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阿維啊
-
2 # 鳶飛九天2018
許多人提起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感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敬佩其敢公然對抗美國的膽量,另一方面,對於其嚴密到苛刻的宗教專制的統治感到十分的不滿,並一廂情願的認為,如今的伊朗人後悔革命,更加懷念巴列維時代。
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維時代
因為他們認為:當年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是世俗化的社會,當時的女性們可以享受種種權利,不用穿上遮住面容的黑袍,更不需要被種種宗教戒律禁錮,是十分自由和美好的。也因此,許多人發出這樣的提問,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期明明發展的挺好,為什麼霍梅尼要革命呢?
這個提法顯然太過一廂情願。除了國外煽動和陰謀家掀起的動亂,世界上大多數革命,都是由於該國大多數人的不滿最終釀成的。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自然也是如此。
伊朗
在霍梅尼之前的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確實是世俗化的社會,相較於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朗普通民眾也確實享受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數佔據多數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再多的民主和自由也無法代替果腹的麵包,巴列維國王的確將伊朗不斷世俗化,但與此同時,在巴列維國王的專制統治之下,伊朗國內的矛盾卻愈發尖銳。
在伊朗國王的統治之下,伊朗的國民經濟和工業水平的確有了長足的增長,例如1960年到1975年,伊朗的人均GDP從177美元快速增長至346美元,近乎翻了一倍。同時,得益於國際石油油價的增長,伊朗的國家收入也開始劇烈增長。
巴列維國王
但是,伴隨著工業和財富增長,卻並沒有帶來伊朗現代化的社會,相反,增加的財富絕大多數都是伊朗國王為首的統治階層,而普通中下層民眾不但獲益更少,反而隨著伊朗經濟的發展更為貧窮。
也就是說,伊朗財富的增長不但沒有消除貧困,反而帶來了更多的貧困。“國家的財富變成了私人汽車,而不是公共巴士,變成了奢侈品,而不是公共醫療,變成了軍警的憤怒,而不是教師的薪水”。
在伊朗革命前夕,伊朗1%的富人階層佔據了伊朗52%的財富。人口比例高達91%的伊朗窮人階層,卻只擁有了18%的財富。如此懸殊的貧富差距,如此不公的財富分配,使得巴列維國王統治下的伊朗猶如時刻會噴發的火山。
伊朗
因此,伊朗國王巴列維領導的一系列改革,確實使伊朗的經濟和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摧毀了舊的政治基礎,然而尷尬的是,巴列維卻並沒能培育出新的政治基礎,貌似強大的巴列維國王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他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和眾矢之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再加上巴列維為了自身利益不斷靠攏美國,甚至不惜犧牲伊朗的國家利益,使得驕傲的伊朗民眾對於巴列維賣國行徑十分不滿。最終,種種原因共同作用下,伊朗各階層,包括宗教和世俗階層,共同掀起了對於巴列維國王統治的反對浪潮。
伊斯蘭革命
在這種局面之下,擁有崇高威望的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自己的霍梅尼主義。而且,霍梅尼並非單純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他對伊朗見狀十分了解且頗具手段,因此,霍梅尼在反對巴列維國王的鬥爭之中,與伊朗眾多政治群體建立了十分廣泛的聯盟。
也就是說,在反對巴列維國王的鬥爭中,霍梅尼不但爭取到了宗教界的支援,他也獲得了世俗界、知識界、城市平民和其他政治勢力的有力支援。正是這種團結了伊朗大多數人和勢力的聯盟,最終形成了滾滾大勢,徹底覆滅了巴列維王朝對於伊朗的統治。
伊斯蘭革命
因此,伊朗革命的發生,並不是一個霍梅尼領導的什葉派穆斯林的宗教狂熱運動,而是由於巴列維國王統治時期,世俗領域種種社會矛盾激化和宗教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巴列維統治時期伊朗國內激烈的矛盾來看,即便沒有霍梅尼,即便沒有伊斯蘭革命,伊朗最終也會爆發推翻巴列維的運動,區別只在於誰領導這場運動罷了。
