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80087680439360

    青碗豆不可以做碗豆黃。

    碗豆黃是用白豌豆或黃豌豆做成的。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

    (一)清宮的豌豆黃

    介紹

    "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

    製作方法

    1.用上好的白豌豆,稍磨去皮,用涼水泡3遍。

    2.用銅鍋燒水(不能用鐵鍋)將去皮的豌豆放入鍋內,加鹼,將豌豆煮成粥狀,然後帶原湯過籮,將過籮的豌豆粥放入鍋內加白糖,炒30分鐘,要掌握火候,不能太嫩,也不能過火。太嫩不能凝固成塊,太老凝固後會有裂紋。

    3.炒的過程中,須隨時用木板撈起做試驗,如豆泥往下淌得很慢,淌下去的豆泥不是隨即與鍋中的豆泥相融合,而是逐漸形成一個堆,再逐漸與鍋內豆泥融合(俗稱堆絲),即可起鍋。

    4.起鍋後的豆泥倒入白鐵模具內,蓋上光滑的薄紙,防止裂紋,還可保潔,晾涼後即成豌豆黃。

    (一)“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俟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通常都置於罩有溼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

    (三)家庭製作【豌豆黃】(參考分量:1小盒)

    配料:脫皮幹豌豆150克,細砂糖65克,水適量

    製作過程:

    1、豌豆黃的配料非常簡單,但因為豌豆皮會極大的影響成品的口感,所以要選擇圖中所示的脫皮黃色幹豌豆。如果購買的是帶皮豌豆,泡發後要一顆顆去皮,十分麻煩。(注意:黃豌豆不是黃豆!)

    2、將幹豌豆用水淘洗幾次,淘洗乾淨後,加入3-4倍體積的清水,浸泡3-4個小時,直到完全泡發。也可放入冰箱浸泡過夜。

    3、泡發的豌豆連同足量的水一起倒入鍋裡,用大火加熱煮開,再加蓋小火煮20分鐘左右(豌豆煮的時候容易撲鍋,加蓋的時候最好留一條比較大的縫隙,免得溢位來撲鍋)。

    4、煮到豌豆用小勺能輕鬆碾爛的程度,就煮好了。

    5、將煮好的豌豆連同煮豌豆的水、細砂糖一起倒入食品料理機裡,打成豌豆泥。(可根據需要決定加水的量。水多的話打出的豌豆泥比較稀,不會粘在攪拌杯上,打起來更容易些,但稍後炒的時間會變長。)

    6、將打好的豌豆泥倒入炒鍋。如果倒完後攪拌杯裡粘有殘餘的豌豆泥,可以在攪拌杯裡加少許清水,搖晃均勻再倒入鍋裡。開大火將豌豆泥煮開以後,轉小火不斷翻炒。

    7、翻炒到豌豆泥變得濃稠,用鏟勺挑起豌豆泥以後,豌豆泥呈圖中的狀態大塊滴落,滴落後不會馬上和鍋裡的豌豆泥融為一體,而是仍保持一定形狀,之後會慢慢的與鍋裡的豌豆泥融合。炒到這個程度就要立即關火。

    8、將炒好的豌豆泥倒入保鮮盒裡(步驟圖裡用的是容量為1000ml的保鮮盒),用勺子背將表面儘量抹平。蓋上保鮮盒,放入冰箱冷藏4個小時,直到完全凝固定型成塊即可。吃之前倒出來,切成小塊(豌豆黃凝固後不會粘住保鮮盒,所以保鮮盒內不需要刷油或採用其他防粘措施)。

    TIPS:

    1、脫皮的幹豌豆在超市可能比較少見,我的脫皮豌豆是在我家附近的農貿市場買的。農貿市場賣雜糧的地方應該能夠找到。

    2、豌豆黃成品的賣相與口感,與炒豌豆泥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豌豆泥炒得太乾,冷卻後表面會開裂;炒得太溼,冷卻後會太軟不成形,口感太過溼軟。所以一定要炒到合適的程度哦。

    3、以前人們做豌豆黃,工藝可以概括為“泡、煮、篩、炒”。豌豆泡軟去皮,煮爛,用籮細細的篩過,再炒至濃稠。我們在家裡製作,直接使用去皮豌豆,並用食品料理機打成泥,就能製作出細膩的豌豆黃了,省略了去皮、過篩這兩個繁瑣的步驟哈。

    4、豌豆黃不能久放,做好的豌豆黃,最好冷藏儲存並在24小時之內食用完畢,以免變質。

  • 2 # 他還是亇孩子

    青碗豆可以做碗豆黃的。


    青碗豆,學名:Pisum sativum Linn.一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釐米,全體無毛。小葉長圓形至卵圓形,長3—5釐米,寬1—2釐米,全緣。它起源於亞洲西部和地中海地區,後傳入印度北部,經中亞細亞傳至中國,早在漢朝中國就開始種植。嫩碗豆可作為蔬菜炒食,子實成熟後又可磨成碗豆麵粉食用。因碗豆豆粒圓潤鮮綠,十分好看,也常被用來配菜,以增加菜餚的色彩,促進食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記基因的篩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