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島主說事

    一方面,蘇德戰爭是一場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從戰場環境來看,蘇聯出現重大傷亡在所難免。如果從蘇德兩國的兵員和軍事實力來講,德國雖然有裝甲閃擊戰的優勢,卻並不具備打贏這場戰爭的條件,就綜合實力來說,蘇聯反而佔了上風。這是因為,蘇聯是從老沙俄帝國手上接管新生政權的,對於歐洲歷史來說,沙俄的擴張歷史一點不比奧匈帝國差,但蘇聯為什麼傷亡那麼大呢?這與蘇軍和斯大林輕敵有關。當希特勒帶領德國從一戰陰影中重新崛起時,尤其是德軍頻頻挑戰英法底線,不斷擴張軍備和對西歐各國展開試探性進攻時,蘇聯是看在眼裡而且甚至想與德國一決高低,但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友好條約後,蘇軍和斯大林就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客觀上講,這是蘇軍從戰爭開始傷亡巨大和不斷後退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作為防禦和反攻一方,蘇聯付出重大傷亡在所難免。不管德軍的閃擊戰多麼厲害,蘇聯在戰爭初期採取的並不是防禦作戰而是直接反攻,這是斯大林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指揮上最大的失誤,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損失並不是失敗在兵力不足和武器裝備落後方面,而是指揮策略和對德軍戰略戰術不瞭解上面。到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蘇軍才從盲目反攻和輕敵狀態中緩過神來,但此時,蘇聯已經付出了西部邊境地區作戰、基輔包圍戰和列寧格勒戰役等重大的犧牲,可以說,這個階段是蘇聯付出代價最大的一個時期。

    從1942年夏季戰役開始,蘇軍調整了戰略戰術,不再追求把德軍攆出邊境,而是各個擊破摧毀德軍的有生力量和裝甲部隊,這個調整換來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和整個東線戰場的主動權易手,當然這一時期蘇聯軍民也是付出了超常的代價,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官兵的傷亡比例遠遠高過德軍,普通百姓的傷亡更是不計其數了。

    但僅從戰爭初期和戰略相持階段來判斷蘇德雙方的傷亡並不可取,1943年庫爾斯克坦克大戰展開以後,標誌著蘇軍全面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可以說,從這時起到蘇軍佔領柏林,蘇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代價,這是因為蘇軍不斷補充的新兵和新裝備基本上都沒經過多少磨鍊,與德軍單兵素質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這也是坊間傳聞蘇軍是以人海戰術打贏戰爭的重要原因。

    憑心而論,翻開蘇德戰爭歷史,幾乎每場戰役蘇軍的傷亡比例都比德軍大,這與兩軍作戰樣式和作戰目的不同有關,拿蘇軍進攻柏林來說,如果不是盟軍與蘇軍爭奪戰後話語權和佔領地權益,朱可夫也不會下血本在戰爭勝利到來之際,用犧牲幾十萬蘇軍的生命去打這場仗,因為德軍已經窮途末路了。但不付出這些生命,就不會搶在盟軍之前佔領柏林,這就是政治。

    從上面分析看出,一場戰爭並不能輕易用傷亡多少來衡量勝負,主要是蘇聯站在正義的一邊,又有盟軍作後盾,雖然有指揮和整體實力的關係,但把德意日軸心國打敗,既體現了蘇軍和斯大林打贏衛國戰爭的信心,也體現了蘇軍將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從這點講,因為有了這些將士們的奮不顧身,才有後來蘇聯的崛起和俄羅斯的今天。

  • 2 # 鍋蓋頭司令

    蘇聯傷亡巨大的原因有很多,在於蘇聯,也在於德國,當然,蘇聯傷亡巨大的原因蘇聯方面的原因更多,就類似於兵法所說的“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在德軍進攻前,蘇軍確實準備不足,德軍陸軍和空軍的實力太強大,確實可以算作蘇聯損失巨大的一個原因,前期無論是裝甲部隊、步兵和空中力量對決,蘇聯方面非常被動,疲於應付都應付不過來。德軍入侵的時候沒有什麼有效的抵抗手段,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傷亡數字增加。

