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小水

    “陰陽轉變,萬物始衰”,臺北時間8月7日20點28分57秒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立秋以後的第1個節氣。立秋是陰陽之氣的轉折點,標誌著萬物開始從繁茂趨向蕭瑟成熟。

    老話說“秋後必有一伏”,立秋後還有炎熱的末伏階段,立秋尚未出暑,因此立秋當天並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古人把立秋分為三候(每5天為一候),一候涼風至,表示立秋後風中有一絲絲的涼意;二候白露生,表示立秋後晝夜溫差加大,夜晚水汽會冷凝成水珠;三候寒蟬鳴,表示在立秋節氣後期,秋蟬感知到氣溫變涼,開始鳴叫。

    立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古人對它的重視不亞於過節,農村老話說“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說的就是農曆七月立秋有利於糧食豐收,而如果是農曆六月立秋那麼就不利於糧食豐收,農曆七月立秋意味著冷天來得晚,作物有足夠的生長時間,不會出現積溫不夠的現象,自然有利於糧食豐收;而如果是農曆六月立秋,意味著冷天來得早,作物會因為積溫不夠而出現“貪青晚熟”的現象,作物的籽粒會不飽滿。今年農曆七月初十立秋,按照老祖宗的話說,今年的糧食會大豐收。

    農村老人說“立秋下雨是順秋”,表示該熱就熱、該冷就冷,這表明秋天來得順利,立秋後天氣會變得越來越涼爽宜人。立秋時節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點,古人對立秋是否下雨非常重視,那麼立秋這天下雨有什麼預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咋說的。

    8月7號立秋,立秋這天下雨有什麼預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

    一、立秋下雨,百日無霜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說的就是如果立秋這天下雨,那麼近百日都不會下霜。這裡的“百日”表示將近100天,立秋後的一百天差不多到了11月中旬,11月中旬正值立冬節氣。

    按理說“霜降”節氣就該下霜了,但是到了立冬節氣才下霜,這也充分表明秋天很熱,冷天來得晚。

    二、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無雨秋老虎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秋落落”?什麼是“秋老虎”?所謂的“秋落落”是指秋天一直下雨,表示雨水多;而“秋老虎”是指立秋後的酷熱天氣,立秋後暑氣難消,秋後還有“秋老虎”的餘威。

    農諺“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無雨秋老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立秋這天如果下雨,那麼預示著接下來的整個秋天雨水都會非常多,反之如果立秋這天沒下雨,那麼預示著立秋後會出現持續的炎熱天氣,秋老虎的勢頭會很猛。農諺還說“立秋無雨,二十四個秋老虎”,說的就是立秋當天如果沒下雨,那麼立秋後的二十四天同樣會很熱,因此民間有“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立秋無雨預示著立秋後會出現持續性的回熱天氣。

    三、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

    立秋時節玉米正在抽雄吐絲、水稻正在灌漿、大豆正在結莢、紅薯塊莖正在膨大,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量大,此時下雨非常有利於農作物高產。

    老話說“春旱不算旱,伏旱減一半”,立秋正處於三伏中最炎熱的“中伏”階段,老話說“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半月不雨地冒煙”,說的就是中伏期間如果不下雨就很容易引發“伏旱”,伏旱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嚴重的還會引發人畜飲水困難。而立秋當天如果下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緩解伏旱的發生。

    農諺說“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萬人愁”,立秋有雨有利於糧食豐收,反之立秋無雨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農民靠天吃飯,立秋無雨農民就會感到非常憂愁。

    還有3句農諺說“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立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這也充分說明立秋如果不下雨,就容易導致農作物減產,而立秋下雨,非常有助於糧食豐收。

    補充:上面說了立秋下雨和不下雨對應的天氣情況,那麼要是立秋這天“光打雷不下雨”有什麼預兆?農諺說“雷打立秋,乾斷河溝”,說的就是立秋這天如果只打雷不下雨,那麼預示著立秋後雨水會比較少,會引發乾旱。

    總結,立秋後中午雖然依然很炎熱,但是晝夜溫差在逐漸加大,早晚會感到明顯的涼意。老話說“一場秋雨一場高,十場秋雨穿上棉”,立秋後下雨表示有冷空氣入侵,會帶走大量的熱量,一場一場的秋雨下,氣溫也就會變得越來越低,十場秋雨過後,我們就要穿上棉衣來防寒了。

    立秋下雨是“順秋”,立秋下雨有利於糧食豐收,希望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2 # 三農科普

    老話說“秋不秋六月二十頭”,沒想到今年到七月初十了,真是晚了三秋!

    今年立秋的交節時間是公曆8月7日,農曆七月初十,具體時間是20點28分57秒。無論是從交節農曆月份上,還是交節時間上看都是晚立秋。古語農諺說“六月立秋緊丟丟,七月立秋樣樣收”、“七月立秋秋後熱”,看來今年可能會是個豐收年,並且秋後還會很熱。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8月7-9日交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

    二十四節氣是專門為農耕設立的歷法,老人說“立秋有雨是順秋”,是什麼意思呢?

