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層媒體人老九

    我認為「不能」

    毋庸置疑,只要稍微懂點歷史,懂點常識的人,都應該能想到山海關的重要性,就知道沒有吳三桂的投降,滿清永遠只是邊蘚之患。

    首先從常識上說,從古至今,打仗最重要的一點,都包括後勤。在古代山海關的重要性在於什麼?就是因為山海關是東北的咽喉,是東北入關的唯一能保障後勤的道路。這一點一直持續到了解放戰爭,懂點歷史常識的可以看看奉軍和遼瀋戰役。張作霖幾次戰敗都要死守山海關,四野遼瀋戰役打贏的關鍵第一仗就是打下錦州,封鎖敵軍撤入關內的路線。在近代遼西走廊都如此重要,更別提明末了。

    至於有些人說的清軍之前已經先後五次入關了。帶點腦子想想,清軍入關了五次,你以為他不想留在關內啊?他為何要退走?還不是後勤跟不上,後路沒保障。所以只能搶劫,而不是入主。

    所以,吳三桂能在滿清當王爺,一來是其帶資入股,本來實力就挺強,應該說僅此於左良玉部了。另外最主要還是其貢獻太大。清政府也知道沒有他,他們進不來。吳三桂和洪承疇並列為當時最大的兩個民族罪人,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 2 # 華非華霧非霧

    請您歇會,波仔來答!

    談起大清朝,除了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那就是清末時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懦弱、妥協,才導致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所侵略,並簽署各種不平等條約及賠償上億的白銀,對我們來說就是近代歷史的屈辱史!

    其實就算沒有吳三桂,清軍一樣可以入關。只不過是因為吳三桂加快了清軍的入關腳步,加快了清朝的統一。

    當吳三桂到達山海關時就傳來了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的噩耗。崇禎的離去吳三桂沒有了依靠,李自成、滿清都把吳三桂作為爭取的物件,兩股軍事勢力中押哪一個更好?吳三桂開始了政治投機活動。

    畢竟當時李自成的軍隊是農民起義軍,屬於草寇,而清朝的軍隊都是身經百戰的士兵,屬於正統,並且在戰鬥力方面相差巨大。

    首先,清軍還沒入關時明朝就已經滅亡了,李自成大順政權掌握了北京,此時若吳三桂沒有放清軍入關,而是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做到極致也不過滅掉南明統一中原,但他絕對做不了多久皇帝。為何這麼說?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認為天下盡在掌握之中,於是便開始大肆斂財,他不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還有一遇到抵抗就瘋狂屠殺,這也導致百姓離心離德,而且還激起了官僚地方的抵抗與反擊,俗話說“三分天下,七分經濟”,失去了這群金庫的幫助,面對關外壓境的清軍,這樣一個新生政權能堅持多久?

    其三:就是清軍當時幾乎全民皆兵,男子凡10歲以上,70歲以下均須參軍。當時所謂的八旗子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更是驍勇善戰。且在進攻李自成時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寇,給崇禎皇帝報仇,恢復明朝統治,這得到了當時許多貴族漢人的支援。

    其五:農民軍內部內訌不斷,他們手底下都帶著幾十萬的人馬,可卻能因為幾百兩黃金的事爭的不可開交,甚至拔刀相向。這樣一群只有眼前之利的人如何能開創嶄新時代呢?又怎能穩坐江山呢?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吳三桂既不投降清朝也不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當然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發生(吳三桂不是傻子),如果發生,那麼兩方一夾擊,山海關還能支撐多久呢?

    所以說明末雖然湧現出了無數英雄好漢,但大多數都是草莽英雄,漢人中沒有出現過一個像朱元璋一樣的開中國人才,他們看到一點眼前利益便忘記了長遠大計,這樣一群人如何能與經營了幾十年,全民皆兵的清朝對抗呢?

