隨著近年研究工作的深入,有學者從歷代文獻中彙總出將近700個匈奴詞彙,經分析後,認為它與阿爾泰蒙古語及阿爾泰突厥語都有相似之處。

    對於這一點的解釋是,在匈奴建立的初期,阿爾泰系語言應該還沒分離出突厥、蒙古等不同語系,所以,匈奴人所講的語言與後世幾大分支都存在共同點合情合理,因此,匈奴人與蒙古人在語言上應該也存在傳承關係。

    三、軍政體制與文化習俗的相似性

    匈奴與蒙古的軍政體制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匈奴有“萬騎長”、“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等職位,蒙古也有類似的“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的官職;

    娛樂活動上,匈奴人流行賽馬、摔跤和鬥駱駝,蒙古人也喜歡賽馬、摔跤和射箭,在戈壁荒漠上也流行賽駱駝。

    總而言之,匈奴人,無論人種,還是文化、語言,與蒙古人都存在很多相同點,當然,有人也會反駁說,在古代中國眾多的遊牧民族中,由於歷史等複雜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相通之處。確實如此,但是,從匈奴最後的三種去向上看,他們在中國境內必定留有相當數量的後裔,蒙古人即使一開始是外來民族,當他們到達中國以後,必定會與這些匈奴後裔產生交流與融合,所以,兩者之間的關係至少也能算作是遠親。

  • 3 # 仁者厚德載物

    蒙古人是匈奴的一部分東胡的後裔,也就是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

    匈奴,是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夏后氏,為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稱,夏王朝末代王夏桀死後,夏桀之子薰育把夏桀之眾妾據為己用,便躲避到北蠻荒漠之地,世代繁衍,這就是是匈奴的由來。

    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直到漢元帝將絕代佳人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就是為了穩定邊疆安寧。

    到了後期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漢朝趁機將北匈奴打跑到中亞。

    南匈奴歸順漢朝,被安置在今天的甘肅慶陽、寧夏、山西、陝西、河北省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等漠南一帶。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這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

    匈奴是蒙古的前身,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而匈奴東部部落烏桓、鮮卑被稱為“東胡”,匈奴以西的西域綠洲民族被稱為“西胡”。所以說匈奴也就是蒙古族的祖先。

  • 4 # 魚尾煮酒

    蒙古據記載出於唐代東北少數民族室韋。而室韋根據歷史記載網上追溯,屬於東胡系。東胡系早期包括東胡、肅慎、鮮卑這些。所以蒙古人算是東胡鮮卑的後裔。

    而匈奴,屬於犬戎西戎系統。犬戎西戎系統,活動範圍,不在中國東北,而在正北或西北,像匈奴柔然突厥都屬於這一體系。

    早期中國北方邊患主要來自於西北西戎犬戎系統,像匈奴突厥。西周亡於犬戎,西晉亡於南匈奴。這是因為早期上古中古時代北方氣候溫暖,北方西北草原環境承載力更高,能支援強勢草原遊牧帝國崛起。而當時東北方向還是沼澤遍佈,氣候溼潤,北方遊牧開發能力低下,不足以開發沼澤,因而東北系漁獵民族尚未崛起。

    中古後,北方氣候轉寒,便乾冷,不適合承載那麼多人口了。而隨著北方遊牧生產技術進步,東北森林沼澤大規模開發,加上氣候溼潤,能養活更多人口,承載更多生產力,因而東北系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洲開始崛起。西北方向就不行了。

  • 5 # 大白白野

    蒙古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

    匈奴人是戰國秦漢之際生活在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冒頓單于統治時強大起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沉重軍事打擊。東漢時期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親漢,內附,逐漸漢化了。北匈奴在東漢王朝打擊下西遷去歐洲。

    匈奴族退出北方草原後,鮮卑、柔然等族又佔據草原。

    鮮卑等族在北方草原退出後,突厥等又進入北方草原。

    隋唐時期突厥族分裂為西突厥和東突厥,東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等將領消滅,西突厥被唐高宗李治派蘇定方等將領消滅。

