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民俗
-
2 # 黑色禮服白婚紗
2003年03月04日
本報訊 (記者/方正 張建明 通訊員/鄧永鴻)位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南海一號”宋代商船,去年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全部是稀世珍寶,其中一件同類瓷碗,就曾在美國拍賣出數十萬美元!
最近,水下考古隊將再次對“南海一號”進行打撈,這引起全國考古界的極大關注。這次更大規模的水下考古,將出水什麼樣的文物?“海上絲路”的真相能否揭開?這些千古之謎的謎底將一一浮出水面。
——“南海一號”沉船千年神祕面紗即將揭開
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將於近日再度下海,對沉沒在廣東省陽江海域、中國古代南海絲綢之路上滿載稀世“寶物”的宋代商船進行大規模的打撈。籠罩“南海一號”沉船的千年神祕面紗將最終揭開。
水下考古隊此前進行的小規模試掘過程中,已獲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打撈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可能達到6萬至8萬件。文物界專家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木質古船千年不壞
去年3月前後,水下考古隊對“南海一號”沉船進行了細緻的探測和發掘。沉船位於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蓋。整艘商船約30米長、10米寬,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儲存相當完好,整艘沉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海底。而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考古專家表示,“南海一號”的發現,在世界航海史上堪稱一大奇蹟,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未曾發現過如此大的千年古船,能儲存如此完好的更是未有所聞。這艘沉船的出現對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儲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
據陽江市文化局局長鄒渠泉透露,正籌建的陽江水下考古博物館,將建成一個專門儲存“南海一號”沉船的巨型玻璃缸,其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都與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樣。博物館建成後,這艘古船將從海底平移到玻璃缸裡,供人們觀瞻欣賞。
——無價之寶成批出現
當水下考古隊員從沉船上鑿開一個視窗進入商船,他們被驚呆了:在一個面積僅幾平方米的小艙內,他們就撈起了40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都是從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窯口出產的高質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產品,造型獨特,工藝精美。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見,甚至從未有過任何記載的品種及窯口的產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嶄然如新,遠非陸地出土的同類瓷器所能比。考古界人士表示,與這些瓷器年代、工藝相當的一個瓷碗,此前在美國就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天價,而這裡卻是整船、成批地出現,其價值不可估量!
專家表示,中國自古就有將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傳統和美德,而“南海一號”沉船上的文物都是宋代的出口產品,因此這些瓷器都是當時的上乘之作,代表著當時最高工藝水平,價值更加非同凡響。一位北京老瓷器鑑定專家,一看到這些出水文物就兩手發抖、渾身冒汗,直感嘆:“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卻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不僅沒有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專家聽說在南海發現了福建古瓷器的訊息後,專程趕到陽江參觀,他一見到這些文物就驚訝得老淚縱橫:這些出產於福建的珍貴古瓷器,他在福建本地僅僅見過一些碎片,“沒想到世上還儲存這麼多,這麼完整!”
——“來樣加工”古已有之
經文物專家初步鑑定,這艘位於唐宋時期中國海外貿易主航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南海一號”沉船,是一艘國際貿易船。該船可能是從國內某個港口出發,前往中東地區。考古專家在試挖掘中出水的4000件文物中,看到了一些“洋味”十足的產品,與國內發現的同期產品有著很大差異。如其中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樣在國內從未發現過,卻與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飯”飯碗很類似。還有一些陶瓷首飾盒等物品,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顯然都是專門為國外客戶專門製作的。考古學家據此估計,該船上的很多商品都是當時國內廠家根據國外市場要求,特別加工製作的。
“南海一號”考古可以初步證明,早在千年之前,“來樣加工”這一國際商業合作及貿易形式就在中國出現了。
——廣東文物價值翻倍
考古專家根據試掘的結果估算,整條船裝載的文物可能有6萬至8萬件。根據首批出水的文物研究鑑定結果可以初步看出,沉船中文物整體價值極高,其中一級文物、高階文物特別多。陽江市副市長鄭尤堅表示,在此之前,廣東省內最大的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僅有403件,陽江博物館幾十年的文物收藏中也只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成該館的“鎮館之寶”。而“南海一號”全部打撈起來以後,其中上等級的文物從數量到價值上都將相當於此前全省館藏文物的總和!
鄭尤堅副市長還透露,國家文物單位及廣東省、陽江市等各方面已經達成共識,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及其他相關規定,“南海一號”
沉船全部出水後,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廣東陽江落戶,“原地展示,就地保護,整體開發”。“就連此前被拿到北京彙報和鑑定的那2000餘件提前出水的文物,也會返回到陽江。”這樣一來,等沉船完全打撈起來以後,廣東全省館藏文物的數量和價值將“頓時”翻倍!
