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潘先森說
-
2 # YLQQ1892771
歷朝歷代都有國號,而統治者為了證明其正統性就會想辦法給自己找一個很牛的祖先,並去繼承他的國號。因此,歷史上國號相同的例子也就屢見不鮮。這毫無疑問給後世我們這些「鍵盤歷史學家」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
這一問題已經被過去的歷史學家解決了,他們在國號上加上各種各樣的字來作為區分。
比如,劉邦建立的漢朝因為年代靠前,就被稱為前漢,劉秀建立的漢朝因為年代靠後,就被成為後漢。這一策略在很多年都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到了五代,由於後樑、後唐的稱呼和命名,歷史學家不得不把劉知遠建立的漢朝成為後漢。於是,劉秀建立的漢朝就改為東漢,劉邦建立的漢朝就改為西漢。
然而,在眾多的國號中卻有一個異類,那就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蜀漢。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雖然人們通常會說魏蜀吳三分天下,但蜀國的國號實際上是漢。也就是說劉備和劉禪實際上依舊是大漢天子,不是大蜀天子。
...
按照三國的通用命名,那麼應該是曹魏、孫吳、劉漢這樣的。
可是,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用蜀國代替漢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魏國並不如此成為。在魏國的歷史觀中,大漢王朝已經被自己繼承了,也就是漢朝已經結束了。劉備所建立的漢朝只是偽漢朝,並不被曹魏所承認。曹魏就將蜀漢的漢改為蜀。而曹魏及其繼承者西晉成為了最後的贏家,蜀也就代替了漢成為了蜀漢的官方稱為。
這同樣也是沒有北魏的原因,曹魏沒有被稱為北魏並不是因為後世有個北魏(後世那個北魏可以改成元魏或者其他的),而是因為曹魏是正統政權,怎麼可能與西蜀和東吳並立呢。要知道當時西漢還被成為前漢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歷史上並沒有劉漢這個稱呼。這其實和大多數漢朝都是由姓劉的建立無關。而是有劉蜀這個稱呼。
...
但是,隨著之後魏晉歷史觀的逐漸消解,蜀國的國號又被很多人認知。這一認知極有可能是在南宋時建立起來的,因為三國時期的正統觀改變就是從南宋時期開始,為了恢復蜀國的國號同時也要承繼蜀的知名度,於是蜀漢這一名稱也就越來越多見了。
對於古代人來說,名正言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歷朝歷代的國號的史稱往往是經過一番博弈之後才產生的。比如同樣是偏安南方,但有東晉和南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稱呼。其原因可能是南宋和南朝相對以展示正統性的原因吧。
-
3 # 直江信綱
“曹魏”“孫吳”這種稱呼,是後人用來區分同名朝代的辦法。與之相對應的,是“蜀漢”。
這種稱呼,主要是因為古代歷史上的政權有一把一把重名的——比如三家分晉的魏、曹丕建立的魏、拓跋珪建立的魏、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扶持的兩個魏,都叫“魏”;姬昌的叔叔泰伯的吳、孫權的吳、楊行密的吳、朱元璋的吳(最開始朱元璋是吳王)、張士誠的吳,都叫“吳”。
所以後人在談到這些朝代的時候,總要想辦法來區分,也就是所謂的“史稱”云云。比如曹丕的魏,史稱曹魏;拓跋珪的魏因為控制了北方,史稱北魏(或者以其在曹魏之後,稱後魏);高歡和宇文泰東西分立,正好一個東魏一個西魏。孫權的“孫吳”同理;相對應的,楊行密的吳被叫做“楊吳”或“南吳”。
而叫漢的有西漢、東漢、季漢、趙漢(五胡中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後漢(五代之一)、南漢、北漢等。不過不管是西漢的劉邦、東漢的劉秀、季漢的劉備、趙漢的劉淵、後漢的劉知遠、南漢的劉龑(yan)、北漢的劉崇,歷史上叫漢的政權除了成漢姓李,剩下的基本都姓劉。於是,你喊一聲“劉漢”,怕不是有七八個政權來答應你......