    突厥在北方草原潰散後,這裡成為真空地帶,又有不少部落湧入這裡,有塔塔爾人、蒙古族等進入北方草原,各部族互相爭鬥,最終蒙古族統一草原,蒙古族屬於東胡一支蒙兀室韋。

    蒙古族能統一跟傑出首領鐵木真有關。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

  • 6 # 九句下半

    概述:——突厥是曾經活躍在中亞和蒙古高原地區部落或民族總稱。突厥一詞於公元540年出現在中國史冊。史書所說不一,有鹹海、漠北索國、漢地平涼、阿爾泰山等說法。總體說方向偏西,中亞地區。

    突厥集團強大後所統治下的人員構成主要是遊牧民族,但是分佈廣泛,突厥最初是鐵勒部落人。

    ——蒙古族是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各部落,才形成蒙古族。

    成吉思汗出身乞顏部,後又聯合乃蠻、克烈、蔑兒乞、塔塔兒等部落。

    《蒙古祕史》和《史記》記載,蒙古部最初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小部落,被突厥人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為了逃避敵人,他們逃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息繁衍。經歷400多年,部落壯大,分出若干氏族部落。蒙古族起源在北方。

    總結:在種族出現之前,大家以部落區分,

    突厥人曾經統治眾多遊牧部落,征服過蒙古部落。

    雖然都是遊牧部落,他們有著血海深仇,蒙古人生活區域被突厥覆蓋或者統治,但蒙古人不是突厥人。

    所以——突厥人是突厥人,蒙古人是蒙古人,蒙古族在形成之前也不是突厥人。

  • 7 # 貪戀長安韻

    在中國古代的北方草原上,居住著的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眾多的民族,所謂匈奴、突厥……蒙古等,不過是作為一個民族成了草原眾多民族的“統治者”而已,一個政權的名稱罷了。而若僅憑“蒼狼白鹿”圖騰就斷定古代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為延續世系,實在是太偏面。更何況,蒙古人“蒼狼白鹿”圖騰與匈奴人的“蒼狼白鹿”圖騰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匈奴國末期被自然災害、內鬥折磨得逐漸衰弱,此時四周長期受匈奴欺負的鮮卑、漢朝、烏孫、丁零熱火朝天的進行反攻清算,鮮卑成為攻擊匈奴的主力。由於鮮卑和其他民族的長年進逼,加上內亂不斷災荒不絕,北匈奴被迫敗退到燕然山和阿爾泰山地帶。奄奄一息的北匈奴又屢屢慘敗,最後由鮮卑在匈奴國的原有淨土上建立了強大的鮮卑國,60萬匈奴人融入鮮卑,另有一部分匈奴西遷。

    古代北亞遊牧民族的領土從東亞延伸到中亞、西亞,甚至一度延伸到歐洲。在這樣一個橫跨洲際的國家裡,自然是什麼人種都有(參考今天的俄羅斯),各人種之間混血也是再普通不過的事。現在有不少人爭論匈奴、突厥到底是蒙古人種還是高加索人種,這個命題本身就是愚蠢的。事實是兩種人種都有,蒙古人種為主,高加人種為副。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的統治階層都是蒙古人種,如阿史那、塞爾柱家族都是典型的蒙古人種。

    突厥也是蒙古人種,高加索相貌是後來混入。所謂遊牧民族,就是到處遊蕩的放牧,今年在中國長城腳下放牧,過幾年草場鬧自然災害或疫情時,就可能轉場去中亞草原了,再過十年中亞草原再鬧災,可能就轉場去東歐草原了,一路掠奪人口,可能一個突厥男人在中亞掠奪了一個波斯女人生一個混血兒子,十年後他的兒子又在東歐掠奪了一個俄羅斯女人生個孫子,結果一家人蒙古人種、歐亞混血、歐洲人都有了。接觸過蒙古人的朋友應該會知道,現在仍然存在著一些天生黃頭髮的蒙古人,以及藍、綠色眼睛的蒙古人,被稱為“色目蒙古”。

