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手電筒

    看來蒙哥馬利的人緣的確很差,不光英中國人,美中國人也不喜歡他,特別是那部電影巴頓將軍把蒙哥馬利塑造成為了一個小混混式的人物,而遙遠的橋裡邊,雖然蒙哥馬利沒有露面,但是通過電影裡邊,對於蒙哥馬利也是鞭撻的很厲害。

    從《巴頓將軍》開始,蒙哥馬利的齷齪形象就在中中國人心中紮下了根。雖說,在二戰英美的一票將領中,蒙哥馬利是唯一一個訪問過新中國的,而且對於中國看法還是比較公正的,他也是唯一一個見過主席的人。

    隆美爾的確風格大膽、潑辣。後來包括美軍的布萊德雷都說蒙哥馬利戰勝是隆美爾是憑著“超級機密”的破譯工作,但是隆美爾手下也有一隻密碼破譯隊伍,對於英軍高階密碼沒有能力破譯,但是對於英軍戰地的電訊,德中國人也是破譯了不少,不過這隻破譯隊在阿拉曼戰役前,被英軍突擊隊的一次摟草打兔子的行動中被打掉了。這個德軍密碼破譯隊的作用實際上是非常巨大的,在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實際上成了聾子。

    而隆美爾的作戰風格屬於典型的“富貴險中求”,隆美爾的行動一貫行動迅速,經常出奇制勝,而且行動速度迅速。一般來說,這種行動風格大膽比較受軍迷的推崇,包括巴頓也是喜歡這樣。而蒙哥馬利的行動一貫是比較遲緩,如果想快速機動,蒙哥馬利的行動就是太慢了,像在“市場-花園”行動中,英軍的行動遲緩,使打到萊茵河的努力功虧一簣,實際上市場-花園計劃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計劃,但是卻有著一個失敗計劃的重要特徵-複雜。象諾曼底登陸這樣複雜的計劃,盟軍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計劃,而市場-花園只有了十幾天的計劃時間,這顯然是不夠用的。

    不過,象隆美爾的這種行事風格決定了隆美爾是頂多指揮一個軍的部隊,過於冒險的風格是自身經常處於危險的境地,在北非的時候,這種事情問題不大。因為北非是次要戰場,就算敗了對於德國也沒有任何太大的損失,就算隆美爾在北非被俘或者陣亡也沒有問題,換一個人就完了。而對於英國來說,特別是阿拉曼一戰,英國已經是輸不起了,在這種情況下,蒙哥馬利首先是要把隆美爾趕跑,而不是消滅隆美爾,所以英軍的行動是比較保守的。

    其實,說起來隆美爾這種行事大膽的將領還就怕碰上蒙哥馬利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的將領,隆美爾的誘敵深入、打擊對方暴露的側翼這些手段,在這種行事保守的將領面前,都變成了硬碰硬的正面衝突,佔不到絲毫的便宜,而自身補給困難的缺點卻是暴露無遺。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2年美軍登陸北非取得勝利,預示著美國正式介入歐洲戰事,從而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在同盟國的主導地位。領導此次戰役的巴頓一時成為美國民眾心目中的英雄,這讓愛慕虛榮的巴頓十分洋洋得意,從此做起了摩洛哥的“土皇帝”。

    “讓巴頓這樣的人閒下來,一定會帶來麻煩”。 果不其然,沒有仗打的巴頓整天無所事事,更不會管理城市,致使摩洛哥的親德分子十分猖獗,同盟國紛紛指責巴頓的行為。好在西西里島戰役已確定,巴頓終於脫離“苦海”,走向戰場。

    然而,隆美爾痛擊美軍,巴頓臨危受命。

    儘管阿拉曼戰役德軍失敗,一路“敗退”,但隆美爾要給蒙哥馬利“上一課”,什麼叫敗退?什麼叫撤退?於是,趁美軍不備,發動了卡塞林山口戰役,連續進行了兩次突擊,造成美軍第2軍傷亡3000人,被俘3000人的重大損失。

    美軍的慘敗,讓艾森豪威爾等人顏面掃地,美國丟不起這樣的人。於是,正閒得發慌的巴頓臨危受命,即刻動身。當然,另一個讓他著急上火的原因是,他的女婿在這場戰役中被德軍俘虜,當岳父的豈有不管的道理。

