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蟲
-
2 # 葛大小姐
小編認為,得人心者得天下,雖然朱祁鈺在哥哥朱祁鎮被俘後,為了國家臨危受命,登上皇位,打敗了入侵者,勵精圖治,取得了一定的政績,但是在“嫡長子繼承製”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下,再加上其後期因一己之私撤換太子的舉動等等,丟了民心和人心,最終導致自己丟了皇位。具體原因是:
二是因為手握兵權的于謙忠於大明,為了大明江山社稷而沒有阻止朱祁鎮復辟。名垂千古、受人敬仰的于謙乃是一代忠臣、名臣、民族英雄,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當時在朱祁鈺的授權之下,于謙不但可以調動任何軍隊,而且他的女婿是錦衣衛首領,眼線遍佈京城每個角落,策劃奪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等人的一切動作都在監控之中,他們只有四百禁衛軍,以當時于謙的實力,鎮壓這次叛亂輕而易舉,但是當時的于謙卻說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肺腑之言。因為他知道政變的目的是皇位之爭,而自己忠心的是國家,無論誰當皇帝,只要對國家有利就行,況且當時的朱祁鈺病重將死,朱祁鎮也曾是有為皇帝,只是拿回了本該屬於他的一切。如果於謙派兵平叛,受苦的還是老百姓,作為一個忠於大明,心懷天下之人,于謙只能選擇熟視無睹,正是于謙的放水才使朱祁鎮成功復辟。
四是因為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勢力的強大支援。雖然朱祁鈺在危難之際接替皇位,但他始終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只是為了大明朝而做出的臨時之舉,並且朝中重臣和孫太后還立朱祁鎮兒子為太子,其目的就是在朱祁鈺退位後,把皇位還回朱祁鎮一脈,但朱祁鈺登基後不但軟禁打壓太上皇朱祁鎮,而且還廢立太子,其行為遭到太后一黨和重臣的反對,況且太后一黨的勢力很大,由於太后一黨的支援,最終朱祁鎮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回屬於自己的皇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雖然當時朱祁鈺和于謙,一個掌政權一個掌兵權,但因為朱祁鎮獲得了民心和人心,獲得了更大的支援,才輕而易舉的成功復位。
-
3 # 凍梨歷史君
于謙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不幸被瓦剌首領也先抓獲,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能沒有主心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謙站出來了。
他擁立朱祁鈺為帝,統籌明朝剩餘軍隊,在京師打了一場保衛戰,將瓦剌擊退。一年後,瓦剌歸還朱祁鎮。
對於朱祁鈺來講,就算朱祁鎮回來了,這到手的帝位也是不能歸還的,為了防止朱祁鎮復辟,朱祁鈺將朱祁鎮關押在南宮中。
俗話說,謀事在天,成事在人,景泰八年,正值壯年的朱祁鈺病重,給了朱祁鎮機會,他聯合徐有貞、石亨等人復辟,一舉奪回帝位。
朱祁鈺的不知情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朱祁鈺和于謙都沒有反抗,甚至沒有用自己的權利去阻止。
站在朱祁鈺的角度來看,朱祁鈺並不知曉朱祁鎮復辟的訊息。
明·楊瑄 《復辟錄》: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朱祁鎮復位的那天早上,朱祁鈺聽到了鐘聲,就問是不是于謙?手底下的人說是太上皇繼位了,朱祁鈺說哥哥做皇帝了,挺好。
所以,朱祁鈺並不知道朱祁鎮要復辟,也就沒辦法去阻止了。
朝臣的從龍之功景泰年間最大的黨派是于謙黨,于謙為官清廉,深得皇帝喜愛,同時又得罪了一大批人,朝臣被于謙力壓一頭,如今朱祁鈺病重,總有一些小人想立從龍之功。
而復辟的主導者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都與于謙有恩怨,他們能借此上位,何樂而不為呢?
