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何以不得善終

9
回覆列表
  • 1 # 秦三鳳璧

    在秦末受秦始皇影響最大的就是劉邦,為什麼?劉邦好歹也是一秦朝的政府官員,當然秦朝也和我們現在有些類同,就是有內部檔案宣傳秦始皇的政治主張,我們沒看到檔案但看到了秦始皇的這些石刻,應該說這些石刻就是類似於現在的報紙,對於這些石刻其他人大都不會注意其重要性,像項羽、韓信等人只認為是改朝換代了,又將回到戰國時期了,所以他們依然夢幻回到分封的戰國時代。可劉邦清醒地認識到分封制必然帶來戰爭和社會的不穩定,實際上他接受了秦始皇的觀點,但是秦朝沒分封社會也不穩定,秦始皇一死社會就亂,在沒得到政權以前劉邦只能依靠這些想恢復舊體制的人來奪取天下,當打敗勁敵項羽以後就開始考慮如何維持政權的穩定性問題。這怎麼辦?分封了要亂,不分封的話當自己死後也要亂,況且當時為了調動各派政治力量對付項羽已開了許多空頭“支票”,現在項羽已死這些支票要兌現了,尤其那個韓信是最危險的人,而且這精通戰法的人自己已開始感到難以控制,已經有力不從心之感,如果自己不在必反無疑,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借遊雲夢之時立即抓了韓信,解除了他楚王之位,給了他一個淮陰侯之職,並把他帶到京都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監督起來,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向秦始皇學的,這樣作為劉邦就拉開序幕一廢除各非劉姓的分封王,結果除了保留長沙王以外其餘的異姓王大部分都成了刀下之鬼。

    劉邦這作法看起來很殘忍和背棄信義,但保證了漢初的政局穩定,而且分封同姓王依然留下了隱患,但是也是個無奈之舉,這是吸取秦朝二世而亡不得已的做法。

  • 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韓信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功高震主”。這是韓信的原罪。一般來講功高震主的臣子都會夾著尾巴做人。但韓信卻沒有那麼做。事實上韓信這個人能力超強,但他的情商卻低的可憐。他自認為自己忠心耿耿替劉邦辦事就萬事無憂了。但他又如何知道,他的一系列無心之舉,實際上就是在給自己挖坑。而這個坑最終埋的就是韓信自己。

    本身功高震主這就夠讓劉邦心力交瘁了。韓信在危急時刻威脅劉邦的舉動更讓劉邦不滿到了極點。因此在消滅了項羽後,劉邦第一時間就開始對付韓信。說到底韓信悲慘遭遇和他自己的行事作風不無關係。戰國末期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秦國大將王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接連滅掉數個國家。但王翦一直十分低調,總是請求退休養老。這就證明王翦知道進退。後來秦始皇請王翦出山消滅楚國。王翦知道無法拒絕秦始皇,所以王翦在出兵前拼命的和秦始皇索要錢財良田豪宅和美女。這就是王翦在向秦始皇示意,自己沒有其他的野心。能富足享受的過一生就好了。因此功高震主的王翦才得以善終。和王翦一比,韓信簡直就是一個反面典型。

  • 3 # 歷史的謎團

    毀滅你,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你擋在權力前進的路上。韓信被殺,還被夷三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存在,是皇權獨攬的最大威脅。

    首先,與韓信一起被封的八大異姓王,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來為劉邦的親信盧綰)、長沙王吳芮。其中實力最強、軍功最高、威脅最大的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被殺;臧荼一直都不是劉邦的人,也因謀反被殺;接替臧荼的盧綰、趙王張耳,都是劉邦最為親信的人,結果盧綰被逼跑到匈奴,張耳死得早,但兒子張敖(劉邦和呂后的親女婿)卻因為貫高謀殺劉邦,差點被殺,後被廢為宣平侯;韓王韓信“材武”,最後也逃到匈奴。只有長沙王吳芮因為地處偏遠,可有可無,而得善終。所以,劉邦、呂后的矛頭針對的不是韓信個人,而是整個異姓王集團。