    “立秋有雨是順秋”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當天下雨,那麼後期降雨的天氣也會比較多,糧食容易獲得高產。

    作物生長不僅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積溫,還需要充沛的雨水,特別是南方地區,每年的7、8月份進入伏旱期,需要雨水來緩解旱情。農諺也有“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立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說法,都是表達立秋下雨是有利於作物獲得豐收的。

    總之,按古人的經驗總結, “立秋有雨是順秋”。當然,農諺都是有地域性的,適當下雨有利於緩解旱情和促進植物生長。但是,雨下多了就會出現澇災,還是要做好“天旱防雨澇,雨澇防天旱”的相應措施。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出現的?

    二十四節氣從“冬至”再到下一個“冬至”,正好是一年的長度,和陽曆的時間接近一致,所以,二十四節氣是“陽曆”。

    古人測定一年的長度是是一個非標考驗耐心和難度非常大的技術活,一般會採用三種方法來測定:

    1、觀察植物的變化和冷暖更替

    這種方法比較直觀,只要觀察植物生長和成熟對應的時間和記錄天氣冷暖交替的時間就可以了。但是,這種方法是有缺陷的,只能大概地劃分出四季變化。

    2、古人透過觀察天上星星的位置變化來測定時間

    古人會在天剛黑的時候觀察北斗七星的斗柄的位置來判斷時間。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總結。這樣透過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就能大致測算出一年的長度。

    3、古人還會觀察太陽角度的變化來測定一年的長度

    這種方法主要是記錄白天的長短,太陽的高度和正午物體影子的長度。透過這些方法,古人發現“冬至”這天的白天是一年當中最短的,正午的影子是最長的,太陽的高度是最低的。所以,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所用的時間就是大概一年的長度。

    二十四節氣是夏朝開始測算的,到了商朝的時候確立了冬至和夏至,到了西周的時候又增加了春分和秋分,到了春秋的時候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到了戰國時期才把其它十六個節氣確定下來。

    二十四節氣確立後,古人又把節氣細分為候,是根據一年裡水、露、風、花、鳥、蟲以及其它一些動物的變化來總結的物候特徵。從立春開始,每五天為一候,每個節氣有三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立秋也有三候,分別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後的第一個五天,空氣中颳得風不再那麼悶熱了,會感覺到涼爽;到了第二個五天,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最後五天,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古代人們注意到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與氣候之間的關係,根據這些特徵安排農業生產。例如,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就要趕快播種穀子,布穀鳥唱歌,就要開始割麥插禾了。

    今年的立秋馬上就要到了,作物生長進入旺盛期,籽粒飽滿不僅需要光照,還需要溫度和充沛的雨水。不過,對於天氣來說,立秋之後還要熱上一段時間,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而今年正好是晚立秋。而“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就是下雨,農諺有“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的說法。

    按古人的總結,“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立秋下雨還是有利於獲得豐收的,我就是“立秋有雨是順秋”。

    在古代節氣就是節日,那麼立秋這天有哪些傳統活動呢?

    在周代立秋被稱為七月節,這天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後來又出現了曬秋、秋忙會、秋收互助、秋田娛樂、貼秋膘、啃秋、秋社等活動。

    總之,按老輩人的總結,立秋下雨,有利於獲得豐收,五穀豐登。

  • 3 # DB電波

    按照季節,應該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由於夏季炎熱之天,經日曬後地球表面的溫度也上升了。如果在立秋之前,下幾場大雨,就可降降地球表面上的溫度,立秋之後就會出現涼爽之意。也就是說,立秋下雨,就祘是順從了秋涼之意,所以叫做順秋。

  • 4 # 佳遇天成

    俗話說:“公秋爽,母秋兇”,今年立秋的時間已經確定,新曆的8月7日,農曆的七月初十晚上20點28分57秒,“屬於母秋”。兇,有饑荒,不吉利的意思。饑荒我們可以聯絡到自然災害,雨水旱澇比較多,那麼此時天氣就會出現異常,結合夏天的天氣來看,就是天氣晴天多,這個時候,就要謹防“秋老虎”的襲來。

  • 5 # 使用者小糯米

    立秋有雨預示著晚稻雨水充沛,禾苗生長茂盛米粒豐滿,又是一個豐收年。

    晚季天氣清涼,天氣晴朗,少雨乾旱居多,如果數月連續乾旱,稻穀因缺乏水份導致米漿形狀不飽滿,成為扁平谷粒或完全顆粒無收,造成了減產失收的可能。

    所以農民從耕種積累經驗,道出了立秋有雨秋秋有,立秋無雨顆粒無收的俗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從事工作積累經驗而感悟到其中的真理。

  • 6 # 肥仔農經

    還有兩天就迎來立秋節氣,立秋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雖說進入秋季不會馬上變得涼快,但是早晚還是能感覺到涼意的。而對於老百姓來說,進入秋季也代表收穫,立秋天氣的變化也決定著秋糧的收成情況,所以有老人說“立秋有雨是順秋”,這有啥預兆呢?立秋下雨好不好呢?