于謙的公站在於謙的角度來看,于謙所有的行為都為公不為私。景泰三年,朱祁鈺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第二年朱見濟便夭折,此後朱祁鈺尚無兒子,但是帝位不能空虛,于謙主張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從這點來看,于謙為的是國家。
孫太后的首肯另外,更重要的是,明英宗的復辟得到了孫太后的懿旨。當年朱祁鈺繼位時,孫太后立朱見深為太子,意思是這大明江山還是明英宗的,你明代宗雖然是皇帝,但也只是代管而已,在你死後依舊要將皇位歸還給朱祁鎮一家。
一方面朱祁鈺沒有子嗣,一方面朱祁鎮復辟得到了太后的懿旨,于謙是個為公不為私的人,當年立朱祁鈺為帝是太后首肯,現在復立明英宗也有太后做主,如果此時再調兵遣將大動干戈,只會讓徒增傷亡罷了,所以于謙沒有阻止。
有人說于謙死的很可惜,確實很可惜,在明英宗復辟的前一天晚上,復辟黨正在聯絡人馬做大事,而於謙正在和一群大臣商討此復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惜的是等他們商討結束後已經晚上了,只好等到第二天早晨上奏,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明英宗繼位了。
如果於謙能早幾天上奏此事,或許就不會被明英宗殺害了。
-
4 # 麒麟閣論史
引言
宮廷政變是既得利益派與反對派之間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力而發生的鬥爭,政變是否成功與雙方的實力有關,不是說實力強就一定會取得勝利,朱祁鈺掌握政權,于謙掌握兵權,貌似實力非常強大,但不等於1+1>2,要考慮到雙方的凝聚力,領導者的號召力。
朱祁鈺和于謙這樣的一種關係,使朱祁鈺出現統治危機的時候,不敢把權力完全放給於謙,比如朱祁鈺病重不能處理朝政,他並沒有把守護宮城,調動京營軍隊的權力交給於謙,反而把宮門的鑰匙給了石亨,結果讓石亨打開了宮門,發生了奪門之變,給了朱祁鎮可乘之機。
朱祁鎮不能完全信任於謙,于謙是忠於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只能靠他自己,這是自身身體出現問題,沒有兒子,這就鎮不住朝中的大臣,所以朱祁鎮輕易發動政變成功。所以宮廷政變的成功永遠不是簡簡單單看實力,而是看“合力”——凝聚力。
-
5 # Boss爆史
明英宗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登基的皇帝,一生充滿傳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一生下來就被確立為太子。在他9歲時,父親病逝。當時朝中盛傳襄王(明宣宗的弟弟)要繼位為帝,是他的奶奶張太后召叢集臣,指著他說:“這就是新君”,朱祁鎮這才當上皇帝。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朱祁鎮還是很幸運的。
由於朱祁鎮年少登基,所以明朝的大權主要掌握在張太后和內閣“三楊”手中。張太后雖然違背了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但卻將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條,蒸蒸日上。而“三楊”在主政內閣期間,也是安頓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讓明朝國力更為鼎盛。張太后作為明朝的掌舵者,自然對孫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她害怕宦官干政,所以每當朱祁鎮跟著小太監王振做壞事時,張太后都會把王振叫過去收拾一番。所以在張太后活著時,王振不敢有絲毫的逾矩,更不敢慫恿明英宗胡作非為。
而隨著張太后和三楊的陸續離世,王振開始走上了政治舞臺。當時正值明英宗青春年少,想要有一番不亞於先祖的功績。所以在瓦剌太師也先揮師南下,進逼大同時,王振便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很多朝臣表示不同意,但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卻早已打定了主意。為了讓大臣們支援他的行動,他將年僅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太子,讓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結果在他倉促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到達大同關附近時,卻發現當地屍橫遍野,加上後勤補給出現問題,所以人心惶惶。出師不利的朱祁鎮瞬間便沒了興趣,打算班師回朝。王振為了向家鄉百姓炫耀他在皇帝面前的得寵,便慫恿明英宗繞道他的家鄉回朝。途中,他又害怕士兵踩壞家鄉百姓的莊稼而再次改變行軍路線。明英宗繼續聽之任之,最後導致“土木之變”。王振被憤怒地將士砍死,明軍很多將領陣亡,而明英宗朱祁鎮則被瓦剌俘虜。