    其次也有韓信個人的原因。韓信、彭越死得最慘,是因為他們功高震主,還忽悠過劉邦。韓信不像曹參、周勃、灌嬰那樣是劉邦的老部下,在還沒有豐富的帶兵經驗的時候,劉邦驚世駭俗地破格任命他為大將,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他,這是多麼大的信任和器重,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魄力。雖然韓信百戰百勝,但總在關鍵的時候讓劉邦覺得不可靠。劉邦在滎陽被圍,韓信攻下齊國,不派兵解救劉邦,卻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當時就非常憤怒,大罵;垓下之戰前,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好合圍項羽,結果韓信和彭越都放了鴿子,致使合圍變成單挑,劉邦被項羽狠揍一頓。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劉邦,你會怎麼想?最後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許諾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樑王,他們才出力把項羽圍在垓下,給項羽致命一擊。這時候,劉邦心裡才真正明白,敢情你們都只考慮自己啊,都是買賣關係啊。到了這層關係,還有什麼不可出賣的。

    韓信對劉邦的忠誠不夠堅定,也不會表忠心,劉邦最後自然是越來越疏遠他。劉邦滎陽大敗後,詐稱漢王使者,直接跑進韓信軍營,奪了他的軍隊。這是多麼搞笑的事情。雖然韓信被蒯徹和武涉遊說自立,與楚漢各據一方,來個天下三分,韓信說漢王對他好,把自己的飯食給他吃,把自己的衣服給他穿,把自己的車馬給他坐,不忍心背漢。他念著劉邦的好,但對劉邦能否善待功臣是有疑慮的,但最後還是站在劉邦這一邊。這種猶豫和不堅定,如果通過表忠心,緩和主臣之間的關係,念在他功大,韓信也不至於死。劉邦在處理韓信時,內心其實也是猶疑不定的。他偽遊雲夢擒住韓信後,把他廢為淮陰侯,並沒後想把事情做絕;而且呂后殺死韓信後,劉邦也是“且喜且憐”,內心還是存在感情和不捨得,但他的死了,劉邦也解除了一大心病。

    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後,內心一直怏怏,心懷怨望和不服,而且還常常表現出來。這與張良的功成身退、辟穀求仙比起來,誰更有政治智慧、誰更懂得明哲保身,是高下立判的。

    身為最強大的異姓王、功高震主、立場不堅、自矜功伐,加在一起,促成了韓信的慘死。可惜了一代戰神。

  • 4 # 紅塵書舍

    韓信的失敗,用厚黑學的觀點來看,他厚而不黑,他受胯下之辱,說明他臉皮足夠厚,但之後不聽蒯通的建議,則是他心不夠黑,歷史上多把韓信的猶豫稱呼為婦人之仁,實際上是心不夠黑的表現。

    就歷史來說,看歷史人物的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用李宗吾的厚黑學是最好的,厚黑學可以掀開表面的仁義道德,看透為人處世的本質。

    韓信早先非常落魄,受過漂母的接濟,也受過胯下之辱,這兩件事說明他的臉皮是足夠厚的,厚到什麼程度呢?厚有三種境界,第一層厚如城牆,第二層厚而硬,第三層厚而無形,韓信的層次已經接近第二層了。

    韓信剛開始投靠了項羽做了執戟郎,然後又投靠到了劉邦麾下,在蕭何的推薦下,成為了大將軍,這段歷史被人們稱讚,有人說韓信明時勢,也有人說劉邦會看人,那為何不說韓信臉夠厚,劉邦心夠黑呢?韓信自負有大才,所以背棄了項羽,但他當時剛剛進入軍隊,寸功未立,當個執戟郎不是很正常的嗎?就算項羽任人唯親,當時韓信還沒有功勞讓項羽任命啊!而且這個時候他逃離楚營,就已經算是逃兵了。可是奈何韓信臉皮夠厚,揹著逃兵這層身份就找上了蕭何,和蕭何來了一段月下追逐的佳話。

    而劉邦心也確實夠黑,他當時用韓信,很大程度就是在試水,韓信是楚軍逃兵,讓他當大將軍就是在打臉項羽,項羽惱怒之下,絕對會懟著韓信打,韓信打贏了,他是劉邦的大將軍,這是好事,打輸了,大不了把韓信一殺,送給項羽,說被韓信這個逃兵迷惑了,項羽還能怪罪劉邦嗎?不能,因為丟人啊,打自己的是自己軍中的逃兵。

