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綠洲書苑

    上大學後,應該多數同學選擇住校,還有一部分同學還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住校,還有很多同學是離開家鄉在外地求學。所以,對於不少離家住校的同學來說,難免會想家。

    我的大學就是在省外唸的,而且整個學院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所以,非常懂得大一新生的想家想父母的心情。記得,我大學入學時,我父親不放心送我到了學校,他走時我一個人哭了好長時間才坐上車回了學校。

    只要父母親人和朋友不在身邊,就沒有不想的。但是,不能讓過度的思念影響了學習。所以,對於特別想家的同學來說,一定要設法克服。

    首先,要明確自己上大學的目標,是努力學習考研深造、還是通過學習和鍛鍊提升自我找個好工作……,定下目標就去追逐夢想吧。大學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不要逃課,好好學習,多多讀書(經常泡圖書館很有益處)。每天給自己一個小目標,每天給自己一個小希望,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你會得到不一樣的人生。

    第二,以積極的心態去和老師、同學、舍友等交往,建立新的“朋友圈”。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有了良師或者益友,也就不會感到寂寞和孤獨了,自然也就不會因為過分想家影響大學生活了。

    第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定要加強體育鍛煉。堅持體育鍛煉是一件百益無一害的事情,哪怕是堅持跑步。它能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少生病(有時候,生病更想家);它能鍛鍊人的毅力,增強自信心;它能磨練人的意志,提升抗挫折能力……

    第四,適當參加團隊活動,在活動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自身團隊意識,在活動中也可以廣交朋友,學會一些處事方法……。

    第五,其他方面的建議。有時間可以和各地的同學聯絡,交流大學生活,相互鼓勵,相互學習。有時間和精力,可以在週末做個靠譜的兼職,記住掙錢是次要的,鍛鍊才是目的。

  • 2 # 福明166467022

    大一新生特別想家,很理解,人之常情。這個問題沒有更好的良方去解決。一是父母經常來看你,又影響你的學業。二是父母賠讀,家庭經濟基礎怎樣?個人觀點還是慢慢來,還有一個適應過程,看看書,聽聽音樂,在校園走一走,看一看,也許心情有不一樣的感覺。經常與同學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互動,而且現在網路平臺非常先進,經常用視訊方式與家人聯絡,感覺親人永遠和你在一起。但是,最終還是靠自已制控能力,自我安慰,自我消化,這也是人生中最好的歷練。

  • 3 # 方哥教育

    讀書、社團活動 、考研是治療鄉愁的三大良藥

    大一新生確實想家,特別是高中三年都在家門口上的。若想家,還是應該去理解這種感情的。只要你的生活充實,才會感覺是最好的緩解鄉愁,才會覺得最好報答家長的方式是上進。

    一是把大學時間安排滿一些。其實大學課程表面上是比高中鬆一些,實際上是老師給了孩子們一些學習自主權,學生可以通過自學、讀書來拓展自己的學科領域,而非高中時間以日常上課和日常作業來作為學習手段。作為當代大學獨立自主是我們的必須具備的,父母不可能幫我一輩子和生活一輩子。我們也不可能依賴父母一輩子,我們自己總要成長,總要去面對困難,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呢,所以現在當代大學生必須要有一個獨立自主的能力。