    崇禎皇帝可謂是一個好皇帝,如果生在盛世,他一定可以治理好天下,奈何做了大明的亡國之君。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又有外敵入侵,全國一片大亂。皇帝要求臣子出資,卻沒人願意捐出。當紫禁城破,叛軍在拷問臣子時,竟被拷問出大量資產。可見那時,明臣已經和皇帝離心離德了。那種情況下,明朝還能堅持多久呢?

    總之:

    不管有沒有吳三桂,清軍都一樣可以入關,一樣可以統一中原,只不過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 3 # 庭州行者

    然而,這道防線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原因很簡單——該防線耗資巨大,但明朝政府卻已經陷入了財政危機,三餉已經造成了大規模民變,若再向民間加徵稅款,則明朝鐵定會內部先陷入絕境;再者,皇太極也不允許這道防線持久存在,因為與努爾哈赤相比,皇太極已經將目光放到了整個關內,他不滿足於僅僅做清國之主,而要做天下之唯一帝王,因此,遼東,必須突破。這場大戰最終於1640年爆發,以祖大壽被圍困錦州,崇禎派洪承疇率領關寧軍全部主力救援開始,這便是決定明清兩國未來的一戰,鬆錦之戰。

    及至1642年,這場戰鬥最終定局,明朝關寧軍主力幾乎被全殲,大將曹變蛟等陣亡,祖大壽,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後投降。吳三桂帶有僅存的三萬人退守山海關,寧遠。此時的寧遠已經成為了孤城一座,明朝的勢力,也徹底退出了關外。

    吳三桂投降之時,手下一共有五萬軍隊,乃是關寧軍的殘部。彼時,明朝都城北京已經為李自成所攻佔,崇禎皇帝也已經在景山自縊而亡,大明已經不復存在。李自成想要招降吳三桂,但大順政權在奪取天下之後,依舊採取“劫富濟貧”式的方式,對朝中顯貴和大小地主採取打壓的態度,吳三桂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已經開始猶豫。恰逢此時,吳三桂的父親受到波及,其妻妾也被農民軍所霸佔,更堅定了吳三桂站在李自成對立面的決心。但吳三桂所在的山海關,像一座孤島一般,載入大順和大清之間。由於吳三桂沒有補給來源,也無法與任何一個政權相抗衡,因此,要想活命,他必須選擇一方進行依靠,顯然,李自成這裡,容不下他。於是,他藉此機會,歸順了多爾袞,取得了多爾袞的支援,後來的情形,便再熟悉不過——一片石之戰中,吳三桂與李自成戰鬥得不可開交,突然八旗軍隊介入,李自成落荒而逃,後來清軍一統天下。

    從清軍當時的實力來看,攻下山海關,根本不是難事。清軍在掃滅李自成殘部之時,幾乎都用火炮直接轟擊城池,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掃清北方。這樣的實力,加上二十萬的軍隊(滿洲八旗加上蒙古八旗),吳三桂那五萬殘兵敗將,根本不夠打的。因此,絕對不存在吳三桂不開關,清軍就無法定鼎中原。

    相反,吳三桂若不開關,其實力與李自成二十萬主力不相伯仲。通過前文分析,吳三桂與李自成之間,必有一戰。一旦開戰,兩敗俱傷,拿下山海關,對於清軍而言,更加是易如反掌。

    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以清軍當時的軍事實力,以軍事手段奪取山海關進而進軍關內,是不存在任何困難的。只是在歷史的當口,作為山海關實權人物的吳三桂,只有獻關投降,聯合清軍一條路可以走,因此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他將清軍放入了關內,僅此而已。

  • 4 # 蘇愚

    歷史終究是過去時,無人能改寫。當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免不了滅亡的命運,但如果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那麼滿清很可能最後只能偏安一隅在關外,入主不了中原。