——“海上絲路”將露真相
史料記載,從兩漢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開始,中國中原及沿海地區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可能還有谷種)等商品裝船,從廣東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埃及、羅馬等地,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一起,共同成為連線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橋樑。但由於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海上絲綢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滅。現代歷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難以尋找到能證明它確實存在的關鍵性實物證據,這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真相至今仍是歷史考古學研究的神祕領域。
考古學家認為,“南海一號”的發現和打撈,其意義不僅在於找到了一船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本身,它還蘊藏著超乎想象的資訊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因“南海一號”不僅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數量和種類都異常豐富和可貴,給此段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對這些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探和發掘,可以復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路”密切相聯的一段歷史空白。與近代中國的兩次文化史上的重大發現——“甲骨”、“敦煌”帶來甲骨學、敦煌學的產生一樣,“南海一號”也很可能帶來“海上絲綢之路學”的興起。有專家說:“這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以水下考古獲取的資料為主要物件,整合各分支學科的結果。它所要回答的問題是南海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當時乃至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形成的作用與影響等。”
——古船主人仍然是謎
這艘千年前的大型越洋商船,它的主人是誰?駕駛它的船員在漫長的海上旅行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這些也是人們關心的話題。
水下考古隊員在此前進行的海底探測和發掘中,先後發現了風格獨特的金腰帶和金手鐲,可能都是外國商人佩帶的飾品。這不僅可以初步斷定該船是艘國際貿易商船,也可估計在船上有部分外中國人隨行。
考古者還打撈出一些當時船上人的生活用品,包括一隻因生鏽而膨脹了的鐵鍋,鍋中還儲存有一塊豬骨頭,當是船上人殘留下來的食物。據瞭解,在此前勘測發掘中,尚未找到船上人的屍體或遺骸。有關商船沉沒的原因,船上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況,還需進一步發掘才有可能得到了解。
——全面打撈正在啟動
據陽江市副市長鄭尤堅介紹,水下考古隊將於近日開始對“南海一號”沉船進行進一步的打撈、發掘工作。此次打撈仍以區域性打撈為主。根據去年的成果可以斷定,今年會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文物出水。至於整船出水,由於考慮到技術及文物保護等方面因素,近期可能還無法實現。陽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文榮等也表示,由於船體較大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而且由於陽江水下考古博物館尚未動工建設,沉船出水後的保護仍是個很大問題,因此暫時仍無法整體出水,只能採取區域性打撈的辦法。
鄒渠泉則表示,按照考古隊的實際工作能力,整個沉船文物的打撈兩個月就能完成。但鑑於文物保護等因素,整船出水尚待時日。鄒渠泉還透露,廣東省已專門撥出200萬元經費,進行整船打撈方案的研究工作,力爭能讓沉船完整無損地出水。水下考古隊及文物管理部門這次仍採取邊打撈、邊研究的辦法,爭取能找到最佳船體打撈及保護方案,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完整保護、完整打撈”。
據瞭解,有人曾經提出分割打撈的辦法,即將整條木船鋸成數塊,分別打撈出水,然後重新拼攏起來。如果採用這一方案,將很容易克服資金和技術上的難題,整船出水的日期就能大大提前,但文物管理部門考慮到分割船體勢必對文物造成很大損害,因此否決了這一方法。
據瞭解,目前已有人提出了幾個新的方案,如有人建議在沉船周圍佈置鐵網,把船整體罩住,清空淤泥後,吊出水面;也有人建議在沉船海域建造鑽井平臺,以幫助沉船整體平安出水。鄒渠泉認為,無論用什麼方法,沉船整體出水都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則三年,多則五年”,“畢竟保護文物安全才是第一要務”。
——海底作業艱難異常
相對於陸上考古而言,水下考古更加艱難,它必須面臨氣象條件、海流速度、水文條件、潛水技術等多種限制,具有更大的艱鉅性和挑戰性。“南海一號”沉船位於水面下20米的深處,工作環境為3.2—3.5個大氣壓,其艱難程度超乎常人想象。“南海一號”沉船的勘測發掘條件更為惡劣,沉船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著,考古隊員必須扒開厚厚的淤泥和附著在沉船上的凝結物,才可能接近船體,這給每次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鐘的潛水員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而據熟悉沉船所在海域的人說,那片海的海面看似平靜,其實水下水流湍急,潛水非常危險,而且海蟄叢生,隨時會蟄咬在這裡出沒的潛水員。接受採訪的當地漁民對記者說,“那片海肯定有問題,沒問題的話為什麼船會在那裡沉?自古就是片危險地,我們以前很少去那裡打魚的。”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危險之地,仍不能阻擋考古專家的水下事業。據瞭解,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考古學家張威,廣東省考古所的專家張鬆,以及陽江博物館館長張萬星等人,既是考古、鑑定專家,也作為潛水員和打撈工人,身先士卒、親身下水,一點一點摸索探測,一件一件打撈文物。
他們以及廣東省考古所副所長李巖等人,都長期堅持在陽江水下考古第一線,從未有半點懈怠。陽江市文化局領導說,“他們一年中多半都是在陽江的海邊度過的,除了下水勘測打撈外,就是為施工做準備。”