    成吉思汗時代是不存在“蒙古”這個民族的,當時只有蒙古部和之後蒙古國,成吉思汗本人是個突厥人,屬突厥的蒙古部,成吉思汗從來也不知道有個民族叫“蒙古民族”,因為蒙古民族形成是他死後的事。帖木兒時代,蒙古民族剛剛形成,而突厥西遷也沒多長時間,那個時代的突厥人與蒙古人的關係,就像今日的新加坡人和中中國人的關係,屬於親屬的關係。

      先有成吉思汗統一北亞草原突厥各部,建立蒙古國,蒙古國民開始自稱蒙古人,時間久了在共同的蒙古人認同下,才逐步誕生髮展固定下來了蒙古文明(含服飾文字宗教)等,蒙古民族才誕生,這個先後順序要知道。成吉思汗西征,滅南宋的所謂蒙古人,準確定義是:蒙古國的人,而不是蒙古民族,因為那個時代蒙古國剛誕生,蒙古民族尚在形成初期,還沒有擺脫突厥的概念。所以元帝國時代從中亞大量引進自己的伊斯蘭化的突厥親戚色目人來華一起統治中中國人。

    考古學家在諾因烏拉匈奴墓葬中發現了“蒼狼白鹿”圖騰。而《蒙古祕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蒼狼)和妻子豁埃馬蘭勒(白鹿)一同過騰汲思海(貝加爾湖)來至斡難河源頭的布林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因此,有人就說,古代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為延續世系。

    不能因為“蒼狼白鹿”就說匈奴人和蒙古人為延續世系。更何況,蒙古人的“蒼狼白鹿”與匈奴人的“蒼狼白鹿”是有不同的。

    蒙古人的“蒼狼白鹿”是這樣的:遠古時,蒙古部落與其他突厥部落發生戰爭。蒙古部落被他部所滅,僅倖存兩男兩女,逃到名為額爾古涅昆的山中。後來子孫繁衍,分為許多支,山谷狹小不能容納,因而移居草原。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孛兒貼赤那(意為蒼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馬闌勒(意為白鹿),他們率領本部落的人遷到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居住。

    在這裡,人們不難看到,蒙古人的“蒼狼白鹿”其實就是兩個人。《史集》的記載也是這樣的:“大約距今二千年前,古昔即被稱為蒙古的部落,與其他突厥部落發生了糾紛,終於訴之戰爭……活下來的只有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所有蒙古部落都起源於逃進額爾古涅·昆的那兩個人的氏族。而孛兒帖赤那(意為蒼狼)則是那兩個人後裔中一些部落的首領”。

    然而,匈奴人的“蒼狼白鹿”是誰或者說是什麼?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這麼一說,最早的蒙古人並不是有著相同族源的一個民族,而是由很多說不清來源但操蒙古語(有一些還操突厥語)的部落組成的。像我們今天知道的“克烈部”、“乃蠻部”(操突厥語)以及“篾兒乞部”和我們前面說到的“塔塔爾部”,這些部族之間經常發動戰爭,再加上後來的遼、金王朝不斷用兵北方,讓草原各族人民承受了巨大的苦難。

    塔塔爾人最初看不起蒙古人,還和他們有仇。成吉思汗就成長在草原上這麼一個你爭我奪、你死我活的動盪年代,他先是投靠了“克烈部”,並在“克烈部”王罕的支援下,擊敗“篾兒乞部”被選為那裡的可汗。金人出兵“塔塔爾部”時,成吉思汗看到了復仇和削弱“塔塔爾部”的大好時機,與金軍一起大敗“塔塔爾部”,被封后實力大增。隨後,又擊敗“克烈部”和“乃蠻部”成為草原的霸主。草原上的很多部落也因此成為“蒙古”的屬部,“蒙古”成了他們的總名,他們因此成了統一的蒙古民族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這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的北方草原上,居住著的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眾多的民族,所謂匈奴、突厥……蒙古等,不過是作為一個民族成了草原眾多民族的“統治者”而已,一個政權的名稱罷了。

