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中國和北韓半島自古以來就是山水相連脣齒相依,很早以前兩國就形成了宗藩朝貢體系,尤其是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後北韓特地修建了感恩大明援助之恩的大報壇。這一時期兩國關係親密無間,然而很快中國發生的一次改朝換代對兩國關係又帶來不小的波折。

    1618年4月13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明,這時位於其東部的北韓作為明朝的盟友就對其形成了牽制。努爾哈赤為避免腹背受敵,於是對北韓採取拉攏政策,但北韓始終不為所動,仍堅持配合明朝反對後金。1627年努爾哈赤已故,繼承後金汗位的是皇太極,他決定東征北韓以徹底消除自己南下征伐大明時在背後搗亂的隱患。

    皇太極命阿敏為主將,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北韓國王李倧(北韓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北韓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北韓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

    儘管北韓被迫屈服在後金的武力威脅之下,但並未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此時的北韓仍是心向明朝,只是鑑於後金勢大,所以不得不盡量在雙方之間維持平衡。然而後金方面卻要求北韓徹底廢棄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關係,北韓對此予以拒絕,此後北韓給後金的國書皆書寫明天啟、崇禎年號,這令皇太極極為不滿。

    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極統一漠南蒙古並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次年皇太極正式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改後金國號為清,他自己則由大汗改為皇帝,此舉標誌著皇太極正式以漢法構建自己的國家,應該說此時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圖。然而就在他的登基大典上北韓使臣拒絕跪拜——在北韓使臣看來:儘管後金是大國,北韓不得不屈服,但兩國之間畢竟沒冊封朝貢的君臣名分,北韓的宗主國仍是明朝,因此自己當然不跪拜後金君主。可在皇太極看來:自己稱帝就是要成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絕不能有人質疑自己的權威。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稱帝后的皇太極率十二萬大軍出征北韓。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北韓京城下。此後北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北韓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北韓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北韓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北韓向清朝朝貢。

    1649年曾長期在瀋陽作為滿清人質的李淏回國繼位。他作為清軍的人質滯留中國期間結識了王以文、楊吉福、黃功、馮三仕、柳溪山、王文祥、裴三生、王美承、鄭先甲九名義士,這九人在明、清兩代史料中均缺乏記載,但卻被《李朝實錄》收錄。九義士隨李淏來到北韓輔佐已成為北韓孝宗的李淏從事祕密反清復明的準備,他們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發誓不與清朝合作。在他們影響下北韓孝宗堅持使用明朝崇禎年號,有的大臣勸他不要這樣做,他說我要打造“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

    但也正因為北韓自視儲存了由明朝傳入的中華正統,於是以小中華自居,將清朝統治下的中國視為蠻夷之地。以九義士後人為代表的明朝遺民在李氏北韓時代一直被北韓官方和百姓愛戴,而後期從清朝越境到北韓的中國百姓則被稱為“向化人”。從這時起北韓就認為中國已淪為蠻夷之邦,漸漸有輕視中國之心。甲午戰爭後北韓和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宗藩關係被徹底切斷,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景仰之情轉變成一種深以自己繼承了中華正統自信。

    儘管明朝已亡,但北韓扔在國內使用崇禎年號。明代北韓使臣出使北京的紀行《朝天錄》被改稱《燕行錄》——不再是去朝見天朝,而只是去一座名為燕京的城市旅遊一番。北韓不僅會玩這樣的文字遊戲,一時間北韓人開始熱衷於探討北伐——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韓曾與南明、吳三桂、臺灣鄭氏家族,甚至是葛爾丹勢力結成過反清的統一戰線。儘管屈從於清朝的武力而不得不降身以藩屬國的身份侍奉清朝,但在北韓國內一直稱清朝為偽朝,稱清帝為胡皇、虜皇。直到雍正年間北韓見清朝的江山已日以穩固,這才放棄了進行反清嘗試,但內心依然認為北韓文化優越於清朝,此後直到甲午戰爭北韓一直沿用崇禎年號,足見北韓對清朝的態度。

  • 2 # 真歷史

    很簡單——感恩!

