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肥肥hj

    寶寶的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其實小兒2-3歲也是叛逆期,這個時間是需要正確教育孩子是可以改正這種想法的!

  • 2 # 使用者5519961795482

    勞動治嬌。勞動是治嬌的好方法。在給孩子講清道理之後,安排難度稍微大一點的勞動任務,鼓勵孩子堅持幹好。開始,最好家長跟孩子一塊幹,隨時指導。比如家庭大掃除,學習擀餃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衛生間等。關鍵是持之以恆,孩子勞動時,多肯定、多指導。寒暑假裡,可以安排更多的勞動任務。

    二、跑步、爬山治嬌。嬌氣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家長跟孩子訂個協議,每週一起跑步,不少於三次,距離遠近依孩子年齡和身體情況而定。開始1000米,跑幾次後提高速度,以後逐漸延長距離。記時間能調動積極性。利用雙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遠足也是好辦法。跑步、爬山既能開闊視野,又能鍛鍊身體,磨鍊意志。

  • 3 # 使用者1529629802496

    、從孩子學步時起,就告訴孩子: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來


    培養孩子不嬌氣,至少要從孩子學步時起。讓娃穿著長褲(短褲容易在摔倒時擦傷)在平坦、沒有障礙物、沒有突出尖角的地方練習走路,大人只在一旁提供必要保護,目的是保證沒有危險,不是時刻準備著扶孩子起來。


    孩子摔倒了,只要沒受傷、沒危險,即便是哭了,就不要去扶,告訴孩子“沒關係,寶寶自己起來啊”。小孩子很聰明的,看到大人沒有緊張得不行,會知道自己沒有危險,摔倒不過是小事一樁,哭兩聲,就會若無其事地爬起來繼續走了。如果大人看到孩子摔倒了馬上衝過來,看到孩子哭了馬上抱起來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摔倒了很嚴重,會越哭越厲害,甚至耍賴要抱,不肯自己練習了。


    2、磕磕碰碰,只看有沒有受傷,只提醒自己小心


    孩子磕磕碰碰,中國長輩一個戲劇性的經典舉動是,什麼碰到了孩子,就要把什麼“責打”一番,桌角碰了打桌角、凳子腿碰了打凳子腿、小石頭碰了打小石頭,就算爸爸媽媽不小心碰了,也難逃一打。“看你敢磕我寶寶,打你!打你!”然後轉臉來哄孩子:“哦哦,奶奶/姥姥打它/他了,寶寶不哭了哦。”小孩子看到被抱了仇,一會兒就破涕為笑了。


    這種做法,真是助長嬌氣的法寶。它不停地告訴孩子:磕了碰了我寶,不是我寶的錯,都是它的錯。誰讓我寶不舒服了,誰就壞,就該打。常此以往,小孩子不嬌氣、不驕橫、不刁蠻才怪。


    要孩子不嬌氣,大人就得掌握一個原則:只看受沒受傷,不要怨東怨西;受了傷,只看傷勢如何,不要表現誇張;告訴孩子,磕磕碰碰是正常的,而且是自己不小心,怪不得桌椅板凳小石頭,也怪不得大人,下次自己小心就好了。


    記得大寶一歲半左右時,特別喜歡在花園裡一條半米高的花壇牆上走,大人看著沒危險,也就隨他去了,只在旁邊看著。有一次走得特別高興,小跑起來,不當心掉下來,摔了個五體投地。小小的人兒趴在地上,滿臉驚奇,似乎還搞不明白自己咋就這樣了。爸爸媽媽看著實在有趣,好沒同情心地大笑起來,娃自個驚奇了一下,才發現是摔了跤,嘴角一撇想哭,看爸爸媽媽笑得不行,自己也笑了。起來拍腿,又爬上去繼續走了。