所以,既然劉備這個政權在巴蜀,國號又叫漢,史稱就是“蜀漢”了。(並不是“蜀國”,你要是那麼叫,就好像管日本叫“倭”差不多)
-
4 # 一葦春秋
首先,劉備所建立的政權,準確地說其國號應是“漢”,而非“蜀”,之所以後世之人常常稱之為“蜀”或“蜀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雖是史官,《三國志》也位列“前四史”之一,但事實上,作為執筆者的史官是很難做到絕對客觀公正的,很多情況下都必須保持政治正確。《三國志》成書是在西晉時期,西晉王朝是承繼自曹魏,曹魏又是承繼自東漢,故而只能將曹魏列為正統,劉備所建立的漢政權便只能是偽朝了。於是,在《三國志》中,對於偏居蜀地的漢政權的部分,陳壽直接將其定名為《蜀書》。
假設,如果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不是定名《蜀書》,而是定名《漢書》,那就意味著陳壽承認劉備所建立的“漢”是東漢王朝的延續,換句話說,就是在否定西晉的正統性,這是要掉腦袋的事。如果陳壽真的這麼做了,我相信《三國志》就不會流傳於世了,早就被司馬家銷燬了。
有些人說陳壽是三姓家奴,說陳壽是惡意抹黑蜀漢,我覺得這種說法過於刻薄了,陳壽既然要寫《三國志》,他就必須保持政治正確,也必須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因此,陳壽是絕對不可能在書中稱之為“漢”的,這麼做只能是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只能用一個帶有貶義的“蜀”來稱呼劉備所建立的政權。
其次,我們再來說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劉蜀”的說法。歷史上有不少國號,在後世頻繁被使用,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如何來區分同樣國號的幾個朝代。大致有兩種辦法:
一是用“前、後、東、西、南、北”這種的方位詞來區別,比如劉邦所建立的漢與劉秀所建立的漢,後世為了區別,就分別稱之為前漢和後漢、西漢和東漢。
二是用皇帝的姓氏來區別,比如歷史上有劉裕建立的宋和趙匡胤建立的宋,後世為了區別,就分別稱之為劉宋和趙宋。
再說到曹魏和孫吳,也是如此。歷史上以“魏”為國號的政權非常多,光是南北朝時期就有北魏、西魏、東魏。曹丕所建立的“魏”不太適合用方位詞來區別於歷史上其它的“魏”,故而用皇帝姓氏來區別是最合適的。歷史上以“吳”為國號的政權不算多,但是五代十國時期也存在一個“吳”政權,二者為了便於區別,往往分別稱之為“孫吳”和“楊吳”。
由於劉備所建立的政權準確國號是“漢”,《三國志》中又稱之為“蜀”,因此,後世便將這一政權稱之為“蜀漢”。“蜀漢”這一稱謂已經足夠指稱劉備所建立的漢政權了,又何必用“劉漢“,或者是更顯蹩腳的“劉蜀”呢?
