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勃勃借劉裕之手攻破長安城,自己再坐收漁利。
公元418年(夏鳳翔6年)間,大夏(又稱胡夏,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開闢的一個地方政權)統治者劉勃勃與東晉劉裕為了奪取關中之地“長安”所爆發的一場戰爭。
(關中:意思就是指函谷關(東潼關)、大震關(西散關)、藍關(南武關)、金鎖關(北蕭關)等四關之內的部分地區。)
公元417年(晉義熙十三年)間,東晉權臣劉裕趁姚秦政權窩裡斗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興兵滅亡了僅有三十多年割據史的後秦。
當時,劉勃勃想坐山觀虎鬥,盡收漁翁之利,他認為劉裕消滅姚秦是大勢所趨,但東晉內爭不休,劉裕不可能長期滯留在長安。
於是,狡猾的赫連勃勃就將大夏五萬輕裝騎兵一分為三:第一路為機動部隊,屯駐於潼關待命;第二路為伏擊部隊,隱匿於青泥(陝西蘭田以南)附近;第三路為主力作戰部隊,則長途奔襲直趨長安(陝西西安)。
冬月,夏軍作戰主力開始攻城,駐守長安的晉軍首戰失利,相繼引發一系列的內亂。
最終,於長安城苦戰待援的晉軍將士棄城東逃,當這支潰敗之軍行抵青泥時,被埋伏於此的夏軍全殲,赫連勃勃率軍進駐長安,佔據了關中,而後在統萬城登基稱帝。
赫連勃勃攻取長安之戰的歷史背景
公元413年(晉義熙9年)間,赫連勃勃於轄境內調遣數十萬民工及徵集各類物資修築了統萬城(陝西橫山一帶)並以此為國都,建立了大夏割據政權,自封為夏王,史稱胡夏。
當關中之地還是姚秦政權統治的時代,赫連勃勃就開始持續不斷地發動南侵,頻頻與姚秦割據勢力掠奪關中,並且相繼攻佔了原姚秦政權轄境內的杏城(陝西黃陵以南)、安定(甘肅涇川以北)等地,並一度攻克了秦州(甘肅天水)、新平(陝西彬縣)等軍事重鎮。
當時,赫連勃勃得知劉裕親率東晉軍隊侵犯長安時,就說道:
“裕此行必得關中,但不能久留,若留子弟及將吏戍守,必非我敵,我取關中不難了!”《蔡東藩南北史演義》
於是,赫連勃勃就藉助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開始集結蕃部、厲兵秣馬、籌錢籌糧、全民備戰。
公元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間,東晉軍隊在劉裕的指揮下,順利地攻陷了姚秦政權的都城長安後,害怕東晉局勢發生變故,故而尚未針對關中的戍守做出合理的部署就急匆匆地趕回建康(南京)去了。
劉裕率軍返回南方時,命年紀12歲的次子劉義真及個別北伐將軍共同駐守長安,此舉等於是給赫連勃勃奪取關中創造了一個絕佳時機。
赫連勃勃攻取長安之戰的戰爭經過
熟知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赫連勃勃的目的,首先是為了達成河套地區的統一,其次是為了徹底實現南侵關中的戰略部署,所以就一改以往“北侵”計劃,繼而選擇了“防北進南”的戰略戰術。
所以,自公元407年開始,至公元417年,在這十年的時間裡,赫連勃勃輕騎南下的足跡踏遍了陝西以北、隴東南及關中很多的地區。
大夏鐵騎踐踏過的這些邊陲州鎮,若是能用之則派兵守之,而無用之地則燒殺搶掠一番後棄之,後撤的時候還強逼邊民舉家搬遷到夏都統萬城周邊指定的地區。
公元417年(晉義熙十三年)臘月,北伐後秦政權的劉裕率晉軍主力班師回朝之後,大夏政權傾舉國之力南侵。
首先、命令以太子赫連桔為主帥率部2萬趁機進犯長安;其次、命令以三子赫連昌為主將率部進駐潼關,並於附近設下伏兵;再次、命令以五子赫連定為主將率部設伏於青泥(藍田)一帶;最後、赫連勃勃指揮夏軍主力為後繼。
次年正月,赫連桔指揮胡夏軍進犯渭北,東晉扶風軍分割槽沈田子奉命率軍阻敵,因盛傳胡夏騎兵勢旺,故而心生怯意未繼續前行,遂率部後撤至劉回堡(興平東南一帶)滯留,並命人趕往長安向王鎮惡奏報軍情,招致王鎮惡怒斥,故而激起積怨已久的內部矛盾,沈田子不顧大局遂散佈蜚言。