    首先,滿清並無絕對勝算的實力。大明朝隨著崇禎皇帝的上吊自殺而成為歷史塵埃,之後中華大地各股勢力蜂擁而起,群雄逐鹿。李自成和滿清應該算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兩股勢力,雙方勢均力敵。當時多爾袞統帥的八旗軍有12萬之眾。而李自成當時號稱百萬甲軍,雖有誇大的成分,但20-30萬的兵力還是有的。吳三桂在山海關囤積的關寧鐵騎有3萬多人,且都是精兵。其他大大小小的各股勢力的兵力,加起來應該不下30萬。所以,如果單純從兵力上來講,滿清的力量與漢族軍隊的力量對比,並不足以入主中原。但恰恰是吳三桂這個歷史天平的砝碼在關鍵時刻倒向了滿清,引清兵入關,從而打破了力量失衡,最終的結局就是李自成等各股勢力逐個被擊破,滿清最終一統江山。

    其次,如果吳三桂不歸順滿清,明朝一眾騎牆觀望的將領也不會選擇歸順滿清。吳三桂是明末很有威望、實力最強,一呼百應的將領,他的選擇對亡明的各路軍隊都有很強的示範效應。不管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是中了多爾袞的反間計,吳三桂最終選擇歸順滿清,成為了遭人唾棄的漢奸。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吳三桂投降滿清後,不少明將跟隨吳三桂,歸順滿清。據不完全統計,歸順滿清的明朝軍隊不下幾十萬,他們成為滿清掃除李自成和南明殘餘勢力的先鋒。

    再其次,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兵入關,大漢民族的民族自信不會被摧毀的如此之快。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吳三桂是明末名將,他歸順滿清外族,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漢奸”。自古中原漢族對外族是不屑的,天然的民族自信。蒙古人的元朝讓中華漢族遭受了屈辱的統治,大明滅元后,民族自信又重新燃起。雖然此時明朝已被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滅掉,但在中原人眼裡,滿清還只是關外的蠻夷。但吳三桂的投降,一下子摧毀了大漢族的民族自信,華夏再無一呼百應的民族英雄能抵抗滿清,加速了李自成和南明殘餘勢力的滅亡。

    但歷史就這樣,沒有也許,誰也無法重新改寫。

    其實吳三桂愛美人,所以才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佳話,但他更愛江山,所以才有後來的叛清稱帝。如果他當年不背棄民族大義的歸順滿清,引狼入室,成為大漢奸,也許會成為救國的民族英雄。這樣的話,也許末年腐朽不堪的滿清朝就會胎死腹中,中國的近代史也許沒有這麼悲慘。

  • 5 # 古今通史

    滿清入主中原這個最終結果,可以說是無法改變的,吳三桂即便不引清兵入關,清兵也照樣能夠入關,而對於吳三桂而言,也不過就是晚投降幾天罷了。

    當時的某些情節非常有意思,他剛投降的時候名聲沒有這麼臭,甚至南明朝廷、官員、百姓對吳三桂還有些感激,什麼時候名聲臭了呢?絞殺永曆帝。

    為什麼呢?

    從南明弘光朝來講,他們的美妙想法是聯虜平寇,也就是說他們的最初願望和吳三桂的最初願望是相同的,無比近似的,因為當初吳三桂寫信跟多爾袞求援也是要聯合滿清來共同覆滅李自成的部隊,並沒說投降的事兒。南明真情一片呀,可是結果呢,多鐸根本沒搭理南明的示好,幼稚的可笑。

    從官員們,尤其是京官們來講,從某種角度來看,他們或多或少是要感謝吳三桂的(只不過誰也不敢直接說出來罷了,一個投降派你還能誇他,那不被罵死才怪),李自成進入北京,劉宗敏追贓助餉,刑訊致死1000多名官員,京官一共才2000出頭,死了一半還多,包括崇禎那個財迷轉向、一毛不拔的岳父,死的最悽慘,頭被夾爆了,如果沒有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大敗虧輸,官員們活不了幾十個,因為李自成也非常忌憚這些牆頭草,並且他也用不到那麼多官員,自己的坑裡已經種下了很多老蘿蔔,都是老班底,開除哪個都不合適。

