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國布衣

    清太宗皇太極於1643年9月21日病逝,他死後,圍繞著皇權交接,有四個人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可最後,卻為何是年僅6歲的福臨成為皇帝呢?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無外乎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皇太極突然病逝,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這就為皇位之爭帶來了很多的變數。在當時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有四個人最有資格爭奪皇位。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劇照)

    首先,若從父死子繼的繼承角度出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但皇太極沒有嫡子,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在諸兄弟中最年長,已經34歲,不過,他出身較為卑微,母親只是皇太極的側妃。第二個就是福臨,當時才6歲,他的母親莊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最受皇太極寵愛。第三個是年僅兩歲的幼子博穆博果爾,他的母親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是皇太極所有的妃子中地位最高的,要比莊妃高兩個級別。根據上述分析,在皇太極去世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主要就是這三個皇子。若再加上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當時最有權勢的睿親王多爾袞也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睿親王多爾袞劇照)

    在這一場激烈的皇位競爭中,福臨並不佔優勢,皇太極八個兒子中,有五個都比他年長,最大的肅親王豪格,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援。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顧命大臣都是豪格的支持者。而睿親王多爾袞這一邊,支持者也不遑多讓,包括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多鐸及幾十個兩白旗的首領都全力支援他爭奪皇位。這個時候,針對皇位繼承之爭已經逐漸形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5歲的福臨,似乎已經被排除在了皇位爭奪之外。

    (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帝劇照)

    皇太極駕崩後的第五日,針對皇位繼承問題,諸王公大臣舉行了商議。在會議現場,豫郡王多鐸第一個跳出來表示支援哥哥多爾袞,多爾袞示意他別說話,然後轉頭問諸王中最年長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很乾脆的表示要擁立皇子為帝,多爾袞又問禮親王代善,代善當即表態要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聽到有人擁立他站起來對諸王大臣說了一些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難堪大位。不想諸人聽了都以為豪格真的不想爭這個皇位,可憐的豪格話一出口再難收回,他成為第一個出局的皇位競爭者。豪格出局,還剩下七個皇子,鄭親王提議立6歲的福臨,這想法和多爾袞不謀而合,6歲的福臨就這樣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意外的被擁立為了皇帝。那麼,作為當時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睿親王多爾袞為什麼會在最後關頭選擇放棄呢?個人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多爾袞對自己是否能夠勝出信心不足。多爾袞雖然手握兩白旗,但與當時擁有兩黃旗的肅親王豪格實力相當,並不佔有多少優勢,如果非要在皇位繼承上爭個魚死網破,恐讓投機者漁翁得利,以多爾袞謹慎小心的性格,他不會冒這個風險。

    二:6歲的福臨母家勢單力薄,孤兒寡母需要倚靠多爾袞,這便於多爾袞掌握國家大權。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統攝國事,雖不是皇帝卻擁有和皇帝同等的權利。他需要利用攝政王這個身份揮師入關消滅明朝,達到父兄所未能達到的萬世基業,讓自己累積更大的政治資本,更何況多爾袞當時才30多歲,正值盛年,爭奪皇位並不在急於一時。

    三:避免內訌,顧全大局。擁立福臨,可徹底打消肅親王豪格再一次覬覦皇位的念頭。豪格與多爾袞做為當時兩個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豪格既已退出,則多爾袞也要相應的退出皇位之爭。如果兩人為皇位繼承爭個你死我活,很有可能會導致清朝統治走向分裂。

    (孝莊太后與順治帝劇照)

    1643年,6歲的福臨在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的擁護下,在盛京繼承皇位,改年號為順治。第二年清軍揮師入關,遷都北京,順治帝也成為第一個入關的清朝皇帝。

  • 2 # 大侃聊歷史

    皇太極肯定是打算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但是本來“萬壽無疆”的皇太極突然駕崩了,一句話沒留。這才讓順治運氣的當上皇帝。

    順治當皇帝,並不是因為有深厚的背景和勢力,完全是因為豪格和多爾袞勢均力敵,僵持不下最終才互相妥協,選擇了年幼的順治登基,而由多爾袞等人出任攝政王,這場奪位風波才落下帷幕。

    而這也是幾方面的原因,才造成這樣的局面。

    後金初建,皇位繼承製還不完善,而皇太極又突然駕崩。

    皇太極登基稱帝,後金政權才傳承了兩代,而後金政權來源於東北滿族遊牧民族,與中原先進的封建社會政權相比,在統治管理、社會文化方方面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明朝統治者在皇位繼承上,已經形成了完善了制度,而滿族統治者在未建立後金時,一直都採用諸王共治的辦法,到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實行四大貝勒共治的辦法,而當時四大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蒙古爾泰、皇太極,皇太極只是四貝勒之一,當時他就是獲得了代善等人的擁護、推選登上帝位的。

    皇太極繼位後一直通過各種手段加強皇帝的權利,削弱其他貝勒的勢力,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設想,有生之年一統天下,之後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子嗣,結果突然駕崩,好些工作沒進行下去,也就出現了有人支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而有人支援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就是因為後金建立之初,皇位繼承製度不完善造成的後果。

