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邏輯大師

    姓氏就是為了區分家族。

    沒有家族,姓氏就不重要。

    在古代,如果某家族被滅門,那麼死裡逃生的人大機率會隱姓埋名。因為家族都被滅了,那麼姓氏也不需要族人認可,姓什麼已經無所謂了。

    反之,家族越大,姓氏就越重要。

    劉邦當了皇帝,直接就下令,非劉姓不得封王。劉備織蓆販履之徒,因為姓劉,就成了漢家正統劉皇叔。

    所以姓氏就是為了區分家族,同姓之人為同宗同族,同族之人不得通婚。這就是為啥隨父姓,因為隨父姓才能保證,宗族的傳承。如果隨母姓,家族不出五代,就變成百家姓了,還如何區分家族,如何避免同宗同族不通婚,如何維護綱常倫理?

  • 2 # 拾空

    從一個很偏的觀點來回答吧。

    圍繞核心:熵增定律

    熵增: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無序代表混亂,代表滅亡。

    姓氏,在我看來,首先想到傳承,而傳承講究血緣,血緣的本質是基因遺傳。把基因遺傳與熵增關聯在一起可以想到,基因越混亂,熵值越大,越容易突變,越容易滅亡。恰好的,姓氏在一定程度把基因劃分區域,儘量減小基因無序混雜的機率。

    個人觀點:國家禁止近親結婚就是有這樣的目的,還有同 姓結婚要儘量避免。在生物學上,而為什麼當一個物種的數量達到最大環境容納量以後會急劇減少甚至滅絕,很大機率和其種族基因的無序混雜程度有關!

  • 3 # 味哎兒

    人類的人,在生物界算是最長壽的生物之一。

    這樣人口就繁殖的快一些。

    很古的古代,地廣人稀,人類的人也不必勞動製造和生產,渴了找到河水就可以喝,餓了就找植物的種子或者是果實就可以吃,想吃肉了就可以打打獵打打魚。

    當時的地球覆蓋著原始森林,動植物非常豐富。

    這就是人類共同擁有的採集漁獵時代。

    隨著人口的增加,依靠採集漁獵為生的方法越來越不夠用了,就開始搞起了,以種養殖為生的生存方式。

    自從搞起了種養殖為生的生存方式,非己之物,不能拿取,否則惹了人家,人家要反對甚至是給予打擊的。

    所以這時候就有了,你的,我的,他的,嚴格區分。

    你的東西,你的田地;我的東西,我的田地;他的東西,他的田地。全部的嚴格的區分開來,互相之間不能拿差了,否則遭到反對或者是給予打擊。

    就如同現在的各個村莊一樣,到處都是村村莊莊的,連成一片,有各自聚群的單獨居住。村與村之間連線的就是田地。

    怎麼區分這些田地,歸屬誰擁有呢?

    需要給每一個村莊起一個名字,從而就可以,哪個村莊的田地,就叫哪個村莊的田地了。

    這就是,張家莊的田地,李家莊的田地。王村的田地,高村的田地。

    同樣的道理,每一個村子裡面有很多護家,所以每家每戶也要起個名字。這樣叫具體某一個人的時候,喊這個人的名字就可以了。不會被其他人認為是喊自己呢。

    但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首先完成的是同一個人群中的具體個人,有個名字。然後才是這個人群和那個人群區分方法的名字。

    人群和人群區分的名字,最開始是人種。是以面板的顏色確定的。

    同一個人種,經過不斷的繁衍,人口就增加了。人口增加就要分家,這樣就產生了種族。

    同一個種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再分家,就形成了民族。

    同一個民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再分家,就形成了氏族。

    同一個氏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再分家,就形成了姓族。

    同一個姓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再分家,就形成了家族。

    同一個家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再分家,就形成了各個家庭。

    只不過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家庭是五世同堂,四世同堂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家庭就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為主了。這樣的家庭在發展,也可以發展出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族。條件就是不分家,子孫都在一塊住。