    某些百姓怎麼也被騙了呢?誰都知道原先的後金、大清政權,那是以搶劫為生的,在百姓看來,這些人窮凶極惡,但是以前好歹滿清鐵騎沒進過北京城,具體怎麼個凶殘法?沒見過。但這次李自成先進來了,他禍害的不只是官員和王族,還有商賈和家境不錯的百姓,最倒黴的是街上的胖子也要抓,沒錢怎麼會吃這麼胖呢。

    最重要的一點,李自成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屬下,為非作歹的情況屢有發生,而多爾袞為了玩造型,嚴令本次入關嚴禁搶劫,嚴禁燬壞房屋、農田,老百姓一看李自成被打跑了,挺高興,再一看,滿清好像也沒有那麼野蠻嘛,其實呢,那是還沒到野蠻的時候,沒過多久,二環以裡的漢民全部遷出自己的房子,空手出來那種,別說錢了,就是個水碗都甭打算碰。

    還有一點,在投降的大潮裡,吳三桂只是朵小浪花,投降的人太多了,吳三桂也不過就是個總兵而已,所以初期被忽略了。

    早先守著“孤島”寧遠,誰都沒敢奢望他能收復失土,能把龜殼戰術玩好,在遼西走廊埋顆釘子,證明遼東還在大明手裡就夠了,當然這只是象徵性的,並且是絕對是自欺欺人的。

    當時滿清的兵勢,舉國上下都知道,名聲在外,連雲貴地區的土司都快跟大明急眼了,調自己的土兵去遼東去打仗,損失太大。吳三桂打不過很正常,從來沒有一個人對他寄予過任何一絲絲希望,他們的期望很簡單,倆字,守住,四個字守住²,就算完成任務了。根本不抱希望,也就沒什麼可失望的了。

    從關隘的實際作用方面分析

    滿清並不需要走山海關這條路,山海關如果能走的話,也不過就是近了些而已,我們來看看,在1644年大明王朝覆滅前,後金、大清的幾次侵入中原行動:

    ①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皇太極帶隊,力排眾議(主要是蒙古部落擔心被包了餃子,但是沒辦法,再不搶後金也完了,大明大清面對的問題相同,吃飯、活命,被某些人攻訐的人吃人現象,關內外都一樣的),他們突破喜峰口後,總兵趙率教在遵化殉國,巡撫自殺殉國,這次的後金入侵,也導致了積怨爆發,袁崇煥被崇禎治罪,雖然中途也有放過他的意思,但是很多事別說講情的人了,就是袁崇煥自己都沒法說出口,也可以說是沒有及時解釋,所以他被凌遲處死,直到乾隆為了搞統戰才為他平反,民間也有為他惋惜叫冤的,但比例極小,小到可以忽略。

    ②崇禎七年,還是皇太極帶隊,分兵四路全部突破進入中原腹地,倒黴的主要是山西和河北,數千裡如入無人之境,而後金搶劫資財無數,人口若干。

    ③崇禎九年,皇太極已經沒什麼不放心的了,這次是阿濟格帶隊,腦子不大靈光,但是作戰、搶劫沒問題,這次突進勢頭挺猛,直逼北京,這麼說吧,除了北京城沒事,周邊地區全完了,搶了個遍,共掠奪18萬人口,資財無算。

    ④崇禎十一年,多爾袞帶隊,這次更沒拿大明軍隊當回事,分兵八路······,本次戰鬥導致盧象升被高起潛和楊嗣昌陰死,其實呢,真正的主謀是他倆背後的崇禎,本來崇禎想談和,楊嗣昌也是這麼想的,而盧象升非要打,所以高層們嫌他礙眼了。