    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的勢力旗鼓相當,只能各退一步選擇順治這個“軟柿子”上位。

    豪格身為皇太極的長子,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將來會當皇帝,所以帶兵打仗特別賣力,畢竟全天下將來都是自己的。結果上天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皇太極還沒來得及宣佈皇位由誰繼承,就一命嗚呼了。而此時支援皇位推選制和嫡子繼承製的大臣大有人在,這也就造成了豪格和多爾袞兩大陣營互不相讓,都想擁護各自的支持者上位。

    豪格身為皇長子,皇太極死後,理所當然的繼承了兩黃旗的勢力,得到了兩黃旗將領的支援,同時他還是正藍旗的首領。此外豪格身為皇長子,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勇猛過人,立下了赫赫戰功,不論勢力和軍功都佔絕對優勢。此外鑲藍旗首領濟爾哈朗也傾向於豪格繼承皇位,並且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雖然年事已高但威望還在也主張皇長子繼承, 這樣豪格相當於有四旗的勢力支援,可以使說是非常有希望繼承皇位。

    但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也同樣不可小噓,同樣戰功卓著,身後還有兩白旗支援,是豪格的最有利競爭者,而在其他旗中也有些老臣認為多爾袞不論從軍功還是依照滿洲舊制都有資格繼承皇太極的皇位。

    於是以二人為首的兩大勢力在崇政殿激烈爭吵,連續多日都互不相讓。最終,兩黃旗各位統領為了避免發生政變,執劍進入崇政殿提出了第三方案:必須由皇太極的皇子繼位,但是由順治來繼承。這樣雙方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只能各退一步,接受這個方案。最後雙方同意由順治登基,鄭親王濟爾哈朗出任第一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出任第二攝政王。

    就這樣順治走入眾人視野,而這卻是因為順治年紀小、根基薄,他登基後便於兩位攝政王主政,也就變相的實現了豪格和多爾袞同時執政的願望。

    豪格本有希望登基、卻關鍵時刻軟弱。

    按理說,雖然皇太極並未立豪格繼承皇位,但是皇太極在位時,已經在一步步推行嫡子繼承製,打壓其他貝勒和旗主的實權,加強皇權。雖然缺少了皇太極的一紙聖旨,但是擁護豪格的勢力相當多,除了自己的鑲藍旗,還有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以及鄭親王的鑲藍旗,同時還得到二叔代善的支援,可以說如果豪格強制登基,多爾袞也沒辦法,但是當以代善為首的一眾大臣多次到豪格府邸推舉他登基時,他卻猶豫了,做事不果斷,喪失主動權,這是其一。

    其二,當兩黃旗拿出第三方案,由順治繼位登基時,豪格卻一怒之下離開了崇政殿,眼睜睜的看著多爾袞當上攝政王,而自己什麼都沒撈上,這也導致後來自己活活被多爾袞玩死,落了個慘死獄中的下場。

    不知道,大侃的講述大家是否明白,以上總總原因最終造成豪格無緣皇位,卻由年僅六歲的順治登基。

  • 3 # 黃金屋裡顏如玉

    皇太極去世前,並沒有留下關於繼承皇位的遺囑,皇太極52歲突然離世,離世前沒有任何徵兆,根據史料記載分析,突發疾病離世比較可能。

    當時大清皇位最有資格繼承的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其同父異母的兄弟多爾袞。

    當時皇太極是在貝勒們的推舉下當上皇帝的,他突然離世後,多爾袞和豪格是最有實力角遂皇位,兩人為了皇位已經是水火不容,甚至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可是一山二虎的長期僵持不下,皇偉的長期空缺,為了爭奪皇位,會影響剛剛入關的大清王朝,會導致江山社稷的分崩離析,引發骨肉相殘。

    而代善當時是四大貝勒之首,在朝中威望很高,當年擁立皇太極登位,又是多爾袞的兄長,豪格的叔叔。他年事已高,無力參與爭奪皇位,於是出面斡旋,苦口婆心勸說多爾袞和豪格都退後一步,讓皇太極的第九子年紀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

    代善認為,不能讓人趁火打劫,為了大清王朝多爾袞和豪格都要各退一步,這時擁立六歲的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為最佳人選。多爾袞和豪格在各自權衡利弊得失後,決定同意代善的提議。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順治皇帝,可惜的是,順治皇帝辜負了大清王朝。

  • 4 # 千百年前

    主要可以歸結為當時局勢的發展以及多方權力的制衡。

    皇太極駕崩,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白天,皇太極像往常一樣處理政務,沒有任何異常。可是一到晚上,皇太極就突然去世,一點徵兆也沒有。

    《清史稿》裡這麼說,“是夕,亥時,無疾崩。”可見,皇太極死因不明。不過,不管他是怎麼死的,有一點可以明確——皇太極死得太突然,以至於一句遺言都沒有留。

    皇太極死後,諸王貝勒商議輟朝三日,並令舉國哀悼。但是,在這“悲傷”背後,卻是暗流湧動。

    四方勢力

    當時,最有權力的四個人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

    禮親王代善

    禮親王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年方60,本人已經對皇位沒有太大的念想。而且,代善已經多年不曾打仗,最有才幹的兩個兒子又都英年早逝。子輩中戰功卓越有兩個,但一個不被代善喜愛,一個根基又不穩。