  • 8 # 龍豹雞

    蒙古人的血統很複雜,甚至有來自裡海北岸的奧塞梯人成分,當然不排除有匈奴成分,但匈奴成分很不重要,蒙古的主要源頭是室韋,還混雜了大量的突厥語民族。

    室韋是鮮卑的一支,也是最落後最偏遠的一支鮮卑人。在唐末遷居蒙古草原之前,室韋人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嫩江流域,時聚時散,東鄰黑龍江流域的黑水靺鞨,西鄰蒙古高原的突厥、鐵勒諸部,南鄰遼河流域的契丹。室韋人以漁獵為活,也有非常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唐朝時期,他們多次斷斷續續的來向唐朝朝貢,但並未引起特別的關注。室韋人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唐朝時期分為二十多個部落,其中最強盛的是在大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東的塞曷支部。這些部落不相統屬,所以室韋人雖然彪悍,但室韋民族的戰鬥力很弱。其中,特別需要提及一個在當時並不突出的室韋部落,但他們的後代將大放異彩,他們分佈在小興安嶺以北、黑龍江南岸,《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新唐書》稱之為蒙瓦部,這就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

    840年前後,統治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瓦解,回鶻人大部分南下尋求唐朝保護,少部分西遷,剩下一點殘存於蒙古高原。這樣,大草原就空了出來,於是室韋諸部瞅準機會,大舉西遷,進入蒙古高原的東半拉。從此以後,他們逐漸被稱為“韃靼”,原因估計是因為其中的塔塔爾部實力過於強大,於是整個室韋諸部被韃靼代表了。此後一段時間,中原陷入五代十國,無暇關照草原諸部,韃靼人在草原上站穩了腳跟。其中的蒙兀室韋也溯黑龍江而上,當時的黑龍江叫做望建河,蒙兀室韋從黑龍江中游來到黑龍江上游源頭附近,即三河源頭,土拉河、克魯倫河、鄂嫩河源頭均在這附近。

    此後數百年,蒙古草原處在契丹和金國的管理之下,最初的部落不斷分化瓦解,新的部落不斷重組再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前夜,蒙古草原東部都是室韋人的後代,有蒙古部、塔塔爾部、蔑兒乞部、弘吉剌部、山只昆部、合達斤部等等,各部下面又細分成很多小部落,小部落又包括眾多氏族。這是蒙古高原東部的情況。

    在西部,還有留在草原上的多個突厥、鐵勒部落,與室韋人共存共榮、相愛相殺,他們也被包括在韃靼人的大概念之中。甚至於今後很長時間內,突厥語部落是才是韃靼中的主導者,室韋部落因為發展落後而淪為參與者。這時的韃靼,依據文明程度,分為生韃靼(黑韃靼)和熟韃靼(白韃靼),生韃靼以落後的室韋人為主,信原始的薩滿教,熟韃靼以突厥語部落為主,信景教,即基督教聶斯托裡派。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這樣的突厥部落主要有克烈部、乃蠻部和汪古部,他們都信奉景教。

    另外,在蒙古高原以北,向西伯利亞過度的山地、沼澤地帶,還有大量的突厥語部落,包括黠戛斯、斡亦剌惕、禿麻惕、布里亞惕、拔野古、多攬葛等幾十個部落,他們都與原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關係密切,被統稱為林木中百姓。

    就這樣,到了13世紀初,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族的鐵木真統一了上述所有室韋、突厥部落,被尊為成吉思汗。上述這些部落,除黠戛斯外,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即所謂蒙古族。蒙古族的血統以室韋人為主,混有突厥血統。