“王鎮惡準備屠殺南人,篡晉自立為關中王。”
沒幾日,沈田子命令心腹死士潛伏在傅弘之的軍帳內將王鎮惡刺殺致死。
此時,傅弘之為了撇清自己擅殺大將的嫌疑,則火速趕往長安向桂陽公劉義真作了彙報。
於是,年幼的劉義真也是第一次面臨這種棘手的問題,就喚來長史王修商量此事。
恰巧,沈田子奉命回防,故而被王修於長安緝拿,未經審判就以臨陣濫殺大將的罪名,拖出去斬了。
至此,內部紛爭告一段落,劉義真又命傅弦之率軍出城應敵。傅帶領數千步騎於池陽(陝西涇陽以北一帶)擊敗夏軍赫連璝部,接著又在寡婦渡(陝西臨潼附近)再度打敗夏軍,前後兩戰共擊殺俘虜夏兵數千之眾,赫連璝為避晉軍鋒芒,因此率所部夏軍以戰術性後撤。
很快,夏軍再度集結逼臨長安城下。劉義真放棄外圍陣地,遂調集城外晉軍入城,據城死守。
可是,夏軍先是攻佔了咸陽,隨後將關中諸地(包括長安城周邊的大小村鎮)盡收大夏囊中。
因此,於長安城內欲作困獸之鬥的晉軍等於是糧盡路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於是,城內的晉軍如羅雀掘鼠般將長安搶掠一空,滿載著一車車的金銀財寶棄城而逃。
夏軍趁機反撲,赫連璝集結三萬夏軍緊追不捨,晉軍傅弘之所部奉命斷後阻敵,故且戰且退。
豈料,晉軍東歸途經青泥(藍田)時,在此設伏的夏軍赫連定部于山谷間殺出,因而截斷了晉軍東歸之路,遭遇到前後夾擊的晉兵雖拼死力戰,但已無回天之力。
雖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晉軍勢衰、夏軍勢盛,雙方苦戰一日,最終以主將傅弘之被生擒,晉軍全軍覆沒而落下序幕。於是,勃勃遂進駐長安,盤踞關中腹地,于吉日登基稱帝了。
赫連勃勃攻取長安之戰的勝敗原因
在長安之戰中,赫連勃勃可以在劉裕消滅姚秦不久,就以武力直趨關中,佔領長安城,究其主要原因是:
其一、完全是因為他選擇了“防北侵南”的精確戰略。首先是向東結盟了南燕勢力,其次是羈絆北魏政權於北;再次是拉攏了西邊的西秦割據力量,綜上三點則徹底解除了大夏的側後翼的威脅。
其二、他以統萬城為核心點,並在以此為基礎的半徑範圍內開闢了根據地,奠定了基本政權。
其三、他逐步強化了部族內部的矛盾及妥善地解決了與氏族集團的關係,又穩固了鐵弗部的統治地位,有效增強了政權的一統性及武裝力量的壯大與強化。
其四、他則憑藉對其有利的機遇,抓住了劉裕興兵入侵關中的這個大好時機,實施全民參戰,利用東晉和姚秦血戰之時,趁人之危揮師南侵,相繼攻陷了杏城、新平等軍政重地。
其五、他則利用劉裕率主力部隊東歸建康時,即乘夏軍防禦虛弱帶兵南下,為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其避敵鋒芒,降低了軍隊大規模決戰的傷亡率,進而一路直趨,直逼長安附近。
其六、他以非常精準的部署了行軍路線,無論是擊敵還是伏敵,其軍事部署都準確地捕捉住了關鍵。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夏軍主力部隊攻擊長安的時候得出結論,他首先將一部分兵力作為機動部隊而抽調至潼關,其次又在青泥一帶設下了伏兵。
至此,就形成了一種包圍長安的形勢,以至於徹底斷絕了北伐晉軍的後援及東歸之路,徹底圍殲這股孤立無援的晉軍。
其七、長安之戰北伐晉軍之所以失敗,其首要原因是劉裕在消滅姚秦佔據長安後,其安插於晉朝的關鍵人物劉穆之突然歸天,害怕朝權被政敵篡奪。
所以,他連長安的基本設防及人事安排都沒有作出適當的部署就急忙揮師還朝了,只留下了一位小學尚未畢業的兒子與部分心懷鬼胎的將軍一同來坐鎮危機四伏的長安城。
其八、由於夏軍向長安大舉進犯時,東晉鎮守於關中之地的部分將軍自相殘殺,先是沈田子伏殺了王鎮惡,隨後王修又誘殺了沈田子,最後是劉義真害怕王修背叛將其殺害,此番內鬥致使屯駐於長安的晉軍力量遭受了很大程度的削弱。
