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共鳴
音準之所以需要練習的原因是,分辨音準的能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並不能靠天份或是直覺抄小路。
而且習慣好音準跟習慣壞音準所需的時間一模一樣,要是平常在音準方面的要求不夠謹慎,就會導致自己越來越習慣摸稜兩可的音準,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我們會不太確定音有沒有準,即使聽得出來不準也不確定到底差了多少,進而導致我們認為自己根本聽不出來,但是其實只是缺乏練習。
對於絃樂手來說,如果心裡沒有個尺,用傳進耳裡的聲音也是能區分自己有沒有拉準。
拉準的時候,琴會開始共鳴,神秘的自然泛音 (overtones) 也會能夠被聽到。
那種感覺就象是緊握的雙手終於鬆開了一樣,空氣彷彿開始流動於琴中,整把琴會最自然的震動,其他弦也會共振。
這是當自己聽不出來到底音有沒有準時最直接的分辨方式,你的琴會以共鳴的方式告訴你的,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去接受並對它所給予我們的提示做出反應。
2. 空弦跟長音
在練習音準時,空弦可以說是琴本身配置的調音器。當自己對現在演奏的音或者是一整段弦律的音準有所疑慮時,單音單獨對空弦,或者是演奏弦律時同時演奏空弦長音為底。
在琴有調準且按下去的音也是準的情況下,空弦就會跟著共鳴。這是我們能聽到,感覺到,甚至看到的。所以使用空弦長音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3. 跟成功學習
雖然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對於已經知道自己音準有問題的人來說,應該適時的向成功學習,也就是讓自己習慣音準的時候的聲音與感覺。
反覆的正面刺激,會讓自己在遇到不準的時候迅速的知道這不是音準的時候該有的聲音。如果只是一再的在音不準的時候糾正自己「太低了」「太高了」,當音準的時候反而沒有上心,這樣其實只是一直在確保自己沒有倒退,但其實並沒有在前進。
4. 不抖音慢練
這大概是我們最又愛又恨的練琴方法之一。慢練的原因不僅是避免自己的雙耳與手指一不小心養成壞習慣,也是因為從「耳朵聽到」到「腦中分辨」到「手指做出調整」,都是需要時間的。
要給自己時間去強化這一系列的傳導,象是練習跑步一樣,先了解步伐然後再慢慢跑起來,讓肌肉記憶能夠養成。
另外就是不要抖音。抖音在詮釋層面上屬於音樂色彩,可以把它們的關係想象成:好的音準是個框,而抖音是塗在框裡面的顏色。無論是什麼樣的抖音,都不應該影響到音準架構起來的框,更不可以在練習的時候用來掩飾不穩定的音準。
5. 瞭解自己
即便音準是件黑白分明的事,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於音準都有自己的慣性 (tendencies)。如果是經過思慮之後的詮釋選擇,比如說較緊或較寬的半音,或者是和聲需求等等。
做這些決定的確是很個人的選擇,但是都必須來自於合理的需求。
大部分時候其實我們都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慣性。也許是上把位就偏高的音,或者是隨時都太低的四指,這些都是沒有理由的習慣。
用心觀察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慣性,如果有的話實時的提醒自己並做出改變,自我反思 (self-reflection) 是很強大的學習方法。
6. 聽到看到唱出來
先在腦中聽到音的絕對重要性是用任何文字都無法表達的。雖然說有了目標也不一定馬上就能夠實現,但是如果連自己的目標聽起來如何都不知道,那怎麼會有實現的可能?