    劉邦韓信一個心黑一個臉厚,就這樣一個成為了一國之君,一個成為了國士無雙。

    但相比於劉邦,韓信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心不夠黑,劉邦是臉厚心黑,所以到頭來,韓信一直在打勝仗,卻是一直打敗仗的劉邦坐天下。

    如果韓信的心足夠黑,或者說稍微黑一些,他破燕之後,就不應該滅齊國,而應該養寇自重,讓劉邦和項羽打,甚至可以暗中幫助項羽,滅掉劉邦,劉邦一旦被滅,韓信再一舉攻下齊國,回身滅項羽,坐擁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當時最能打的軍隊就是韓信的軍隊,項羽的軍隊雖然單兵實力強,但一方面是人數少,另一方面他指揮能力也比不過韓信,劉邦更不用多說,項羽一個衝鋒就可以打敗的存在。只是可惜的是韓信心不黑,一個齊王就讓他欣喜若狂,給劉邦繼續賣命了。

    當然,劉邦雖然心黑,但對手下的將領還是不錯的,他成為皇帝之後也沒有殺多少功臣,蕭何、樊噲、張良等人都沒有被殺害,至於韓信,那完全是自己找死。劉邦設計抓住韓信的時候,也只是貶為了淮陰侯,哪怕到了這個時候,黑心的劉邦都沒有殺韓信,可韓信卻不消停,他的智力幾乎都用在統兵打仗上了,絲毫沒有用到人情世故上。

    韓信如果心稍微黑一些,不要相信蕭何的話,不要進宮應詔,他也不會慘死於婦人之手。厚黑二字可以說道盡了歷史的滄桑變化,韓信的悲劇皆因為他厚而不黑所致。

  • 5 # 黑天鵝之怒

    首先,韓信是一個像岳飛,諸葛亮一樣的天才型將領,他的眼中只有兵法和戰爭,沒有權謀和利益。

    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對韓信起疑心主要是以下幾個事件:

    1.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敗章邯後,劉邦想要論功行賞,韓信主動為樊噲討要驃騎大將軍的封號,讓劉邦懷疑其在籠絡人心。其實韓信只是想根據功勞賞拔將領。

    2.彭城之戰,項羽率領很少的軍隊殺進彭城,韓信在事前早已將軍隊調到城外防禦。可劉邦及一眾親信部將被困於城內,指望韓信救援,韓信出於戰術考慮,輕易讓軍隊行動會暴露弱點,反而讓楚軍有機會發動進攻,所以韓信沒有救援劉邦,選擇保證軍隊的安全。

    3.劉邦和項羽兩軍最為焦灼的時候,希望韓信前來增援,可韓信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向劉邦討要齊王封號。劉邦無奈只好答應。到劉邦和項羽最終決戰時,劉邦再次聯絡韓信一同合圍項羽時,韓信卻再次向劉邦討要封地,等劉邦把封地許諾之後,韓信方才出兵,大破楚軍。但劉邦對韓信也徹底懷疑上了。

    從中的教訓是。在一個組織中,忠誠比業績更重要;尊卑地位比工作重要;人儘可能別去幹自己不擅長的事,對於擅長的事也不可過於投入忘記了最基本的尊卑有別。最重要的一點,打工的一定要選好老闆。儘可能選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好老闆。

  • 6 # 小馬叔點評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普通人說法。佛家講輪迴,就是報應。

    我先給你普及下韓信的知識。

    韓信小時候家裡窮,父親早亡,自小跟著母親給地主家放羊為生。

    僱用韓信的地主家是個大財主。方圓百里的首富,還很迷信,有一次花重金請了一個有名的風水大師,給自己選陰宅寶地。這個風水大師不負眾望,尋龍點穴,找到一處風水寶地。然後就跟財主說:我找到寶地了。財主就說如何證明是寶地呀。風水大師說:在此地上放上一個雞蛋,兩個時辰後,雞蛋就熟了。當時韓信正在此處放羊,財主就喊韓信過來,讓韓信盯著雞蛋不許走開,財主先回家,說兩個時辰後來看結果。韓信盯了一個多時辰,就發現雞蛋果然輸了。韓信心理想,這真是個風水寶地呀,不能讓財主知道,韓信趕緊跑回家拿了個生雞蛋回來。等看見財主過來的時候,趕緊把生雞蛋放在地上。財主問韓信,雞蛋熟了嗎?韓信說沒有,說風水先生選錯了地方,不信自己看,財主一看雞蛋果然沒輸,就認為這地方先錯了,讓風水師去別地方選去了。