明英宗被俘後,明朝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建議南遷。是于謙等人頂住重重壓力,拒絕南遷,並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郕王朱祁鈺原本沒那個膽子當皇上,但于謙把他架在了火上烤,大明朝的危亡又在旦夕之間。在孫太后點頭同意後,朱祁鈺登基稱帝,即景泰帝。瓦剌原以為明英宗奇貨可居,打算利用他狠狠地敲詐大明朝一筆。沒想到于謙卻不上當,還組織有序地打退了他們的進攻。
眼看明英宗身上榨不出什麼油水,他們又不敢真殺了明英宗,索性便將明英宗放了回去,噁心噁心于謙和朱祁鈺。“你不是當皇帝麼?我把朱祁鎮放回去,看看你這皇帝還怎麼當?”朱祁鈺對於哥哥的歸來也如臨大敵,於公於私,他都不想把皇位讓出來。所以在哥哥回朝的那一刻,他便將哥哥關進了南宮。朱祁鈺命人將南宮上鎖灌鉛,任何人不得踏入半步。即使是送飯的宮女太監,也只能通過小洞遞入。
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朱祁鎮過了七年,比他在瓦剌還慘。而就是在這般窘境之下,朱祁鎮居然成功復位了!那與人失去聯絡的朱祁鎮為何會在“奪門之變”中成功呢?首先,孫太后的支援。孫太后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在朱祁鈺繼位和朱祁鎮復位的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當初她之所以同意朱祁鈺稱帝,一是因為大明朝到了危亡關頭,二是朱祁鈺保證不殺害朱祁鎮兒子和后妃。
而當朱祁鎮回來被關在南宮後,孫太后便一直試圖解救自己的兒子。雖然她並沒有直接參與到“奪門之變”中,但她卻暗中表示了對朝臣的支援。也正是有她在背後撐腰,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才敢聯合明英宗發動政變。
其次,朝臣們對未來局勢的預判。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是在景泰帝病重的情況下。當時朱祁鈺眼看就沒幾天活頭了,而他的親生兒子朱見濟早夭,剩下的接班人只剩下三人,分別是:朱見深、朱祁鎮和朱瞻墡。其中朱瞻墡是朱祁鈺和朱祁鎮的叔叔,繼位的可能性不太大。接下來,最後可能繼位的便是朱見深。而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曾被朱祁鈺廢掉了太子之位。不管這父子兩誰當皇帝,景泰帝都好過不了。所以石亨等人一合計,便索性接朱祁鎮出來,立個頭功。
最後,于謙的默許。于謙對於大明朝可謂功高至偉,有力挽狂瀾之功。在景泰朝,他可以說是第一權臣。不僅是兵部尚書,而且錦衣衛中都遍佈他的眼線。在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的前一天晚上,于謙其實就知道了訊息。但他並沒有阻攔,不是攔不住,而是不願去攔。于謙是一個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景泰帝駕崩是遲早的事,而由明英宗出來主持大局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在明知明英宗出來自己會沒命的情況下,他還是默許了石亨等人的行動。而事情也正如他所料,明英宗剛出來,發動奪門之變的人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明英宗處死了他。
-
6 # 笑談歷史zz