赫連勃勃借劉裕之手攻破長安城,自己再坐收漁利。
公元418年(夏鳳翔6年)間,大夏(又稱胡夏,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開闢的一個地方政權)統治者劉勃勃與東晉劉裕為了奪取關中之地“長安”所爆發的一場戰爭。
(關中:意思就是指函谷關(東潼關)、大震關(西散關)、藍關(南武關)、金鎖關(北蕭關)等四關之內的部分地區。)
公元417年(晉義熙十三年)間,東晉權臣劉裕趁姚秦政權窩裡斗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興兵滅亡了僅有三十多年割據史的後秦。
當時,劉勃勃想坐山觀虎鬥,盡收漁翁之利,他認為劉裕消滅姚秦是大勢所趨,但東晉內爭不休,劉裕不可能長期滯留在長安。
於是,狡猾的赫連勃勃就將大夏五萬輕裝騎兵一分為三:第一路為機動部隊,屯駐於潼關待命;第二路為伏擊部隊,隱匿於青泥(陝西蘭田以南)附近;第三路為主力作戰部隊,則長途奔襲直趨長安(陝西西安)。
冬月,夏軍作戰主力開始攻城,駐守長安的晉軍首戰失利,相繼引發一系列的內亂。
最終,於長安城苦戰待援的晉軍將士棄城東逃,當這支潰敗之軍行抵青泥時,被埋伏於此的夏軍全殲,赫連勃勃率軍進駐長安,佔據了關中,而後在統萬城登基稱帝。
赫連勃勃攻取長安之戰的歷史背景
公元413年(晉義熙9年)間,赫連勃勃於轄境內調遣數十萬民工及徵集各類物資修築了統萬城(陝西橫山一帶)並以此為國都,建立了大夏割據政權,自封為夏王,史稱胡夏。
當關中之地還是姚秦政權統治的時代,赫連勃勃就開始持續不斷地發動南侵,頻頻與姚秦割據勢力掠奪關中,並且相繼攻佔了原姚秦政權轄境內的杏城(陝西黃陵以南)、安定(甘肅涇川以北)等地,並一度攻克了秦州(甘肅天水)、新平(陝西彬縣)等軍事重鎮。
當時,赫連勃勃得知劉裕親率東晉軍隊侵犯長安時,就說道:
“裕此行必得關中,但不能久留,若留子弟及將吏戍守,必非我敵,我取關中不難了!”《蔡東藩南北史演義》
於是,赫連勃勃就藉助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開始集結蕃部、厲兵秣馬、籌錢籌糧、全民備戰。
公元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間,東晉軍隊在劉裕的指揮下,順利地攻陷了姚秦政權的都城長安後,害怕東晉局勢發生變故,故而尚未針對關中的戍守做出合理的部署就急匆匆地趕回建康(南京)去了。
劉裕率軍返回南方時,命年紀12歲的次子劉義真及個別北伐將軍共同駐守長安,此舉等於是給赫連勃勃奪取關中創造了一個絕佳時機。
赫連勃勃攻取長安之戰的戰爭經過
熟知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赫連勃勃的目的,首先是為了達成河套地區的統一,其次是為了徹底實現南侵關中的戰略部署,所以就一改以往“北侵”計劃,繼而選擇了“防北進南”的戰略戰術。
所以,自公元407年開始,至公元417年,在這十年的時間裡,赫連勃勃輕騎南下的足跡踏遍了陝西以北、隴東南及關中很多的地區。
大夏鐵騎踐踏過的這些邊陲州鎮,若是能用之則派兵守之,而無用之地則燒殺搶掠一番後棄之,後撤的時候還強逼邊民舉家搬遷到夏都統萬城周邊指定的地區。
公元417年(晉義熙十三年)臘月,北伐後秦政權的劉裕率晉軍主力班師回朝之後,大夏政權傾舉國之力南侵。
首先、命令以太子赫連桔為主帥率部2萬趁機進犯長安;其次、命令以三子赫連昌為主將率部進駐潼關,並於附近設下伏兵;再次、命令以五子赫連定為主將率部設伏於青泥(藍田)一帶;最後、赫連勃勃指揮夏軍主力為後繼。
次年正月,赫連桔指揮胡夏軍進犯渭北,東晉扶風軍分割槽沈田子奉命率軍阻敵,因盛傳胡夏騎兵勢旺,故而心生怯意未繼續前行,遂率部後撤至劉回堡(興平東南一帶)滯留,並命人趕往長安向王鎮惡奏報軍情,招致王鎮惡怒斥,故而激起積怨已久的內部矛盾,沈田子不顧大局遂散佈蜚言。
