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48887072044327

    佛說,一切色相都是無常虛妄相,若能破無常虛妄相,證知佛性真常,才能見佛真身。

    這裡須菩提與佛都以肉身面對面,相互身見,怎麼會說“不能以身相見佛”呢?這個世界就是生滅法則,有生就有死,有誕生就有涅槃,佛也不違背這個法則。試想,當初須菩提和佛見面,現在還能見面否?身相見不到了。佛的真身,我們色身見不到。當人有證悟時,心一定見得到。佛還要親自加持,但不是人的色身見,而是人的心識見。眾生的肉身無時不處於生滅之中,將來都得扔在這個世界。劫盡時,地球都要化作一道流星,消失在宇宙之中;又依佛願力,重新化現,生滅無常。人身充滿業報,神識充滿業力。佛的真身是純淨的,性無染汙,智慧無礙。智慧無礙是證得的,不是想出來的。世人聰明,什麼都懂,這不是智慧。智慧不是用思維想問題,用眼睛見問題,用耳朵聽問題,而是人心空諸相問題。於定空三昧中,即能觀察世與出世諸法空相,又能觀察世與出世諸法實相,才是智慧。世間空相為無有掛礙,出世間空相為我性真空;世間實相為相有想有,出世間實相是空有妙有。智慧是誰修誰得,不修免談。修行若不從靜坐唸佛修起,天天喊修行,仍然是在說佛法,沒有開始;只有開始靜坐唸佛,才是開始修行。色身包括思維,是虛妄不實的,本身就是生滅法。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色相。存在即有相有,見聞覺知;又有想有,非有非無。以色相存在是諸法實相的一個方面,無色相存在是諸法實相的另一個方面。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諸法空相否定諸法實相,或用諸法實相否定諸法空相;二者既可合二為一,又可一分為二。有人問,《心經》中說諸法空相,那什麼是諸法實相呢?我告訴諸位,定中觀察的色相是諸法空相;沒有入定的人,不能觀察到諸法空相。人捱打知道疼是實相,有病吃藥也是實相,吃飯喝水等也是實相;空氣、電波、光能被人覺知等,這都是世間的諸法實相。還有,六道眾生的識體,既不能被見聞覺知,又可以被見聞覺知;這也是世間的諸法實相。在世間,若說諸法空相,能讓太陽倒轉嗎?偈雲,幻想成真是科學,世間萬態可改變。自然法則有宰主,諸法實相不能偏。現代文明有史前,盛極一時無常現。央劫迴圈無終始,諸法空性人不見。非相就是諸法空性,從理性上講,物體是無常的,比如塑膠瓶,喝完水扔掉,回收後又把它變成原料。從空性上講,定境現前,一念不起,心和佛的法性身接上流,這個世界的星塵物色都不見,只感覺到自心沒有邊際,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凡夫只知諸法空理,不知諸法空相。能入深禪次定的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談得上諸法空相。心中自有佛性,“吾心即佛”是世間說,諸相非相時才了見佛性。首先,覺知的是佛的法性身;然後,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知見覺十方諸佛與菩薩是真實存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定中觀察,就如人見人這樣真實。修行人的證悟是真實的,同樣是肉體,凡夫是業報之身,生老病死,在八苦之中纏繞;聖人的肉體每時每刻處在極樂狀態,法喜充滿,沒有煩惱,見山河大地都是佛法,萬物都在說法,佛像都在表法。所以,聖人的肉體才是世間淨土,時刻處在常樂我淨狀態。用人的思維想一千年、一萬年也想不出來是什麼狀態。只有修行證得時,才知是什麼狀態,“獨一樂自享”,別人無法理解。佛教不是宗教,把佛教誤為宗教太渺小;世間的萬態包括科技發展,只見到佛法的末梢,未見到佛法的本源。要回過身來見,主山、主地、主海、主樹、主空、主夜、主晝等神,都在起作用;人讓桃子長在玉米杆上不可能,這是兩種神分管的。說到諸法空相,淨土宗有一公案,有一人特別傻或心眼不太多,在那站著唸佛就“走了”,有沒有這樣人?有,但是,幾萬個修行人中有一個,那是特例。什麼是傻?思維特別簡單,就知念一句佛號,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美與醜,世間一切相都沒有,一切法也沒有。現在人一個比一個聰明,一個比一個靈光,哪有一個傻的?用一個特例說人人可以做到,不可能。所以,修行人要知道實相。讓誰傻也傻不了,裝不了,因為不能達到諸法空相。有的人認為洞察世事就是開悟,那是沒開過悟,不懂什麼境界是開悟。開悟是識得自我,即自己的神識看到自己的肉體,或躺或坐,神識離體輕明。開悟的人知道開始修行了,可不像世俗人,聽誰講得好不好,有沒有道理,語言生不生動等,全都放下。知道體內有神識,知道地獄輪迴苦;世間萬事都可捨棄,就是修行萬萬不能捨棄。所以,禪宗人講開悟是修行的開始,而不是結束。禪宗人修到開悟時快馬加鞭,一刻不敢停,爭分奪秒,時間比什麼都寶貴。淨土人證得唸佛三昧,做夢時高飛,而且往自己的心裡飛;開始是向外飛,飛的一尺來高至半空,當能往自己的心裡飛,找不到邊際,覺不出大小時,才有把握往生。為什麼?因為自性非常大。臨開悟前,有時見物體模糊不清;若開悟後,有時見物體是移動的,不是物體在動,如放電影,片子在動,人物沒動。總之,看破假像佛,才見真性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集團軍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