    1943年3月5日,巴頓接管第2軍,但熟知巴頓脾氣的艾森豪威爾認為必須當面交代一番。首先,儘快解決美第2軍的士氣和戰鬥力的問題,在以後的戰鬥中要顯示出美軍較高的軍事素養,要高於德軍,絕不能低於英軍。

    其次,必須服從英國亞歷山大將軍的指揮。巴頓治軍是把好手,但也往往表現出目空一切、不服氣的一面,從根上瞧不上英軍的巴頓更是不會輕易就範,這也是與巴頓當面交代的重要原因。巴頓表示竭力自我剋制,甘當配角。

    讓巴頓略感欣慰的是,艾森豪威爾交給他一把“尚方寶劍”,可以不經他同意隨時撤換不稱職的軍官。另外鄭重告誡:“絕不能自己一個人抱著球往前衝”,不能逞匹夫之勇,注意安全。當然,巴頓十分清楚這其中更多的是朋友間的關愛。

    隨後,巴頓來到英國第18集團軍群司令部,與亞歷山大見面並受領任務。儘管依舊是擔負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側翼保護的任務,而且留給自己整頓部隊的時間只有11天;但巴頓仍然激動不已,因為能和“沙漠之狐”隆美爾交手,是他最渴望的。

    處置“內鬼”,整頓軍務,11天大變樣。

    可是不久,隆美爾離開了非洲。這個訊息讓許多人“鬆了一口氣”,但巴頓卻心灰意冷。在他看來,戰勝隆美爾就能抬高自己,提高威望。同時,潛心研究隆美爾很多年,熟讀他每一本書、瞭解他每一個戰例,為的就是將來在戰場上打敗他。

    儘管隆美爾的離去讓巴頓對這場戰役的興趣大打折扣,比較失望,但很快他就從失望中再次興奮起來,因為他被晉升為三星中將。對於“愛慕虛榮”的巴頓來說,這是最能讓他高興,信心十足的事情。他要在11天內,讓美軍第2軍大變樣。

    一是,安排布萊德雷職務,保證指揮自主權。布萊德雷是美軍中少有的精通軍事、為人謙和的儒將,作為艾森豪威爾的聯絡官,可以隨時將巴頓等軍官的情況彙報上去。其實,他也不願擔任這樣的角色,這和“內鬼”一樣,容易得罪人。

    不舒服的還有巴頓,身邊有這麼一個“內鬼”,既不符合軍事指揮原則,又不光明磊落。不如留在身邊,當他的副手更合適。於是,到任的第一天就給艾森豪威爾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對方也自然瞭解巴頓的脾氣,也就順水推舟的地同意了。

    二是,嚴格的紀律才能出戰鬥力。他制定了一系列有悖於“民主的方式”進行嚴厲整頓:飯堂過點就關閉,戰區內所有人必須打綁腿、戴鋼盔,哪怕是炊事兵或醫生;裝備槍支要經常擦拭;與戰鬥無關的物品統統禁止在營區出現。

    更厲害的是,他有“尚方寶劍”。對屢教不改的軍官隨即撤職,將違紀士兵集中進行責罵,粗魯的話語中根本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僥倖心理:“兔崽子們,要麼受罰25美元,要麼送交軍事法庭”。儘管許多人在背後咒罵他,但部隊煥然一新。

    蓋達爾戰役,美軍第2軍顯示強悍戰鬥力,巴頓卻高興不起來。

    1943年3月17日,盟軍結束短暫的休整,繼續向敗退中的德意聯軍發起進攻。在英中國人的眼裡,被“打殘”的美第2軍不可能在短短11天內恢復戰鬥力,只能配合英軍擔任佯攻任務。這是明顯的“輕視”美軍,巴頓忍了下來,沒有計較。

    戰鬥一打響,巴頓命令第2軍分兩個方向快速推進,巴頓和布萊德雷隨部隊一起出擊,受到鼓舞的第1步兵師奮勇殺敵,只一天就將當面的德軍擊退,攻佔預定目標,完成佯攻任務。訊息傳出後,新聞媒體大肆宣傳,巴頓又一次創造神話。