    綜上來看,代善一族爭奪皇位不太可能。但是別忘了,禮親王可是掌管著兩紅旗,輩分最高,有著不小的發言權。所以他的支援,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皇位的歸屬。

    鄭親王濟爾哈朗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從血統上來說,他沒有其他三方純正。但是靠著皇太極的支援,濟爾哈朗成了鑲藍旗旗主。和代善一樣,他不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卻可以左右皇位的歸屬(偏向肅親王豪格)。

    肅親王豪格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皇太極去世時,他年方34,年齡合適,這是其一;而他軍事才能極高,年紀輕輕就與幾個叔叔平起平坐,這是其二;皇太極生前為了鞏固皇權,把兩黃旗和正藍旗給拉攏到自己手下。而豪格是皇太極長子,這三旗肯定擁立的是豪格,這是其三。

    豪格無論從威望、權利、地位、年紀、血統上來說,都遠遠勝過禮親王和鄭親王,按理說,皇位就該是他的了。但是,一個攪局者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平衡”。

    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異母兄弟。和豪格一樣,他年紀輕輕(比豪格還小三歲),就立軍功無數。而且,他又掌管著兩白旗,又有多鐸(同母兄弟,豫親王)支援。同時,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也對多爾袞示好。

    由此來看,似乎皇位就會誕生在豪格和多爾袞二人之中,可為什麼最後是福臨(順治)即位呢?

    崇政殿中劍拔弩張

    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極去世五天後,嗣皇帝都沒有定下來。

    一些人已經等不及了,比如說多爾袞,他首先詢問了正黃旗大臣索尼的意見,結果被告知必立“先帝之子”。多爾袞知道,自己要想當皇帝不容易。

    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諸位王公大臣齊聚一堂,商量儲君之事。不過,與其說是商量,不如說是權利與武力的比拼。

    兩黃旗的護衛軍已經把崇政殿包圍得水洩不通,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大臣帶著佩刀闖進宮殿,來勢洶洶,大有逼宮之勢。

    多爾袞知道,這事如果不處理好,搞不好會演變成一場殘酷的廝殺。

    多爾袞的提議

    索尼和鰲拜兩個人首先發話,“再怎麼說,都應該立皇子為嗣皇帝。”明眼人都知道,他們的意思是擁立豪格為君。

    多爾袞脾氣可暴,看到親王還沒發話,兩個“小嘍囉”就開始耀武揚威,就厲聲喝退了他們。

    多鐸知道,自己得推一把手了,遂勸多爾袞儘早提出稱帝的想法。哪知多爾袞看到宮中氣氛緊張,有所顧慮,遲遲不肯發話。

    也不知道多鐸是來搞笑的,還是怎麼的,竟然對多爾袞說,“如果你們都不想當皇帝,不如立我為君。”多爾袞瞪了他一眼,潛臺詞就是,如果你不是我親兄弟,我非把你剝了不可。

    多鐸隨後又提到,“禮親王輩分最高,威望最大,不如立他為君。”代善聽到別人提到自己,連忙擺擺手,說自己年紀大了,無力勝任,明擺著就是要坐山觀虎鬥。

    豪格看到大家都沒有明確支援自己的意思,所以憤然離席。接著又是鰲拜和索尼,他們說道:“若是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陪先帝一同死去。”說完便紛紛拔劍,他們哪是要自盡,分明是誰若是不同意先帝之子當皇帝,我們就把誰砍死。

    代善看到豪格劍拔弩張,遂提出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再議政,準備起身離開。

    在這千鈞一髮之刻,多爾袞提出,“不如立先帝九子福臨為帝,由我和鄭親王分別接管八旗的事務,等到小皇帝長大,我們再把權力歸還給他。”

    一箭多雕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首先多爾袞不好搞定兩黃旗的大臣,原因就是他們怎麼樣都要擁立先帝之子,立福臨無疑滿足了他們的這個願望;

    其次,讓鄭親王和自己分管八旗事務,無疑是解決了豪格這個心腹之患。豪格也沒辦法反對,因為鄭親王本來就是自己這方的人。

    當然,豪格同不同意對多爾袞的影響不是最大的,關鍵是另外兩方。多爾袞的提議中說道讓濟爾哈朗作為“攝政王”,他本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反對意見。而立福臨這個“外人”,也是代善希望看到的結局。

    為什麼要立福臨為帝

    皇太極死後,還有七個兒子在世,在福臨以上還有除豪格以外的四個皇子。但是,這個皇子都是庶出。

    地位比較高的就只有博木博果爾,他的母親是皇后,不過這個兒子年方兩歲(福臨六歲),不是很合適。況且,這個皇后的冊立還跟政治有很大關係,皇太極封她為皇后只是為了籠絡蒙古諸部。

    剩下的就只有一個福臨了,他的母親是大名鼎鼎的莊妃,是皇太極生前最寵幸的妃子之一。立他為皇帝,似乎也符合皇太極的心意。而且,多爾袞和莊妃似乎還有著一層不明不白的關係。