而且,“漢”這一國號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後世但凡姓劉的掌權者,幾乎都會以“漢”為國號(除了劉裕),就連匈奴人的劉淵都以“漢”為國號,五代十國時期還有後漢、北漢和南漢,都是劉姓所建。因此,“劉漢”是沒辦法用來區別於歷史上的其它漢朝的,所有的漢朝皇帝都姓劉。
-
5 # 無敵小欽差
先說一點,劉蜀這個稱呼是存在的。百度百科上對蜀漢的解釋就是。蜀漢(221年5月15日[1]—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劉蜀說的少,但是並不是沒有這個稱呼。其實我們所有的稱呼,大部分都是根據習慣來稱呼的。劉備要做的是興復漢室,加上漢朝就是劉家的,加上劉顯得多此一舉。
先說下國號這個東西。《史記·五帝本記》:“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在奴隸制封建制時代,國號就是王朝(朝代)之號,亦即政權之號。所以歷史上關於朝代的稱呼根據不同的地點,時間等會有習慣性的稱呼,沒有什麼原因,但是有規可循。
漢朝劉邦建立後,國號稱漢,因為漢朝開始的時候都是定都長安,後來遷到洛陽,一東一西,所以才有西漢與東漢,也會被稱著前漢和後漢。劉備後面建立的蜀國,是因為當時劉備的根據地是在四川那部,定都成都的, 所以稱呼蜀漢。
而魏國呢,以前曹操是做過魏公,魏王,自從曹丕稱帝后就稱作魏。因為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吳國嘛,以前曹魏為了安定孫權,就封了個吳王給孫權,所以就稱呼孫吳。就是一個稱呼習慣,要是還是不能理解,可以參考下,為什麼叫曹魏,姓在前面,而到了吳國,就是孫吳呢,為什麼不叫吳孫呢,或者為什麼不稱呼曹魏為魏曹呢。是吧,習慣問題,就是喊順口了,或者是喊著順口才這麼喊的。
-
6 # 磨史作鏡
這真是一個荒唐可笑的提議,大漢昭烈皇帝劉備和諸葛武侯泉下有知一定得氣得穿越回來大罵你的。
首先,中國歷史上建立國號自稱為“蜀”的只有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建立的“前蜀”和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再沒有別的了,當然“前後”也是後來人加上去的。
其二,曹魏、孫吳,這種稱謂是為了區分其他時代的同名朝代,比如“魏”有多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吳也有很多,春秋戰國時期有吳,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吳。
其三,劉備建立的是漢朝,而不是蜀。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或者漢國很多,東西南北漢,這就四個了,還有十六國時期劉淵建立的漢(趙),李雄建立的成漢,再加上劉備建立的“蜀漢”,至少也有七個以上,所以區分一下可以理解,歷史上曾把劉備的漢稱之為“季漢”,意思是西漢東漢之後的第三個漢朝,這是比較靠譜的。
其四,漢被稱為“蜀”,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陳壽的《三國志》一書,陳壽本是蜀漢人,蜀漢滅亡後成為晉朝史官,他寫的史書自然以魏晉為正統,以當時朝廷的口吻貶低季漢為蜀國,流毒深遠。
其五,歷史上也不乏有識之士堅持以漢為正統的,比如《三國演義》這部書,再往前說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寫的《漢晉春秋》也是按照東漢——季漢——西晉的順序寫的,曹魏雖然受了東漢禪代,到也被視為篡位,不被承認正統,給力吧。可惜其影響不及《三國志》。
其六,不管承認哪個是正統都不該改變史實。這裡不得不好好說說《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鏡頭了,一個自稱恢復大漢江山的國家,自己打出的旗幟居然是“蜀”,簡直匪夷所思,這不是自我矮化嘛,估計如果誰做出這樣的旗幟來都得殺頭!而我們反應當時生活的電視劇居然堂而皇之的指引劉備的軍隊前進,既然是蜀你老北伐中原幹甚呀,在蜀待著唄。據說後來的新《三國》電視劇又重複了這個錯誤,簡直了,我們悟空問答上隨便去個人也不會出這種低階錯誤吧!