    韓信就把這事告訴母親了。韓信說如果母親埋在那地方,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最後母親容易讓韓信把自己背到那塊寶地,然後讓韓信把自己活埋了。一個母親想成就兒子的功名利祿,但是活埋生母,畢竟是要受到天譴的。韓信在風水護佑下,建立了奇功偉業,青史留名的功績,也逃不過天譴。所以韓信三十多歲就死了,是受到了天譴。其實,大漢朝建國後,張良勸過韓信,讓韓信跟自己辭官離開,韓信一心想當官,沒有跟張良走。張良對韓信說:狡兔死 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不走就有殺身之禍了。韓信說:漢王對我說過,天下沒有寸鐵可以傷害到韓信。古人都信承諾,劉邦當皇帝前的承諾也算是聖旨。

    結果,呂后在後宮,命令手下用竹籤子和竹子箭把韓信射死。確實沒有用任何金屬武器,遵守了承諾。其實也是天意。

  • 7 # 室說新史

    韓信為什麼被殺?

    因為韓信看不清天下大勢,他的命運從一開始就決定了。

    在韓信心中,自己就從來不是臣,他認為自己是士。

    皇帝這個詞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久,從秦始皇開始吧,在此之前,都是天子作為天下共主,並沒有秦始皇一般對各路諸侯生殺予奪是權力。

    而項羽也不認為自己有這個權力,所以他叫做霸王,對於項羽來 說,也只是想做到周天子那樣,只不過非常強勢而已,所以劉邦作為漢王就可以起兵討伐項羽,那不是造反,因為他們地位平等,都是王。

    而韓信也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自己並不是臣子,應該和漢王是平等的。

    當初,韓信平定齊地後,向劉邦上書“願為假王便”,這應該就是韓信的最高理想了,在他心中,並不是想做開國元勳,而是裂土封王,後來項羽派人遊說韓信,韓信說的也是“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這可不是忠心耿耿,而是士為知己者死,在韓信心中,劉邦僅僅是漢王,而不是皇帝,可以是大哥,而不能是主子。

    然而當時,分封建制已經被證明是不行了,看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行了,最好的制度就是郡縣制,由中央統一集權,這個事情蕭何清楚,張良也清楚,可就是韓信不清楚。

    韓信根本就不認同這個國家的制度,他要是認同還好說,大不了是換一個皇帝,他不認同就意味著隨時把郡縣制廢除。

    就算韓信在楚漢相爭時自立為王,(其實他已經自立了,只是沒有聯手項羽打劉邦),那麼最後也是劉邦統一天下,最先倒下的可能還是項羽,但是韓信的命運也不會改變。

    那麼,韓信有沒有可能改變命運呢?沒有可能。

    象蕭何那樣自汙,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蕭何認可郡縣制,認為就應該中央集權,對郡縣制的理解恐怕除了李斯就屬蕭何了。

    象張良那樣歸隱,那也不可能,張良受道家思想影響頗深,懂得進退之道,韓信可沒有這個境界。

    象英布彭越那樣造反,這個時候已經可以稱之為造反了,因為劉邦的地位已經確認了,更不可能啊,因為漢王曾經“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怎麼可能對不住人家呢?