    這次打到濟南,屠城殺了13萬人,再又到了天津衛,全程57戰全勝,掠奪人畜將近50萬,最後安然返回遼東。

    ⑤崇禎15年,阿巴泰帶隊,這次搶了多少呢?車隊長達300多裡,連綿不絕,掠奪人口近40萬,牲畜30多萬頭。

    這就是此長彼消的過程,大明王朝一直被搶劫,一直在滴血,直到1644年甲申國變。

    事實證明,清兵如入無人之境,哪裡都能去得,山海關的存在感極低,所以有沒有山海關,吳三桂是否投降都無從改變什麼,但是他的投降,尤其是絞殺永曆帝是無法被人原諒的,藉口再多也沒用。

    最後的山海關大戰對於多爾袞而言,是個意外,他根本就沒想過走山海關,還是要走老路,經由蒙古進入中原腹地,但是中途收到了吳三桂的求援信,您會發現,多爾袞走的是個大調角,腦子沒毛病的人不會這麼走的······所以無論前五次,還是最後一次,山海關都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 6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吳三桂已失去依靠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一舉攻入北京,倔強的崇禎帝選擇在煤山自殺明朝滅亡,其實崇禎是可以選擇南遷以待時機的,但他的死讓這一切變的無法實現。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作為明朝遺臣已經不能獨立存在,因為鬆錦大戰後大清已經完成了對關外統一也剪除了蒙古諸部和北韓,為入關做好了準備。

    權衡利弊吳三桂決定降清

    吳三桂投降多爾袞其實和陳圓圓關係不大,就當時的實力對比看即便是吳三桂投靠了李自成也很難打敗清朝,而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首先說清朝自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國起同明朝數次關鍵戰役全部取勝,吳三桂作為明朝遺臣他深知清軍的實力。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後不但建都瀋陽還改國號為清,皇太極還積極擴張統一關外,鬆錦大戰後明軍主力被消耗殆盡,吳三桂已經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只能困守山海關。李自成農民軍在進入北京後就迅速腐化,農民軍的革命意志被嚴重消耗。攻入北京後的李自成軍也就停止的前進的步伐,說明起義軍的目標並不明確,在明朝基本瓦解的情況下沒有乘勝追擊建立新的王朝。

    假如吳三桂投降李自成能打敗清朝嗎?答案自然是不能

    就當時實力來看即便是吳三桂加入李自成的農民軍實力依然沒有超越清軍,從鬆錦大戰的戰況來看這隻十幾萬的明軍曾經追著李自成起義軍打,把李自成打的找不著北但到了東北戰場不僅全軍覆沒主帥還被俘,從這一點看清軍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李自成能攻入北京因為這場戰役,明朝的防禦體系被徹底打垮也無實力在和李自成起義軍作戰,最終京城丟失。所以說不是李自成多強大而是清朝把明朝消耗過於嚴重。

    因此吳三桂明白即便是自己加入起義軍仍然很難戰勝清朝。

    清朝入關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不會因小人物而改變

    經過幾代人努力的清朝就是當時最強割據勢力沒有之一,這不會因為吳三桂的叛與降而改變結果,因此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吳三桂不投降只是會讓統一程序變得曲折些但是不會改變清朝統一全國的最終結果的。

  • 7 # 青言論史

    如果沒有吳三桂,清軍入關的難度將大大增加,至於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那就不好說了。

    從清軍入關前後的戰略目標而言,他們很清楚,他們最大的敵人是李自成。因為這個時候的明軍戰鬥力是很低的,而且由於崇禎的死,南方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要把他們各個擊破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李自成,就大不一樣了。

    李自成和朱元璋一樣,都是通過農民起義發家並且成功滅掉前朝政權的。但是他的運氣不好,因為朱元璋幹掉元朝以後就天下太平了,而他僅僅是攻下了北京,不僅明朝的遺臣沒收拾乾淨,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外敵,那就是滿清。

