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挖掘機式遂發槍

    二次大戰時候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剛剛在美總統羅斯福和政治顧問共同策劃下由馬歇爾將軍負責的。

    麥克阿瑟原來是陸軍二把手參謀長,是陸軍實力至上人選,v當年馬歇爾將軍從國民警衛隊想回歸陸軍本部,麥克阿瑟都橫著攔著,想把馬歇爾解甲歸田,只不過是沒有得逞,但是麥克阿瑟自己心裡明白。

    參謀長與總統一個樣,到期解甲歸田後,麥克阿瑟運作菲律賓政府,(麥氏世代相傳在菲律賓執行軍管會主任的職位),當了菲律賓元帥和駐菲聯軍司令,美軍當時的陸軍海軍駐菲律賓部隊不多,有一些空軍主要還是駐守美國馬尼拉機場。海軍駐地甲米地,有一些不錯的潛艇對日本海軍有一定的威脅。丨一

    艾)森豪威爾原來是陸軍總部麥克將軍的付官,對麥克好大喜功的缺點相當瞭解。艾森豪是馬歇爾一次演習時發現的人物,馬將軍發現他能周旋協調各方關係,處理了方方面面俱到的矛盾問題。‘

    二次大戰日本人攻擊菲律賓,馬來西亞半島時,沒有先進攻菲律賓海岸,(海空軍太少了,軍艦要防英格蘭海軍攔截,等於說是比攻擊夏威夷珍珠港的特混聯合艦隊開火的時間還早不少,但是英格蘭殖民地老大意識太重,雙方的r丨情報互不通氣。

    等於說是半島登陸開戰大半天之後,駐臺灣高雄的日本第十一航空隊才對西南方向的馬尼拉呂宋島的美軍機場和海軍港口發動突擊!‘

    這中間麥克將軍的付官肯尼(空軍少將)強烈要求先下手轟炸機轟炸臺灣機場,但是麥克將軍竟然是以沒有偵察為由拒絕了!結果是中午飯後時間被日本人轟炸機轟炸成人揚馬翻。美英澳荷聯軍一下子就喪失了空軍的一半力量。

  • 2 # 樂學讀書會

    職位大小來說,二戰之前的排序是麥克阿瑟、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從軍銜來看。麥克阿瑟1925年升少將,馬歇爾1939年升少將,艾森豪威爾1941年才升少將(而且是戰時破格提拔)。

    但是美國一決定參加二戰(1941年),馬歇爾立刻被羅斯福提拔為陸軍參謀長,管大後方的軍隊後勤工作。而艾森豪威爾又被馬歇爾所賞識,立馬被提升為計劃處處長。而這個時候,麥克阿瑟則是遠東軍總司令(太平洋戰場),此前他還當過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所以這個時候排序是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

    等到了1942年,艾森豪威爾迅速躥升,成為美軍歐洲戰場總司令,晉升中將、上將。麥克阿瑟依然主管太平洋戰場,馬歇爾依然坐鎮後方。馬歇爾就不太好對比了,但麥克阿瑟跟艾森豪威爾的地位,從太平洋戰場的地位跟歐洲戰場的地位就能看出來了。雖然職位上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馬歇爾、艾森豪威爾是總統嫡系,麥克阿瑟則沒有這層關係,實際上可以認為排名是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這個排名可以認為持續到二戰結束。而二戰結束後,三人均授銜五星上將,而馬歇爾更是傳言拒絕了羅斯福打算特設的陸軍元帥銜。

    但在戰後三人的發展就更有意思了,麥克阿瑟只能在軍隊裡混混,從政連共和黨初選都沒過。而馬歇爾做過國務卿,主導過著名的歐洲重建計劃。艾森豪威爾更不得了,當選了總統,而且可以說是美國曆史上少有的強力總統(畢竟在軍隊的威望不是蓋的)。所以這時候的排名成了艾森豪威爾、馬歇爾、麥克阿瑟(如下圖)。

  • 3 # 大老二爺

    提到二戰美國,大家都會想起二戰美國湧現的一大批名將——例如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以及馬歇爾。他們三人都為二戰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戰開打之前,麥克阿瑟居然已經是臨時四星上將了,這很了不得,因為在當時美國的軍隊系統裡面,像麥克阿瑟這樣歲數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可能做到准將的級別,而麥克阿瑟做到了,不止做到了,甚至還做到了臨時的四星上將,他的上司是美國的一位傳奇人物——潘興。