如果腦中已經有個清楚的聲音,演奏出來的音準也會隨之改變。
除了先聽到以外,也可以用看的,讓雙眼提供一些幫助。在練習的時候大方的唱出來也是很好的方法。不僅可以讓自己的雙耳也聽到音準,對於樂句與大小聲的詮釋也會帶來幫助。
7. 錄音
最後,當然就是錄音這最令人緊張與懊惱的方法,尤其是在我們認為自己終於有所進步時,可以說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錄音給自己聽在音準的練習上是不可或缺的。
在演奏時我們有權力主觀的面對音樂,但是音準需要我們保持客觀。只有保持了客觀我們才能準確判斷自己在演奏時在音準上的調整是否正確。聽自己的的錄音雖然難受,但是它不僅能使自己正視問題,也會刺激自己去解決問題。
當有天聽到自己的錄音就如自己所想時,那會是什麼都無法比擬的滿足。
1. 有沒有共鳴
音準之所以需要練習的原因是,分辨音準的能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並不能靠天份或是直覺抄小路。
而且習慣好音準跟習慣壞音準所需的時間一模一樣,要是平常在音準方面的要求不夠謹慎,就會導致自己越來越習慣摸稜兩可的音準,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我們會不太確定音有沒有準,即使聽得出來不準也不確定到底差了多少,進而導致我們認為自己根本聽不出來,但是其實只是缺乏練習。
對於絃樂手來說,如果心裡沒有個尺,用傳進耳裡的聲音也是能區分自己有沒有拉準。
拉準的時候,琴會開始共鳴,神秘的自然泛音 (overtones) 也會能夠被聽到。
那種感覺就象是緊握的雙手終於鬆開了一樣,空氣彷彿開始流動於琴中,整把琴會最自然的震動,其他弦也會共振。
這是當自己聽不出來到底音有沒有準時最直接的分辨方式,你的琴會以共鳴的方式告訴你的,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去接受並對它所給予我們的提示做出反應。
2. 空弦跟長音
在練習音準時,空弦可以說是琴本身配置的調音器。當自己對現在演奏的音或者是一整段弦律的音準有所疑慮時,單音單獨對空弦,或者是演奏弦律時同時演奏空弦長音為底。
在琴有調準且按下去的音也是準的情況下,空弦就會跟著共鳴。這是我們能聽到,感覺到,甚至看到的。所以使用空弦長音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3. 跟成功學習
雖然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對於已經知道自己音準有問題的人來說,應該適時的向成功學習,也就是讓自己習慣音準的時候的聲音與感覺。
反覆的正面刺激,會讓自己在遇到不準的時候迅速的知道這不是音準的時候該有的聲音。如果只是一再的在音不準的時候糾正自己「太低了」「太高了」,當音準的時候反而沒有上心,這樣其實只是一直在確保自己沒有倒退,但其實並沒有在前進。
4. 不抖音慢練
這大概是我們最又愛又恨的練琴方法之一。慢練的原因不僅是避免自己的雙耳與手指一不小心養成壞習慣,也是因為從「耳朵聽到」到「腦中分辨」到「手指做出調整」,都是需要時間的。
要給自己時間去強化這一系列的傳導,象是練習跑步一樣,先了解步伐然後再慢慢跑起來,讓肌肉記憶能夠養成。
另外就是不要抖音。抖音在詮釋層面上屬於音樂色彩,可以把它們的關係想象成:好的音準是個框,而抖音是塗在框裡面的顏色。無論是什麼樣的抖音,都不應該影響到音準架構起來的框,更不可以在練習的時候用來掩飾不穩定的音準。
5. 瞭解自己
即便音準是件黑白分明的事,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於音準都有自己的慣性 (tendencies)。如果是經過思慮之後的詮釋選擇,比如說較緊或較寬的半音,或者是和聲需求等等。
做這些決定的確是很個人的選擇,但是都必須來自於合理的需求。
大部分時候其實我們都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慣性。也許是上把位就偏高的音,或者是隨時都太低的四指,這些都是沒有理由的習慣。
用心觀察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慣性,如果有的話實時的提醒自己並做出改變,自我反思 (self-reflection) 是很強大的學習方法。
6. 聽到看到唱出來
先在腦中聽到音的絕對重要性是用任何文字都無法表達的。雖然說有了目標也不一定馬上就能夠實現,但是如果連自己的目標聽起來如何都不知道,那怎麼會有實現的可能?
如果腦中已經有個清楚的聲音,演奏出來的音準也會隨之改變。
除了先聽到以外,也可以用看的,讓雙眼提供一些幫助。在練習的時候大方的唱出來也是很好的方法。不僅可以讓自己的雙耳也聽到音準,對於樂句與大小聲的詮釋也會帶來幫助。
7. 錄音
最後,當然就是錄音這最令人緊張與懊惱的方法,尤其是在我們認為自己終於有所進步時,可以說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錄音給自己聽在音準的練習上是不可或缺的。
在演奏時我們有權力主觀的面對音樂,但是音準需要我們保持客觀。只有保持了客觀我們才能準確判斷自己在演奏時在音準上的調整是否正確。聽自己的的錄音雖然難受,但是它不僅能使自己正視問題,也會刺激自己去解決問題。
當有天聽到自己的錄音就如自己所想時,那會是什麼都無法比擬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