    明朝建國初期,北韓還是阮氏北韓,後來李成桂篡奪王位,從此李氏北韓便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統治。李氏北韓從一開始便把遵奉明朝作為自己的國家基本政策。

    (崇禎皇帝)

    關鍵是你給你爺爺拜年也只能是過年時才有的好事,天天拜你爺爺連打麻將的錢都沒了,北韓這廝卻恨不能天天干。北韓想著每次只需搞點當地的高麗蔘、泡菜等土特產,就可以換回大明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這樣成本低,回報高而且是零風險的買賣,不幹白不幹。於是北韓的使者是絡繹不絕,一波接一波的進貢,最多的時候一年100多次。大明雖然要面子,但腦子還是好使的,娘希匹,北韓再這麼進貢下去,老子就得吃糠咽菜了,於是下旨禁止北韓頻繁進貢,每年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進貢,比如新年、皇帝壽辰等等。

    這只是一個小恩惠,而真正讓北韓感恩的,還是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

    (北韓國王)

    抗倭援朝一共打了7年,明朝由遼東總兵李如鬆統領,很多史料說明朝前期投入4萬多軍隊,後期投入8萬多軍隊,其實這都是有點故意矮化的敵人的意思。我們知道,抗倭援朝發生在萬曆年間,而萬曆年間朝政已經基本廢弛,軍隊腐敗、戰鬥力下降等問題已經日趨嚴重。入朝作戰的明軍不僅是遼東的部隊,不僅是關寧鐵騎,還從浙江、福建、四川等地抽調了大量的明軍,甚至連駐防南京的拱衛南都的部隊也調了過來,還有包括東南沿海的戚家軍,前前後後也有數十萬,而且這仗打的並不輕鬆。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組織了將近20萬日軍進犯北韓,這20萬都是在日本國內混亂的內戰中生存下來的武士,久經沙場,戰鬥力極高。不到一個月,日軍便攻克了北韓的王京,而明軍經過七年的苦戰(中間停戰過一段時間),才在豐臣秀吉病死,日軍無心戀戰,開始撤退的情況下,在露樑海戰中徹底擊退日軍。這一戰,明朝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以遼東參戰的軍隊來看,原先95000,到最後只剩40000多,而且先後耗費國庫帑銀700萬兩,種種因素來看,這場戰爭真的不輕鬆,可以說讓明朝傷筋動骨,所以後人才說:明亡,非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北韓也感恩戴德,在抗倭援朝結束後,宣祖大王親自命工匠在北韓摩崖山刻上“再造藩邦”四個大字,以提醒後人永遠要對大明心存感恩。

    1644年滿清入關,大明滅亡,北韓反思大明之所以這麼輕易就亡了,完全就是因為當年援朝援的太厲害了,導致傷了大明父母之邦的筋骨,所以痛心不已,舉國悲痛,朝野自責。因此後來雖然迫於滿清的武力打擊不得不奉滿清正朔,用滿清年號,但上自朝廷,下到百姓,紀年仍然用“皇明崇禎後”的年號,這個年號,在明亡之後,仍然用了268年,直到被日本所滅。

    甚至在乾隆時,北韓開始公開祭祀明太祖、神宗、思宗,在北韓王宮景德殿中掛有三位明朝皇帝的畫像:明太祖朱元璋,感謝賜名“朝日鮮明”之國;明神宗朱翊鈞,則謹記“再造番邦”之恩;明思宗朱由檢,以表自縊殉國之義。

    北韓對大明的感情,完全是發自內心的!

  • 3 # 大明已亡

    不請自來。

    我們都有一種心理,假如你們村的原來有個地主的一直接濟你,幫你打入侵家門的劫匪,還教你怎麼讀書寫字,種田吃飯,讓你過上了好生活。結果同村了一個流氓,趁火打劫,殺了原來的地主,自己搖身一變成了新的地主,而他原來跟你一樣都是農民,他還是山中的蠻民。

