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新松鼠AM
-
2 # 呼兒嘿呦哈哈哈
一說起武狀元,我們大都會馬上聯想起電影《武狀元蘇乞兒》,其中輕功、醉拳、降龍十八掌讓人震撼不已。然而,電影中的各種武功絕學大多是由特效做成的,現實中是沒有的,武狀元也沒有電影所說的那樣厲害。現實中,
古代武狀元學習的是什麼?他們到底有多厲害?

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透過殿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第一名名是武狀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有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是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殿試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過程十分嚴格,結果自然也是比較公平的,幾乎不存在作弊的情況。考試結果揭曉後,會在大殿內唱名,城門外掛榜。然後專門人員護送武狀元歸鄉,炫耀皇恩。第二天,在兵部舉行''會試宴”,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甲等級差別是十分巨大的大,同樣是武舉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武狀元自然是萬眾矚目的,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綵,上街誇官,可謂是風光十足了。並且考中武狀元的人,可以立馬成為朝中武將,授予正品官職。相對於並非狀元的其他一二三甲,就較為平淡了,因為人們常常只會認可與銘記第一名。

武舉制度最早設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唐代作為武舉初期,制度還並不完善。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也有要求,要求“軀幹雄偉”。到了宋代,規定武舉不只要有武力,還要擁有策略,懂得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就不能參考武試。可以看出,武舉初期偏重於武的一方面。
從宋開始至以後的武舉都是要求文武雙全,因此應試的人需要從兩方面提升,獲得武狀元的無一不是文武兼得的佼佼者。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武狀元出身的名將大臣。他們都有過於常人之處。例如
歷史上第一武狀元,員半千
,字榮期,唐代齊州全節人。唐咸亨年間初,連中八科制舉,成為文科狀元。授武陟縣尉之職位。垂拱年間(685-688),任左衛胄曹參軍,充宣慰吐蕃使。長安二年(公元702),武則天
-
3 # 極速餅乾9U
武狀元必須是能文能武。
看看武狀元的產生吧,武狀元產生自武舉考試,由武則天創造,是民間習武之人當官的主要途徑。
武舉考試的科目:騎射 步射 舉重等等這是武的,還有策論為默寫武經和拍兵部陣,即技勇為主,文不以文采取以實用主,何況武狀元還要進行殿試,有皇帝欽點,真的是文武雙全。
回覆列表
武狀元不一定都能文能武。武狀元是在封建社會中,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選拔出來的或者經皇帝認定的第一名,或者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這就是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