朱祁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是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長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但是為何明代宗朱祁玉和于謙兩個人配合得那麼好,他們一個掌政權,一個掌兵權,但為何朱祁鎮還是可以輕易的復位呢?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朱祁鈺不信任於謙開始說起,在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走,瓦剌人拿朱祁鎮當人質,要挾明朝的時候,于謙力排眾議,擁戴朱祁鈺為新一任的皇帝,並把遠在瓦剌人手裡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後來又親自帶兵指揮,打敗了瓦剌人對京城的圍攻,這樣看來,可以說于謙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雖然朱祁鈺在位時候,看起來對於謙非常的信任,大事小事都會和于謙商議著來,但是實際上他一直都提防著于謙,因為朱祁玉心裡覺得於謙的確是把輔助的好手,但是也非常的害怕于謙的能力超越自己,然後會來搶奪他的位置。並且朱祁玉還尤其是害怕他自己病重去世後,于謙會奪取明朝的江山,因此在他病重期間,不再找于謙來商量事情,而是石亨給找過來商量事情,但是交代的內容是什麼,我們並無從知曉,但是朱祁玉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石亨來牽制于謙的勢力,正是因為他不相信于謙,而是相信石亨,才讓石亨真正看明白了朱祁鎮的病情,並且又立了朱祁鎮為皇帝,才有了投機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
否則不瞭解朱祁鈺病情的石亨,也不會那樣的想法。說朱祁鈺並不相信于謙,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第二天本來說朱祁鈺要上殿,要討論誰當太子的,當時的朱祁鈺正在梳妝,忽然聽到上朝的鐘聲,當時朱祁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于謙嗎?他的意思就是于謙當上皇帝了嗎?後來聽說是朱祁鎮復位之後,他才放下心來,然後回趟到床上睡去了,他這樣的表現,明顯就是提防著于謙。但是如果朱祁鈺相信于謙的話,石亨既不會有想法,于謙也會把一切的事情給安排好,甚至立太子的事情,不必第二天上朝廷。在朱祁鈺的駕崩之前,大家討論也就會一下就完成,但是啊,只要立了太子的話,朱祁鎮也就沒有希望了。
綜上所述,朱祁玉雖然和于謙兩個人都掌握著政權,但是啊,就因為朱祁玉不相信于謙,所以啊,朱祁鎮想要復位還是很簡單的。
-
7 # 吉月文
奪門之變實際上不是朱祁鎮領導的,嚴格來說這件事情的籌劃和他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他成了這件事情最大的受益人。
朱祁鎮的復位,其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背後又反映了權力的必然性。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很多人從政治上面判斷朱祁鈺已經毫無價值,所以要投靠朱祁鎮。
導致他們做出這種判斷的原因有兩個。第1個是朱祁鈺在當時已經病重。根據史料記載,朱祁鈺在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身體已經非常的差。在這種情況下,發生政權更迭是必然的,就算他沒有被政變廢除,也會因為去世而發生權力更迭。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具有一種特殊的利用價值。這麼差的身體,就意味著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整個朝堂的控制。
第2個原因是朱祁鈺的兒子已經去世,他沒有了男性繼承人。這就意味著,無論如何權力都將重新迴歸到朱祁鎮一脈。現在有部分史料認為,朱祁鈺的一個妃子在朱祁鈺臨死前,懷孕併產下了一個兒子。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主要是因為朱祁鈺的身體很差,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行房,恐怕不太現實。
