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漢古玉

    旅遊時參觀過的古代墓葬,個人感覺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令人十分好奇的。主要是陝西的秦始皇陵和乾陵。對秦始皇陵,《史記》的描述是它最好的宣傳,它到底在多深、有多廣、有多少水銀,令人難以想像。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各國珍寶都歸了秦。從考古發掘的春秋戰國諸侯墓來看,無一不是大寶庫,這就令人更加難以想像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多少寶貝了。乾陵的神奇在於它的大,在於傳說中歷經三次被盜未能成功,在於它是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有多少國寶陪葬其中也令人難以想像。

    第二類,令人大開眼界的。這樣的古墓實在太多了,比如,婦好墓僅玉器就出土了755件,是新石器時期玉器到商代晚期玉器的群英薈萃;廣州南越王墓僅玉組佩就有11套之多,是戰國玉器和西漢玉器的爭奇鬥豔;曾侯乙墓的青銅編鐘、16節活環龍形玉帶,都令人拍手稱奇;定陵則是國家主動發掘的唯一一座帝陵,出土的金銀器令人歎為觀止。還有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沃晉國墓地、韓城芮國墓地,那些鮮紅的MAXIMA珠串,也十分養眼。

    第三類,令人毛骨悚然的。這方面恐怕要數鳳翔秦公一號大墓,也許是參觀之前就知道該墓殉人有近二百人,參觀時情不自禁地感覺後背發涼。

  • 2 # 煮酒君

    一座座墓碑承載了我們的思念,也正是因為有這樣有形的儀式,才讓我們無形的思念有所安放。人生在世,誰都逃不出出生、成長、死亡,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必然。

    於是千百年來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完備、隆重而又繁雜的喪禮制度,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豐富和發展。雖然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不斷髮生變化,這些繁雜的喪禮制度也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簡要了解一下,古代喪葬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上古時期的喪葬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的文物實證,上古時期沒有埋葬的習俗,人死後常常屍體被丟棄在山野溝壑中。有時因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現食人的殘忍現象。

    據《孟子滕文公》中記載到:"蓋世上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屍體的事情己經不再發生。另外,思想觀念上有了進步,人們覺得把死者的屍體拋在荒野任由野獸蚊蟲咬噬於心不忍,才出現了埋葬死者的現象。

    上古時期雖然開始埋葬死者,但還沒有喪禮習俗可言。後來出現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喪葬也由以前簡單的埋葬儀式,而被加進了很多宗教崇拜的東西。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喪葬制度不斷被加入新的內涵、思想、文化,在儀式上也逐漸繁瑣,不斷演變成為系統完備、隆重而又繁瑣的禮節。

    夏商周時期

    周朝時期,喪俗禮儀的系統化和完整化己經逐步完成,據《禮記》中記載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

    古時的先民認為人死後"魂氣歸於天,行魄歸於地。"周朝喪葬制度日益完備而嚴謹。"喪葬之禮節,皆整頓於周。由貴賤親疏,而有種種差別。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見也。周公之制,節目詳備,哭泣僻踴皆有法。"這個時候喪禮己成為古代五禮制度之一,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一部分。

    據《周禮》記載,居於五禮中第二的凶禮,是指諸侯國之間天災人禍時的相互哀悼、慰問及救助之事,原包括喪、荒、吊等五個方面。"由此可見喪葬制度的發展,喪禮在凶禮中佔據重要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

    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社會動盪不安,但文明觀念與思想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在這個時代,產生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儒家思想。關於喪葬的禮俗也在這個時代初步形成。儒家思想中對於生死的看法對當時的喪葬制度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中認為"事死如生",在生和死之間,人們對於死者的重視,對於喪葬的重視逐漸加深 。並且在春秋以來,已經出現侍妾殉葬之風。

    在《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顆不以父妾為父殉葬,說明此風由來已久。

    戰國以來,盛行以木俑、陶俑隨葬,以俑人代活人。以木、陶器代替活人殉葬,這是生產力發展、奴隸地位提高的表現,也是奴隸長期鬥爭的結果,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人們對於"禮"的追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厚葬之風尤為繁盛。

    秦朝由於受到當時統治者成仙、求長生的迷信思想影響,當時的地方上"巫覡"之風盛行,如秦簡《日書》:"女日死。女日葬,必復之。男子亦然。"就記載了人們擇日安葬的習俗,人們認為這樣可以使死去的鬼魂不會回來找生者的麻煩。

    這種迷信的思想,不僅影響著喪葬的禮儀,同時賦予了喪葬活動一中神秘的色彩。

    漢朝殯葬禮儀在繼承秦朝的禮制層面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據記載這時的喪葬禮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段:一是出葬之前。包括招魂、沐浴、飯含、大小殆、哭喪、停屍等;第二階段是葬禮,包含告別祭典、出殯、下葬等內容;最後一個階段是安葬後的禮節。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極大發展的時期。由於對外交流的發展和佛教的興盛,人們的喪葬觀念也有所變化。尤其是佛教思想中的生死輪迴觀念深入人心。同時,由於唐朝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喪葬更加奢靡。

    總體來說,隋唐喪葬的禮儀雖承襲前朝但有進一步的發展。據統計,當時最廣泛的喪葬儀式有六十六道之多,特別明顯的是當時的墓室設計宏大,隨葬品不僅數量多,質量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朝時期,由於統治者對於各種儀式進行了官方的規範,其中也包括喪禮制度。在《開寶通禮》、《政和新禮》的禮制中規定喪葬的稱謂、隨葬品、棺薦、墓田的面積等要根據亡者的不同等級而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奢華的葬禮,宋朝的喪葬逐步走向相對正常化。

    同時,葬禮中出現的幾種禮俗很值得注意:一種是燒紙錢和紙明器。這種風俗始於唐朝,在宋朝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人們認為這是死者在陰間所使用的錢幣,如果有喪事就可以贈送紙幣紙絹。在宋朝這一禮俗極為普遍,甚至出現了相關的生產行業,這種禮俗在今天還普遍存在。

    元明清時期

    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國的喪葬禮儀己經完備。在這一時期比較有特點的是:元和清是兩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造成此時與之前的文化統一現象有所差異,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喪葬習俗也有了新的變革。清末時期,水陸道場等超度亡靈的行為,和儀仗執事等風光排場的禮俗己經發展到了很是奢華的程度。

    時至今日,我們在為逝去的舉行葬禮之時,已經沒有十分繁瑣的程式和禮制,但不變的是,依舊對亡者的思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硬體介面常見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