    其實,鐵木真統一草原的時候,克烈、乃蠻、汪古等突厥諸部的發展程度遠高於室韋諸部,人口也要多得多,之所以說蒙古族血統以室韋為主,以突厥為輔,是因為大部分突厥人沒有融入當代的蒙古族,他們融入了當代的哈薩克族。這就是蒙古西征帶來的問題了,13世紀前60年,三代蒙古人先後三次西征,大量的突厥語部落跟著西征並永遠留在了西征路上,沒有返回蒙古高原。日後,滄海桑田,這些突厥部落逐漸成了哈薩克族的主流,包括克烈、乃蠻、汪古,都是哈薩克族的大部落。同時,西征的蒙古也從西方帶回來不少其他種族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也融進了蒙古族,比如阿速特部,他們是奄蔡人的後代,來自裡海北岸的亞歐交界處,在今日的歐洲,他們叫奧塞梯人,生活在高加索山脈,明初一度控制蒙古大權的阿魯臺就是奧塞梯人。

    留在蒙古草原和南下征服中國又被趕回來的蒙古人,到了明朝,又發生許多次分化瓦解,分成了蒙古和衛拉特蒙古。所謂衛拉特蒙古,主要就是上面說到的林木中百姓中的斡亦剌惕發展而來的,明朝稱之為瓦剌。後來,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瓦剌西遷到了新疆,旗下的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各自發展,最後基本都在滿清和沙俄的剿殺下所剩無幾了。而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最終發展成了今日的主流蒙古族,包括內蒙古、外蒙古、東北的大多數蒙古族和新疆的察哈爾蒙古族。

    所以說,蒙古族血統混雜的很嚴重,但從文化上講,室韋血統是主流,突厥血統是輔助,而匈奴血統很不明顯。

  • 9 # 來取笑

    夏末(約公元前1500年),帝嚳封在大鬆國(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子契十四世孫成湯,聯合有莘氏部落結為商族,自范陽起兵揮師南進,並由山東發動滅夏之戰,一連滅亡了顧葛、豕韋、昆吾等多個較大的夏方國部落,在江淮一帶大獲全勝,並捉獲了夏後姒桀,將其流放南巢。其幼子淳維等夏貴族及宗親,在豕韋的彭老氏部族掩護下,紛紛逃往西北涇渭流域的彭、盧、羌、髳等夏遺民方國及邳人、姺人等親夏部落……後來,在商朝“高宗伐鬼方”的打擊下,彭、盧、豕韋、昆吾等夏方國,以及曾經的“牧野八師”等夏遺軍民才終歸於破滅,並淪為“五戎(彭盧戎、義渠戎、鬱郅戎、烏氏戎、朐衍戎)”也即後來的匈奴各部……

    周初(公元前1066年),殷商原太師箕子胥餘(紂王之叔),因不願降周稱臣,在他帶領下,亡國的大部分殷商軍民紛紛離開中原,自願遷去東北的蠻荒之地。受箕子影響,東北的殷商方國及東夷部落不但未參與抗周,也未參與武庚叛亂,所以,孤竹、箕仲及鮮虞氏等殷商貴族得以保全。當箕子在東北開疆拓土,興家立業後,朝廷追封箕子為北韓方國國君,同時,按西周朝覲(服事)的“月祀、時享、歲貢、終王”禮制,允許箕子及其北遷的各殷商貴族選擇“戎翟荒服”的“終王”規格。隨著時間的流逝,殷商遺民與中原互動聯絡的減弱,不但箕子北韓地位由“箕侯”降為“箕伯”,東北地區也由準華夏國家逐步下降為蠻夷戎狄之國,統統被秦人稱為東胡……

    漢初(公元前208年),北方的東胡和匈奴諸部族發展壯大起來,其中,匈奴在冒頓攣鞮氏單于帶領下,趁東胡的有熊氏與北殷氏(魏晉時的烏桓、鮮卑)不和,向商都、釜山(今烏蘭察布)及草原大舉進攻,東胡只得退回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此後一百多年裡,科爾沁和呼倫貝爾草原被被匈奴統治……