-
7 # 想暱稱的人帥一筆
曹魏:主要是為了區別於南北朝時期中的各個魏政權,什麼北魏、東魏、西魏啥的。不然光說魏政權,誰知道是哪個魏政權。
孫吳:主要是為了區別五代十國時期楊行密所建立的吳政權。
這是有原因的,歷史上姓劉的皇帝,除了劉裕建國號為宋,還有少數姓劉的使用了除漢之外其他的國號。其他的,只要是姓劉的當皇帝,不管是人是鬼國號大都是漢。十六國時期的劉淵,為了區別我們稱之為趙漢,五代十國的前漢,後漢,其君主都是姓劉的,要是劉備的政權稱為劉漢,些政權又該做何稱呼,於是就將季漢所統治的蜀地,冠以國號之上作為區別。
後世的人,對於前代相重合的國號命名是有定律的;
一、加上掌權者的姓氏,例如劉宋,趙宋。
二、加上其主要統治地區的簡稱,例如楊吳,孫吳
三、加上東、西,前、後,南、北之別。
蜀漢相對於歷史上的國號確實有些另類,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
8 # 每日趣評
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也是一個歷史沿襲問題。魏國由於是曹操建立,曹家世代經營,因此人們習慣上稱為曹魏。吳國由於是孫策創立,孫家世代經營,因此人們習慣上稱為孫吳。而蜀國沒有這種叫法,通常稱為蜀地。劉備沿襲東漢政權,常常被人稱為蜀漢,或者季漢。也有人圖省事稱為劉蜀,不太嚴謹而已。
那麼為什麼曹操建立的是魏國,而不是其他名稱呢?公元213年,雖然之前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了,但不影響曹操加官封爵的興致。當年5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定都鄴城。鄴城隸屬魏郡,按照屬地理論,因此才稱曹操為魏公。第二年,又加封曹操為魏王,魏國雛形出現。
後來,曹丕篡漢稱帝,正式打出大魏的旗號。而魏國曆經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然後開始走向衰落。史書記載也多以這三代為主,稱為曹魏時期。
那麼吳國是怎麼來的呢?吳國最早的創始人應該是孫策,雖然孫堅也有功勞,但是畢竟孫堅主要是跟著袁術幹,跟江東沒有直接關係。
孫策從劉表那裡借得孫堅舊部後,開始以各種名目進攻吳地各郡,理由千奇百怪,但是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孫策只進攻那些防守薄弱的地方。例如劉鷂、王朗之流。最終孫策統一了東吳大部,割據了東南之地。
孫策死後,孫權即位。而吳國的最初正式加封是曹丕冊封的,公元220年,曹丕為魏帝,當時孫權稱臣,因此曹丕正式封孫權為吳王。後來孫權稱帝,建立東吳。東吳歷經孫策、孫權、孫亮三代開始走向衰落。史書記載也多以此三代為主,稱為孫吳。
劉備建立的蜀漢則艱難的多,劉備本為涿郡人(河北),後來輾轉到川蜀之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後自封為漢中王。這就是劉備和孫權、曹操不一樣的地方。人家兩個都是正統王室冊封的,而劉備是自封的。
劉備後來稱帝,也是自稱沿襲了東漢,尊漢獻帝為漢愍帝,年號“章武”。後來歷經劉禪一帝就滅亡了,時間太短。因此尊劉備為正統的稱其政權為蜀漢,意思是沿襲了西漢、東漢朝代。不尊劉備為正統的,稱其政權為劉蜀,壓根就是一割據勢力,例如陳壽就是這樣稱呼的。
《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劉蜀和孫吳都屬於偏安政權,因此不載入帝王系列。而《三國演義》這本書正好相反,劉備成為了正統,曹操成為了篡逆之臣。而明顯《三國演義》的影響要大的多。
因此,這三個政權,曹魏、東吳這兩個稱呼是沒有異議的,而蜀國是從來沒有這樣的稱呼,最起碼劉備自己也不會這樣自稱。但是劉蜀也有人這樣叫,裡面蜀的意思更多的是地區的意思多一點,不能稱之為國家,否則就太可笑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備建立的政權為漢,沿襲了東漢政權的稱謂,有部分史學家承認,稱其為蜀漢。蜀的意思是標定漢政權的地域為川蜀之地。如果稱為劉蜀,那麼這個蜀字就是蜀國的意思。隨便叫叫可以,不能在正規場合稱謂,否則人家會認為你不知所云!