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就讓很多人開始考慮朱祁鈺在自然死亡以後權力會如何進行分配。按照正常的運作,最大的可能性其實也就是朱祁鎮重新當皇帝。因為朱祁鎮的兒子繼位的話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年紀太小,既然父親可以執政,那麼就沒有必要過早的把權力交給兒子。所以直接傳位給朱祁鎮兒子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而且更關鍵的是,朱祁鈺出於政治鬥爭的考慮,一直拒絕將朱祁鎮的兒子立為太子,所以也就使得這種繼位沒有法理上的合理性。
如果由朱祁鎮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繼位,那麼這種權利的傳承,很顯然就是通過宗法制度獲得的。朱祁鎮不會感謝任何人。所以有一幫朝臣和太監,以及武將在進行自我利益算計之後,決定乾脆扶朱祁鎮一把,推波助瀾。目的只有一個,通過這樣一場政變活動,加速本來就已經成為定局的政權更迭過程,換取朱祁鎮的認可,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朱祁鎮在被蒙古囚禁回到北京以後,實際上早就失掉了對政權的控制,根本無力組織一場政變活動。所謂的政變實際上是下面人算計的一個政治表演,為的就是換取個人的利益。朱祁鎮當然瞭解這一點,不過與他自身而言,順水推舟是最現實的選擇。不過也正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參與奪門之變的主要人物實際上後來的結局都不是很好,並沒有如他們所想的那樣獲得政治回報,其原因也就是因為朱祁鎮早就已經瞭解了他們的私心。
那麼于謙為什麼無動於衷呢?應該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比較迂腐,並沒有意識到這其中的政治關節。他終於王朝而非皇帝,促成了他本人和明代整個王朝的一個悲劇的形成。這種解釋主要是依靠個性,而不是利益訴求,確實很難讓人接受,但真實的歷史比較接近於這樣一個解釋。但也僅限於此,因為畢竟最真實的內心感受是沒有辦法通過歷史傳承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料都是通過旁人觀察,間接記錄下來的,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大體如此。
-
8 # 楚國八百年
英宗與代宗的嫌隙產生的原因
明代皇帝基本除了朱元璋之外都比較有爭議,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這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之間有很多不解之謎和爭議。
瓦次部非常高興啊,就想用明英宗做人質,威脅並向大明王朝索要城池,糧草,兵馬。明朝朝野聞之,一片慌亂。
這時孫太后與當時郕王朱祁鈺、兵部尚書于謙商量後,決定不管瓦次部的威脅,扶持郕王為新皇帝,改元景泰。
瓦次部聞之大失所望,又回到蒙古去了。
英宗回來後朱祁鈺的態度之後一年,景泰帝勤於治國,多次打擊瓦次部,瓦次部無奈,主動向明朝求和,他們願意將明英宗朱祁鎮放回去。
景泰帝自是不願,但于謙勸慰他說還是派李實、楊善去看看吧,楊善這兩個擁護英宗的大臣把明英宗帶了回來。
那麼朱祁鈺和于謙,一個掌兵權一個掌軍權,為何朱祁鎮還能輕易復位呢?這主要還是二人自己作的。
兄弟見面後,仇恨還是有很多的,誰知道他們到底是相親相待還是互不理睬呢。
再一個就是上天安排的,朱見濟早夭,而一年後朱祁鈺也是病重,大明朝面臨著無人管理的局面,大臣們憂心忡忡。
此時之前擁護英宗的大臣力推英宗復位,于謙無力抵抗,且他本身也不是擅權的人,於是英宗就輕易復位了。
-
9 # 段亦明
人物歷史背景
歷史上的“奪門之變事件”,就是這時候發生的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朱祁鈺和朱祁鎮兩兄弟,一個是弟弟,一個是哥哥。
于謙,明朝三代元老,從朱瞻基到朱祁玉再到朱祁鎮,見證了三代君主。于謙為官清廉,輔助朝綱,抵禦外敵,忠於朱家皇朝。
後來的乾隆皇帝,曾經對其的評價是“丹心抗節”。
朱祁鈺能做皇帝,除了天意,重要的是離不開于謙的扶持。正統十四年,按照皇帝繼承製度,哥哥朱祁鎮本該上位的。
可天有不測風雲,刺瓦入侵,朱祁鎮帶兵抵禦,不幸被刺瓦俘虜。
朱祁鎮被俘後,明朝無主,為了穩定朝政,于謙便把弟弟朱祁鈺推上了皇位。
于謙一邊安內,一邊抵禦外敵,居然打的刺瓦不敢再冒犯,可見那時的于謙能力是很強的。
再次被軟禁而被俘虜的朱祁鎮,被刺瓦作為人質,明朝為了營救多次派人談判。
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朱祁鎮最後被一個叫楊善的談判高手,硬硬是說服把朱祁鎮放了回來!