    接著,多爾袞為什麼要立個小孩子為帝王呢?很簡單,小孩比較好控制,多爾袞當攝政王,基本上國家大事都是他來處理。所以若立福臨為皇帝,自己就是事實上的皇帝。

    最後,雖然鄭親王是豪格那邊的人,但是他比較好對付,畢竟不是豪格和自己一同當攝政王。

    參考資料:

    《清太宗皇太極》

  • 5 # 奕天讀歷史

    皇太極去世,讓6歲的順治繼位,主要是在皇位之爭中,權利博弈平衡的結果。

    皇太極據說是因為吃肉太多,身體肥胖,突發心血管疾病猝然離世。而在他生前,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這就引發了皇位之爭。

    皇位爭奪中,有兩個最強勁的人物,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兒子大阿哥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和多爾袞,兩個人都是能征慣戰、屢立戰功的勇士,並且都善於治國整軍,文武雙全。在八旗中,也都有支援自己的勢力,如豪格就有兩黃旗和兩藍旗的支援,而多爾袞有兩白旗和兩紅旗的支援。可以說雙方的實力,基本上旗鼓相當。

    滿清當時還存在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體制,皇位繼承這麼重大的事情,是需要大家一起商議確定的。

    終於到了提議皇位繼承人的時間,各大貝勒、各旗旗主和主要大臣齊聚皇太極棺前商議。

    當時的狀況,可謂是劍拔弩張。索尼、鰲拜等人以“皇子繼承”為由,提議豪格為繼承人。多爾袞想自立,上前呵斥索尼等人,阿濟格和多鐸也說自己也有繼承權,多爾袞就說,那就立大貝勒代善。

    大家因為爭執不下,而豪格以退出為要挾,代善年事已高,也無意皇位,要退出商議,眼看皇位繼承的事情要談崩了,多爾袞就提議,讓6歲的順治繼位。

    多爾袞之所以選擇了福臨,主要是因為福臨是皇太極五大福晉子女中的長子,也就是皇太極的嫡長子,比豪格和其他皇子的地位都正,按“皇子繼承”的方式,豪格集團無話可說。

    福臨當時年齡才6歲,多爾袞提議福臨繼承皇位,可以以擁立之功理所當然的做攝政王,把持朝政實權,也滿足了自己的權利慾望。

    再加上五大福晉都是蒙古諸部的女兒,讓福臨繼位,還可以聯合蒙古諸部。

    聰明的多爾袞讓福臨繼位,可謂是一舉多得。

    而6歲的福臨懵懵懂懂中就登上了皇位,成了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

  • 6 # 午後紅茶在面前

    擁立福臨為順治帝是奪位鬥爭下產生結果,而不是最初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捋一捋順治帝即位前的那些事兒。

    群龍無首

    1943年,清軍入關前夕,皇太極突然猝死在盛京宮中,生前未立皇嗣。

    相較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初建國的大清還沒有相關繼承製度。

    整個八旗陷入混亂,最首要的事就是選出繼承者,選誰呢?

    皇嗣之爭

    當時進入候選名單的有:

    和碩睿王多爾袞:皇太極十四弟,時年31歲。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時年34歲。

    二人長年隨皇太極征戰,皆有赫赫戰功,也有八旗內實力相當的宗室支援,且正值壯年。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久久沒有結果。

    多爾袞轉而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為皇帝,自己與鄭親王吉爾哈朗共同來輔政。

    提議獲得通過後,次年改元年號順治。

    最終勝利者

    多爾袞是認輸了?不是的。

    福臨年幼不知世事,母親不得寵在朝中地位不高,被選中時母子背後羽翼尚未形成。

    多爾袞名義上輔佐順治帝,實則為大清統治者,封號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

    身處紫禁城可以呼風喚雨,這和自己當上皇帝並無區別。

    反觀多爾袞競爭物件豪格:

    順治元年,被多爾袞削爵。

    順治四年,被多爾袞以多項罪名(任用罪人之弟,隱瞞部將冒功等)定罪,同年死於獄中。

    作為先帝的長子,這樣的結局過於慘淡。

    這也反映了帝王家成王敗寇的殘酷。

  • 7 # 白玉湯1975

    大清入關之前,繼嗣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貴族諸王議立。當時,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有兩位。

    一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時年34歲。他自幼年就追隨父親皇太極征戰於沙場,頗有戰功,當時已被晉封為親王,與叔伯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直接擁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勢力,其中正藍旗由豪格統領。這三旗代表皇權勢力,而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因此三大旗大臣都主張立豪格為君。

    二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異母弟弟,比豪格小三歲。在皇太極當政時期,年輕的多爾袞作戰機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幹和對兄長皇太極的忠心,超越幾位兄長,被封為睿親王,參決軍國大事,在軍隊中威名赫赫,地位已然躍居諸王之上。

    就這樣,清廷內部形成了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爭奪雙方都握有重兵,一時間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雙方又各有顧忌,一旦刀兵相見,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皇太極死後的第四天,多爾袞召集了諸王大臣們在崇政殿議立新君。

