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渭北青松
-
2 # 熱動人
現在的社會,有相當多的人對生產隊時期懷有感情,不是沒有道理的。生產隊時期,農民上下工、一天干幾小時活?什麼樣的勞動力幹什麼活?所有的安排都是季節化和人性化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農忙季節如夏季,一般情況下凌晨四點就起床了,五點上工,十點半收工。下午三點半或四點上工,晚上八點半左右收工,一天勞動十個小時左右。
農閒季節如冬季,早上八點上工,十一點半收工。下午一點半上工,五點半左右收工,勞動七到八個小時。
極端天氣由生產隊長決定什麼時候上工,什麼時候收工。
個別人家有特殊情況,可以請假或提前下工(請小假),請假期間不得工分。請小假,根據時間長短由隊委評議,適當扣點工分。
對於有些殘疾人、老年人,包括孕婦、婦女哺乳期,在勞動安排上都是有照顧的,非常人性化,會適當安排一些輕活。所以就出現了現在有極個別人,汙衊生產隊時期有出工不出力、偷懶等現象,把生產隊時期說得一無是處,充分暴露出了這些人極端自私、缺少道德的本性。
-
3 # 野草的幸福
如果雙搶,早上五點開工到十一點收工,下午三點開工到晚上八點收工,平時一般是七點到十一點,冬季活少一般八點到十一點,下午一點到五點,跟椐活路情況有早有晚。
過去有一句話,八點開會九點到,你作報告我睡覺,這雖然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描述,但七十年代的生產隊,也差不多是那樣。但如果是承包的話,那就另當另論。
我出生在70年代初期,四五歲開始記事兒的時候,我們生產隊還沒有解散。因此我對那會兒的一些情形還記憶猶新:
冬天的早上8點,生產隊長就站上巷子口開始敲鐘呼喚大家上工。社員們開始陸陸續續地從家裡出來,到生產隊等候隊長派活兒,而且是一邊躺在柴禾垛曬太陽上一邊等。
經常有個別社員還因昨天的工分沒有記上或者記得不對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先和隊長當眾吵上一架,才能結束工作分配。
然後社員根據隊長的分配下地幹活:除草、犁地、耦麥……傍晚五點多,天快黑時,社員下工了,自己到生產隊會計那裡去報工分。幹什麼活是多少個工分,都有一套工分考核辦法。
夏天的話,一般早上上工能早一些,特別是農忙的時候,許多時候打麥場裡都是挑燈夜戰,記得那時候麥秸堆有兩三層樓房那麼高,是我們小孩的樂園。
但是為了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生產隊有時也會搞一些小承包,比如農田基建時取土方的活等。
一九七四年的六七月,我們生產隊要把河對坡的老公路衚衕填平,把它變成水澆地。
這是一個包工活。一方土按倒的遠近,評定每方土多工,多勞多得。大家都想多掙幾分工,所以選擇了農田基建挖土方。
全隊的男女社員大部分都聚集到這裡,一字長龍擺開,將公路衚衕兩邊高處的土取下來,再將其倒到低處。我們這個大家庭包了一塊土方,方量最大,高約兩米,近一千方土。
每天早上五點左右,我奶奶就起床了,她先燒火拉風箱燒上一鍋開水,灌上幾個大熱水壺,父母親還有伯父伯母他們吃一點饃,拉上架子車和钁頭鍁,趕六點鐘前就到那塊地裡。
一般早上要幹到十一點,下午兩點開始直幹到天黑為止,每天要幹十多個鐘頭。
那時候,架子車是最基本的運輸工具。架子車越大越好,裝滿一車土有七八百斤,如果再加上荊笆,那就過千了。
一個人拉,兩個人左右推車,一個人專挖土,兩個人裝土,有時輪換的推土,沒有閒的。倒土的地方全是虛土,坑凹不平,要用盡全力才能推出去。
有時車子裡土倒不淨,還要用肩膀把車轅扛起來倒。一般採取兩車輪換,這個空車子回來,另外一個已裝好了,拉的拉、推的推,幾乎沒有停歇。
那時候,大家的手上都磨了厚厚的老繭,膝蓋、肩膀磨成厚皮,男女都一樣,男的一脫背心,一個明顯的背心印,太陽常曬的地方,蛻起一層白皮。
為了能多掙幾分工,每天早上下工前,父親和堂哥還會多幹一會兒,為下午多攢點土。大中午,其他社員都在家裡休息,可父親和堂哥還會趁這時地裡別人的架子車不用,他們不休息,早早趕到地裡多拉幾車子土。
我們生產隊條件相對較好一些,大家的工分值比較高,而且生產隊還有蔬菜地,母親因為孃家是蔬菜隊,所以她經常被分配到蔬菜地幹活。我有時去她幹活的地裡去玩,可以偷偷地吃一個西紅柿或者黃瓜。這可是別的小朋友不曾有過的待遇。
夏天各種蔬菜成熟了,生產隊會按各家各戶的成人數量以及孩子數,把蔬菜分成一小堆、一小堆地分給各家各戶。
如果生產隊的牲口死了,例如:牛或驢,也會被殺了把肉分給社員吃。可我感覺我家從來沒有分到過什麼肉。
這種經濟方式在解放初真的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缺陷也表現了出來,有的社員老實肯幹,有的偷奸耍滑,有的幹活又快又好,也有的幹活兒又慢又不細心。許多時候是憑良心在幹。
但分配的時候,大家分到手的東西都差不多,說這是吃“大鍋飯”真是不假,最終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也就出現了隊長八點敲鐘,社員九點上地的現象。
這就是我經歷的那個年代的事情,只能說,真的非常感謝改革開放,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讓大家吃飽了肚子,提高了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