據《明史列傳》、《明史記事本末》等記載,得以解放的朱祁鎮,本想著終於可以回家,脫離囚禁了,誰知道回來後卻被弟弟朱祁鈺又軟禁了起來。
朱祁鈺不但軟禁大哥,還把大哥的兒子朱見深廢了太子,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殊不知就是朱祁玉這樣的動作,讓滿朝文武為之心寒。據記載,朱祁鈺為了拉攏人心,還有賄賂大臣的行為。
然而也許是天意吧,人算不如天算,算盤打的滿滿的朱祁鈺失算了。
被朱祁鈺立了太子的兒子朱見濟,幾歲就夭折了。景泰八年,年僅三十歲左右的朱祁鈺病危。
此時,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就開始密謀著重新扶持朱祁鎮,以保朱家王朝的穩定(也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
朱祁鎮復位就這樣,發生了營救朱祁鎮,立了他為皇帝的“奪門之變事件”。這個事件裡,為什麼朱祁鎮能輕易復位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石亨這些人心裡明白,朱祁鈺一掛,誰先站出來,誰就是扶主功臣。因此,他們搶在朱祁鈺還沒死前,就提早做出了行動。
(2)于謙手握兵權,說實話,他如果堅決不同意的話,誰也動不了皇位。
那麼,朱祁玉病故在即,按理也應該是朱祁鎮繼位的。
于謙他是忠於朱家王朝,如果反對就顯得有異心了,加上石亨這群人早已經向他拜過碼頭。
明著支援朱祁鎮,等於是對朱祁鈺不忠;反對則是對朱家王朝不義。于謙不能不忠不義,因此他選擇了默許。
(3)朱祁鎮的母親孝恭皇后,在自己親生兒子做皇帝的事情上,自然也是支援的。雖然皇后不參政,但資格老,連於謙也得給面子。
因此,如題所說的,朱祁鎮能夠輕易復位,歸根到底就佔了一個理:名正言順。
-
10 # 千秋文史
景泰帝並不是庸主, 而於謙執政後, 也始終得到景泰帝的充分信任。那麼 ,在這種情況下 ,“奪門之變”卻取得了成功 。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明朝的統治者非常推崇程朱理學 ,這就使得人們對封建倫理道德由被動服從變為主動接受並躬行實踐 。這種提倡父慈子孝 、君敬臣忠、兄友弟恭、夫唱婦隨 、朋友有信 、長幼有序的倫理道德 , 被抬高到宇宙本體的地位,誰不守天理 , 便大逆不道。而於謙和景泰帝朱祁鈺本人都毫不例外地接受了這一傳統皇位繼承思想。
我們來看看景泰帝,當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當群臣要擁他為皇帝的時候,當時身為郕王的朱祁鈺,非常驚駭, 並對大臣們說“東宮在 ,卿等敢亂法耶” 。
景泰朝的大臣們飽受理學影響 ,他們在觀念上完全接受了嫡長子皇位繼承製 ,對於皇帝 ,只問名分不問德才, 所以他們敢於三番五次主動向一言九鼎的景帝出擊 ,以維護正統身份出生的英宗及其長子朱見深的地位 。
英宗迴歸南宮後 ,百官處處以英宗為正, 多次上疏景泰帝 ,請求他要如同子對父那樣厚待乃兄。而於謙作為臣子的一員 ,同樣是深受儒學薰染,從景帝生病時, 他同其他大臣一樣希望復儲 ,以及代宗強迫朝臣在黃矢曾建議東宮易儲的奏章上簽名時所表現出來面有難色可以窺見一斑。于謙作為兵部尚書 , 在朝廷主政八年 , 經歷了諸多大事,都能從容應對。但在危機已過 、二帝並存時, 面對新舊兩位皇帝, 精明果斷的于謙慢慢不見了, 他在南宮復辟中是表現得那麼猶豫不決甚至近乎遲鈍 、超脫,可見他的確已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
在大敵當前, 群臣都能同心同德 、同仇敵愾 ,一致對外 。而一旦外患平息 ,視線轉移,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便又滋生 。
土木堡之變後,在景帝登基守禦,于謙全力策劃督戰事宜時 , 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力保江山社稷。後來 ,邊患消除, 英宗南歸, 當朝皇帝與前任皇帝之間、臣僚之間的矛盾便日臻突出。