“王鎮惡準備屠殺南人,篡晉自立為關中王。”
沒幾日,沈田子命令心腹死士潛伏在傅弘之的軍帳內將王鎮惡刺殺致死。
此時,傅弘之為了撇清自己擅殺大將的嫌疑,則火速趕往長安向桂陽公劉義真作了彙報。
於是,年幼的劉義真也是第一次面臨這種棘手的問題,就喚來長史王修商量此事。
恰巧,沈田子奉命回防,故而被王修於長安緝拿,未經審判就以臨陣濫殺大將的罪名,拖出去斬了。
至此,內部紛爭告一段落,劉義真又命傅弦之率軍出城應敵。傅帶領數千步騎於池陽(陝西涇陽以北一帶)擊敗夏軍赫連璝部,接著又在寡婦渡(陝西臨潼附近)再度打敗夏軍,前後兩戰共擊殺俘虜夏兵數千之眾,赫連璝為避晉軍鋒芒,因此率所部夏軍以戰術性後撤。
很快,夏軍再度集結逼臨長安城下。劉義真放棄外圍陣地,遂調集城外晉軍入城,據城死守。
可是,夏軍先是攻佔了咸陽,隨後將關中諸地(包括長安城周邊的大小村鎮)盡收大夏囊中。
因此,於長安城內欲作困獸之鬥的晉軍等於是糧盡路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於是,城內的晉軍如羅雀掘鼠般將長安搶掠一空,滿載著一車車的金銀財寶棄城而逃。
夏軍趁機反撲,赫連璝集結三萬夏軍緊追不捨,晉軍傅弘之所部奉命斷後阻敵,故且戰且退。
豈料,晉軍東歸途經青泥(藍田)時,在此設伏的夏軍赫連定部于山谷間殺出,因而截斷了晉軍東歸之路,遭遇到前後夾擊的晉兵雖拼死力戰,但已無回天之力。
雖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晉軍勢衰、夏軍勢盛,雙方苦戰一日,最終以主將傅弘之被生擒,晉軍全軍覆沒而落下序幕。於是,勃勃遂進駐長安,盤踞關中腹地,于吉日登基稱帝了。
赫連勃勃攻取長安之戰的勝敗原因
在長安之戰中,赫連勃勃可以在劉裕消滅姚秦不久,就以武力直趨關中,佔領長安城,究其主要原因是:
其一、完全是因為他選擇了“防北侵南”的精確戰略。首先是向東結盟了南燕勢力,其次是羈絆北魏政權於北;再次是拉攏了西邊的西秦割據力量,綜上三點則徹底解除了大夏的側後翼的威脅。
其二、他以統萬城為核心點,並在以此為基礎的半徑範圍內開闢了根據地,奠定了基本政權。
其三、他逐步強化了部族內部的矛盾及妥善地解決了與氏族集團的關係,又穩固了鐵弗部的統治地位,有效增強了政權的一統性及武裝力量的壯大與強化。
其四、他則憑藉對其有利的機遇,抓住了劉裕興兵入侵關中的這個大好時機,實施全民參戰,利用東晉和姚秦血戰之時,趁人之危揮師南侵,相繼攻陷了杏城、新平等軍政重地。
其五、他則利用劉裕率主力部隊東歸建康時,即乘夏軍防禦虛弱帶兵南下,為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其避敵鋒芒,降低了軍隊大規模決戰的傷亡率,進而一路直趨,直逼長安附近。
其六、他以非常精準的部署了行軍路線,無論是擊敵還是伏敵,其軍事部署都準確地捕捉住了關鍵。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夏軍主力部隊攻擊長安的時候得出結論,他首先將一部分兵力作為機動部隊而抽調至潼關,其次又在青泥一帶設下了伏兵。
至此,就形成了一種包圍長安的形勢,以至於徹底斷絕了北伐晉軍的後援及東歸之路,徹底圍殲這股孤立無援的晉軍。
其七、長安之戰北伐晉軍之所以失敗,其首要原因是劉裕在消滅姚秦佔據長安後,其安插於晉朝的關鍵人物劉穆之突然歸天,害怕朝權被政敵篡奪。
所以,他連長安的基本設防及人事安排都沒有作出適當的部署就急忙揮師還朝了,只留下了一位小學尚未畢業的兒子與部分心懷鬼胎的將軍一同來坐鎮危機四伏的長安城。
其八、由於夏軍向長安大舉進犯時,東晉鎮守於關中之地的部分將軍自相殘殺,先是沈田子伏殺了王鎮惡,隨後王修又誘殺了沈田子,最後是劉義真害怕王修背叛將其殺害,此番內鬥致使屯駐於長安的晉軍力量遭受了很大程度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