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屋上春鳩鳴
-
2 # 歷史逸事
西晉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所有的大一統王朝裡,存在感不是很高,不僅僅因為它短命,它還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亂”。而東晉,屬於一個偏安政權,特點是——皇權衰微,門閥世族勢力太過於強大,皇帝當的憋屈。
我選擇四點分享兩晉的特色。
據說有一次聽見蛙聲,這傻皇子驚訝地問:“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隨侍的人忍不住笑了。
還有一次,他聽說天下災荒,官員告訴他:“老百姓沒糧食吃,餓死眾多”,司馬衷反問官員:“沒糧吃,何不吃肉?”可見其智商真乃天下第一白痴。
就是他的弱智,才有了皇后賈南風亂政,八王之亂,把整個西晉搞得狼煙四起,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第二個白痴皇帝在東晉——司馬德宗,他比司馬衷還傻。
《晉書·安帝紀》稱“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凡所動止,皆非己出”。就是說,他從小到大,從生到死,晉安帝不會說話,不知飢飽,不辨寒暑,吃喝拉撒一概不能自理,大小事務全靠別人照料。
宮女懷孕,賈南風知道後,親操大戟,把懷孕的宮女當胸扎死,其凶殘嫉妒可見一斑。
賈南風善於權術,設計以謀反罪殺死手握大權的楊駿,廢掉皇太后,然後把她活活餓死。
賈南風生性放蕩,獨掌大權後,滿京城物色年輕美貌的後生,弄進後宮,玩夠了就殺死,免得走露訊息。
賈南風還狠毒地殺了太子司馬遹,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
三、皇權衰落,門閥世族把持朝政東晉的皇帝當得非常憋屈。這也是東晉的特色。
怎麼說呢?從第一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開始。他們就從來沒有真正的掌握皇權。司馬睿的皇權也是王導王敦扶持上去的。這種情況司馬睿怎麼可能獨立掌權呢?司馬睿曾經也反抗過,可是兵權在王敦手上。後來王敦還兩次叛亂。司馬睿是在憂憤中而死去的。
到了第二代晉明帝。他很想有一番作為,重塑皇室權威,重用王導。可惜在位僅僅4年,終年27歲。
到了第三代晉成帝,5歲即位,一個毛孩子,誰把他放眼裡呢?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傀儡皇帝。大權一直掌握在舅舅庾亮和庾冰的手中。在這期間,王氏和庾氏為了權力還一直在明爭暗鬥。
從第五代穆帝開始,桓溫(明帝的駙馬)又開始掌握朝政。到了司馬奕的時候。直接把海西公拉下臺。立了簡文帝司馬昱(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最小兒子)。司馬昱在位只有幾個月,就病死了。
到了孝武帝司馬曜(司馬昱的三子)的時候,桓溫想篡權,被謝安拖延著,後來病重而死。這時東晉迎來一段穩定的時期,晉孝武帝開頭幾年,也有一些政績,後來他為了抑制謝家勢力,重用自己的胞弟司馬道子。而司馬曜每天就是喝酒,醉生夢死。司馬道子和兒子司馬元顯專權,權力轉入宗族王權下,皇權依然薄弱。
最後兩個皇帝我們也清楚了,就是司馬曜的兒子,司馬德宗和司馬德文,司馬德宗就是一個白痴皇帝。桓溫兒子桓玄後來又逼司馬德宗禪位於他,做了把皇帝癮(幾個月)。他倆後來都被劉裕殺死。
東晉的歷史其實就是門閥門世族興衰的歷史,在這整個東晉王朝裡,皇權就是一個點綴而已。
清談在當時是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特別是統治階級和有文化的人,更視之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
傳說孫盛到殷浩家去“清談”,直到廢寢忘食,不願離去。
-
3 # 閒人閒得慌
晉朝,上乘三國,下啟南北。晉朝又分為東、西兩晉。
東晉,作為晉朝的延續,是由西晉宗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的政權。東晉也可以看作皇室、門閥、流民之間相互爭鬥制衡的朝代。內部力量不團結,致使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由於北方長期處於大規模戰亂當中,致使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由於東晉偏南南方,經濟環境相對穩定,南北經濟開始改變。
東晉時期的宗教文化也在當時的環境下得到飛速的發展,一方面是東晉流行清談之風,另一方面也是人民需要一種寄託吧,側面也能反應出當時東晉的社會情形。
-
4 # 沒事鬧著玩
作為姓劉的,對於晉朝那可是恨到骨子裡了!你說你搶了我們的江山,你好好治理那也行吧。但你選個傻子做皇帝,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結果卻便宜了遊牧民族,五胡亂華差點沒把漢人給滅族了!然後躲到南邊,做了傀儡,“王馬共治天下”,也算留下的大笑話吧??