    所以韓信就是活在新時代,而頭腦還留在舊時代的人,他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韓信有沒有反殺的可能呢?還是有的,那就是投靠呂后。

    呂后也是一代梟雄,不,梟雌。那政治水平不亞於漢王,應該是猶有過之,這個太史公最明白,所以給呂后也寫了本紀,這可以看出呂后在司馬遷心中 地位了。

    到底是誰殺的兵仙,可不是漢王,是呂后。漢王雖然是流氓天子,卻不是嗜殺之人,雍齒他都沒有殺,他怎麼會殺韓信。而且漢王也清楚韓信的為人,所以只是奪去兵權就算了,不過作為政治家 ,漢王也清楚韓信的危險,所以呂后殺了韓信,他也沒有說什麼。

    為什麼呂后要殺韓信,首先是考慮漢王朝的穩定,韓信本事大,歲數 小 ,又不低頭認主,關鍵是漢王還不把他當兄弟了,擱誰都不樂意;其次呢,呂后要考慮呂家的安危,或許韓信看劉邦的面子有 什麼 話 都 不說 ,可劉邦沒了呢,呂家 的 中堅 樊噲 可是都見了韓信恨不得叫爸爸,那時候,還不是韓信的天下,所以韓信是一個無解的死局。

    要是反過來 ,投靠呂后呢,那麼一切豁然開朗,不過 佈局 要 早 ,都擼成淮陰侯了那時候肯定不行。

    平定齊地 之後 ,別要假齊王,那個沒用,要美女,一是讓劉邦 呂后 認為 韓信 胸無大志,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要哪個美女呢?要魯元公主啊,這下 就 成 了劉邦呂后的女婿,都一家子了,還提防什麼啊。

    而且以後 就是呂后一族的中堅力量,就算劉邦想 殺韓信,呂后也得保他,這可是以後漢惠帝的親姐夫啊,還要靠他收拾劉邦一派呢。

    只要進入 了呂后一黨,韓信就可以天天醇酒婦人,熬死劉邦呂雉,這以後可就是韓信說了算了。

    但是,事情 都 壞在了但是上,大丈夫韓信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事呢?怎麼可以託婦人庇佑,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了。

    所以說 一代兵仙還是必死。

  • 8 # 努力面向陽光咯

    為了回答筆者的問題,我查閱了各種資料,並和我的夥伴們進行了討論,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一句來概括,韓信之落的一個悲慘收場的結局,就是因為他沒有悟透六個字,那就是“思危、思變、思退”。從春秋時期越國大夫文種幫助勾踐滅掉吳國立下擎天之功,卻被勾踐殺害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就成為了歷朝歷代開國功臣的警世名言。韓信一代兵仙,其統兵作戰之能在整個封建王朝時期絕對是拔尖的存在。但韓信的政治頭腦就完全是一個菜鳥級別的選手了。他過分的天真,過分的深信劉邦的人品,最終導致其悲慘身亡,落的一個和武安君白起一樣的下場,其結局不可謂不悲催了。在韓信的一生中犯下了無數的錯誤。最致命的錯誤就是韓信讓劉邦有了威脅感。本身戰功彪炳的韓信就足夠讓劉邦忌憚了,而韓信還不自知,並且更進一步刺激了劉邦,這就造成兩者之間的矛盾激化。可以說韓信沒有一點的危機意識。比如滎陽之戰時,劉邦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城中,劉邦正火在眉睫等著韓信救援之時,韓信卻以救援劉邦來脅迫劉邦分封自己為齊王。雖然韓信本身也沒有什麼錯,他認為自己的功勞足以當上齊王了。但劉邦分封和他向劉邦要分封完全是兩回事。更何況還是在那麼關鍵的時期。這難免就會讓劉邦有被要挾的感覺。這麼一來韓信焉能不危險?再有思退方面,韓信自從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一路過關斬將擊潰了無數的敵人。

    可以這麼說,劉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這種情況之下,劉邦怎麼可能不忌憚韓信。此時韓信有兩個選擇,要麼造反自立成為獨立一方的勢力。要麼激流勇退向劉邦表現出足夠的忠心,並且開始退隱。就好像秦國大將王翦一樣,居安思危。但韓信卻又天真了,他既不願意背叛劉邦自立,也不願意捨棄自己應得的權利。韓信的謀士蒯通對韓信說,你身為一個臣子功勞太大了,這非常危險。你應該想想退路了,造反或者隱退。但韓信依舊堅持原樣。既不造反也不隱退。最終釀下了大禍。最後思變方面。劉邦奪取天下後,立刻抓捕了韓信,但並沒有著急殺他,而是削了他的爵位後把他放了。