    蘇聯紅軍在此前有過一次大清洗,這個諾門坎戰役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如果不是臨時抽調朱可夫過去,蘇蒙聯軍可能真的要被全殲了。五個蘇聯元帥,三個被處死,十五個一級集團軍的司令十五個被處死大半,指揮層就是換了一茬,其他級別的軍官空位都是從下面直接提上來的,指揮人數一下增加了好幾倍,都沒有對應層級的指揮能力。

    蘇聯紅軍前期損失巨大,進行了大量動員,很多前不久還是普通民眾或是軍校學員,沒經過多少正規軍事培訓直接就拉到戰場上了。民間力量如果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軍事訓練,組成小部隊,或者游擊隊作戰效果更好些,如果在戰場上和德軍的大叢集進行硬碰硬損失必然是巨大的。

    再有一點就是蘇聯的巨大傷亡究竟怎麼算,很多沒文化的鍵盤俠,都會說,你看德國、日本戰爭傷亡那麼少,說明別的國家一百比一,一千比一都打不過它們,可見它們戰鬥力多強。這明顯是偷換概念,二戰被侵略國家的傷亡總數有多大一部分是無辜民眾?殘害民眾不能算作戰果的,那隻能說侵略者殘忍。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是看著蘇聯二戰傷亡總數說的,殘害無辜那一部分,和蘇聯、德國兩軍、戰鬥力都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因為法西斯國家的殘忍。

  • 3 # 西風軍事

    戰爭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對於進攻蘇聯蓄謀已久。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令斯大林始料未及,他一直認為希特勒將會恪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入侵行動——“巴巴羅薩”行動。最初,斯大林一直竭盡全力地避免給德中國人創造任何入侵的藉口,以便爭取時間恢復和重組紅軍部隊。看到希特勒如此快速地撕毀蘇德之間的和平條約,一向剛愎自用的斯大林實在難以置信,因為直到希特勒進攻蘇聯的當天夜間,蘇聯方面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向德國輸送各種戰略物資。

    早在入侵之前的數個月裡,納粹德國空軍的飛機就一直不停地從蘇聯空軍基地的上空飛越,掌握了大量的軍事情報。隨著進攻的開始,他們在短短數天之內就將蘇聯空軍摧毀殆盡,取得了20世紀戰爭史上最為出色的戰果。當時,由於蘇聯空軍正在進行擴建,許多飛行團將他們的大批飛機停放在跑道上,這些擠在一起的飛機為敵人的進攻創造了最便利的條件,德軍往往只需一枚炸彈就可以摧毀一箇中隊的飛機。

    在貴族出身的陸軍元帥費多爾·馮·博克的指揮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由2個步兵集團軍和2個裝甲叢集組成。其中,2個裝甲叢集實質上是2個坦克集團軍,指揮官分別是霍斯和古德里安將軍。對於手下指揮著4個裝甲師的裝甲叢集司令官海因茨·古德里安而言,這段日子是他的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

    為了發起“巴巴羅薩”行動,納粹德國動員了包括19個裝甲師在內的150多個師,出動1945架德國飛機以及1000架僕從國飛機進行支援。他們面對的是300萬紅軍部隊以及部署在南部和遠東地區的加盟共和國的100萬紅軍部隊,其中,遠東地區的紅軍在剛剛結束的邊界衝突中擊敗了日本關東軍。至6月中旬攻擊發起前,德中國人已經儲備了數量驚人的燃料、彈藥和物資,足夠供應這支規模龐大的部隊向前推進600千米的需要。此外,從東普魯士到羅馬尼亞,有50多萬輛卡車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把這些補給品運送到前線需要的地方。在現代人看來,一個最令人難以置信且驚奇不已的統計數字就是馬匹的數量,有30萬匹馬參加了這場規模空前的軍事行動,並且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 4 # 榮華之武器堂

    紅軍坦克工事

    當時蘇聯總兵力5434729人,裝備火炮與迫擊炮110444門-邊境地區47167門(另高炮5393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5932輛-邊境地區5個軍區共有13981輛(新式1349輛),擁有飛機20810架(可使用17808架,新式1693架)-邊境地區擁有7009架(新式1360架),另遠端航空兵飛機1339架、海軍航空兵(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北方艦隊及平斯克和多瑙河區艦隊)飛機1445架

    蘇軍在戰前對各戰區、各兵種從戰略到戰術上都嚴重分散兵力的錯誤部署是導致蘇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伊系列殲擊機宣傳畫