    他用竊取的地位來要你成為他的臣子,試問誰都不會服。

    北韓和大清就是這樣的關係。

    就像我們對暴發戶,也不會絕對在心裡佩服他。特別是當這個暴發戶以前還你身邊一個不起眼的人物。

  • 4 # 張家你陽哥

    北韓對於大明的感情源於明神宗期間的抗倭援朝戰爭。

    “壬辰倭亂”結束以後,李朝肅宗不無感慨道:“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萬世不可忘也。”

    甚至與清朝締結宗藩關係後,北韓國內仍用明崇禎年號達百年之久。當清朝為之不快時,李朝仁祖的回覆,或許更能代表北韓對明朝的感激之情“小邦僻在海隅,惟事詩書,不事兵革,以弱服強,以小事大,乃理之常,豈敢與大國相較哉 !徒以世受皇明厚恩,名分素定,曾在壬辰之難,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拯濟生靈於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銘鏤心骨,寧獲過於大國,不忍負皇明。此無他,其樹恩厚而感人深也。”

  • 5 # hao33合親1斤兵

    1、不屈地精神,至死不渝。成為了國家和東方文化滴持久象徵。

    2、拯救了整個北韓上下層,內心虧欠

    3、與清王朝不是一個文化認同,正人相惜。

    4、共同經歷過明末時代,同仇敵愾。

    5、對國內各階層交代,樹立正統形象,穩定社會秩序。

    6、強化道德倫理,否則動亂會大幅增加,人人增加強盜思維與武力奪權心態。

  • 6 # 閒看秋風999

    有這麼一句話叫做,"瞭解歷史要到敵對國家去看檔案"。此話雖然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南韓英文名字是Korea,源於古名“高麗”。南韓的“韓”字源於韓半島南部歷史上的三韓。三韓最早記載於《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包括馬韓、辰韓和弁韓。“韓”後來演變為北韓族的別名。1910年大韓帝國滅亡後至二戰後朝韓分治形成前,“北韓”與“南韓”的兩種稱謂多混用。

    在南韓,下面這段近四百年的歷史你是看不到的:中國西漢史書記載,前三國時期,北韓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佈著夫餘、沃沮、濊貊、東濊,北韓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北韓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北韓三國時代”。相反,同樣的描述,在日本可以看到。

    在日本可以看到的歷史是這樣的: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發動政變。他從鴨綠江邊威化島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威化島回軍)。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北韓 ,定都漢陽 (今南韓首爾),史稱北韓王朝。後來的李氏北韓繼續長期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 中協定了清朝承認北韓自主,當時日本控制下的北韓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日本扶持建立了臨時性、過渡性的大韓帝國 傀儡政權。1910年北韓被日本吞併,日本方面稱其為“日韓合併”,北韓全境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至於用"崇禎"年號一事,恐怕是一廂情願吧(上面說了"北韓是清朝的附庸國")。

  • 7 # 鄧海春

    遂定下不徵之策,作為與藩國交往的基本原則。而十五不徵諸國中首列北韓。明朝與北韓交往中,從一開始就摒棄戰爭,從此開啟了明朝德化外交之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 ),李成桂廢除高麗幼主,自立為王,建立政權。儘管朱元璋對李成桂篡奪王位,犯上作亂的行為並不滿意,最初雙方的交往亦頗不融洽,表箋問題、貿易問題,接二連三發生摩擦。但這並不影響李成桂對明朝政權正統地位的認同,李成桂一立國就定下了對明朝的事大政策,認同明朝為中華的正統。李成桂後人英祖撰文道:“至於皇朝,得國正大,規模巨集遠。毅皇殉社,往牒未聞。猗歟盛哉!”明朝得國正大,這成為北韓君臣的一致看法。因而一開國就奠定了其事大慕華的基調。

    明亡後,朱元璋之賜國號被稱為“大造之恩”。以“北韓”作國號,顯示李成桂對王朝正統性的考慮,既從本國曆史上尋找新朝的合法性,又通過箕子北韓接受周武王冊封的傳統,來爭取明朝天子的冊封,從而為其王朝獲取宗主國的認同,以確立其正統性。請求中國皇帝賜予國號,在北韓歷史上也僅此一次。李朝一開國就顯示其對明朝親附的態度,而當時多次出使明廷的北韓開國功臣權近,作詩頌道:

    東國方多難,吾王功乃成;

