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在以前的池塘裡,除了麥穗魚外,最常見的就是“屎光皮”了,記得小時候用自制的魚竿釣魚,一下午的收穫就有半小桶,裡面除了麥穗就是屎光皮,這些魚一般都是拿回家餵鴨子。

    當然屎光皮只是我們對一種小雜魚的俗稱,它的學名是鰟鮍。那麼,為何鰟鮍在以前如此的不受人待見呢?如今為何又成了“香餑餑”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關於鰟鮍

    01 鰟鮍的形態

    鰟鮍其實不是某一種魚的名字,而是一個大家族,它們屬於鯉科鰟鮍亞科,目前已知的種類多達57種,僅僅是在中國就有5屬12種不同的種類,而在如此多的鰟鮍種類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高體鰟鮍,因為它是中國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鰟鮍。

    高體鰟鮍原產於中國的東部,不過如今它們已經在中國除了高原地區外的其他省份水體內都有分佈了,它們喜歡棲息在池塘、湖泊、沼澤、河流等流速較慢的水域或者靜水之中。從外觀上看,高體鰟鮍的身體呈卵圓形,側扁,背鰭從身體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腹鰭較小,臀鰭較大,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尾柄中央有數條紅色縱帶。

    高體鰟鮍的雌雄魚有一定的差異,其中雌魚的體色較淺,尾柄中央的的縱紋為水藍色,而雄魚除了尾柄鮮豔外,頭後體側有著紫藍色的光暈,背鰭和臀鰭末端也呈黃紅色,眼睛四周呈紅色。(下圖上面為雄魚,下面為雌魚)

    02 鰟鮍的習性

    鰟鮍是一類高度群居性的魚類,通常一出現就是一群,在淺水區,魚群遊動,身上的鱗片在Sunny下發出各種光芒。在鰟鮍的習性中,屬它的繁殖習性最有意思,因為大多數的魚類會將卵產在水面漂浮的植物上,或者像黑魚那樣自己吐泡泡把水面上的碎屑集中在一起。

    但是,鰟鮍會“借腹產卵”,在繁殖期,鰟鮍會先找到貝類,比如河蚌,然後將長長的產卵管在河蚌覓食時趁機伸入其中,再將卵產在蚌的內部,完成後,雄魚會立即上前,排出成熟的精細胞,這樣鰟鮍的受精卵就在河蚌體內安家了。

    這種繁殖方式非常的聰明,而且在貝類堅硬的貝殼保護下,鰟鮍卵的孵化率也非常的高,正是因為這樣的繁殖習性,鰟鮍的數量是非常多的。(下圖中魚腹鰭後的長管就是雌魚的產卵管)

    鰟鮍“身份”的轉變?

    鰟鮍從曾經的被人唾棄,到現在的“香餑餑”是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改變的,而這種改變不是鰟鮍本身,而是人類對它們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鰟鮍為何被嫌棄?

    鰟鮍之所以被嫌棄,有著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鬧窩,鰟鮍是一種雜食性的魚類,在水中它們以水生植物、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為食,正是因為這種食性,讓它們對魚餌也不挑剔,再加上它們群居的習性,一旦遇到鰟鮍鬧窩就只能換釣位了。

    第二就是食用價值低了。鰟鮍的食用價值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鰟鮍的體型太小了,一般情況下,成年的鰟鮍體長在6釐米左右,這種體長乍一看沒有問題,但是它扁平的身體,確實沒多少肉;其二,鰟鮍肉總是有一股苦味,這其實是因為在處理這種魚時,一旦取出內臟就容易弄破魚膽,不取出來吧,魚膽會高溫分解,使得肉的苦味難以去除。

    因此,曾經的鰟鮍被嫌棄是因為數量多,愛鬧窩,還沒有什麼食用價值。

    02 鰟鮍為何又成了“香餑餑”?

    鰟鮍之所以成為了香餑餑,是因為人們找到了它的價值,從目前的應用來看,鰟鮍有兩個主要的價值:第一是觀賞,作為一種雜食性的魚類,鰟鮍比較的好養,而且它們本身就有群居的習性,所以放一群進魚缸也沒有什麼問題,最關鍵的是雄魚豔麗的體色是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的,所以,如今的鰟鮍在觀賞魚市場上是能夠看到的。

    第二鰟鮍繁殖能力強,數量多,體型小,是一種教學的好題材,許多生物課都喜歡拿鰟鮍來做實驗和介紹鯉科魚類的特點。

    因此,鰟鮍成了香餑餑是因為人們找到了它們的觀賞和教學價值。

    寫在最後

    鰟鮍群居生活習性以及不挑食的食性,著實讓釣魚人頭疼不已,不過,想要規避它們也比較的簡單,因為鰟鮍主要在水的中上層活動,所以釣底的話,能減少它們的困擾。

    而且鰟鮍雖然不好吃,但是抓回去放到魚缸裡也是種不錯的選擇,不過,在養鰟鮍時,要準備幾個河蚌,畢竟雌性鰟鮍特殊的產卵器決定了它們無法像其他魚類那樣隨意的產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