-
9 # 單刀空自廢筆墨
蜀國方面,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至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關羽、張飛、趙雲、劉封、黃忠為主要將領,諸葛亮、龐統、法正為主要軍師,先後收復荊州各郡、迫降劉璋佔領西蜀、擊敗曹操攻取漢中,並將關中軍閥馬超納入麾下,實力大增。進而建立蜀漢政權。穩固後,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魏國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吳國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國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之所以都想佔據荊州,是因為荊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佔據荊州後,以此為跳板,北可攻魏國,西可順流而上攻漢中,往南更可俯視江東,可謂戰略要衝之地。當年曹操取得荊州後,任命蔡瑁張允為水師主帥,就欲順便攻取江東;劉備得到荊州後則以此為根基攻取了東西二川,奠定蜀國基業;東吳也是因為荊州位置太過重要,寧可破壞孫劉聯盟,殺死關羽,也要奪回荊州。
-
10 # 劉一千五
三國吳蜀魏三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都有,一點也不拉下。
後來的史家,為了區別時其他時代的朝代,就在這些國號前冠一個或幾個焦點字詞,加以區分。比如魏,春秋戰國時就有三晉之一的魏國。吳,就有吳越春秋時的吳國,君主夫差等。至於漢,就有前漢,後漢,以至後來五胡亂華的劉聰建立的漢國,還有成漢之類……難以盡述。
曹操的兒子丕220建魏國,史稱曹魏;劉備221年建漢,就是蜀漢;孫權229羊建吳國,稱孫吳。這樣一來,後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國的來龍去脈。
蜀漢之所以不叫劉蜀,就是劉備建的國,不叫蜀(政權)。而是"恢復漢室"的漢,地點在蜀郡成都。歷史上稱蜀漢,這與後來的"成漢"同出一轍。
-
11 # 儒雅君子
因為魏國和吳國在“三國時代”以前出現過,或者說在作者羅貫中之前大量存在,方便加以區分從而貫之姓氏。至於說“蜀國”更是無稽之談,劉備建立的國家是“漢”,多稱“季漢”,因在古蜀地,所以當時(曹魏)或者後世(西晉、東晉等)官方蔑稱為“蜀漢”或者“蜀國”。
魏國名氣比較大的主要有三個,其一西周初期分封的畢公姬高的魏國,其二三家分晉後形成的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其三就是結束東漢政權曹丕建立的魏國。吳國同理。
-
12 # 心燈無影海
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就是漢,沒有什麼蜀漢。因為劉邦建立了西漢,劉秀建立了東漢,所以劉備這個漢又叫季漢。本來中國排行是伯仲叔季,季漢應該排老四,這是因為西漢東漢之間還有外戚王莽建立的“新”王朝,所以劉備這個漢就是季漢。電視劇裡諸葛亮出征時打的居然是“蜀”這個旗號,這犯了大忌,根本不可能。
-
13 # 大愛無恨劉成
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是一個時代名,是指東漢末年三足鼎立到魏、蜀、吳三個國家建立的時期。
東漢末年,經過黃巾大起義的打擊,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公元22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國號是魏,史稱曹魏。曹魏佔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中游的江北,以及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是魏文帝曹丕,但是曹魏是在東漢末年魏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曹操是魏國的第一任魏王。因此,曹魏的真正締造者應該是曹操。
曹操(155~220)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二十歲舉孝廉,歷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典軍校尉等。他參加鎮壓黃巾起義,192年收編青州黃巾軍三十萬人,擴大了自己的地盤,較大地擴充了軍力。196年,挾迎漢獻帝至許昌,開始借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
曹操在經濟上推行屯田制,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政治上加強集權,抑制豪強,用人唯才是舉,不看門第;軍事上他精通兵法,善於用兵,先後平定呂布、袁紹、袁術、劉表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部的廣大地區,同時還戰勝了烏桓,鞏固了東北邊境。
206年,曹操進位為丞相,七月揮師南下,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打敗。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今存詩二十二首,他的詩繼承漢樂府現實主義傳統,被後人譽為“漢末實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反映當時政治動亂,描寫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禍慘事。《龜雖壽》、《短歌行》抒發了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宏偉抱負。《觀滄海》則景象闊大,豪情萬丈。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竣整潔。原有《魏武帝集》,今佚,現存明代人輯本。