    東漢初年(公元85年),隨著北匈奴的勢力衰耗,聚居科爾沁的鮮卑(北殷氏後裔)人開始連年出兵攻擊擄掠北匈奴。公元91年,奉東漢大將竇憲釗旨,與烏桓(有熊氏後裔)、南匈奴組成胡漢聯軍,打敗並將北匈奴貴族逐往西域後,鮮卑趁勢佔領孒漠北,因戰爭中俘獲了十多萬匈奴人口及牲畜等,便又開始在北方發起民族兼併及融合而強盛起來……

    西晉末年(公元268年),鮮卑分支拓跋氏的首領拓跋力微(後來的大魏始祖),捉獲一豕韋氏族姓包爾,名木骨閭的王子為奴。木骨閭驍勇善戰而被赦為平民,又因屢立戰功而被升為百戶。公元307年,木骨閭與其部眾因“坐後期罪而亡匿”,且又集合逃亡者萬餘人一同潛回陰山,並匯合了山北紇突鄰部,鐵弗匈奴劉衛辰部以“柔然”自稱。木骨閭卒,其子孫引以為氏,而且不斷兼併掠奪其他部落,擁有了廣大部眾、聚落和財富,成為當時的世襲貴族 以及後來蒙古國的先人。公元402年,柔然進入奴隸制時期,史稱柔然汗國……

    北齊初年(公元551年),柔然汗國鍛奴(平涼雜胡)部造反,先後糾集周圍鐵勒部落數萬人眾,建立部落聯盟,號稱突厥並大敗柔然汗國。公元552年至555年,突厥部日益強大,其首領土門(伊利可汗)又聯合高車,再次發兵攻擊柔然,柔然可汗自殺,其王室一部分逃至北齊,一部分投奔西魏。然而,在突厥使者的威逼下,投奔中原的柔然軍民又被交還突厥,配其王公家為奴為婢。留在漠北的柔然餘部逐漸融入了突厥、契丹部落……

    唐初(公元630年至“安史之亂”),頡利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設被俘,突厥亡。在突厥由盛而衰期間,原柔然除最初反叛的阿史那本部外,柔然本部(木骨閭部)、東胡(鮮卑、女真)部、北匈奴餘部、吐谷渾部及敕勒部和高辛氏漢人等,大多融合為蒙古語族;鐵勒部、高車部、回鶻部及其西域諸胡部,大多融合為突厥語族,但其中有的部落,如回鶻、塔塔爾(今韃靼)等氏族,因被成吉思汗征服而納入蒙古……

    蒙古人之所以認定匈奴為其先祖,是因為匈奴確曾在兩千二百多年前統一了東胡。殊不知,他們與東胡諸族中的室韋(黃種人)血緣更近……

    所謂證據如:蒙古人“日弋獵禽獸,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貴少賤老……妻後母、包寡嫂,盛行收繼婚”等習俗、規制、法令與匈奴無異;蒙古人“其俗多祀,且以女人為尊為巫,好祭天、祭告鬼神祈福禳災……偏發左衽,衣袖袍,長褲著靴……東面為貴以敬日之所出”等習俗、規制、法令也都與匈奴乃至古華夏無異

  • 10 # 圖文繪歷史

    頭曼城,匈奴都城,在今天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圖為頭曼城遺址。突厥人的祖山,杭愛山,位於今天的蒙古國中部,海拔3000米。喀喇和林,蒙古二代汗窩闊臺所建的首都,圖為喀喇和林遺址。

    而在呼倫池和阿爾渾河流域,當年被突厥統領的部落,有一支叫蒙瓦的在12世紀崛起,他們起初稱為蠕蠕人,在突厥失勢後迅速崛起,處於突厥各部落爭奪中脫穎而出,這一地域就是後來的蒙古人。所以匈奴、突厥、蒙古,可能早先只是北方一個很小的部落甚至一個家庭,在統稱為戎狄的商周時代,小單位匈奴崛起然後統治北方,突厥的先祖只是被統治的一員,幾百年後匈奴瓦解融合,突厥興起統領北方,蒙古的先祖也是被統治的一員,百年後突厥消亡,蒙古崛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生活破敗不堪,身邊所有人都離你而去的時候,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