不僅是考古隊員,中國考古界的眾多專家也都為“南海一號”考古工程傾注了心血。據鄒渠泉介紹,從去年3月起,就有數百位考古專家先後從國內各地奔赴陽江,鑑定已打撈起來的文物,為水下考古基地及博物館建設出謀劃策。其中包括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翰、副館長李季,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黃景略、副組長謝辰生,國家文物司專家關強,四川、海南等省博物館負責人及主要專家,香港中文大學眾多教授,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古運泉、省文物鑑定站站長黃道欽,以及省內多個科研單位和大學的權威專家,都曾參與“南海一號”打撈文物的鑑定。考古界人士說,一次考古活動的一個環節就能引起國內最權威的專家們的集體關注,這也是一個奇蹟。
——南海沉船還有很多
廣東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2000多年來的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是海上絲路的起始點和必經之地,不僅沿岸有相關的文化遺存,海底的文物資源更是豐富。據史載,中國鴉片戰爭以前有明確記載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計其數。在曾作為“南海一號”考古基地的陽東縣東評鎮的漁村,當地漁民說,他們所知道的沉船絕不止“南海一號”一艘,當地有很多關於沉船的故事和傳說。大澳村一位漁民說,大澳村古時就是一個大海港,也是海上國際貿易的中轉地,很多海盜、商販在這裡交易,曾經繁榮一時。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次特大海難,死去的人不計其數,現在村後的山坡上還有一個“萬人坑”,“你說這裡沉船能不多?”
隨著近年許多文物和古船不斷被發現,廣東沿海早已成為考古學界關注的“黃金海岸”。此外,廣東的潛水、救撈技術和海洋研究實力,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曾參與過幾乎全國所有水下考古工作。考古專家估計,隨著“南海一號”最終浮出水面,水下考古將在國內興起,而廣東將無可爭議地成為水下考古的中心。
——“南海一號”考古大事記
1.發現:在“南海一號”沉船海域附近——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大澳漁村,當地一位40多歲的漁民說,“南海一號”沉船在當地早已廣為人知。在他青年時代,就有老人告誡他,不要到那裡(“南海一號”沉船的海面)撒網,因為那裡有東西會把魚網刮破。
他自己以前就曾在那裡被刮破過魚網。這位漁民還表示,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那裡有沉船,但都見怪不怪,並且也不知道那裡面有什麼“寶貝”,所以大家都沒有向政府報告過這件事情。直到水下考古隊在他們所在的東平鎮安營紮寨時,才知道是這麼回事。
“南海一號”正式被考古界關注是在上世紀80年代。據介紹,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臺山與陽江交界的海域內尋找一條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動中,意外在一條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綠釉小瓷盤、錫壺、青白釉瓷器蓋等。經鑑定,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貴文物;同時發現的一條銅鎏金帶鉤,在國內尚未出土過,可能是外中國人的飾物。考古界認為,這一發現極有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的矚目。
該船隨之被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命名為“南海一號”。此後,國家考古部門曾一度與日本簽署過合作打撈“南海一號”的協議,然而由於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調查、打撈工作幾度擱淺。
2.探測:時隔10多年後,“南海一號”再度被提起。2000年,考古部門對“南海一號”正式展開調查。2001年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廣州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開始對“南海一號”展開大規模考古調查。在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提供的一項總額達120萬港元贊助資金支援下,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領隊,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青島、福州等市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同組成一支12人左右的“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具體負責實施此項調查工作。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的潛水志願人員及廣州救撈局當年曾參加過“南海一號”沉船探摸工作的職業潛水員也參與其中。
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次行動雖然聘用了專業潛水隊員,配備了先進的衛星導航定位以及聲納同步搜尋系統,水下考古人員也使用了國際上流行的高氧潛水技術,但由於經過10多年的淤泥沉澱,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南海一號”沉船已不見蹤影。無奈之下,水下考古隊只好從美國進口了更先進的深海探測儀器,重新搜尋定位,最終雖然找到了沉船的蹤跡,但由於技術等方面原因,這次沒有打撈出任何文物。由於這次失敗,水下考古隊開始對外“封鎖”有關“南海一號”的訊息,這項備受關注的重大考古工程一度從媒體上消失了兩年。