  • 9 # 清泉說歷史

    韓信為何會落得身死的下場,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在百姓眼裡,韓信的軍事才能幾乎比肩諸葛亮,魯迅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韓信的背水一戰、暗度陳倉、十面埋伏可都是實實在在的戰例,所以宋代陳亮稱韓信“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韓信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死絕不只是一個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就是當時的歷史背景,內因就是韓信本人的性格。

    我們看到,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但是卻居功自傲;韓信能擺兵佈陣,卻缺乏政治智慧,不知變通;韓信武力超群,智慧多謀,但是卻不善於保護自己。

    其實,我們認真分析韓信的死因,內因才是關鍵,和他同處一個時代,那麼多的功臣良將,為什麼只有韓信死的慘呢?性格決定命運在他身上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一、居功自傲,邀功請賞埋禍根

    公元前203年,韓信佔領齊國,而劉邦正在滎陽被關羽圍困,韓信不但不去解圍,反而派人向劉邦要官,說什麼此地多變,為了加強管理,你封我為假齊王,貪功之心昭然若揭,氣的劉邦破口大罵,幸虧陳平踩了踩劉邦的腳,劉邦才恍然大悟,索性玩真的,派張良為韓信舉行了封王儀式,王雖然封了,韓信卻在劉邦心裡栽下一根刺,劉邦滿肚子怨氣,就把韓信的精兵都抽走攻打楚國,給韓信剩下一堆老弱病殘,和諧的君臣關係出現裂痕,從此劉邦處處防著韓信。

    蕭何推薦了韓信,最終也是蕭何將他騙進長樂宮,被呂后殺死;韓信想當齊王,陳平成全了他,但是陳平誘捕韓信,帶回洛陽,貶為淮陰侯,韓信心高氣傲,“羞於絳、灌等列”,連樊噲也看不起,所以他當不成劉邦的心腹,當他被捕時,一幫老朋友不但沒有救他,反而落井下石。

    韓信雖然有國士之才,卻缺乏政治頭腦,他從齊王貶為楚王,再貶為淮陰侯,還不清醒,急流勇退,可見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子,當斷不斷,最終束手就擒,留下千古悲劇,令人深思。

  • 10 # 菌廷

    韓信的死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一方面是大局,一方面是人心。

    大局,首先可以從建國以後劉邦的舉動來推測韓信為什麼會死。

    劉邦要剿除異姓王,為子孫留下一片安定的江山。

    漢建國定都關中,十月燕王臧荼反。

    後項羽舊臣利幾反。利幾反的原因很有意思。

    《史記》載:“高祖至洛陽,舉通侯籍召之,而利幾恐,故反。”

    就因為高祖要召見他,他害怕就反了。

    要知道,利幾並不是項羽死後才跟著劉邦的。他是“項氏敗,利幾為陳公,不隨項羽,亡降高祖。”他是在垓下之前逃奔到劉邦陣營的,這無異於狠狠插了項羽一刀。這對於劉邦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在此之前,也只有燕王主動反了。在此時看來,劉邦似乎沒有理由對付一個逃奔過來的利幾。

    但是利幾卻害怕了。這說明,一,他得到了劉邦要動他的訊息。二,他確實打算造反。

    《史記》對這場平叛沒有隻言片語的描述,說明它並不怎麼像回事。

    因而,第二點,利幾打算造反並不成立。否則不會這麼倉促,這麼容易被擊敗。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件事裡推測,利幾是被劉邦逼反。

    為什麼?

    劉邦要掃平異姓王

    漢高祖六年十二月,有人上疏,楚王韓信謀反。

    於是劉邦偽遊雲夢,大會諸侯,然後直接就給韓信綁了。

    輕輕鬆鬆地就把他綁了。

    韓信是想謀反的,但顧念到自己的功勞,顧念到和大哥的感情,就放棄了。

    綁了韓信這天,《史記》載:“是日,大赦天下。”

    可見劉邦有多高興了。

    也可見,韓信對劉邦造成的心理壓力有多大。

    軟禁韓信後。

    七年,韓王信勾結匈奴反。八年,高祖擊韓王信殘寇於東垣。九年,趙相貫高夷三族,廢趙王敖。十年,趙相國陳豨反。這場仗打得不太容易。十一年,韓信夷三族。樑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反。十二年,逼走燕王盧綰。高祖崩。

    至此,勢力大的異姓王全部玩完。

    這是劉邦一開始就定下的國策,除異姓王,他要為子孫留下一片安定的江山。

    但是韓信為什麼非得死呢?為什麼一開始廢了楚王的時候不死呢?