    1941年夏被紅軍擊落的FW19戰鬥機

    顯然,如果蘇軍這樣部署兵力,那麼殲滅或者是重創南方南方集團軍群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在給對手予眾創周,蘇軍可以北上對德軍另外2個集團軍群實施各個擊破,同時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佔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軍早已是呈現敗相。憑藉蘇軍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話,德軍對蘇軍的任何進攻都將被挫敗。即便德國將在西歐的全部兵力調至東線,恐怕也無濟於事。因此,蘇軍大潰敗的發生早在蘇軍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後就已經埋下伏筆。綜上所述,蘇軍沒有將裝甲部隊進行戰術上的集中使用導致了蘇軍的全線敗退和反突擊的失敗,沒有在整體戰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軍則在中央戰區集中了相對較多的裝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戰區蘇軍主力的覆滅,從而導致了蘇軍戰爭初期的大潰敗。

    蘇軍防空軍夜間聚光燈

    勝敗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隊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勝,問題的關鍵是萬一遭到失敗,如何儲存力量,如何減少損失,如何吸取教訓與奮起。如果在蘇軍在發生大潰敗以後,能夠做到及時吸取教訓,改變部署和策略,則不失為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蘇軍當時應該將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飛機等儘可能調集到統一戰區,最好是德軍裝甲兵力和空軍力量都相對較弱的南方戰區與北方戰區,並配合大量的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在根據並立即結的雄厚成都決定是否需要將兵力兵器進一步集中到德軍某個防禦薄弱地段,伺機發起集中攻擊。用擊潰德軍1個戰區部隊或者殲滅德軍一部來達到遲滯德軍推進併為自身爭取時間調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實施防禦或者反擊的戰略來制止繼續的潰敗。或者,蘇軍也可以放任中央戰區的德軍孤軍深入,而是憑藉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數量優勢(筆者注: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軍都因為補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對德軍佔有較大的數量優勢),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集結兵力,以拖住德軍,並大大拉長德軍戰線,消耗對方可以用於進攻的兵力,使其無力再進,而蘇軍則可適時轉入反攻(筆者注:之後的莫斯科反攻蘇軍就是運用這一策略)。這樣也可以做到制止潰敗的目的。

    縱觀蘇軍的戰略戰術指揮,幾乎可以說從上到下、從戰初到戰中,無不充滿分散病例的錯誤,而蘇軍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見其並沒有意識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即在於此。儘管蘇軍在總兵力兵器以及各個戰區兵力兵器數量上都具有優勢,但使用不周也會致命。因為的歷史教訓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視兵力分散所能帶來的不幸。在這樣的戰略戰術指揮下,不要說蘇軍為此損失了數百萬人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兵器,即便是損失上千萬人和無可計數的裝備,甚至國破家亡也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蘇軍Бр-2型152毫米榴彈炮

  • 5 # 薩沙

    第一,對於戰爭的判斷失誤。

    戰前,斯大林固執的認為德軍不會迅速入侵蘇聯。

    因為英國還在西線頑強,隨時可能出動幾十萬大軍在歐洲登陸。

    如果英軍在法國登陸,距離德國本土其實近在咫尺。

    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不可能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

    斯大林這個判斷是根深蒂固的。

    這個錯誤的判斷,導致蘇軍根本沒有作戰前的準備。

    德軍入侵當天,驚訝的發現蘇軍大量飛機如沙丁魚一樣擺在機場上,一個炸彈就能炸燬數架。

    德國的一位飛行員在日記裡進行了如下記載:“簡直就是一場對嬰兒的屠殺。我無法相信我的眼睛,數百架飛機正整齊地停放在飛機場的四周,似乎專門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轟炸行動變得異常容易。而那些剛想起飛逃走,或者剛剛降落到地面的飛機,也未曾躲過德國飛機的轟炸。即便起飛的蘇聯飛行員也對我們無法構成實質威脅。他們的飛機太舊太慢,他們採用了撞擊我們的自殺舉動。”