    如果只以二戰期間的職務做對比,那麼麥克阿瑟跟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就沒法比了,他反倒是重要性最低的一位。 從二戰時的地位來說,艾森豪威爾是歐洲戰區盟軍的最高指揮官,負責指揮整個歐洲地區盟軍(包括海陸空軍);而麥克阿瑟只不過是太平洋戰區陸軍的最高指揮官,從實際指揮許可權來說,他就算要想調動戰區內的海軍,也是需要跟另一位最高指揮官尼米茲協商的。所以從二戰期間地位和聲望來說,艾森豪威爾可以說完勝麥克阿瑟。 至於馬歇爾當時的地位,那就更高了。用一人之下(羅斯福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都不過分。 因為,馬歇爾當時是羅斯福總統全球戰略的堅定支持者,是羅斯福在戰爭期間一天都離開不得的親信幕僚。並且,馬歇爾還是“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中的主導人物,很多決策性的東西都是有他來策劃的。這兩點,明顯是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比不了的。 因此,二戰期間的馬歇爾,實際上就是當時美國軍隊的現役一號人物。(總統和國防部長都是文職)

  • 4 # 歷史的餘光

    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馬歇爾都是在二戰時期成名的美國將軍,其實馬歇爾官最大,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地位不相伯仲,當然這裡只是說的二戰時期。

    二戰後,三人各自的際遇又大不相同了

  • 5 # 幸運老辣椒

    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和馬歇爾三人都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五星上將。他們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盟軍最終戰勝以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取得二戰勝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二戰期間,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的職務是盟軍歐洲戰場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是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而馬歇爾將軍則是擔任美軍陸軍參謀長。三人的職務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近相同。先說艾森豪威爾,從美軍決定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後,艾森豪威爾在時任美軍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推薦下,被美國羅斯福總統任命為歐洲戰區總司令,為盟軍在歐洲戰場最終戰勝德國納粹軍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馬克阿瑟將軍則是在二戰初期在菲利賓擔任軍事顧問,珍珠港事件後,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節節勝利,麥克阿瑟帶領的少量美軍和菲利賓軍隊,由於寡不敵眾,敗退巴丹半島,最後隻身逃出菲律賓,逃到澳洲組織當地的駐軍繼續對抗日軍的瘋狂進攻。按道理說,以麥克阿瑟的資歷完全可以擔當盟軍太平洋戰區的司令,可是這個事情存在幾個問題,第一,太平洋戰區所轄區域太大,如果讓一人指揮,有可能會兼顧不到;第二,太平洋戰區主要還是主要依靠海軍打,況且美國海軍和陸軍一直不合,長期存在著明爭暗鬥,彼此相互打壓,以期在國會和政府中爭得更多的利益和話語權,如果用一個陸軍將領去領導主要由海軍作戰的一場戰爭,有可能會引起指揮上的各種問題,這對於大敵當前的太平洋戰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以馬克阿瑟在美國民眾中的威望和軍中的影響力,加之麥克阿瑟張揚的個性,又不能讓他去給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當副手,所以羅斯福就把太平洋戰區分為了兩個戰區而分別任命指揮官,其中對主要敵人日本海軍的作戰任務劃分為太平洋戰區,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任司令官,劃分出西南太平洋戰區,主要負責澳洲和西南太平洋諸島的作戰,由麥克阿瑟任司令官,這也是充分地照顧了麥克阿瑟的面子同時也兼顧了實際作戰的需要。而馬歇爾將軍則是一直作為美國陸軍的參謀長長期在美國總統身邊擔任主要參謀和負責陸軍的總協調及後勤保障工作,要知道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軍隊的後勤保障,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就不會有前方戰場的勝利,而馬歇爾就是扮演了這個重要角色,可以說馬歇爾才是美國陸軍真正的中樞。他對二戰勝利所發揮的作用要高於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的,同時他也可以說是他們二人的上司。

  • 6 # 搬不動的小強

    1.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三人都是二戰結束時期的美軍五星上將,但就在1939年,三個人的地位還是有著天差地別的表現: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正式軍銜不過是少將(臨時上將),艾森豪威爾不過是個區區的上校(尤其是之前還曾在前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手下打過工),而麥克阿瑟在1925年就已經是陸軍少將,還曾當過西點軍校校長和陸軍參謀長,1941年更是出任了美國遠東戰區司令,中將。

    2.但怎奈何馬歇爾和艾克都遇到了貴人,羅斯福最信任的軍方將領就是馬歇爾,而馬歇爾則堪稱艾森豪威爾的恩師。所以,到了1944年前後,艾森豪威爾就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盟軍歐洲戰區的司令,整個歐洲戰區(除了蘇聯)的西歐、南歐,以及北非戰場,都是艾森豪威爾說了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將領,比如巴頓、布萊德利、蒙哥馬利,都算是他的部下,值得一提的是,這也包括了盟軍在歐洲的海軍、空軍。