    韓信必定會死。

    因為他在楚漢決戰之前,是能夠左右局勢的唯一一個人。

    那時候他已經掃平北地,坐擁齊城。

    他助漢則漢勝;他助楚則楚王;兩不相助,天下三分。

    齊人蒯徹這樣分析:你智勇雙全,甲兵充足,佔據強齊,挾從燕趙,趁空虛之地抄楚漢後路,成就帝業,易如反掌。

    況且以他赫赫戰功,軍中必得人望。

    這樣一個異姓王,確實是劉邦的心腹之患。之所以第一次動他,只是廢了王爵。

    是因為他戰功彪炳,如果殺了,必定會引起所有異姓王的警覺,聯合起來就更難對付。

    這是從劉邦剿除異姓王的國策上考慮韓信必死。

    從人心上來看,韓信也是必須死。

    劉邦是個做事不留餘地的人,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從韓信做大,擁兵自重,向他要假齊王的時候。劉邦就決定不留他了。

    那時,劉邦被困滎陽,局勢危急。看見使者來書後勃然大怒。後因為張良踩了一腳,才笑罵說:“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他雖然笑罵,但心裡必定氣得噴火。

    滅項羽後,劉邦飛奔進入韓信軍中,還沒等他起床就奪走了兵權。

    這是弄他的第一步。

    劉邦是個高明的政治家,他不會跟威脅到他的人講感情。穩準狠,步步為營,一旦決定,必定要做到底。

    韓信或許是個高明的軍事家,但他明顯不懂得,政治中,是沒有退路的。

    一旦你亮出了獠牙,就必然要做好死斗的準備。

    我不覺得韓信貪婪。

    為什麼?

    因為劉邦也不過是個泥腿子,他打仗幾乎從沒有勝過。

    既然劉邦能做皇帝,能領袖諸侯,為什麼軍事天才兵強馬壯的韓信不可以?

    那個混亂的時代,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信義可言。

    韓信錯過了兩次機會,其實應該是他主動放棄了兩次機會。

    一次是楚漢決戰前,拒絕了蒯徹。一次是劉邦偽遊雲夢前,拒絕了謀反。

    拒絕的理由,就是,他對我好,我功勞大。

    他認為劉邦講義氣,他認為他功勞夠大,劉邦不捨得動他。

    可以說,韓信將自己的底牌,錯誤地押到了敵人的心上。

    等到被軟禁久了,他才明白自己沒有出路。

    但是,為時已晚。

    到死,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而死,徒怨天意。

    他死在將希望放在了別人的身上,死在不懂政治,死在看不清形勢。

    死在細節上,也死在大局上。

    假齊王,是他第一次露出了獠牙。

    他在錯誤的時機,向領袖顯露了自己的實力。

    明明是一頭狼,卻甘願做一隻圈養的羊。

    你是牧羊人,會安心嗎?

  • 11 # 厚德載物83860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為何落得這樣下場,有其自身原因。

    第一:其性格決定的,為名為利,不與同僚下屬共亨。

    第二:功高蓋主,自高自大,權利慾望大大。

    第三:為人反覆無常,與人相處不和,與皇家關係緊張。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其個人悲劇所在,在劉邦剷除異姓王中會被首當其衝,給後人留下的啟示為做人做事在任何情況都要為自己留退路。對上司時刻要示弱,不要太強勢,否定會帶來災難。通過韓信的悲劇人生我們能夠學習些什麼呢?值得各位思考,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12 # 阿里山的蝸牛

    韓信最大的問題是“功高蓋主”一旦你讓皇帝覺得你能力太強,離不開你的時候,那你的死期也就不遠了。從當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韓信未來悲慘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獻忠真的留下了財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