-
3 # 歷史局中人
巴列維王朝在經過第一任國王禮薩·汗被迫下臺和摩薩臺為首相的逼宮事件後,決定在1963年推行白色革命,企圖增強國家實力與地位。霍梅尼是伊朗巴列維王朝發動白色革命的“受害者”,所以被趕出伊朗的霍梅尼一直試圖奪回自己的權力。
白色革命之後的伊朗增長非常迅速,在1968年到1978這十年時間,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了10%,人均生產總值也在1961年的160美元快速增加到1978年的2250美元,一度成為了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可見伊朗當時的經濟是多麼強悍。由於財大氣粗,在軍事上配備的裝備更是與美軍一樣,當時美國最先進的F14,F15戰機,伊朗也都有很多架。其他的先進裝備更是數不勝數,在當時的中東,除了以色列,就要數伊朗實力最為雄厚了。
可作為中東霸主的伊朗卻在1979年出現了大革命,巴列維王朝的主要成員被迫出國,再也沒有回來過。而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主力其實還是他們自己衍生出來的“工人階級”。
為什麼看似實力雄厚的巴列維王朝,在短短2年時間內就被推翻呢?其實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不滿巴列維王朝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像霍梅尼這樣的宗教人士,因為巴列維王朝在白色革命中推行世俗化改革,宗教人士首當其衝成為了利益受損最大的一方。
可在這短短2年時間內,衝在第一線反抗政府的人還是以工人為主體,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呢?其實還是為了能稍微改變下工作環境,爭取點福利罷了。伊朗改革這幾年雖然有錢了,但老百姓還是窮,肥的只是特權階層,老百姓能不憤怒嗎?
在伊朗六七十年代,伊朗的石油公司有一半股份被英中國人把持,另一半就是被王室人員操控。在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到歷史最峰值,每天超過660萬桶,原油產量佔據世界十分之一,出口量僅次於沙特之後。可見伊朗王室每天躺賺多少錢。
經濟騰飛是好事,可是底層民眾撈不到實惠,再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怨聲載道,所以對特權階層更是仇視,從而在1977年年底以後,國內開始逐漸爆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
當然,美國也在裡面起到了很壞的作用,美國發現巴列維不聽話,於是就決定換人。
-
4 # 山外山FJH
中國古代強調“民以食為天”,也就是說對於百姓來說,吃飯問題那是最大的問題。只要國家發展越來越好,那就是為百姓謀福利,為百姓好的事,必然得到國內大力的支援。所以中國古代王朝,但凡是發展比較好的,百姓都安居樂業,不會鬧事,或者革命。這在國際上也是如此,越是窮困的國家,越是發展不好的國家,越容易發生戰爭,越容易動亂。但是,也存在個例,最典型的就是伊朗,明明當年發展得好好的,為何霍梅尼卻要革命呢?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是伊朗百姓遊行示威,爆發暴亂,推翻了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其實真實情況並不是如此,從1977年開始的伊朗反對政府的遊行示威,最初只有幾百人。而這幾百人都是教士,都是在當時宗教領袖霍梅尼的指揮下發動的,聲勢非常小,以至於當時巴列維政府都沒當回事。
而百姓卻沒有參與,為何如此呢?主要是當時伊朗發展太好了,在巴列維時期,經濟改革,國內開放。在美國扶持下,發展經濟,發展工業生產,在農村搞土地改革,使得國內維持長期的高速發展。而這個發展,使得伊朗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整個生活水平跟國際接軌。百姓那是實實在在收到了好處,可以說安居樂業,富得流油。
而且當時伊朗實行白色革命,整個國家逐步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朝著自由民主的路子在走。當時女性不用帶頭巾,不用遮面,不用一夫多妻,甚至可以自由的穿比基尼,可以四處旅遊,可以上班工作,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思想,這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按照當時的趨勢,伊朗民眾都認為伊朗很快將成為一個發達國家,那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所以,最初的示威遊行,其實不是百姓不滿,而是霍梅尼為代表的教士階層不滿。他們不斷加大遊行示威的暴力,導致流血事件,進而破壞社會秩序,引起更大的社會動盪。很多人不明白,這場運動或者說革命,都是霍梅尼在領導,而霍梅尼為何在此時,要推翻發展日新月異的伊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兩點。