    但此時的大順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不論是明朝的遺老還是滿清,如果單挑的話,李自成都是有信心勢均力敵甚至戰而勝之的。就在打下北京之前幾天,李自成都曾主動表示願意主動去打滿清,只不過被崇禎拒絕了而已。

    但是如果兩者裡應外合地對付李自成,李自成就獨木難支了,畢竟家賊難防,尤其是吳三桂還事先投降過自己。在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李自成打的難分難解的時候,多爾袞來收人頭,這就沒轍了。

    按大順軍的戰鬥力來看,如果能把關寧鐵騎收為己用,哪怕是徹底抹掉關寧鐵騎的影響力,單挑八旗都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而從入關以後,清軍一直追著打李自成的現象來看,他們也深知痛打落水狗的道理。畢竟李自成是曾經以十八騎起家而後滅掉明朝的人。

  • 8 # 鯨落文化

    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也會入關,但是歷史有可能會改寫。

    首先李自成還是要拿下北京城,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一定會消滅吳三桂。以農民軍那點本事守不住山海關。

    如果吳三桂投降,那李自成還可以多撐一段時間。可李自成不具備管理國家的能力,他的管理區還是會發生內亂。到時清軍會趁機入關,不過最大的變數就是南明。

  • 9 # 商山長河

    有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當時的局勢得出,第一,對於滿清而言,吳三桂引不引都會入住中原,不論作為當時滿清的主子,還是幾代滿清當家人而言,入主中原是他們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們的抱負。同時,在中原王朝和女真部落的數百年恩恩怨怨中,女真部落已不再是單純的小部落,滿足於自己小群體,他們的政治眼界在擴大,眼光不止停留在輝煌的紫禁城上,更是深入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骨髓中。

    第二,我們分析下吳三桂,他除了引清軍入關,還有別的選擇嗎,回答是沒有,因為他別無選擇,他所依賴的正統明朝已經奄奄一息,退守南方,對於他即使記得但顧不得,他沒有依靠。其次,有人可能會說,他可以拒關自守,待時機有變,何況他手裡有鐵騎數萬。對於他更不可能,因為無論對比哪一方,吳三桂的實力都是最弱的一方,不可能拒守。當然他為什麼選擇引清兵而不投李自成,大家都知道,不再贅述。

    第三,當時中原大地雖說戰火燃燒,處處烽火,大小闖王各有實力,但真正能成就大業的沒有,雖說李自成兵強馬壯,人多勢眾,而且還佔據北京城,但李自成始終沒有脫離他農民的本質,缺乏政治家的眼光,更缺乏策論,佔領北京城後的表現,就說明了這一切。

    綜合以上原因,吳三桂不得不選擇滿清,看似偶然,其實必然,吳三桂只是歷史的選擇,滿清入主中原則是必然趨勢。

  • 10 # 公元前

    以下是個人觀點:

    清軍的騎兵雖然比較凶猛,但是在山海關這個堡壘面前,清軍也是無能為力。可以說山海關是清軍的魂墓,始終架在清軍的咽喉上。而在關外的清軍,只能看著管內的清軍被明朝的鐵騎消滅。而且他們根本無法給關內的清兵供給糧草。

    清軍也很清楚自己的軍事實力,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幫忙他們根本沒能力滅明朝,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明朝不會滅亡。所以,明朝的目的就是利用吳三桂不斷削弱明朝殘餘部隊的有生力量,清軍逐步壯大。當初在關外的時候,洪承疇降清後,他給清軍提出的意見就是在關外靜觀中原變數。

    但是清軍比他們的祖先金兵幸運太多了。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投降了,他為清軍入關掃除了唯一的障礙——山海關。對清軍來說真是如虎添翼啊,後來多爾袞果斷抓住了吳三桂給予他的這個機會,帶領清軍20萬大軍進入。

    真是可惜了山海關,這座明軍辛辛苦苦打造的堅固堡壘,已經成為了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生不老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