    3.當時的麥克阿瑟是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司令……表面上他算是太平洋戰場的第一人,但實際上,在丟掉菲律賓之後,麥克阿瑟在美國和美軍中的地位都明顯下降,最明顯的,盟軍在太平洋戰場還設定了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上將的威望、許可權都不亞於麥克阿瑟,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場充其量也就是一半的話語權。就是因為當時美軍太平洋戰場的主力就是尼米茲轄下的海軍,而海軍將領們普遍對叼著菸斗的麥克阿瑟評價不高,所以羅斯福和馬歇爾只能努力去平衡兩位大佬的關係,索性把太平洋戰場分為了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兩人各領一攤、互不隸屬,都直接向羅斯福負責。

    4.馬歇爾是當時美軍名副其實的第一人,時任陸軍參謀長的他,堪稱是總統羅斯福身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真正統帥。因為美國參聯會是直到二戰之後杜魯門總統時期才成為實際掌握美軍指揮大權的機構,尤其是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都是附屬於陸軍的存在。

    5.在1944年盟軍全面大反攻時期,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大體上處在一個等腰三角形:馬歇爾執掌戰略中樞,運籌帷幄;艾森豪威爾則掌控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現代化軍事力量之一(另外一個當然是二戰期間的蘇軍),而且是盟軍最高司令、歐洲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則是亞洲太平洋戰場直接面對日本本土的陸軍老大,地位其實已經比艾森豪威爾略遜一籌,但也算是當時美國軍方前三的人物了。

    6.這中間,麥克阿瑟算是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所以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時,誰來接受日本的投降,就成了馬歇爾頭疼的事兒,最終還是以麥克阿瑟出面而告終,不過簽字投降儀式是在海軍的密蘇里號上進行,也算為海軍找回點面子。

    7.二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的職務和權力勉強算拉平,兩個人一個是駐德美軍總司令,另一個則是駐日美軍總司令。但好景不長,沒多久,艾森豪威爾就接替馬歇爾出任陸軍參謀長,這下子成了麥克阿瑟的頂頭上司,而後來更是成為了美國總統,在美國曆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軍方背景總統。

    8.當然,麥克阿瑟在1950年前後也有其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仁川登陸成功,加上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名頭,讓他風光無限。只可惜美軍在北韓戰場遇到了中國軍人,連番惡戰,麥克阿瑟沒賺到什麼便宜,反而落了個貶官回國的下場。

    9.而此時馬歇爾是國防部長,艾森豪威爾則是北約歐洲盟軍統帥,考慮到美國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艾格的地位還是要高過麥克阿瑟的。

  • 7 # 溫讀

    歷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災難,雖然戰爭通常都有兩面性,那就是“進步”或者是“退化”,都是為了能夠達到一方所期望的利益而出發,但是這種利益獲得的大都是一方的高層,一方的統治者,就該方的士兵和民眾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畢竟戰爭會導致殺戮,戰爭也會導致流血和死人。不論是“第一次”還是在“第二次”大戰中,好像有一個魔咒一樣,這個魔咒便是隻要有一個國家進行參戰,就會將戰場上的整個局勢進行逆轉,而這個國家便是美利堅合眾國。在“一戰”中,德國因為“誤傷”了美國,使得美國有了參戰的藉口和機會。而在“二戰”則是因為日本的狂妄,給了其參與戰爭的機會。

    三人的關係

    就以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來說,這二人的關係是很好的,因為在早年的時候,艾森曾經給麥克當過助理,因為他嚴謹的做事態度,以及靈活的觀點,常常受到自己這位領導的誇讚和好評,而且因為二人一個資歷大,一位資歷小,所以在相處的過程中,一方更像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去引導自己的學生成長,所以二人很少有什麼矛盾,相處的也很融洽,即使在後來他離開了麥帥助理的位置後,也和麥帥還和自己的這位“學生”進行較為親密的交流。

    而艾森和馬歇爾二人的關係就比較微妙了。雖然說艾森是麥帥的助理,也是所謂的學生,但是,馬歇爾對這個青年卻沒有因為麥帥有絲毫的敵視,而且他對於這個年輕人有著別樣的欣賞,他覺得這個年輕人雖然現在不怎麼樣,但是在以後一定會有所作為,果然在最後不出所料,被馬歇爾看好的艾森在最後參加了“美國總統”的競選,併成功當選。