    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們在大清門盟誓,派精銳部隊包圍宮殿,宮內氣氛緊張。會議一開始,雙方勢力就皇位歸屬問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一時間亂作一團。

    政治鬥爭,既需要勇氣和智慧,還需要耐心,要沉得住氣。然而豪格沉不住氣了,他“呼”地站起來,怒氣衝衝地說:“我福小德薄,不敢當此重任。”說完竟拂袖而去。

    多爾袞看到與豪格相比自己並不佔優勢,兩黃旗與正藍旗堅決支援豪格,鑲黃旗主旗濟爾哈朗、正紅旗主旗貝勒代善也傾向於立豪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勉強稱帝,必將引火燒身。

    於是,多爾袞起身說道:“諸位王爺說得都有道理,但豪格情願退出,沒有繼承大統的心願,因此我建議立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我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福臨為皇太極的莊妃所生,當時只有6歲。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出乎在場人的預料。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說;濟爾哈朗的利益得到了尊重,他也就表示了同意。

    多爾袞讓手下人請回了豪格,他回來的時候,吃驚地發現,一切與開始不同了,支援他的兩黃旗將領們已經沒有了剛才的氣勢,對於豪格,他們似乎只剩下了滿腔的歉意。看著這些,豪格也沒了脾氣,只好委屈求全,同意了多爾袞的意見。

    這場皇位之爭的和平解決,在客觀上避免了滿洲貴族的公開分裂和混戰。對於下一步協調一致入關作戰,奪取全國政權,無疑是很重要的。同時,愛新覺羅 · 福臨也就成為了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

  • 8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6歲的順治帝也就是福臨為何能繼位?可以說巧合運氣成分居多,當時皇太極突然猝死,又沒有留下遺詔,因此繼承人是誰成當時懸而未決的問題。

    當然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滿清的現實問題,滿清當時採用八旗制度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滿清當時有八支有實力的隊伍,而這八支實力劃分是這樣子的:皇太極擁有兩黃旗和正藍旗,

    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擁有兩白旗,

    皇太極的哥哥代善擁有兩紅旗,

    皇太極的堂弟從繼承關係來說有點遠,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當初和皇太極爭奪皇位時就已經失敗,現如今年紀又大,子孫中又沒有突出的,所以也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去除這兩位就剩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子嗣。

    前文說到豪格憑藉自己的身份和能力是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最起碼宗室大臣也是這樣認為的,可有實權的多爾袞不同意,原本多爾袞與豪格就不和睦,若是讓豪格登基為帝,不用想都知道多爾袞的下場,所以多爾袞是萬萬不會同意讓豪格繼位的。

    既然豪格不能立自己也不能自立,倒不如以退為進從皇太極的其他子嗣中選擇一個來化解難題,一來兩黃旗在意的是皇太極子嗣能否繼承大統,是否是豪格他們並不是太在意,六旗反對勢力一下解決三個,至於鑲藍旗他們雖然支援豪格,但若是沒有兩黃和正藍旗的支援,實力也比不過多爾袞。不過畢竟是一方勢力還是要安撫的。

    為了安撫鑲藍旗,宗室商量讓鑲藍旗主與多爾袞一起出任攝政,就這樣最終經過妥協6歲的福臨幸運的繼承大統。

    至於為何是福臨而不是皇太極的其他子嗣(除豪格外)?這就涉及到他們母親身份尊貴與否以及背後的勢力問題了,福臨的母親和他的嫡母自以及皇太極生前最寵愛的宸妃三個人是同一部落,且關係親近,所以宗室在考量繼承人時不可避免的要考慮這個問題,綜合考量之下福臨脫穎而出。

  • 9 # 淡然7346

    順治是孝莊所生。而孝莊是草原上的格格,身份高貴順治是嫡出,他的身份非同一般,她是一生下來便有著高貴血統的人,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母親孝莊的身份地位太高,而孝莊和皇太極的聯姻也是被滿清建立了友好關係,即使皇太極不那麼喜歡孝莊,但是他仍舊對孝莊以禮相待,他不敢把孝莊怎麼樣,所以順治才能夠順利登上地位。

    順治當時只是一個六歲的孩子,多爾滾一直野心勃勃一直想要成為帝王,那麼順治便是那個能夠繼承皇位的最好的人選。因為她年紀實在太小了它可以成為一個傀儡帝王,任由多爾袞擺佈和玩弄。多爾袞完全可以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順治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孩子,自然沒有能力和過多爾袞抗衡,多爾袞需要這樣的一個傀儡皇帝,只有讓順治當上帝王,多爾袞才能夠很好的控制他,才能夠將權力和地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讓皇太極34歲的長子繼承皇位,那麼已經長大了的他肯定不甘心被多爾袞擺弄,一定會和多爾袞對著幹。多爾袞覺得順治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多爾袞和孝莊之間總有的一種樸素離迷離的關係,他們之間似乎有一些曖昧不清的。多爾袞擁護他甚至同時也在擁護孝莊,所以出於種種原因,最終年輕順治甚至當上了帝王。