第一,兒子的殘殺。
霍梅尼有個長子叫做穆斯塔法,是霍梅尼最喜歡的兒子,也是當時伊朗著名的宗教專家,導師,是霍梅尼最寄予厚望的繼承人。但是,這個兒子卻被巴列維政府給殺了,這仇恨是殺子之痛,苦大仇深,所以霍梅尼為了私仇那也是要革命的。
第二,是千年地位的失去。
從古代歷史來說,舊勢力被新勢力取代,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伊朗那是幾千年的伊斯蘭教傳統,也就是宗教領袖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可惜的是霍梅尼時代,在巴列維的改革中,徹底的在世俗化,教士階層整體的在退出國家權力中心。所以對於霍梅尼這個領袖來說,絕對不甘心失去權力,這是從公仇來說的。
因此公仇私恨,共同引起了霍梅尼在1977年指揮幾百位國內教士階層遊行示威反抗,而這幾百位教士,不斷煽動社會情緒,不斷跟社會的那些無業遊民,失去工作的不滿人群合流,還有政府裁員中失去工作的人一起,使得整個的遊行隊伍不斷的擴大。最終在1988年達到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這個聲勢巴列維政府再也壓制不住了。
而相對來說,當時伊朗幾千萬人,大部分還是支援政府的,而是被這百萬的對社會不滿的人裹挾,最後進行了革命,推翻了政府,走到了現在伊朗窮困的狀態。所以這並不是所謂的民意,也不是歷史潮流,而是在私仇私利的鼓動下的歷史倒退,使得伊朗失去了成為發達的世俗國家的機會,成為一個封閉落後,貧窮的國家。
-
5 # 老蟲
伊斯蘭革命發生在1979年,當時巴列維王朝背靠美國,對伊朗現代化有所推進。但是巴列維王朝依舊是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政治制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嚴總不平衡,再加上週圍都是民主國家,對伊朗的影響也不小。這種泛革命的思想在伊朗底部形成,所以霍梅尼能革命成功。
1、革命的必然性
伊朗所謂的現代化,也只是國王一個人的現代化。國王追求現代化程序,但也不願意放棄封建的專制統治手段,這是導致伊斯蘭革命的主要原因。
伊朗人民的收入逐漸的提高,民主的思想也逐漸被人們接受,但是腐朽的封建統治就和社會格格不入。國王的封建統治不斷加強,而與之對應的封建經濟基礎卻日益薄弱,這種經濟與制度的不平衡,也就是民主和封建的對立,最終只會導致革命的爆發。
2、霍梅尼的個人能力
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宗教首領,他多次領導伊朗宗教民眾,反對政府削弱伊斯蘭教地位的鬥爭,還遭到14年的流放。霍梅尼的宗教思想讓他把家仇上升為國恨,再加上長期以來,英國】蘇聯對伊朗的瓜分,戰後美國對伊朗的過分干預。種種原因的綜合,使得伊朗國內矛盾重重,霍梅尼的宗教極端思想在民間也有很大的市場,這種思想逐漸在底層民眾間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政府武裝暗流。
霍梅尼將宗教和政權相結合,他認為人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正確的路,通往真主和天堂,另一條路是錯誤的,會走向地獄和撒旦。他還說,一般人無法區分這兩條路,只有在真主的啟示下或是先知的引導下才能找到。而先知就是政治首領,他是奉真主的命令來引導人們通往天堂的。霍梅尼極力反對政教分離,他認為這是西方大國意圖削弱伊斯蘭教的一種陰謀。
霍梅尼反對君主專制,他以 反巴列維斗士自居,他利用自己的宗教首領身份,向民眾宣傳宗教主張和政治思想。當霍梅尼被當權者鎮壓、迫害、流放之時,被人們視為反抗封建統治的英雄。這樣一來,霍梅尼的政治資本更加雄厚,在民眾的心目中形象也越來越高大。
-
6 # 優己
明顯就是因為發展得不好才會被革命!當時的巴列維王朝奉行的是絕對親美的策略,任由美國在國內橫行,造成天怒人怨,這才有了霍梅尼的革命。
美系殖民地一般都會碰到以下兩個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美國企業在當地直接掠奪資源造成嚴重生態破壞,我們都知道伊朗有的是石油,而原油開採後並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經過提煉的,這個提煉過程是充滿汙染的。當時的企業在伊朗建立了原油初級加工廠,把附加值高的輕質油提煉出來,再把廢渣留在伊朗,直接造成當地嚴重環境汙染(現在伊朗是直接出口原油,不許他國在伊朗國內提煉),伊朗人沒有享受到石油貿易帶來的福利卻要承受開採石油帶來的惡劣環境問題。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委內瑞拉,查韋斯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成功推翻前政府建立的政權。