    我們以三人最後的職位作為對比,其中最高的便是他們口中的那個“學弟”,也就是艾森,他在後來的努力下成功的做到了美國總統的職位,成為了美國曆史上三十四任的總統。

    而馬歇爾和麥帥從職位上來說,都是五星上將,而且就功績來說,二人也是旗鼓相當,所以說職位的大小也就是不分伯仲了。

  • 8 # 小祁說歷史

    1935年以前,麥克阿瑟是這三位中開掛一般的存在。

    麥克阿瑟先是以西點軍校歷史最高分畢業。1919年,麥克阿瑟又回到了西點軍校併成為了西點軍校歷史以來最年輕的校長!

    27年,麥克阿瑟又擔任了美國奧委會主席。

    30年,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授臨時上將軍銜。

    35年,又以少將軍銜前往菲律賓擔任菲律賓總統奎鬆的軍事顧問,就此當上了他的“土皇帝”。

    相形見絀的是,從1921年到1936年前,馬歇爾的中校軍銜掛了10多年!

    而艾森豪威爾從1933年到1939年期間,一直都是麥克阿瑟的手下,升遷希望渺茫。

    36年8月,55歲的馬歇爾才終於由中校晉升為准將。

    38年夏,馬歇爾被任命為陸軍部副部長。

    39年9月,羅斯福總統任命馬歇爾為陸軍參謀長,正式授予他少將軍銜,暫領上將軍銜。

    而這段時間內,麥克阿瑟一直在菲律賓當他的“土皇帝”。而艾森豪威爾再也忍受不了沒有希望的日子,於1939年離開麥克阿瑟回到了美國。

    1941年,艾森豪威爾晉升上校軍銜,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後,他因表現突出,調任第三軍參謀長,並晉升為准將。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他先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很快因為計劃處升級為作戰廳,他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又升為少將軍銜。

    42年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總司令,授中將軍銜。

    43年2月,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上將軍銜。

    43年11月,又被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44年12月,晉升為五星上將!

    52年,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

    56年,再次競選獲勝,成功連任。

    由此可見,在前期,麥克阿瑟無論是資歷還是軍銜一直是處於壓制性地位的。可是到了1935年後,受到羅斯福總統賞識的馬歇爾又突然獲得快速升遷,一下子處於了領先地位。到了二戰以後,艾森豪威爾得到了疾速升遷,但是這個時候雖然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都分別擔任各自戰區的總司令,但是他們還是需要遵從馬歇爾的調配的。到了二戰結束以後,出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毫無疑問的又成為了三者之間的第一人!

  • 9 # 漩渦鳴人yy

    說起了這件事情的話,就必須得提到美國軍隊,或者是美國政治的一種特殊的體質,也在一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規模不斷的在被削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太平洋戰場上面能夠和尼米茲叫板的,除了美國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以外,其他人都不夠資格。

    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這三個人實際上都是同處於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展之前,事實上當時的從職位上面來講,麥卡阿瑟的職位要高於這二人。是這三個人中間的老大嗎?謝爾排名第二,艾森豪威爾排名第三,他只不過是麥克阿瑟身邊的一個助手。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完了以後,馬歇爾排名第一,艾森豪威爾排名第二,麥克阿瑟排名第三。

    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而且麥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當時美國陸軍近乎於碩果僅存的具有權威又有實力的將軍,為什麼這個人的官職在最後比其他這兩位要是小呢?

    其實仔細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個人不同的軌跡,我們就已經知道。

    在這其中最被人壓制的,而且一直沒有發揮自己真正才華的是馬夏爾。瑪西爾為什麼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華,就是因為他得罪了麥克阿瑟,由於他得罪了麥克阿瑟,麥克阿瑟一直處處打壓他,所以馬歇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得不到別人的重視,甚至於這麼說,如果不是美國的特級上將潘興了保了他一手,馬歇爾可能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出人頭地。

    至於說麥克阿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確實也算得上是大起大落,他在辭掉了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這個職務以後,直接提著公文包去了菲律賓,本來這是天高皇帝遠的事情,結果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日本人的咄咄逼人的攻勢,讓她丟了菲律賓,這一點讓麥克阿瑟臉上無光,軍人嘛,雖然說也講究資歷,但是你戰場上面打的太過於丟臉,你還是沒有臉再同行面前站的起來,所以對於麥克阿瑟來講,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兩個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面不斷地建立功勞,而他就是不斷地在贖罪,別人都在大步向前,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至於說艾森豪威爾一開始的時候,上帝是給了他一次選項的是要揚名立萬呢,還是默默無聞的過這一生,也就是麥克阿瑟去菲律賓的時候,邀請他一起到菲律賓去,結果艾森豪威爾選擇待在了中央,待在了美國,這位他接下來能夠去歐洲建立功勳。