    依照公開資料,在巴巴羅薩初期蘇聯損失飛機數量為6000餘架,這一數字幾乎是參與行動的德國空軍飛機數量的3倍。

    第二,防禦戰略的錯誤。

    斯大林和蘇軍很多高層,高估了蘇軍的實力,低估了德軍的閃電戰。

    在開戰初期,入侵德軍陸軍305萬,190個師(其中德軍陸軍153個師又3個旅,包括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個僕從國師)。

    而蘇軍總兵力500多萬,其中268萬陸軍直接部署於西部戰區。雙方火炮差不多,坦克蘇軍是2萬多輛,德軍才4000輛,飛機蘇軍也是2萬多架,德軍是5000架。

    由於蘇軍實力絲毫不弱,武器數量還有很大優勢,他們做出錯誤的戰略防禦。

    一旦德軍發動攻擊,蘇軍就強有力的發動反攻,將德軍打退,進而殺入德國境內。

    但少數如朱可夫甚至林彪在內都認為,這樣部署是錯誤的,是軍事冒險。

    萬一德軍能夠突破邊境防禦,就可以進行著名的閃電戰,以裝甲部隊進行兩翼合圍,切斷邊境蘇軍主力的補給線和退路。

    這種作戰模式下,蘇軍哪怕有兵力和火力的優勢,最終也會因補給耗盡,無法突圍而崩潰。

    在戰前的演習中,朱可夫指揮的模擬德軍,就輕鬆突破了蘇軍的防禦,還將邊境的蘇軍集團合圍。

    為此,斯大林將很多將軍解職,奇怪的是卻沒有改變這個戰略。

    最終,蘇軍像演習中的一樣,慘敗。

    第三,實際指揮的錯誤。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將軍對於德軍閃電戰不適應,不瞭解,不知道怎麼對付。

    他們還以蘇聯內戰中那一套,試圖堅守某一城市、某一區域以阻擋德軍。等待德軍實力消耗後,再發動反攻獲勝。

    然而,德軍很多時候根本不急著強攻蘇軍堅固據點,而是優先使用裝甲部隊兩翼迂迴到蘇軍後方,切斷他們的退路和補給線。

    最終,哪怕蘇軍據點在堅固,駐守兵力再多,也會不戰自潰,被德軍整個吃掉。

    這裡面,斯大林起到很壞的作用。

    這個結果就是蘇軍成績團的被殲滅。

    最慘重的失敗,就是基輔會戰。

    由於執行所謂堅守基輔的命令,蘇軍西南方面軍幾乎全部被德軍吃掉。

    該方面軍的75萬人,被德軍殲滅70萬,只有少量部隊僥倖逃出。

    參戰的5個集團軍中,4個集團軍(第5軍、第37軍、第26軍及第21軍)共43個師被消滅,第40集團軍被嚴重削弱。

    其實,基輔會戰後,整個西南方面軍就沒了,必須重建而不是補充。

    基輔會戰中,蘇軍雖然損失70萬,但實際傷亡只有16萬,其餘都是在彈盡援絕下投降的。

    而德軍殲滅70萬蘇軍,也不過傷亡15萬人而已。

    可見,基輔會戰對德軍來說是輝煌的勝利,損失也不算慘重。對於蘇軍來說,則是徹頭徹尾的慘敗。

    從基輔會戰以後,蘇軍開始改變戰略,不再強調死守一地,而是主動撤退以跳出德軍的包圍圈。

    其實還有不少原因,就說這麼多吧。

    由於蘇德戰爭初期的胡來,導致數百萬蘇軍無法做戰被俘。

    當時包圍圈中的蘇軍士兵,是很慘的。

    如果他們繼續抵抗,肯定是死路一條,因為補給和彈藥都已經斷絕。

    就算德軍圍而不攻,他們也堅持不了幾天就會因飢餓無法作戰。

    但如果他們試圖突圍,就會被斯大林當成叛徒處決。斯大林早就下達命令,對於擅自撤退者定為叛徒、膽小鬼和懦夫,一律槍決,僅僅斯大林格勒就槍殺了1萬多人。

    無法作戰,又不能突圍,剩下的只有投降。

    但投降後,蘇軍的政委、黨員基本都被就地槍決,猶太人則被送到集中營毒死,剩下的戰俘倖存率也很低。

    更慘的是,這些戰俘不被蘇聯承認為戰俘。斯大林曾經說過:真正的蘇軍士兵,是不會向敵人投降的。所以,我們沒有什麼戰俘,只有祖國的叛徒。

  • 6 # 紅色手電筒

    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正處於軍事準備階段,本身就是十分混亂,同時大清洗也使蘇軍本來就缺乏的軍官數量更加缺乏。