    中國的周朝時期,以及以前,人種概念消失。所以分封土地的時候,一個種族居住,一個省的地盤。

    每一個種族的族長,領到這個省的土地以後,再給自己的族群內部進行分配。

    每一個民族的族長,被分封為具體的市的土地面積。再分配給自己民族中的各個氏族。

    每一個氏族的族長,被分封為具體的縣的土地面積。再分配給自己氏族中的各個姓族。

    每一個姓族的族長,被分封為具體的鎮的土地面積。再分配給自己姓族中的各個家族。

    每一個家族的組長,被分封為具體的鄉的土地面積。再分配給自己家族中的各個家庭。

    也就是現在的鄉政府的鄉,這麼大的土地面積歸一個家族使用和所有。只不過這個家庭是五世同堂,四世同堂的。

    因為周朝的時候,整個華人也就是1000來萬。

    被分封有土地的各個人群,當時說成是各個諸侯國。

    每一個諸侯國以自己的山河為姓,周天子賜封的姓。但是更多的還是傳承原先馴養出動植物,為自己人群自豪自傲的圖騰為姓。這就是以國為姓的時代。

    比方說秦華人,趙華人,燕華人,齊華人,魯華人。等等等等。中國的姓,雖然起源於黃帝炎帝時期,廣泛普及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是華人的姓起源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具體個人起名字,是他父親聽到他母親生孩子第1聲哭聲,站在屋外看到的第一眼的東西就是這個孩子的名字。

    所以孔子他父親在他出生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是丘陵。所以給他起名叫丘。現在日本人也是這樣取名字的,也就是保留了春秋戰國時期華人起名字的方式方法。

    唐朝以後,種族概念消失,所以只有民族.氏族.姓族了。

    所以每一個省單位居住同一個民族,每一個市單位居住一個氏族,每一個縣單位居住一個姓族。

    因此兩個陌生人相遇,互相詢問對方,是哪裡人的時候。回答說是山東省濟源氏人的老張家或者是老王家。

    華人除了這樣的區分人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地方方言。這個方言比身份證好使。造不得假的。當然現在普及普通話,就不知道具體某個人是哪個地方的人了。1970年以前,口音一出立刻知道他是哪一帶的人。

    所以氏,可以判斷他是哪個省的人,或者是哪個市的人,口音可以判斷他是哪個縣的人或者是那個鄉鎮的人。這是沒有身份證以前,判別一個人住在哪裡的方式方法。

    非工業化時代,在整個農業時代,人們通行的慣例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也就是找個熟人互相抱團,克服一切困難。

    又因為自己的族群因為分家,居住地越來越分散,越來越遙遠。

    因此,家在外,投親靠友是最保險的。也就是遠方,如果有自己的親戚或者是朋友,到他那裡居住就會很方便,遇到困難會有個照應。總比陌生人要強一些。

    所以家譜的寫法,有一個按祖先定下來的字輩順口溜,如同詩篇一樣。每一代人取一個字,這樣的續輩下去。

    從而這樣的人走到很遠的地方,即便是遇到陌生人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如果是分家出去的,立刻就會知道這個人是自己同族人群中的人。這樣就可以認定為親人了。只不過是遠遠遠遠房的親人。兩人雖然仍然是陌生人,但是關戶的程度總比真正陌生人要好一些。

    特別是當地這個姓族人家人口少的時候,會熱情招待這個遠方的遠方親人,讓左鄰右舍知道自己還有這樣的親人在。顯得我們家人很多的樣子。杜絕被欺負。

    這就是輩字的用途和好處。

    包括現在在內,如果出國以後,遇到一個同姓的人,攀談中再互相介紹各自的名字,名字所範的輩字相互之間都是一樣的,立刻就可以認定是同祖先的人群。這樣就比別人要親近一些了。也就是同一個族譜的人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王允聯合呂布消滅董卓後,提出不太激進的策略並收編大部分西涼軍,那亂世有可能提前結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