蜀國是劉備建立的。221年,劉備在蜀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通常稱為蜀或是蜀漢。佔有今四川全部,雲南、貴州的北部,陝西漢中地區。
劉備(161~223),三國時代蜀國的建立者,字玄德。劉備幼年家貧,靠織蓆販履為業。東漢末年,得到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資助,募兵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被任命為安喜縣尉、下密丞、高唐尉等地方小官。在各大軍事集團的混戰中,劉備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表,始終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207年,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輔佐,力量逐步壯大。208年,聯合孫權大破曹操,趁機佔領了荊州大部,有了自己的地盤。214年,佔領了益州,219年打敗曹操,佔領了漢中,稱漢中王。221年,在蜀稱帝,建立漢國,年號“章武”,史稱蜀漢。222年,在夷陵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逃往白帝城。223年病勢,被追尊為漢昭烈皇帝。
東吳的建立者是孫權。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都城是建業(今江蘇南京),史稱孫吳或者是東吳。國土有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兩廣等地。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為長沙太守,兄孫策,是東吳政權的創始人。200年,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據有江東六郡。孫權並不滿足於偏安一隅,曾發出了“共定大業,整齊天下,恢復有誰”的豪言壯語。208年,果斷聯合劉備,打敗了曹操,保衛了東吳政權。211年,取得交州(今兩廣),勢力進一步擴大。219年,襲擊關羽,奪取了荊州(轄今湖南、湖北、河南西南部一帶)。222年,又打敗劉備,同年十月稱吳王,年號“黃武”。
229年,孫權正式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旋即遷都於建業,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226年,孫權下令屯田,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在山越地區設定郡縣,迫使十萬山越人遷居平川,從事農業生產,促進了江南的經濟開發;230年,為了“普天一統”,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士兵萬人,出海到夷洲(今臺灣省),密切了大陸和臺灣的聯絡;245年,派兵三萬進攻珠崖、儋耳(今海南島),把統治區擴大到南方廣大地區。孫權還曾派康泰、朱應出使南海諸國,到了扶南(今高棉)、林邑(今越南中部及寮國一帶)。孫權在位期間,刑罰殘酷,賦稅繁重,造成百姓經常起義反抗。
透過對曹操、劉備和孫權系統的瞭解。我們可以看到:曹魏是曹操建立的;孫吳是孫權建立的;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曹魏、孫吳都是由它們的建立者的姓氏結合國號來稱呼的。
而蜀漢的建立者姓劉,如果稱呼為劉漢的話,就容易造成和漢朝的混淆。因為,整個漢朝的皇帝都姓劉。一說到劉漢,人們就容易想到了漢朝。為了區分開來,劉備建立的漢國,就不方便再叫做劉漢了,因此史稱蜀漢或者是西蜀。這樣的稱呼,還是十分科學的,無可非議。
回覆列表
蜀國的名稱,源於位列正史的《三國志》。《三國志》原本是《魏書》、《蜀書》和《吳書》共三部書,後來合併為一部。作者陳壽是蜀臣,後來仕晉。因為晉室天下,由曹家禪讓而得天下(名義上如此,實際可以說司馬炎吩咐曹奐退下來),陳壽只能以曹魏為正統。
劉備佔領了原屬劉璋的益州地盤之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鼎足而立的新形勢就初步確定了。然後曹操降服張魯,劉備又從曹操手中奪得原屬張魯的漢中,天下就只剩三個勢力。曹操死後,曹丕受了漢帝的禪讓(其實在權臣威迫下也只能退位)而稱帝,其後劉備也以漢宗室的身份稱帝,仍用漢的國號,以復興漢室為號召。後世不稱劉蜀,是歷史學家向來的習慣,而且劉備的招牌仍是劉家的。
如果我們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當知他以魏為正統,稱呼曹丕為帝,孫權為吳主,劉備為漢主而不是蜀主。
曹丕建立的新朝代,仍用老爸曹操受漢獻帝所封的魏王招牌。後世還有南北朝時代北朝的魏,這可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因為後來拓跋氏改用漢姓元,所以這個魏又稱北魏、元魏。前代史家為了區別,便用曹魏和北魏(或元魏)來分辨,以免混淆誤會。
孫權的新國,仍用曹丕封他為吳王的招牌。歷史上雖然以吳為國號的朝代也還有些,不過都因為國祚短和版圖狹而不被重視。朱元璋未稱帝前還當過吳王,不過稱帝后沒有用吳的國號,用了全新的明作為國號。原本沒有必要稱三國時代的吳國為孫吳來區別,不過習慣這回事,實是沒有特別的理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