-
5 # 夢迴大漢
司馬家族篡奪了曹魏政權,統一了三國,這就是所謂晉朝,晉朝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爛的朝代。
司馬家族喜歡近親結婚,導致後代有很多傻子,其中就包括“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朝政混亂,國力不振,三國時代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異族紛紛起兵攻入中原,是為五胡亂華,那是華夏最悲催的日子,以至於史書都不願意記載。
-
6 # 明東星
晉朝在中國歷史中並不出名,因為前期是三國,後面是南北朝。
西晉統一時間短暫,而且名聲不好,內亂不斷,最終五胡亂華使得西晉滅亡,中國進入漫長的亂世。
東晉偏愛江南,但是對南方開發和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國南北分治,阻礙了統一,不利於中國長期發展。
總而言之,晉朝對中國的影響有限,名聲不好,所以人們瞭解不多。
-
7 # 養老諮詢高廣銀
琅邪王氏的崛起。
這和“士族政治”的出現有關。所謂“士族”,就是擁有顯赫地位的名門望族。這些家族普遍具備兩個特徵:一是世代為官,二是擁有很高的道德聲望。今天要給你講的琅邪王氏,就是以士族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的。接下來就要請出今天的第一位主人公,他名叫王祥,吉祥的祥,正是在他手上,琅邪王氏開始成為著名的士族。因為王祥奠定了琅邪王氏的道德聲望,使這個家族的社會地位得以長期維繫。他還為琅邪王氏留下了世代相傳的政治策略,使王氏子弟可以世代為官。
王祥的少年時代是在琅邪度過的。他的家族源遠流長,據說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周靈王的太子。太子因為愛提意見,被貶為庶人。因為他出自王族,所以他的子孫就被老百姓稱為“王家”。久而久之,這個家族就乾脆把“王”作為姓氏。傳到第二十二代,已是西漢時期,王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叫王吉的人,後來做到大司空的高位。正是這位王吉,把家搬到了琅邪,這成為王氏家族定居琅邪的開端。到了東漢時期,第二十六代孫王音做過大將軍的幕僚,這位王音就是王祥的祖父,所以王祥是王氏家族的第二十八代傳人。你看,在王祥以前,家族中已經出過幾位官員。不過,這些還只是偶然現象,直到王祥這一輩,才開始形成世代傳承的家族勢能。這與時代的大勢有關,士族政治在這一時期已經初露萌芽。當時社會上土地兼併嚴重,出現了許多大地主。這些大地主被稱為“豪族”,他們為了維持家族的地位,十分重視族中子弟的教育。當時國家又通過察舉制來選拔人才,所謂察舉制,就是由地方長官來發現並向國家推薦人才的制度。這項制度本來是為了提拔人才,但由於豪族的崛起,察舉制發生了變異。地方官勾結豪族,推薦的都是豪族子弟,於是豪族就逐漸壟斷了做官的途徑,開始形成世代為官的局面。這時的豪族就演化為士族。士族壟斷做官途徑以後,開始形成“以名取士”的傳統,就是根據名望來選拔人才。於是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行一種活動,叫作“清議”,就是聚在一起議論和評價人物。這本來是為了製造輿論,後來成為士大夫沽名釣譽的工具。士族子弟如果通過“清議”獲得了好名聲,就更容易獲得官位。琅邪王氏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開始崛起的,這與王祥收穫了巨大的名望有關,這個名望又來自他對儒家孝道的嚴格遵守。王祥出生於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他的生母早已去世,繼母對他很不好。尤其是在繼母生下弟弟王覽以後,更是將王祥視為眼中釘,經常虐待他。即使是這樣,王祥對繼母依然很孝順。中國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叫作“臥冰求鯉”,主人公就是王祥。在一個冬天,王祥的繼母忽然說想吃新鮮的魚,於是王祥就來到河邊捉魚,但當時河面已經封凍了。王祥就赤身裸體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體溫使冰融化。忽然間冰面裂開,從裂縫中蹦出兩條鯉魚。鄉親們紛紛驚歎,認為這是王祥的孝順感動了上蒼。這個故事顯然經過了後人的渲染加工,不過王祥作為一名孝子,應該是確定無疑的。按照當時的價值觀標準,他的孝順格外可貴。因為人們對親生父母的孝順,主要是出於天性,而王祥對虐待自己的繼母都如此孝順,這更多是出於對儒家倫理的主動遵守。請注意,“孝順”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屬於個人道德品質,但在當時,“孝順”是具有政治含義的。從西漢以來,中央政府就開始實行“以孝治天下”的國策。在儒家看來,一個人對父母孝順,對皇帝才能忠誠,對社會才能具有責任感。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你還能指望他愛誰呢?所以,察舉制中有一個著名的科目叫作“舉孝廉”,就是選拔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王祥對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收穫了很高的道德聲望,以至於有人請他出來做官。曹丕建立魏國以後,徐州刺史呂虔聘請他做了別駕,這相當於刺史的祕書,權力很大。王祥很快就把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人民的歌頌。