但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卻並沒中斷。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由於定位準確、準備充分,考古隊很快就找到了沉船,並挖開淤泥,進入船中,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據陽江市文化局負責人介紹,此次打撈採用的是小規模逐個打撈的辦法。考古隊從廣州打撈局租來打撈船,停泊在沉船的海面上,然後讓考古隊員潛下海底,刨開淤泥,開啟沉船後艙,打撈一點就送上水面,然後再潛水打撈。在考古隊員的艱苦努力下,“南海一號”水下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雖然由於“封鎖”訊息,此次行動鮮為外界所知,但此次所打撈起來的4000餘件文物在圈內已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關於宋代的瓷藝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國瓷業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有“瓷的時代”之說。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出現了定、汝、官、哥、鈞和景德鎮六大名窯,所產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裝飾上均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其美學風格以沉靜雅素為特色,品種有青瓷、白瓷和黑瓷等。北宋晚期建立官窯,開創了釉色變化和開片裝飾的新途徑。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是瓷器由單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發展的時期。為了釉色深沉,就必須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窯產品的一大特色。
-
3 # 追憶鳳凰河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是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對考古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於1987年被發現,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號”整體出水。2013年11月28日,“南海一號”的全面發掘工作啟動。
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時,整艘商船約30米長、10米寬,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儲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這艘沉船的出現對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儲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
整體打撈行動在2007年開始,當時的“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對宋代商船已進行了小規模試掘,並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可能達到6萬至8萬件。
在打撈出的文物中,金器統一的特點是粗大,到目前為止,南海一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多件黃金首飾,沒有生鏽,閃閃發亮。其中一條鎏金腰帶長1.7米,鎏金手鐲口徑大過飯碗,粗過大拇指,足足四兩不止。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飾品的人體格粗壯,身材高大。
“南海一號”船倉裡面還有鐵鍋跟鐵釘,鐵器跟海水發生作用後,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鐵釘個體較大,二十多釐米長,鐵釘都是拿竹篾進行包紮的,數量非常多。
據專家猜測它是一艘海上絲綢之路的貨運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資訊。
-
4 # 老王說文化
一尊長度只有七八釐米、近乎墨綠色的石制羅漢造像(見圖),人物表情和衣飾還依稀可辨,有趣的是頭像鼻子特別挺直,頭型臉型都像老外。
據專家介紹,以前打撈“南海Ι號”時,曾發現過一尊觀音的掛飾,當時以為是船員自用物品,但現在發掘的羅漢造像,是新的發現,這對考古學者對造像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命題。
-
5 # 婁底
南海一號”的設計載重是200 噸左右。估計船上當時裝有10 萬件各類器物。“南海一號”裝載的貨物可謂異常豐富,其中包括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13000 件、金器151件、銀器124件、銅器170件和銅錢17000枚。這些發現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預想。
-
6 # 深夜守望者的港灣
羅漢頭型臉型像老外
一尊長度只有七八釐米、近乎墨綠色的石制羅漢造像(見圖),人物表情和衣飾還依稀可辨,有趣的是頭像鼻子特別挺直,頭型臉型都像老外。
出水的硯臺2009年,挖掘出一個造型奇特的高腳杯狀的硯臺,該硯臺與“南海Ι號”的年代相近。硯臺長近20釐米,寬10多釐米,細心察看可以發現,墨池近似高腳杯形狀,腳杯底部呈現出“雞冠花”形狀的紋飾。專家分析,這個充滿濃烈阿拉伯紅海地區特徵的硯臺,帶有中西文化融合風格,也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印記。
回覆列表
南海一號是南宋時期沉沒於廣東的一艘貿易商船,南海一號雖然沉沒了千年,但是它的身上承載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其歷史價值、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可小覷,而且南海一號更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南海一號於1987年發現,但是由於技術受限在當時並未打撈。2013年11月28日,“南海一號”保護髮掘專案正式啟動。
南海一號在清理完船體後開始清理、提取船體內的文物。出土完整瓷器960件、金器122件、銀鋌23枚、銅器41件、銅錢5000多枚、漆木器11件、殘損標本1850多件,除此之外還出土了硃砂、果核、串飾等。南海一號出土的瓷器幾乎涵蓋了南方所有的瓷器種類和窯口。
金器的種類也很多,包括項鍊、手鐲、耳飾、臂釧、戒指、帶飾等。漆器中的剔犀漆盤最為矚目,該漆盤體型巨大,以木為胎,胎上附灼紅、黑、黃三色漆,雕刻卷草雲紋,紋飾精美且大氣。
精美的器物往往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但是一些常被人忽視的出土遺存也是包含重要資訊的。南海一號中出土了3105顆種子,分屬於19個不同的植物種屬,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可食用植物。這些植物遺存中有梅子、檳榔、橄欖、銀杏、松子、葡萄、荔枝、冬瓜、花椒、胡椒等。
從植物遺存出土的位置看這些食用植物並非貿易商品,而是船員帶的補給品。通過植物種類分析,這些植物基本都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植物,為南海一號由福建泉州起港提供了間接證據。而且此次發現的胡椒遺存是是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胡椒實物,南海一號的發現正是胡椒傳入中國且被人們利用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