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20174898847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

  • 2 # 番茄102084082538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兵法》中分列《軍形篇》和《兵勢篇》,依次闡述孫子“形”與“勢”的用兵思想。孫子的“形”“勢”與現代漢語中常見的“形勢”二字大相徑庭。

    一、形是實力是表徵

    “形”即敵方或我方軍事實力之總和。孫子在《軍形篇》中如是說: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軍事實力強大的勝利者指揮部隊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積水一樣,一瀉千里,所向披靡,這就是軍事實力的“形”。孫子認為無論是《始計篇》中所謂的“廟算”,還是《謀攻篇》中所謂的“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都是建立在雄厚的軍事實力基礎之上的。即所謂: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常勝將軍通常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以不變應萬變。之後再伺機而動,創造有利條件,尋找敵人的破綻,籍此擊破敵手。簡而言之,自身擁有的強大實力才是制勝的前提。

    如何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呢?孫子曰: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考察敵我實力的標準有五項,這五項標準相互聯絡、制約。一定的土地面積,決定物產資源的多少,也就決定了兵員的眾寡;一定的兵員數量,決定軍隊力量的強弱,也就決定了戰爭的勝敗。換言之,唯有自身實力強盛,方能談論如何戰勝敵國外患者,否則往往如鏡花水月。

    二、勢為因利而制權

    在自身擁有遠超敵方的軍事實力,即得“形”後,並不一定能打敗敵人。就像戰前沙盤推演,絕對優勢的一方也未必勝利一樣,這就涉及到“勢”的精妙運用。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孫子提出“擇人而任勢”,即國君挑選優秀人才,充分發揮有利條件,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簡言之,得“形”只是基礎,關鍵在這一基礎上正確發揮“勢”的作用。前者是對軍事能量的積累和沉澱,而後者意指對軍事能量的施展和發揮,比之於人,前者就是日常鍛鍊身體,後者就是出拳打倒對手。接著,孫子利用流水、飛鳥等自然物,直觀地體現“勢”之真諦: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孫子水變為可以漂石的激流、石頭變為從千仞之山滾動而下的圓石、弓矢變為滿弓待發的弓矢,都是憑藉“勢”來完成的。水流、滾石、弓箭積蓄力量的過程是“形”,爆發力量的瞬間則是“勢”,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量變而質變。

    孫子還把“勢”與“奇正”和“虛實”這兩對辯證的範疇聯絡在一起。孫子繼續講道: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善於出奇制勝,決策者的戰術變化就會像天地執行一樣無窮無盡;精通避實擊虛,將領行軍打仗就如同以卵擊石一般毫無懸念。在這個維度上,無論是出奇制勝,亦或是避實擊虛,都是用兵者對軍事力量和有利條件的具體發揮及運用。

    總的來說,“形”“勢”之間,猶如一枚硬幣,一體兩面,不可或缺。因此,要想百戰不殆,我們就必須洞悉形勢之玄妙變化,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堅持提升自我以養“形”,發現機會、抓住機會、創造機會以得“勢”。

  • 3 # ssq559

    梁啟超說:“孫子一書,兵學之精神備焉,雖拿破崙之用兵,不能出其範圍也”。

    《孫子兵法》之軍形篇,先勝而後求戰,可立於不敗之地。修道保法,為勝敗之政。

    孫子曰: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儀表圖中PE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