王祥的政績使他收穫了更高的聲望,從此一帆風順。轉眼三十年過去,他最終做到了司空的高位。王祥除了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聲望,還做出了一項貢獻,那就是他為王氏家族留下了順應時代大勢的政治策略,這被後人概括為八個字:“與時推遷,平流進取。”所謂“與時推遷”,就是順應時代大勢,抓住改朝換代的機會,光大家族的門戶。所謂“平流進取”,就是謙虛低調,遠離風險,避免無妄之災。這聽上去可能有點抽象,我來講個故事,你就明白了。王祥八十歲那年,晉王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就篡奪了皇位,建立了晉朝。面對改朝換代,王祥的態度很有意思。一方面,他沒有像某些曹魏遺老一樣,選擇給舊王朝殉葬。另一方面,他也沒有像某些大臣那樣,對司馬家族趨炎附勢。他表面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但在司馬炎想要利用他的聲望,封他為公爵的時候,他也沒有拒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認為,王祥越是擺出中立的清高姿態,司馬炎就越是需要利用他的道德形象來為自己服務。不過,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馬氏的親信,並不能獲得真正的信任,所以一直低調從事,一再請求退休,終於獲得批准。三年以後,他就去世了。王祥以身作則,為琅邪王氏留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既要抓住時機,又要謙虛低調。這看上去或許存在道德瑕疵,但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聲望,無論是誰掌握最高權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王祥留下的策略,是在士族政治中維持家族長盛不衰的唯一法門。王祥使琅邪王氏開始成為士族的一員,他的孫輩中又出現了兩位佼佼者,王敦和王導。正是在這兄弟二人手上,琅邪王氏走上權力的巔峰,創造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種局面被稱為“門閥政治”。 -
8 # 亙辰
三國末期的晉朝是司馬懿家族建立的。司馬懿通過三代人的努力終於篡奪了曹魏江山。司馬懿是依附於曹魏王朝的,也就是宛如曹魏王朝的內部的蛀蟲,在司馬懿殺曹爽時,就有曹魏的臣子反對。司馬師接替司馬懿又有一波曹魏臣子的反對司馬家族的抗爭。如果瞭解晉朝歷史的,都知道整個晉朝都有被別人推翻的危機,這些原因就是司馬懿是在曹魏內部培植實力,發展壯大後,篡奪魏國的!屬於陰謀詭計的方式。反觀曹操建立曹魏,卻是憑藉自身的實力一點點打下來的基業。所以說曹操可以理直氣壯的稱魏王。
司馬家族奪取曹魏江山後,因為害怕曹魏舊臣復奪江山,就吸取了曹魏王朝在地方諸侯很弱的教訓,就把在秦漢時期形成的中央集權王朝,又改變成了諸侯分封制,又回到了東周時期的諸侯割據狀態了。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給華夏文明帶了了極其沉重的災難。沒有了中央集權的皇權威嚴,讓伺伏在中原地區的胡族人開始了興風作浪。也就是歷史上的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由匈奴,羯族,羌族和鮮卑等少數民族在北方地區輪流稱王,對漢族進行了殘酷的殺戮。這種局面直到隋文帝楊堅稱帝才慢慢消失了。
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弱智的皇帝。當時大旱老百姓餓死了許多人,把災情報告給了皇帝,司馬衷竟然說,老百姓沒有糧食吃,怎麼不吃肉?這就是晉朝給後人留下的最有紀念價值的記憶了!
一個當政者,最基本的原則問題都不清楚,那麼老百姓意味著什麼?當時北方的漢人幾乎被胡族屠殺殆盡!一個傻子皇帝如果繼續執政,就是老百姓的巨大災難!
-
9 # 紅塵過客甲
關於晉朝,司馬氏家族篡魏建政,驕奢淫逸,相互殘殺,禍亂中原,異族五胡乘機侵佔中原,屠殺漢族千千萬萬,胡人禽獸不如,把漢族女人當作"兩腳羊",姦淫殺害,吃人肉,喝人血,罪惡罄竹難書。司馬氏這個家族把中華民族帶到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漢族差點亡國滅種,悲慘萬分,歷史學家都無法下筆記載。
皇族司馬睿倉皇逃到江南,在王謝兩大家族幫助下,苟延殘喘,出現了王馬共天下局面,以後劉裕篡東晉,建宋。南方歷經宋齊樑陳四朝,彼多為得國不正,互相篡位,中國陷入大分裂時期。
北方,胡人亦紛紛建國,所謂"五胡十六國"。幸虧有個漢人叫楊堅,幾輩臥底北朝,身居北周高官,最後把胡人外甥北周宇文氏,一腳踹開,當了皇帝,建立大隋。然後迴歸漢姓,號召重建漢天下,恢復漢文化,國力大盛,滅掉南方陳朝,一統天下。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最應該稱讚的皇帝,功績不輸秦皇漢武。
回覆列表
兩晉,朝代更迭迅速,少數民族佔領中原大地,羯族,氐族,匈奴非常殘暴,也許這也是他們能滅亡的原因。野蠻,暴力,殺怒,鬥爭是那時代的寫照,一個黑暗的時代、人們看不到希望、能吃上飯就感覺非常幸福。因為連年的戰爭百姓無地可種,能種地的也沒有壯丁,所以出現大批的流民,前呼後喊,叫妻喚兒的大批婦孺弱行走景象時常發生。從皇帝建國、地方軍間割據稱雄,到土匪佔山為王、吸納了大量勞動力. 也喪失了大量人口。少數民族沒有文明、只有殺怒,在這樣的統制下情況可想而知, 那樣的亂世、延生了許多的英雄,也留下許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