    3、生病要打針吃藥,只告訴這是必須的,不百般心疼、萬般哄勸


    孩子小時,可能經常生病,通常也就是感冒、發燒、咳嗽、拉肚子這樣常見的小毛病。孩子生病,大人首要任務是理性地分清輕重,做合適的處置,該去醫院去醫院,該在家休息就在家休息,而不是把表現自己如何如何心疼、如何恨不能以身相代當成第一要務。心疼當然是心疼的,但心疼對幫助孩子康復沒有半點用處。大人能看清這一點,也就不會出現前面說的一群大人圍著孩子萬般焦慮、怨天尤人的狀況了。


    孩子需要打針,大人不必自個先緊張起來,“哦哦,寶寶要扎針了,來抓著爸爸耳朵/抓著媽媽頭髮”,抓著爸爸耳朵、媽媽頭髮打針的孩子,會慢慢被培養成,自己的一點點痛苦,都要大人陪著,都要他人一起承受,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對些許痛苦的忍耐力、怎麼會有獨立面對痛苦的能力?


    大人應該平靜地告訴孩子:“護士阿姨需要給你扎個針,疼一下就好。”很小的孩子疼一下,可能會哭一兩聲,看大人淡定平靜,也會很快平靜下來;大點的孩子,雖然疼一下,有點緊張,通常都會做到忍著不哭。大人越是渲染緊張,孩子就越害怕、不哭也會被大人嚇哭。


    如果孩子需要吃藥,不論藥是苦是甜,都告訴孩子,“寶寶病了,吃藥才能快快好啊”,然後照顧孩子把藥吃下去。不要搞把藥裡兌點糖、包上好吃的,或者吃了藥就給吃什麼平時不給吃的零食、吃了藥就給買上次不給買的玩具之類的把戲。教孩子理性地看待疾病,就從看大夫、打針、吃藥的一點一滴開始。


    4、在家養病,只做必要的照顧,不格外噓寒問暖


    孩子在家養病,一個大人陪在家裡是必要的,兩個就不太必要,三個以上簡直就是浪費甚至是幫倒忙。試想三四個大人陪一個孩子養病,這個說要熱敷,那個說要物理降溫,這個說要蓋多點,那個說要蓋少點,這個說給孩子吃熱湯麵,那個說要給娃吃雞蛋羹,搞不好兩輩大人還要爭執起來,怎一個亂字了得?


    我們家的做法是,如果孩子生病在家休息,大人在家陪著,大人該幹嘛幹嘛,該做家務做家務,該工作工作,孩子也是該幹嘛幹嘛,覺得困就睡一覺,不困就起來看書玩玩具,到吃飯的時候起來吃飯,到吃藥的時候起來吃藥,該量體溫時量體溫。大人不會一會兒摸摸孩子熱不熱,一會兒問孩子冷不冷,一會兒把飯端床上,一會兒把水送嘴邊。


    孩子也習慣了爸爸媽媽對生病淡然處之的態度,不會隔一會哼哼唧唧地告訴大人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也不會膩膩歪歪地一直要大人陪著,更不會明明已經好了,還要做出生病的樣子。


    這樣,孩子精神上沒有壓力,力所能及的活動也不因生病受到影響,反倒好得更快。其實大人也是一樣,孩子媽媽因為生孩子做手術住了兩次醫院,見了不少生動的例子,那些能起床時就下地活動的病號,總是好得更快,而那些躺在床上各種嬌弱的,等同樣情況的病友出院時,還常常只能躺在床上。孩子長成這樣的大人,真是對人對己,沒有半點好處。


    5、生病、受傷,能上學時,一定不要輕易不去上學。


    這些年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真是見到了不少不嬌養孩子的家長和不嬌氣的孩子,有腿骨折打著石膏一蹦一跳上下學的、有坐著輪椅來來去去的,孩子大人都很淡定,一點沒有痛苦、不耐的表情,讓人很是欽佩。


