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犁街訪

    所有你認為夠客觀的評價,實際上都帶有強烈的自我主觀意識。

    只是,我們會認為我們夠客觀而已。

    因為,我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也好,評判也罷。

    都帶有從小以來我們的環境,教育,以及隨之帶來的知識程度以及包含自己的個人經歷在內的主觀評價。

    這是一些東西的綜合,才組成了一個我們所認為的我的全部意識。

    換句話說,這些東西就是一個全部的你認為的你。

    去除所有這些意識,我們所有的就只是一個無而已。

  • 2 # 藍色海岸線1121

    這你得去問他/她說了,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您說的問題。沒必要去琢磨吧? 不喜歡某種性格,或某種思維方式的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可以了。畢竟人無完人,您也一定有某些“特質”,不招某些人待見,有什麼關係呢? 差異的存在是正常的,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沒什麼。

  • 3 # 小樂故事匯

    我覺得人無法用中立客觀的角度評價一件事物是因為人是有私心的。無論一個人有多麼的公正,當遇到某件事時,天平就會自動的向他認為對的一方傾斜。如果有利益關係,那麼偏向的一邊就是對自己有利的一邊。如果是一個旁觀者,那麼就會偏向自己主觀認為的一方。

    在工作中,我很能體會到這一點,假如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領導當然會喜歡你,提拔你。但是,當你和一個與領導關係好的人,領導當然心裡偏向和他有關係的人。

    所以,我覺得是人的主觀意識主導了人的思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後期想要改變這種初期的判斷,一般都是很難的。沒有人覺得自己的判斷是不對的。因此,人無法用中立客觀的角度評價一件事物。

  • 4 # 聽風看景走萬里

    說到底人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群居者,離開群體就成了孤獨者。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相對孤獨的圈子裡,離開這個圈子就會進入另一個圈子,如果一個人離開這個圈子又不入別的圈子,就會從孤獨走向憂鬱,並開始偏激,開始了孤獨求敗的歷程,最後往往是自我封閉或毀滅。(這些圈子各式各樣:工作圈、生活圈、親情圈、事業圈)此外,一個人的看事物的角度,還和生長環境,受教育程度,階層地位,學術、事業成敗,自己認可的價值觀,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都有影響,我們常說西方的偏見和傲慢是邪惡的,可他們認為是正義的,跟本原因是西方主導現代工業文明,管理著世界治理體系,而發展中國家更多公知是以得到西方話語權讚賞為榮的。

    如果一個人知識淵博,孤獨求敗,憤世嫉俗,嫉惡如仇,還要內心無比強大,還要有基本的物資生活供給,那他就會成為一個智者或哲學家。古代的孔子、孟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西方的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尼采、叔本華,馬克思都是這樣發展出一個深刻影響世界的學說。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有爭鬥有戰爭,也可以和平相處,他們都是脫胎於基督教文明,什葉派和遜尼派鬥爭了一千年,也可以和平相處因為都是伊斯蘭教。但是讓基督教、伊斯蘭教高度認可有很高的難度,從羅馬帝國的鐵十字戰爭到穆斯林的聖戰,還有學者赫塞爾廷《文明之間的戰爭》闡述,都預試世界的危機。各文明之間只能鬥而不破,求同存異維持世界和平。

    再說點生活的列子:一群炒房者和普羅大眾對房產稅的看法是很難統一的,企業家和打工者對五險一金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民營企業家和國企領導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也是天差地別的,支援他們各自的學者意見也是千差萬別的,大家說中立怎麼產生。

    再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有一個朋友原來是一個國企的技術人員,90年代有一個留職停薪政策,他和當時的鄉鎮企業合作辦了一個廠,經過20年的打拼慢慢發展起來,孩子在英國留學後工作,日子過的很是滋潤。有一次請幾個朋友吃飯,對技術人員跳槽深惡痛絕,問他何出此言?原來是一個很倚重的技術能人在他那幹了3年走了,還去了同行業工作。他自認為在薪酬對那人不錯,這人不講良心。我問他技術人員走的理由是什麼?他長嘆一聲,說技術人員提出兩個整改方案都被他否決了,因為投入太高,風險大了,整個行業經濟都不是太景氣。而那個公司認可技術人員的技改方案已經要實施了,給他帶來很大壓力。一眾飯者都指責這技術人員過河撤橋,我說不進則退不是你20多年的奮鬥的經驗嗎?你是老闆追求利潤,他現階段不可能做老闆,只能追求薪酬和行業知名度想做技術專家,不是各取所得嗎?眾人呃然,都說我觀點不和喝酒不說了。我再問,當年沒有國企給你停職留新保底,你有勇氣出來創業嗎?這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他哈哈一笑,說你是三觀和別人不同啊!另類啊!飯局草草了事,不歡而散。同飯者指責我酒喝多了亂說話,影響大家心情。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佔在中間立場說話多難,有時候是要付出代價的。

  • 5 # 旅之想夢

    一.見識淺。有些人知識面狹窄,人生閱歷有限,難以客觀地全面地看待一件事物。

    二.有沾親帶故的關係。如果中立客觀地評價一件事物,可能會讓親友失去一些利益。

    三.受感情影響。所謂愛烏及屋,人們普遍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有偏見,很難克服感情,中立客觀評價一件事物。

    四.受風俗習慣影響。例如西方許多國家不喜歡數字13,但是13的確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數字,並沒有什麼其他含義。

    五.對事物一知半解。如果我們對一件事物,不能全面地瞭解認識,就難以中立客觀地評價。

    六.語言表達習慣。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造成思維方式的不同,對世界看法的不同。也讓人難以中立客觀評價一件事物。

  • 6 # 秦瘦瘦

    我們一直都在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就是因為人無法在牽涉自身事情上保持十足的中立客觀的態度。

    因為每個人學時水平不同、所處的身份地位不同、個人思維習慣不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同,所以才會出現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立場不同。

    要想完全的保持中立客觀,繼續要有辯證的思維方法,也需要大無畏無私的個人精神,甚至還需要超脫事情之外的必要經濟基礎。

    再者,所謂的完全中立客觀的情況是不存在的,當你認為那是一種“中立客觀”時,你的這種“認為”本身就已經夾雜了你的個人立場和價值取向,你所認為的中立客觀,在他人看來,或許也會認為是你的一種“主觀”。

    所以,不必要去計較別人是否能夠保持一種你所認為的絕對的“中立客觀”立場去看待問題。

    能夠容忍和接受不同的意見看法並且吸取其經驗教訓,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種信仰叫大愛?人類社會為何難以團結在大愛的旗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