    從這句諺語中可以看出,立秋下雨有利於作物的生長,是比較順利的,因為如果立秋未下雨反而是大晴天,燥熱天氣會快速蒸發土壤中的水分,甚至可能會出現“秋旱”,出現這種情況對作物的生長無疑是造成了損失,這時降雨才能有利於作物的生長,所以也就有了“順秋”的說法?

    照這樣說是不是立秋下雨預示著有利於作物生長呢?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些諺語老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並不能代表全部地區。立秋降雨會出現持續陰雨天氣,這時有些地區正是作物灌漿成熟期,如果這時遇連續陰雨天氣,對灌漿以及產量都會有很大影響,這種情況怎麼又能談上“立秋下雨是順秋”呢?

    除此之外,其實從我們諺語中就能看出有些“矛盾”。比如說“立秋無雨樣樣收,立秋有雨半秋收”,這句諺語說的就是立秋無雨有利於作物生長,樣樣都能豐收。再比如這句“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是空秋”,這句話說的意思是立秋有雨樣樣都能夠豐收,未下雨反而是“空秋”(而這裡的“空秋”指的是不順利的秋天,也有“災秋”一說)

    綜上所述,這句“立秋有雨是順秋”說的沒毛病,也有道理,但是有些俗語老話具有一定地域性,並不適合全部地區,所以說立秋下雨有啥預示,如果雨水充沛,又正值作物灌漿階段,當然不下雨要更好,而對於乾旱少雨且又是作物雨水高峰期,自然來點“及時雨”要好。其實對我而言,現如今時代不同,再加上天氣變化多端,有些俗語老話只是作為參考,並不能作為指導意見,朋友們,你們對於立秋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補充、留言,謝謝!!

  • 7 # 禹程博

    立秋前後三天,如果下雨對莊稼的生長有利,所以立秋節氣前後三天有雨,叫順球是風調雨順的意思,如果沒有雨就是逆秋。

  • 8 # 愛思考的梅子

    古人把立秋分為三候(每5天為一候),一候涼風至,表示立秋後風中有一絲絲的涼意;二候白露生,表示立秋後晝夜溫差加大,夜晚水汽會冷凝成水珠;三候寒蟬鳴,表示在立秋節氣後期,秋蟬感知到氣溫變涼,開始鳴叫。立秋下雨,百日無霜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說的就是如果立秋這天下雨,那麼近百日都不會下霜。這裡的“百日”表示將近100天,立秋後的一百天差不多到了11月中旬,11月中旬正值立冬節氣。

    按理說“霜降”節氣就該下霜了,但是到了立冬節氣才下霜,這也充分表明秋天很熱,冷天來得晚。

    俗話說“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無雨秋老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立秋這天如果下雨,那麼預示著接下來的整個秋天雨水都會非常多,反之如果立秋這天沒下雨,那麼預示著立秋後會出現持續的炎熱天氣,秋老虎的勢頭會很猛。

  • 9 # 生產隊長老楊

    問:今年七月初十立秋,老人說"立秋有雨是順秋″,有啥預兆?

    立秋有雨是順秋,什麼是順秋?順秋就是好年頭,風調雨順的年頭,與順秋相反的就是扔秋,扔秋就是"半拉年頭″。

    為什麼說立秋有雨是順秋呢?

    春種秋收,春天種的莊稼到秋天就要收穫,收穫的季節一般是從秋季的白露節氣開始,一直到秋分寒露或霜降。在立秋時,莊稼正是秀穗灌漿和飽滿的節骨眼,立秋和立秋後的一個來月裡,要風調雨順才能保證灌漿。如果趕上秋旱,這個秋收很有可能就是個"半拉年頭″。

    實際上往年的氣候有的就是"秋吊″,有的就是"秋拉拉″,秋吊就是立秋之後一直少雨乾旱跟著秋老虎,秋拉拉就是立秋之後三五天就會有場秋雨,土壤老是溼潤的。

    秋吊的年頭,莊稼太旱打蔫影響灌漿,籽粒不飽滿就會欠收。秋拉拉的年頭,莊稼灌漿飽滿收成就好,就是順秋。

    老人們的經驗,立秋有雨預兆著秋雨下得勤,三五天六七天的就會有場雨,秋雨下得勤就是秋拉拉,就是順秋。

    如果立秋這天沒雨,預兆著這個秋天可能就是"秋吊″,秋吊就會天氣炎熱,緊跟的就是秋老虎,莊稼打蔫,收成不好,就是"半拉年頭″了。

    今年的立秋是陽曆八月七號,陰曆七月初十,初十是個雙日子,單日子立秋是公秋,雙日子立秋就是母秋,母秋是順秋的可能就很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氏孤兒程嬰是唯一一個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