    積極參加甚至組織好大學社團活動。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的創造潛能得以更大發揮。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的人生態度更加積極向上。 通過參加我校的七一學社、中國夢學社、國旗文化學社、孔子學社、郭鳳韶研究會等社團的學習,會使我們不斷提高思想覺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將自己個人的理想和追求與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參加“青年志願者協會”等公益組織的活動,通過走進養老院等為老人獻愛心,為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經受社會實踐的鍛鍊,可以使我們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培養 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我們的人生態度更加積極向上。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更有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 社團活動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適合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資訊快、可塑性強的特點,容易被同學們所接受,有利於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在社團內形成了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潛移默化地使集體主義觀念得以增強。社團的榮辱與共與每位成員休慼相關,人人希望社團發展壯大,人人都關心社團的各項 事物,因而逐步培育了每個成員的責任意識。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的創造潛能得以更大發揮。 青年學生中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能, 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到學科類社團組織,將具有發明創造潛質的人相聚在一起,共同進行實踐、研究、創造。社團組織真正成為青年學生開發潛質,展示自我的舞臺。對我們高中生來說,也為步入大學校園參加更加豐富多彩的社團組織,打下良好的基礎。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提高素質,陶冶情操 。 參加思想理論類、文學藝術類、體育健身類、生活嚮導類社團,會使青年學生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文學藝術修養、身體素質等有一定的提高。通過參加這樣的社團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鍛鍊了才能,掌握了本領,還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比如,我們志願者在養老院服務老 人的過程中,也是互動的,不少老人,有的是退休老師,有的是抗戰老戰士,教育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感恩父母,報效國家。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課餘時間、課外活動,放下課本,參加社團活動,接觸社會,與人交往,會學到許多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東西,使自己更瞭解社會、融入社會,克服“書生氣十足”、看問題天真幼稚的作風,使自己思想意識接近社會現實。參加社會實踐類社團、志願者類社團,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廣泛地瞭解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育了同學們逐步適應社會的能力。 其六,參加社團活動,會使我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在學生的人際交往中,除同宿舍、同班級外,人際交往比較密切的就是社團裡的同伴們,而同宿舍都是同性別,同班同學也未必如社團同學這般瞭解,這般熟悉,這般無拘無束。在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特長、共同的策劃、研究與實踐中,共同享受著成功的樂趣、失敗的痛楚。同伴間有著共同的喜怒哀樂痛,共同的酸甜苦辣鹹,因此,所結下的友誼也最為真摯。

    大學生要繼續做好考研或考雙學位的準備。考研是為了求取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只是變成了第一生產力,教育本身便是一種投入、一種生產力。更多的教育,便意味著更多的收入,更有趣的事業,更好的生活,正所謂厚積而待薄發。在工作和生後的滿意度與舒適度方面,獲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往往滿意度與舒適度會更高。其原因和表現在於:第一,大多數人選擇的考研專業都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特別是有很多換專業考研的人,其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換一個自己更感興趣、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第二,讀完碩士後一般能夠找到本專業內相對高層的工作,比如高層技術和管理工作、進入大學教育系統或者繼續深造;第三,較高的教育往往意味著較高知識水平和修養,而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和促進生活品味的提高。許多人在填報高考志願時,根本就不知道專業意味著什麼,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最後隨便填一個,結果是在大學裡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的專業毫無興趣。但是,當這些學生面臨畢業找工作時,隨著思想和性格都慢慢成熟起來,開始意識到如果他們一輩子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那不僅是一種苦刑,而且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而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業,才會快樂和擁有成就。這是他們也逐漸發展起自己的獨立的個性,而且經過長期的摸索麵許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於是這一次也是第一次,他的命運應該開始由他自己來大膽地選擇和決定了。

  • 4 # 老王的生活分享

    這個很正常,剛開始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求學或者工作心理不太適應很正常,慢慢的適應新的環境,時間長了就好了。也許時間長了,你會喜歡上了當地的環境和生活,自然而然的就不會那麼想家了。本人在17歲以前一直生活在鄉下農村,第一次去城市裡上學的時候就是非常的想家,在外面呆的時間長了,也就慢慢的適應了外面的生活。不過在外面呆的時間再長,偶爾有時還會有點想家,畢竟自己的家鄉那是生你養你的地方,和你的感情很深,不管走到哪裡,走了多久還是會時常想起的。窗外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也是想家的寫照。還有一首陳紅演唱的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因為家裡有你的親人和朋友,所以,必須得有想家的感覺,必須得常回家看看。

  • 5 # 遺忘熙熙

    如果大學之前沒有住過宿,那建議還是想家就回去,找假期或者週末,回去待幾天,緩解一下心情。

    在學校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2~3個社團,讓自己課餘生活豐富起來,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適應大學的節奏,儘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每週保持幾次與家人的視訊聯絡,在緩解思念的同時,享受大學生活。

    突然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求學,想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較近就常找假期回去,如果較遠就通過結交朋友,參與大學豐富多彩的活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來緩解思念。

    希望新生們可以早點適應大學生活吧,加油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勵志的名言名句以及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