    蘇軍從沙俄軍隊脫胎而來,沙皇軍隊中軍官的素質就是歐洲國家中比較低下的,相對來說,沙皇軍隊的軍士隊伍的素質要好的多,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管理素質,後來蘇軍的許多將領都是原來沙俄軍隊的軍士出身並不是偶然的。

    但是軍官並不是軍士能夠代替的,在內戰中,本身就缺乏軍官,內戰雙方有損耗的軍官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內戰結束以後,隨著托洛茨基的被清洗,就已經開除了一批軍官,而到了圖哈切夫斯基的那次大清洗更是對於蘇軍造成了傷筋動骨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前進行的擴軍備戰和大清洗幾乎是同時進行,這樣本身由於擴編就會十分混亂,軍官的缺乏更是造成了混亂,很多昨天還是排長的人第二天就被提拔成了連長甚至營長,一時間新提拔的軍官還無法適應新的職務,這種情況下命令不能正確執行,況且當時蘇軍擴編,訓練有素的軍人和物質保障都不充分,各種器材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什麼無線電器材之類,當時蘇軍嚴重依賴有線電話,但是在快速機動的戰場情況下,有線電話是無法跟上戰場形勢的變化,本身軍官獨立處理情況的能力就比較弱,又收不到上級的指示,這種情況下就是造成部隊大量損失。

    除了蘇軍的損失巨大,蘇聯還有大量的平民傷亡,蘇聯損失的3500萬人中,866萬是軍人,而剩下的2700萬人都是蘇聯平民,德軍在蘇聯佔領區尤其是白俄羅斯進行反遊擊作戰中,大肆屠殺蘇聯平民,燒燬蘇聯的村子。在曼施坦因從哈爾科夫到第聶伯河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平民,不願意走的就被殺掉,在德軍的後方留下了一片無人區。而德軍的戰爭暴行尤其是國防軍的戰爭暴行是很少被提及的,當然佔領區內的猶太人肯定是被屠殺一空的。在對平民的暴行中,象西烏克蘭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是重要的幫凶。這部分武裝匪幫跟著德軍撤退,後來有一隻在華沙起義中又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

  • 7 # 待月西廂hac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戰爭開始前蘇軍準備不足,被德軍的突襲打懵了。

    二是開戰前蘇軍內部遭到了大清洗,大量優秀將領被殺害,大量部隊都是由政委領導,導致部落戰力低下,指揮混亂。

    三是裝備上,德軍裝備大量先進飛機坦克,裝備優勢明顯。

    四是戰術上,蘇軍還停留在以前的陣地戰思想上,而德軍的閃電俠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

  • 8 # 90二炮老兵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第一就是國內領導人沒有足夠重視,第二,被德中國人的閃電戰打蒙了,第三,沒有及時啟用,真正有領導才能的朱可夫將軍

  • 9 # 青春不將就523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這個各方面原因都有,統帥指揮不利,導致人員傷亡增加,第二種是德軍戰鬥力也不容小覷,畢竟作為二戰中的霸主國家,曾經用閃電戰在很短的時間裡把英國打下來過,戰力自然不會差,所以說這也和德軍的戰力有關,所以才會增加了蘇軍的傷亡,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 10 # 戰略論

    當然這些蘇軍本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並不能成為蘇軍傷亡遠高於德軍的主要原因,致命的因素在於蘇軍最高統帥部對蘇軍錯誤的戰前部署和戰爭爆發後的作戰指揮,西部蘇軍的主力過於靠近西部邊境,他們的集結地和補給倉庫的位置大都處於德軍裝甲部隊縱深攻擊的範圍內,使他們一開始就處於被包圍的危險中,加上蘇軍最高統帥部盲目的下達全線反擊的錯誤命令,這相當於主動將蘇軍送去德軍的包圍圈中,大量的蘇軍整建制的被包圍殲滅,蘇軍不得不投入新組建的戰鬥力更低的部隊,這些缺乏基本訓練甚至沒有訓練的新建部隊將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嚴重的傷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人的哪句話讓你特別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