其次,資本傾銷。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他會向全球傾銷商品,美國大米一斤兩美分,美國豬肉0.4美元,美國的各種工業農業產品價格都非常便宜,這直接衝擊了當地的市場(美國的殖民地不能設關稅),使得當地的農民跟工廠破產(很矛盾)。失業率高居不下。
-
7 # 趙凡丁201
〇巴列維王朝沒有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如果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會被霍梅尼振臂一呼,而頃刻垮臺麼?連國王巴列維著力“強化丶改造”龐大的軍隊都會不支援他嗎?什葉派教派的領袖們只是順勢而為。
〇巴列維的“經濟改革”,是按美國開的“藥方”進行改革的,脫離伊朗國情與實際,大多數老百姓最終沒有得到實惠。歷史證明:凡是按美國“藥方”搞改革的,都是失敗的。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按美國的“休克療法”改革,從世界第2大經濟體“改”到經濟崩潰。拉丁美洲的絕大多數國家,按美國“藥方”改革,200多年來沒有成功的,至今仍在“惡性迴圈”中掙扎。如今所謂巴列維王朝的“改革成果”,都是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媒體“宣傳”的,其他人“照抄照搬”丶“鸚鵡學舌”而已。
〇巴列維因為極度親美,被伊朗宗教領袖釦上了“叛國者”丶“美國傀儡”及“宗教叛逆者”的帽子,而遭到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伊朗人民的唾棄。
〇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在巴列維王朝存亡最關鍵的時刻,國王巴列維受到美國的“誤導”,最終被美國當作“棋子”拋棄。
-
8 # 風華
這些政治騙子嘴裡頭說著美麗的謊言,對公眾許下各種美好的承諾,以欺騙公眾擁護他們上臺,掌握政權。
這些政治騙子心裡頭藏著邪惡的動機和思想,等到他們掌握政權以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把他們以前許下的各種美好的諾言完全推翻,用極其殘忍的手段統治民眾,用各種方式偷竊國家的財富,以滿足他們的個人利益。
-
9 # 月明夜貝
巴列維王朝得以建立,本是順應大勢而長,但是作為統治階層,沒有跟據自己的國情,強行轉化,最上層階層全面腐朽,中下層人民窮困,引發民眾不滿,而且第二個致命是沒有注意自己是身在伊斯蘭世界,是其中一份子,宗教力量的影響力滲透全國。
過度世俗化,嚴重損害了宗教力量,推動它成為對立面。
表面西化,實際專制,讓巴列維王朝失去民心。
兩股力量結合在一起,而霍梅尼巧妙地引導,讓伊朗再次伊斯化,加上美國的誤判,最終成為巴列維王朝的挖墓人。
-
10 # 跪射俑
伊朗的宗教界人士認為國王親西方,使社會風俗受到了西方社會的巨大影響,對伊朗宗教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世風日下",所以要推翻國王,建立宗教占主導地位的政權。
回覆列表
這一次革命從1978年的1月開始,當時伊朗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該年的8月到12月,罷工活動導致整個國家癱瘓。
1979年1月,伊朗君主被迫流亡海外,就這樣在外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不久伊朗皇室政權崩塌,伊朗成為了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霍梅尼成為最高領袖。
然而霍梅尼還是選擇了革命,自然是因為雙方的深仇巴列維的君主立憲體制下,伊朗幾千年的伊斯蘭教傳統被打破,宗教的特權消失,整體退出了國家權力中心。這樣的結果,對於任何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都是不可忍受的,自然霍梅尼也不會善罷干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霍梅尼的復仇活動很早就已經開始,1977年,幾百位伊朗國內宗教人士遊行示威。
剛開始,此舉並沒有引來當時伊朗政府的重視,但是在這些人士的不斷煽動之下,伊朗普通群眾尤其是一些無業遊民的不滿情緒被帶動,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
至於霍梅尼治下的伊朗體制是否勝過以前的君主立憲,我個人保留觀點,只能說
也許,霍梅尼成功的將伊朗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但這輛戰車可能並沒有成功的給伊朗人民帶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