    我們覺得,孩子生病、受傷,身體狀況沒有到不能上學的程度時,一定不要輕易不去上學。同樣地,更不能因為旅行、課外活動時間和上學衝突,就輕易從學校請假。對於學生來說,嚴肅認真地對待上學這件事,是個底線。如果很輕易地不去上學,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會很輕易地因為小傷、小痛、小壓力,逃避該做的事,該盡的責。


    6、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告訴孩子自己解決或請老師幫助解決


    某天在孩子小學的家長群裡,看到兩位家長爭執起來,起因無非是兩個孩子在學校打打鬧鬧時,一個孩子受了一點小傷。另外有一次在學校門口,一位家長也是因為孩子之間小矛盾的事,拉著老師不依不饒地討說法,搞得老師非常無奈,只得不停地解釋,孩子小,打打鬧鬧難免,已經和對方家長溝通過了,對方家長也道了歉、也表示會好好教育自家孩子了。


    其實這種小事,真是不需要家長出面來解決。孩子之間自有他們的規則,也有他們的相處之道,說不定今天還鬧著小矛盾呢,明天就又成好朋友了。所以我們覺得,孩子回家投訴和某個同學鬧矛盾了、被某某打了一下等等。最好告訴孩子自己和同學講道理、實在不行告訴老師,請老師解決,家長不要自己衝到前面,去找老師討說法,甚至直接和對方家長理論。


    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點小矛盾很正常,說不定回家投訴時,還有些誇張的成分。家長應該相信老師更瞭解實際情況、更容易調解孩子之間的小爭執,也應該相信孩子有和同齡孩子好好相處、自己解決小小問題的能力。大人保護過度,只能助長孩子的軟弱、嬌氣。


    7、孩子情緒不佳時,請他自己冷靜,不用額外承諾哄勸


    孩子不可能每天遇到的事都特別順利、特別讓人開心,考試成績不佳、被老師批評、和同學言語不合、甚至在學校中飯吃得不夠好,都可能引發一時的小情緒。


    孩子情緒不佳時,大人只需要問問情況,告訴孩子,偶爾不開心是正常的,大人也常常有不開心的時候,要學會自己面對不開心的事、自己轉移注意力、自己把不開心的事慢慢放下。


    大人不需要使盡渾身解數,讓孩子馬上高興起來。那樣的話,可能會做額外的承諾、比如買玩具啦、延長看電視用電腦的時間啦等等,會讓孩子慢慢養成用高興和不高興來控制大人的習慣。


    這樣的事情,其實從孩子6月起就可能發生。6個月後的嬰兒,有一種啼哭,叫“需求性啼哭”,既不是因為餓,也不是因為冷,也不是因為生病,只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滿足抱抱等需求。需求性啼哭的最初成因,是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大人不能及時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反應,導致小嬰兒情緒不佳。但是出現需求性啼哭後,如果大人還是沒有找到正確的辦法引導孩子正面表達需求,孩子就可能變成一個非常喜歡哭鬧的孩子,而且把哭鬧作為控制大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手段。


    對大點的孩子也是一樣。孩子需要大人主動的理解、陪伴。平時和孩子溝通得越多,孩子處理不佳情緒的能力越強;和孩子溝通得越少,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越弱,也越可能養成會用負面的手段逼迫父母就範的習慣,也就是常說的任性、刁蠻、不講理。


    總之,帶出堅強、淡定、不嬌氣的娃不難,難的是大人自己要有更多理性,要耐心、細緻、用心地處理日常生活中所有和孩子相關的事情。

  • 4 # 晚睡的貓

    三歲寶寶已經可以去幼兒園了。嘗試讓她離開父母,可以很有效的改變她嬌氣的習慣。

    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讓寶寶自己動手,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久了孩子就不會依賴大人,自然就沒有那麼嬌氣了。

    帶多改一下去鄉下或者野外探索,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美,大山的壯,大海的闊,天空的高,相信孩子會變得更大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盆中的風信子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