    撫民修惠政,事大盡忠誠。

    錫號承天寵,遷居作邑城;

    願言修職貢,萬世奉皇明。

    正因此,北韓立國初就定下了“願言修職責,萬世奉皇明”之策,對明行事大之禮,極盡親華之意。

    明亡之後,北韓認同明朝、拒斥清朝的理論

    1.北韓與明朝的關係乃君臣父子,故不可不講尊周。

    2.北韓乃大明之北韓,尊周、尊明即是尊北韓自身。

    北韓英祖、正祖時期重要文臣成大中(1732一1809)對尊周的具體涵義進行過透徹的闡述:

    尊攘大義,屬國反為之主,而周之史無與也。如其周也,尊王之義安所施哉?吾故曰《春秋》幸在魯也。明之於我,即周之於魯也。況重之以萬曆之恩耶!然恩義一理也,未有無義而恩者,故恩莫大於君父,而義為之則。我之思明即我義也,不然,何其感人心而立人紀,若是之久耶?故上焉而皇壇崇其報,下焉而華陽闡其義,使我東免為夷貊之歸,而煥乎其冠冕如日月之輝。黃河再清,必來取法,《禮》所謂廣魯於天下者,不其在斯耶?明雖亡,賴我而猶不亡也!

    北韓尊用明朝正朔最為突出的體現是在祭祀及有關墓誌、墓碑上,北韓王室祭祀時用明朝年號,士大夫家祭則始終採用崇禎或永曆年號,對其列祖列宗表明其始終是大明遺臣、大明子孫。

  • 8 # 心醉憶紅塵

    明朝滅亡之時,北韓李氏王國鑑於清廷軍事和政治上的脅迫,被迫俯首稱臣,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雖然換了新主子,北韓王室卻對滿清政權不大“感冒”,相反更加懷念舊主。說到這裡,我們不能不比較一下,明朝與清朝對北韓的不同待遇。 早在明太祖時期,他就把北韓列為“不徵之國”之一,北韓方面也始終以臣禮事明。北韓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賀新年的賀正使,慶祝明皇誕辰的聖節使,祝賀皇太子誕辰的幹秋使。後來,還定期派使臣去紀念過冬至節(冬至使)。此外、無論北韓還是中國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繼位或王后選出都要派使臣吊賀。壬辰倭亂以後,北韓方面感謝明的再造之恩,全國上下自覺形成了一股更加強大的親明風氣。尤其是北韓國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幫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動中未盡全力,被朝中的親明大臣推翻,仁祖繼位,史稱“仁祖反正”。這件事讓後來的諸位皇帝都不敢輕易反明。所以,那怕明朝雖已滅亡,北韓被迫臣事滿清,但是北韓君臣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堅守著心底裡對明朝的懷念。 滿清對北韓執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兩度大規模入侵北韓(北韓史書上稱為“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還強迫北韓世子入北京扣為人質。後來,清朝把北韓當成天經地義的蕃屬,二等國和濫施淫威、索拿卡要的物件,多次直接干預北韓內政,自然激起北韓對滿清政府的不滿。他們視清廷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北韓孝宗帝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倡議北伐。他曾對大臣們說:“故欲養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後來,由於北韓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加上清朝連續出現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執政,北伐計劃一直沒有實施。 按說,受清朝統治,使用什麼年號紀年,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現實的問題。對此,不忘故主的北韓王室表現的有些陽奉陰違,除了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使用清朝皇帝年號外,其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地方官上的疏章、箋文也如此。 據北韓《仁祖莊穆大王實錄》記載,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北韓國王《實錄》中,只書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其刻書所用年號則標以“崇禎後××年”。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除了繼續使用“崇禎”年號外,李朝國王對明朝皇帝年號的尊崇也達到了極點。無論是文書、古印,還是馬牌、御畫,只要有明朝年號,一律收集整理,予以珍藏。同時,北韓李氏王室對於明朝的各種追思活動也與日俱增。仁祖時,每逢重要節日,宮中都要行“焚香望闕之禮”;肅宗時,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之後又在後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乾隆十四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都會進行,一直延續到李朝末年。 後來,北韓方面不再使用“崇禎”年號也是有原因的。北韓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滿清統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直到甲午戰爭的爆發,北韓一方面走向亡國,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對中國的局勢徹底失望,從此北韓的歷史和北韓的思想走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 9 # 坐古談今