    反觀蒙哥馬利的部隊,受阻於馬雷斯防線,進展緩慢。於是,英中國人決定調整主攻方向,需要巴頓在其側面發起有效攻勢,策應蒙哥馬利行動。巴頓二話不說,對德軍發起了突然性進攻,又是一天,撕開了德軍防線。

    巧合的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遭遇到德國第10裝甲師,這是卡賽林山口戰役中打敗美國第2軍的德軍精銳部隊。真是冤家路窄,巴頓大喊:“復仇的時候到了”,100多輛美軍坦克衝了出去,雙方廝殺在一起,戰鬥一上午,德軍不敵敗退。

    巴頓的第2軍徹底走出了失敗的“陰霾”,戰鬥力倍增,巴頓也自豪地告訴所有人:“我的第2軍沒有一個士兵放棄陣地”。然而,亞歷山大似乎對美軍的配角角色十分滿意,要求巴頓繼續進攻,拖住德軍精銳部隊,輔助英軍進攻,他又忍了。

    美軍的強勁勢頭也引起了德軍的關注和防範。在美第2軍正面不僅有被拖住的德軍第10裝甲師,還迫使德軍精銳的第2裝甲師調離馬雷斯防線,來對付巴頓。美第2軍的傷亡不斷增多,巴頓不顧個人安危,穿梭在各個陣地進行指揮。

    經過22天的激烈戰鬥,盟軍贏得了蓋達爾戰役的勝利,決定乘勝追擊,對圍困中的德意聯軍發起最後進攻。讓巴頓惱火的是,這一次仍由蒙哥馬利當主角,美軍當配角。說實話,儘管蒙哥馬利在北非是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但他不這麼認為。

    就在他憤憤不平的時候,一紙命令,巴頓被調回摩洛哥,第2軍交由布萊德雷。這讓他更加想不通,為了能有仗打,他“忍氣吞聲”與英方搞好關係,“一而再,再而三”的當配角,眼看快勝利被調走,把功勞讓給別人,這也太欺負人了。

    其實,英中國人的“計倆”早就讓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人看不下去,突尼西亞的勝利只能是屬於英國了。他們要籌劃屬於美中國人自己獨立作戰的戰役,脫離英中國人的管轄,而巴頓是理想的人選,由他籌劃西西里島戰役的目的就在於此。

    參考文獻:《巴頓》、《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3 # 比兔子跑得還快

    蒙哥馬利比隆美爾強,這是沒有問題的。

    巴頓為什麼會認為隆美爾比蒙哥馬利強,那是巴頓的問題。巴頓和隆美爾的風格比較接近,用中國的話說,叫做臭味相投,所以巴頓會認為隆美爾強。這和中國到現在還有人認為蔣介石很偉大,是一樣的。臭味相投嘛。

    其實巴頓的見識是有問題的。不要說蒙哥馬利是英中國人,巴頓這個美中國人看不起,就是美國的將領,巴頓看得起的又有幾個?

    為什麼有《巴頓將軍》這部電影,卻沒有《馬歇爾將軍》這部電影,就是因為巴頓這副德性,爭議很大,才有拍電影的價值。觀眾自然不會看一個老老實實、任勞任怨的人在工作。

    為什麼說蒙哥馬利強些,因為蒙哥馬利從戰略上更能把握局勢,而戰術上卻又更細緻入微。因此,隆美爾在蒙哥馬利那裡,沒有討到什麼便宜,而且弱點不斷擴大,導致了德國和義大利在非洲的勢力被徹底清除。從這個意思上說,蒙哥馬利正是隆美爾的剋星。

    蒙哥馬利最大的問題,是曾經訪問過中國,和毛主席會面,對新中國大加讚賞。這就使得一些人不愉快,於是就到處宣傳,想方設法貶低蒙哥馬利。

    宣傳的辦法就是,抓住一點拼命說,而不涉及其餘。對蒙哥馬利不利的拼命宣傳,而對蒙哥馬利有利的悄悄不言。話語權是在這些人手裡的。

    巴頓認為蒙哥馬利不如隆美爾,這很正常,畢竟巴頓有勇無謀。而某些人不顧一切去宣傳,才是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祁鈺和于謙,一個掌政權一個掌兵權,為何朱祁鎮能輕易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