而於謙缺乏政治鬥爭的思想準備和政治手腕 ,平日只知輔君匡國 ,練兵養民 ,性情忠介耿直,惟直道而行 ,而 石亨、徐有貞等人感到只要是景帝當政, 於便不可能失勢 , 自己便不可能出人頭地。除非易立天子,改朝換代,才能達到目的。但于謙卻沒有政治風險意識 。代宗即位後的所作所為,尤其是東宮易儲引起了朝廷上意見的分歧和諸多大臣對代宗的不滿,但是代宗絕不會想到大臣們會這樣做。從奪門之變的過程來看,1458 年(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 幾十人舉巨木強撞大門、士兵翻牆入內 , 應該說聲大影顯, 但直到門被撞開,也沒見刀光劍影的殘酷廝殺。可見代宗和于謙對這種政治悲劇毫無預感。
明朝,專制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強化。不僅中央、地方政權機構進行了系列改革,使皇權高度集中,對下防範更嚴,而且在皇位繼承製上,為了防止朱家內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穩定皇室內部統儲的承襲,繼承了封建社會長期沿襲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 。
明代宗之立,當時“寇非深入之師,國非積弱之勢” 明朝國土未失,朝廷尚存 ,太子猶在。在這種情況下擁立新皇帝 ,一旦外患平息,民族矛盾又退居其次,封建倫理道德又成為守正大臣們第一堅守的戰線。皇帝賢能與否並不重要 ,名分正才是符合祖訓與觀念的正當理由 。故從打敗也先的進攻,議迎英宗南歸開始,景帝僅為特殊歷史背下的過渡皇帝的思想便開始抬頭,便拉開了正統派勢力與景帝相沖突的序幕。
此後,宮廷內部一方面表出守正大臣們重皇帝名分、輕賢能的傳統表象 ,另一方面, 景帝既然已登基執政,又不願成為過眼煙雲的匆匆過客 ,主動還位於英宗。這就形成景泰帝與維護正統的群臣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于謙政治悲劇的根源,就在於身為臣子,為了國家黎民,陷入了封建時代最為麻煩也最為危險的宮廷權力之爭中。
其實,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這種悲劇的發生也是歷史必然。
回覆列表
朱祁鎮能夠成功復辟,關鍵還是在於,朱祁鈺一朝在太子問題上出現了問題。一般皇室鬥爭,不會出現在現任皇帝的壯年時期,都是在現任皇帝瀕臨死亡的時候,而且絕大部分伴隨的是儲君不確定。或是儲君根基不穩的狀況。
造成朱祁鎮復辟的直接原因,就是朱祁鈺沒有設立太子。當年,明英宗朱祁鎮,聽從大太監王振的忽悠,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在瓦剌人挾持朱祁鎮,攻打明朝邊關的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在於謙的擁立下,登上皇位,就是景泰帝。
但是由於朱祁鈺是庶出,所以太后下令,太子還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在京師保衛戰獲取勝利之後,朱祁鈺就想讓皇位,在自己的子孫後代中延續下去。於是,他廢掉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但是由於朱見濟年幼,沒兩年就夭折了。朱祁鈺又沒有其他兒子,所以在以後的幾年裡,明朝就一直處於沒有太子的狀態。
朱祁鎮被瓦剌人扣押了一年之後,經過明朝的多方斡旋,朱祁鎮被接回。但他隨即又被朱祁鈺囚禁在後宮之中,時間長達7年之久。
到了景泰8年,朱祁鈺病重,眼看就要命歸西天。這是朝中還沒太子,大臣之中就有人開始蠢蠢欲動。
朱祁鈺身邊的大太監曹吉利,想另立天子,以從龍之功,延續自己的權利。左督御史徐有貞,有些陰陽八卦的才能。他也想借助從龍之功,爬上權力頂端。武清侯石亨,平時受到于謙的壓制,心中不滿。再加上石亨是守衛宮門的武將,於是三人一拍即合,決定擁立朱祁鎮復辟。
就這樣,三人召集家丁連夜進入皇宮,將朱祁鎮請入大殿,讓內閣草擬了聖旨。等大臣上朝,公佈聖旨,朱祁鎮復辟成功。
于謙是個比較正直的官員,不會走這些歪門邪道。雖然他是兵部尚書,掌握天下兵權。但他想的就是聯名群臣上書,請奏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以保皇位順利有序的銜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還是有人先他一步,結果於謙就成了刀殺鬼、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