    李氏北韓確實在清朝統治時期,在私下裡(民間、一些祭祀明朝的大事兒等方面)使用崇禎年號,這個毫無質疑。但切不可被表象迷惑,在好也是歷史,現實永遠是最重要的。

    (1)北韓為什麼如此尊敬大明?首先是大明對北韓確實好。

    大明對於北韓有兩造之恩,一是北韓請名後賜名“北韓”;二是萬曆北韓戰爭。其實,整個明朝,明朝在與各國關係中對北韓最好,例如“朝貢貿易”的次數,別的國家兩年一次、三年一次,北韓甚至可以一年三次。這點可特別重要呀,因為,“朝貢貿易”本質上是一種“花錢買臣服”的形式,你朝貢一,朝廷還你的是十。

    明朝中後期允許“朝貢”的同時進行“貿易”,朝貢人員攜帶大量“走私物品”與中中國人進行交易,因此,從國家到私人朝貢國獲得的好處越來越多。

    “朝貢貿易”獲取的利潤之大,使得為了“朝貢”而發生戰爭。例如日本和中國的“爭貢之役”,但可惜,我們經過這次“小戰鬥”可以說充分體現了戰鬥力之弱,夏言為此痛心疾首,氣憤地說:幾十萬軍隊(誇張說法,應該按照涉及地區一兩萬人差不多,從寧波殺到紹興,又從紹興殺回寧波,一路逃竄,殺死將領袁班、劉思、胡源、劉錦、張捏等。)竟然逮不住幾百個“朝貢倭人”,最後的面子兒很大程度上還是北韓人給賺回來的(坐船逃跑被風吹到了北韓,北韓殺了30人,擒拿20人)。

    因此,大明對北韓這麼好,北韓君臣之間能不感恩戴德嗎?因此,面對明亡,其內心必然不好受。再加上,北韓和清朝建立前的後金政權、乃至部落時代都有很深的芥蒂。在之前,是北韓人欺負(元明時期的)女真人,後來,女真人就欺負北韓人了。特別是,滿族是在17世紀以女真人為基礎,融合了一些其他民族後形成的民族,其文化程度較低。因此,北韓對於他們在文化上、歷史仇恨上都非常不滿。

    (2)清朝康熙之後北韓承認“歷史無法改變”,繼續忠心“事大”的同時,為了過往的歷史以及文化優勢,和“合法性”的張揚繼續“民間私下”紀念

    然而,實力就是實力,北韓打不過後金、清國,也就只好繼續執行“事大”主義。國與國間的利益永遠是實際利益為主,自康熙後,清朝實力越來越強且對儒家文化越來越重視,其治國手段與傳統中國越來越近,北韓也就從了。從而對清朝也越來越忠心。堅決執行宗藩關係。

    例如甲午戰爭的爆發。北韓也是拒絕和日本建交為導火索。北韓國內的各種改革爭論,也是以是否以“中國清朝”為核心的爭論。

    (3)北韓和明清時期中國民間關係其實也不是太好,這需要辯證地看。兩國關係還是要以自己的利益為主。

    朱元璋、朱棣父子時期,中國也有倭寇,北韓雖然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卻與倭寇勾勾搭搭。倭寇負責搶劫,北韓則負責銷贓。因此,北韓和明朝、倭寇之間的關係都有,這是地理關係註定的。這是明初的時候,雙方大友好背景下的一些小插曲。

    在民間,特別是朱棣將首都搬到北京後,北韓路陸朝貢代表團的使團因為常常用大棒毆打諸如,違反規矩、偷竊、與中中國人打鬥等人員現象越來越多。人們就以“高麗棒子”形容北韓人,這個叫法一直叫到了清朝乃至如今。現在這個不是好的叫法,在當時也並不是好聽的。因此,在兩國友好大環境下,兩中國人民之間有多麼好的關係還真不敢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如今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