    後來三個人全部都成為了美國五星上將。只不過從植物上來講,馬歇爾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艾森豪威爾指揮的人數比麥克阿瑟指揮的人數還多,而且艾森豪威爾是統籌全域性,海陸空三軍都歸他指揮,麥卡阿瑟只能夠指揮一隻陸龜。

    可是從自由度上來講,麥卡阿瑟又是三個人裡面最自由的人。所以究竟得失多少,沒有人知道。

  • 10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以此來說明將領和領導者的重要性。關於選將的論述還有許多。比如:中國古代兵家說過的“欲治兵者、必先選將”; 法國的拿破崙也比喻過:“一支由馴鹿統帥的獅軍,決不可能再是獅軍。”等等。可見,選將的重要性得到了古今中外人們的普遍認同。

    尤其是在一些大規模的戰役中,選將更是慎之又慎。例如,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戰役,誰來擔任反攻歐洲近288萬人的總指揮,讓盟軍司令部頗費一番心思,以至於美英兩國首腦還要顧慮到斯大林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

    早在1942年,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可以說是蘇聯人最困難的時候。當斯大林提出由英國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牽制一下攻勢正旺的德軍,減輕一下蘇軍的壓力。但丘吉爾滿口答應,扭頭就反悔,這讓他從此對英美兩國的信任感打了折扣。

    隨著蘇聯冬天的到來,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反轉,蘇軍的戰略反攻取得顯著勝利。從陸地打到柏林,解放歐洲,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成了斯大林這段時間,越來越“清晰”的戰略構想。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此時,英美坐不住了,晚登陸一天,就會使戰後英美兩國爭奪利益的話語權少一分。儘快打到柏林,是西線英美兩軍最要緊的事。同時,也為了顯示英美兩國對盟友的友好,在德黑蘭三國首腦會議上,羅斯福保證將開闢第二戰場。斯大林對英美首腦的伎倆早已習以為常,不想領他們的“情”。

    “ 既然你們這麼有誠意,請問擔任這次戰役的指揮官是誰?”斯大林的這句話一出,瞬間“打”了羅斯福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啞口無言。這其實就是說,蘇方根本不相信西方盟國對此次行動是認真的。好一會兒,羅斯福承諾說,三四天後會確定人選。

    可是誰能勝任這個職務呢?

    既然已經答應,就要說話算數,他不想成為第二個“丘吉爾”。羅斯福的初定人選是參謀長喬治.馬歇爾,給他一個樹名立威的機會,讓艾森豪威爾返回華盛頓擔任陸軍參謀長。可是,在裡面就有一個尷尬的問題,馬歇爾將成為他的下級。

    而更糟糕的是艾森豪威爾將對他過去的上司,現任西南太平洋戰場的指揮官麥克阿瑟發號施令。這個“官二代”可是一個難對付的人,他極有可能撂挑子不幹。不過大敵當前,他也顧不了那麼多了,要儘快確定人選。

    當羅斯福徵求馬歇爾意見時,他表示不願意毛遂自薦。其實就是不願想降低身份。由於他的棄權,艾森豪威爾拿到了人人都渴望的戰爭指揮棒。英國的蒙哥馬利也曾想躍躍欲試,可英軍的兵力只有美軍的1/4,爭位置是要憑實力的。所以,這個指揮官必須是美中國人。

    當然,選擇艾森豪威爾是正確的選擇。首先,從美國開始參戰並協助英軍光復地中海、非洲時,他就是盟軍總司令。一連串的勝利,使其在英美軍隊中的聲望很高。由他擔任,是“民心所向”。

    其次,他有著豐富的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經驗。他曾成功的指揮過三次三軍聯合進攻,雖然有或多或少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取得的經驗是寶貴的。而此次登陸是盟軍首次大規模三軍聯合作戰,更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將領來統帥。

    更為關鍵的是,他是美軍中為數不多的,能與英中國人相處融洽的人。能在地中海、北非指揮美英聯軍取得接連勝利,團結英中國人是他最成功的做法之一。當然,他的“友好”也得到了英軍的認可和支援。

    當斯大林得知這個訊息後,他相信西線盟軍這次是來真的了。他由衷笑了笑,攻入納粹德國指日可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巔峰時期的孫繼海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