  • 10 # 中華通史五千年

    豪格是皇太極的大兒子,在他的眾多兒子中是年紀最長的,所以他是皇子們中最早接觸朝政的人,在皇太極爭奪各處領地統一天下的時候,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可以說清朝能夠入關這件事情也有他的一部分作為。在皇太極去世之後,按照慣例他應該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因為他久經沙場有很多軍功,身材魁梧比較強壯健康,而且他又是皇太極的長子並且有多方的勢力都支援他,可以說豪格繼承皇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這裡面偏生多出來一個多爾袞,他是皇太極的弟弟,也在皇太極征戰沙場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支持者也有很多,多爾袞就牽制住了豪格使他沒有做成皇帝。

    兩人爭奪皇位的時候,各方的勢力也在做爭取,他們兩個人都十分的優秀,都有才能並且立了很多戰功,雖然豪格是長子但是多爾袞也很得皇太極的喜愛,在歷史的記載中,皇太極曾經對多爾袞說過:"我最喜歡你了,比喜歡我的那些兒子們更喜愛你"。滿族受漢族傳統的影響,擁護豪格的大臣要比多爾袞的多,就連曾經的太子代善也支援豪格做皇帝。在這種情況下豪哥可以順利的登上帝位了,但是呢豪格很謙遜,他很客氣的推脫了一下:"我自己的運氣太薄了,不能夠擔這樣的重任"

    本來豪格就是客氣的推辭一下,可是多爾袞聽到之後就抓住了這句話不放,非得豪格說沒有做皇帝的心思。這樣一來,那些擁立豪格的勢力們都不知所措了,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皇太極對他們有大恩,如果不立先皇的兒子作為皇帝的話,那我們就只能隨著先皇到地下去了。多爾頓長年在朝堂之上十分的有頭腦,他知道如果以自己的勢力跟其他的勢力抗衡的話,一點勝算都沒有,而且朝廷不可一日無君,僵持下去的話只會讓國外的勢力有機可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都不得以退出了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兩個最有能力當上皇帝的人退出了,那麼又由誰來繼承這個王位呢?

    二人的勢力在眾多的皇子中挑中了只有六歲的順治,作為了皇帝的接班人,並有多爾袞和另外一位大臣輔佐。這個結果讓兩方的勢力都滿意了,但是為什麼那麼多皇子不選,非要選一個僅有六歲的順治呢?其實這還有另外的關係,當時的清朝除了滿族之外還有蒙古族,皇太極在位的時候曾經說過滿蒙本是一家人,而且他自己也娶了五個蒙古族的老婆。其中有一個就是順治的母親了。朝廷為了表示滿族和蒙古族是一家人,就選出一個流著蒙古血統的皇子。而順治是當時選舉的時候唯一一個滿足要求的,為了向蒙古族表示自己的誠意,就選擇了他來做皇帝。

  • 11 # 紀元的尾聲

    順治能登基這件事情,讓他後來都感慨連連,就算是皇帝,人生的際遇都是說不定的。

    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得匆匆,離世前並沒有立下明確的儲君,而他的長子豪格此時威望極高,年紀也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所以眾人紛紛都預設豪格來當這個新皇帝,只是出人意料的是,多爾袞卻帶頭反對,並且表示要爭一爭這皇帝之位。

    這便是大清入關前的“叔侄奪位事件”,多爾袞的底氣來自於兩個白旗:鑲白旗、正白旗,豪格的支援來自於兩個黃旗:正黃旗、鑲黃旗,當豪格和多爾袞叔侄交鋒的時候,順治還只是一個六歲的小幼童。

    假如是一個成熟的中原政權,那麼諸如此類的“奪權”問題是不會存在的,即便是有,也只可能是皇子們互相爭奪皇位,也不會演變成叔侄爭位的局面,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都是因為在清朝入關之前,貴族政治還高於皇權政治,在貴族的眼中,皇權只是一個代言人。

    皇太極駕崩的時候,豪格三十四歲,多爾袞三十一歲(豪格比多爾袞還要早出生三年),兩者都處在人生相對成熟的一個階段,而在皇太極時期,豪格和多爾袞都分別立下過大功勞,只不過多爾袞的能力顯然更優於豪格,這就讓滿族貴族對兩者的選擇產生了猶豫。

    豪格雖然能力不如多爾袞,可是豪格乃是正兒八經的皇太極之子,假如讓多爾袞來繼承這個皇位,那麼多爾袞去世之後,又該誰來繼承皇位?雖然貴族才是大清的底蘊,不過選擇好一個領頭羊,這也是一個保證子孫安穩該做的事情。

    若是按照以前草原傳統的“兄終弟及”繼承製,那麼滿族就直接選擇了多爾袞,不過皇太極掌握大權後,開始在內部進行漢化,修習禮法,這是為了日後能夠順利進入中原,如果在多爾袞問題上半途而廢,那麼皇太極等一眾文臣的努力就白費了,顯然不能亂來。

    就這樣,掌握著正白旗、鑲白旗的多爾袞就這麼“纏住”了豪格,雖然豪格也有正黃旗、鑲黃旗的支援,但是滿族貴族們卻絕對不允許他們內亂,當僵持久了之後,就有人開始提出解決辦法,那就是:

    多爾袞、豪格都不當這個皇帝。

    八旗各懷心思,兩虎相爭終不得利。

    不管是多爾袞當皇帝,還是豪格當皇帝,其背後的本質乃是八旗貴族的大多數選擇,可這其中存在一種情況,假如這兩人登基都難以實現貴族們的利益最大化,那麼他們就會放棄支援這兩個人當皇帝的機會,再次選擇別人。

    這就是最初的八旗。

    八旗制度建立於公元1601年,比起後金政權都還要早上15年的時間。

    努爾哈赤在明末中的第一次大蛻變,便是來自於八旗制度的建設,努爾哈赤既是因為八旗制度的確立才成功、快速地統一女真,也是因為八旗制度,才將統一後的女真民族迅速融合且發揮最強大的戰鬥力。

    八旗具體是指“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其中兩黃旗乃是直屬於大汗(大清皇帝),而在努爾哈赤一開始的計劃中,其餘的六旗就是由自己的兒子還有自己的侄子掌管,這意味著努爾哈赤並沒有實行高度集中的皇權制度,實行的是貴族政治。

    後來經歷了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去世,八旗之中的政治聲音也不再像努爾哈赤時期一樣統一、純粹了,以前是大敵當前,八旗總能擰成一股繩,可隨著政治的元素開始增多,八旗的利益就有不同。

    所以八旗各懷心思,這才是豪格本應該順利登基卻被多爾袞阻撓的原因,多爾袞固然有奪位之心,但沒有人支援,那也是不夠的,甚至在多爾袞和豪格奪權期間,還有人勸多爾袞自立為帝,要知道自立為帝需要的力量有多強大,這些力量都是來自於八旗貴族的手中。

    也許是豪格和多爾袞的性格,讓八旗貴族慢慢明白一個道理,他倆年紀都不小了,在政治的角度來說,並不好“操控”,假以時日,也許會被這兩個人“架空”權力。

    多爾袞心思深沉,豪格性格暴烈,作為臣子,誰都不喜歡這種皇帝管著自己,不可否認的是,自古以來的臣子喜歡的都是好說話、不管事的皇帝,就這樣,在多爾袞和豪格總覺得自己要贏的時候,八旗貴族就總是變卦、出么蛾子,兩人最終都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事實上,在皇太極當年繼承汗位的時候,就保證過絕對不會去動搖“八旗”各旗的勢力,皇太極大半生確實都在玩弄權謀,吞併勢力,可不管皇太極再如何吞併,他從來都不敢直接刪減各旗的“牛錄”(旗的組成單位)數量,所以不論皇帝是豪格還是多爾袞,都沒人能動八旗的根基。

    在多爾袞和豪格爭權的最巔峰時期,大致可以分成三股“勢力”。

    第一股乃是尊豪格為主的兩黃旗勢力(並不止兩黃旗),總共有117個牛錄,是最強大的一派,也可能簡稱為保皇派。

    第二股勢力是尊多爾袞為主的兩白旗勢力(也並不止兩白旗),一共有98個牛錄,雖然比起保皇派少了將近20個牛錄,可兩白旗事實上乃是當年努爾哈赤留給阿巴亥三子的最強班底,所以兩白旗平均水平比保皇派要高。

    而這第三股勢力,則是代善和濟爾哈朗一起加起來的“中間派”,他們擁有96個牛錄,而中間派,才是多爾袞和豪格爭到底都沒有贏家的根本原因,他們一直在搖擺,在觀察,最終才決定了這兩人都不選。

    也是這一次大碰撞之後,多爾袞漸漸明白了什麼,他感覺到他的皇位是坐不上了,當然豪格也是坐不上,也是這種醒覺,讓多爾袞在後來的政治局勢的變化中,比豪格率先搶佔了先機。

    多爾袞的丟車保帥之舉:推舉福臨當皇帝,自己當攝政王。

    前面講到大清最初的政治模式,乃是“貴族政治”模式,並不是後來皇帝可以一個人完全可以說了算的高度皇權模式,而多爾袞也是在奪位的過程中,很清楚地考慮到這個本質,於是他很迅速地轉變自己的思路:

    想要拿權,不一定要當皇帝。

    其實走出“皇權陷阱”是很難的,但多爾袞做到了,不得不說多爾袞是一個心性十分過硬的政治家,確定了事實和局勢之後,多爾袞立即在私下進行了“動作”,主要就是由他來選擇能符合他最大利益的“皇帝人選”,於是就這樣,被他選中了莊妃之子,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

    在八旗還在明面上“明爭”的時候,多爾袞已經開始暗中的佈局了,他和莊妃的侍女蘇麻喇姑多次交涉,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利益,八月中下旬的再次議政中,多爾袞提出了自己不再角逐皇位,推薦年幼的福臨當皇帝的觀點,這個觀點一出,立即被八旗的幾乎所有貴族同意。

    福臨年幼,正是他們最理想的人選。

    不得不說,多爾袞的這一個辦法,乃是當時最好的辦法,雖然多爾袞失去了登上皇位的機會,可卻避免了兩白旗和兩黃旗的矛盾衝突,也迎合了中間派的心思,放棄了堅持,獲得最大利益,這就是多爾袞的睿智之處。

    八月二十六日,登基大典舉行,福臨登上皇位,而因為福臨年幼,政治交由第一攝政王濟爾哈朗、第二攝政王多爾袞來管理,此前爭奪皇位的豪格,在這場爭鬥中,一點實際的東西都沒有獲得,甚至不久後,多爾袞還屢次對豪格使出殺招。

    雖然說福臨登基設定了兩位攝政王,可事實上多爾袞乃是一個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如何操縱權力,他是非常深諳其中內涵的,於是藉著李自成在中原殺向北京的機會,多爾袞“借功掌權”。

    濟爾哈朗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遜色於多爾袞良多,鑑於濟爾哈朗這個缺點,多爾袞在不久之後的“入關大戰”中搶佔了很多先機,首先是收服了吳三桂,然後又擊敗了李自成,最終帶著大清朝廷進入北京,這一系列的作為,讓多爾袞成為了大清名正言順的“主人”,以攝政王之身份,行皇帝權力,濟爾哈朗都被壓過一頭。

    這是多爾袞這一生最巔峰的權謀之術,多爾袞雖然只是一個遊牧民族出身,但是權術卻脫穎而出,也難怪濟爾哈朗、豪格、豪拜都被他抓得死死的,在多爾袞去世之前,朝堂之中幾乎沒有人能和多爾袞做對手。

    豪格末路:沙場勇猛一生,最終輸給權謀。

    在大清入關的時候,整個大清的統治者階級都是歡呼的,但唯獨一人是落寞的,那便是豪格。

    豪格按理來說,就應該繼承皇位,可在多爾袞和中間派的周旋中,他就糊里糊塗地丟掉了皇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弟弟福臨登基,如果他不是皇太極長子這個身份倒還好,可他偏偏就是,這種處境只能說讓他十分難堪。

    多爾袞勝利了,雖然勝利得不夠徹底,可他終究還是成為了大清權力最高的人,而這位勝利者,並不準備放過自己的那個失敗者侄子。

    入關之後,豪格依舊被重用,雖然他對多爾袞有意見,但對於征伐天下的命令,他卻是義無反顧,公元1646年,豪格率領大軍擊敗了張獻忠,還親自射殺了張獻忠,這個功勞可謂非常之大,朝廷給予了豪格很高規格的嘉獎。

    但在不久之後,豪格就被多爾袞暗算了。

    公元1648年,豪格帶著西征的大軍回到北京,多爾袞還“假惺惺”地出來迎接豪格,豪格一下子還被多爾袞的熱情麻痺了,誰知道剛轉過頭,多爾袞就說有人舉報豪格的部下冒功等等一系列罪行,於是乎下令把豪格抓緊監獄之中。

    豪格就這樣稀裡糊塗被抓住了,而且還連抗議的機會都沒有,顯然多爾袞根本就不是威脅和打壓豪格,而是真的想把豪格往死裡整,就這樣,豪格被“囚禁”了一段時間後,就在獄中去世了,具體的死因歷史並沒有記載。

    作為皇太極長子,豪格自小就被父親和祖父努爾哈赤驍勇善戰所感染,而在豪格的心中,始終認為武器和武力乃是獲得一切的根本,這種邏輯其實也沒有錯的,只是一切都變得太快了,朝堂開始追逐權謀而不是純粹的暴力了,豪格最終也因為落後被消滅掉。

    這是一個理應當皇帝的“儲君”的悲哀,而且豪格還是在獄中去世,不是在戰場中犧牲,這種離開人世的方式,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恥辱”,也是在多爾袞去世被人清算後,順治才給自己的兄長豪格平反。

    順治的大多數感慨,也是基於豪格的,因為他自己都知道,皇位本來就不應該是他的,而是豪格的,只是其中的政治交換,權力締結打造了這種命運,他才六歲就稀裡糊塗地當上了皇帝,豪格三十幾歲卻稀裡糊塗地丟掉了資格。

    順治的母親孝莊在皇太極生前也並不受寵,這種結果連皇太極都意想不到,因為皇太極大半生都在八旗的周旋之中獲得最大的支援和權力,誰知道他這個不是任何一旗旗主的兒子,竟然當了皇帝。

    而在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吞併了正白旗勢力,加上正黃旗和鑲黃旗,大清皇帝自此有了“三旗”之力,實力最為強大,也是後來皇權高度集中的根基,這三旗,也成為了後來常說的“上三旗”。

    結語:

    玩弄權力者,總是不幸的。

    多爾袞在拿到了大清最高權力後,甚至讓順治對他從叔父攝政王一直改口到皇父攝政王,在世人看來,多爾袞這種情況雖然不是皇帝,但卻比皇帝還要巔峰,那麼多爾袞是不是還要醞釀機會奪取皇位呢?

    可惜多爾袞做不到奪位,因為多爾袞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這就是多爾袞的不幸,他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傳承的兒子,僅有一個女兒,這便是他的悲哀,或許這件事情,也讓順治鬆了一大口氣。

    不得不說,玩弄權力者,精通權力者,大多數都是極其不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存新茶,喝老茶”的說法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