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塗衍王

    祭祀燒香據文獻記載,至少在西周時期已有這個習,習俗了。古代的人很注重祭祀,把當作一件莊重的事來操辦,總有非常虔誠的儀式。在他們的思想裡“神”明高高在上,如果稍有不敬便會“心知肚明”,弄不好會怪罪的。如何讓“神”有感知並享受人間的祭品呢?似乎有人認為通過火的焚燒,藉助火光,煙味,“神”就能享受祭祀的美味,這就是很早以前“燔柴”的祭祀方式。燒香也就是根據這一方式而來的。

    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便發現如艾草、菊草、柏樹、榆皮等焚燒有奇異的香味,並伴以各種顏色,也就有了帶顏色的各種香炷,以及本身具有很高醫用價值的能鎮“邪”的沉香、檀香。

    燒香的作用也不外乎這幾個方面吧!

    供養諸神。凡人吃飯菜,“神靈”當吃煙火。香雲繚繞,騰空而上,供奉“三界”諸位“神靈”;傳誠達信、修性靜心。人的心意怎麼來,不光在默默地禱告上,更在香菸的傳遞中;闢穢消邪。香有其獨特的氣味,能“淨化”因燃放鞭炮藥味、焚燒的紙錢味,並“驅趕”蚊蠅及因潮溼而產生的蟲子;與人祈福。有人祭祖,說明家族的香火還在延續,祖先能不庇護子孫後代?

    “燒”就有“捎”之意,“香”也就含有“信”的意思。香能連天接地,充當了與另一個世界取得溝通的紐帶作用。

  • 2 # 鈺姐的書齋

    估計好多人活了大半輩子,都不一定知道人祭祀時為什麼要燒香,只是隨大流進行而已,不信你可以問問身邊人。

    說到祭祀時的燒香,這必然要提到中國的祭祀文化,中國以燒香作為祭拜儀式,源於佛教、道教及許多民間宗教。

    另外,人們認為魂魄會像煙一樣繚繞,燒香的煙會向上飄去,象徵昇天人的魂魄能夠收到。

    還有,祭拜時燒香,說明祖脈的後人還在,骨血還在,子孫還在,香火還在繼續未斷。

    但僅這樣理解,還是不夠,燒香是中國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涵義遠遠不止這些。

    01、供養天地諸神

    燒香時必會香雲旋繞、騰空而上、香氣襲人,目的是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嶽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的諸位神靈。

    而人們通過供養諸神,更闡述了一個道理,人要懂得感恩,要懷著感恩的心,學會供養世界上於我們有恩和無恩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老師、親戚、朋友等,但凡幫助過我們、有恩於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報答他們。

    所以,這一點與“愛的供養”類似,有種淨化心靈、崇高靈魂的意味。

    這一點上面也提過,“香”是人與神明溝通的通訊物,我們通過燒香、香菸嫋嫋,把我們內心的祈願傳達給神明,從而祈求神明保佑。

    道經說過“寶香焚在金爐內,香菸旋繞達上蒼”,也是這個道理。以香傳信,求神賜福”就成為了人們燒香的最大驅動力。

    3、心借香傳,寸誠感神

    這點是從第2點分解的。道經《祝香咒》:“道由心學 心假香傳 香熱銅爐 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 仙旆臨軒 令臣公告 逕達九天“,道家《祝香咒》同樣適用於燒香!句中“假”是借的意思。

    意思是:焚香的學問由心而生,然後藉助香火傳達,當香在玉爐中煥然時,真心就交給佛祖,希望天上的佛祖能看到人間,然後駕臨寺廟,聽到祈禱,讓祈禱傳達到九天之上。

    這就是“心假香傳,雨誠感神”的精髓所在

    “香”的一層意思是指香本身“香而不臭”、“香遠益清”,我們向神明敬香,就是要保持“香”的本質,做人要修持“三香”:心香、身香和口香。

    ”香“的另一層含義是引申出的人品德之”香“,“心香”包括心存善念、不生邪念等;“身香”包括人品端正、不做惡事虧心事等;”口香“包括不出口傷人、不口出狂言、要聚集口德等。

    05、消滅細菌,淨化空氣

    這是指香支本身的實質功能作用,香支點燃以後,香菸瀰漫中空氣中,能起到消滅空氣中細菌、淨化空氣的作用,以維護身體康健

    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焚香、點香之類,以淨化空氣、驅逐蚊蟲、安神靜謐等等作用。

    什麼是“火曰炎上”呢?是說火在燃燒時,本身具有發光發熱、光熱四散和蒸騰上升的現象,由此可以引申為火有溫熱、光明、變化、活動和升騰等意象,更表達祭奠者的內心希望。

    上面提了,燒香是人們敬神祭拜的方式或儀式,也是人與神明之間溝通的渠道,“燒香”即“捎信”,人們通過燒香這個通道給神明捎去自己希望的資訊。

    燒香前,先要淨(洗)手。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三柱香是為自己祈福的,六柱為兩輩人祈福,九柱為三代人祈福;十三柱香是一個極致,代表功德圓滿之意。

    燒香時先點燃香,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神明在眼前接受香供養;香一齊插在香爐中,取”一氣化三清”之意。香入爐時應呈水平角度,曰平安。

    當然,燒香的學問很大,這裡不再贅述了。

    然,文化的東西都有一定的歷史和現實的侷限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糕才是對待古文化的正確態度。

    (END)

  • 3 # 天涯之處一個嗯

    傳說在古老的時代,出現這樣的事情,盤古天地初開,女媧涅槃招人,一片祥和綠色帶有色彩的情景出現在這天地。

    看看各種部落村莊出現在各個地方,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部落村莊,他們又組成一個個家庭,有人領導著他們一步步前進。

    人都有生老病死,看著最親的人離去,他們非常難過。他們在這片土地生活,這片土孕育著他們,他們認為人離世埋葬就是對親人最後最好的安排,回到這個孕育著他們土地的懷抱。

    有一天,一個村莊的村長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了離世的親人,他們在夢中相遇,在夢中他聽了那離世親人的一些話。

    說那些離世的人就這樣草率埋葬,過於單調,是不是少點什麼,以後懷念,想那些親人的時候,有何方法能一解懷念之苦。

    這件事情引起了村長的重視,他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那麼如何去溝通呢。

    這天他走山頂,看著村莊正在燒火做飯,煙霧飄向天空,他抬頭看向天空,人離世後身體迴歸土地的懷抱,那麼靈魂是不是飄向天上,去尋找另一片天地,昇天呢。

    就像煙霧一樣,慢慢的飄向天空,直到消失不見,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用煙來替代大家的懷念,告訴那些昇天的人,他的後臺子孫來看他了,還帶了一些好吃的。

    於是村長就把大家召集起來,說了這些事情以後,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援,還有人提到,可以專門做這種煙霧,我們叫燒香。

    於是從那以後大家就會給離世的人燒香,有時還燒些其他東西,他們認為,燒掉的東西能化作煙霧,能上升到這些昇天的人的地方。

    後來人們覺得天上是有神明的,於是人們就有祈禱,祈福等,主要就是通過燒香將祈禱化作煙霧上升到有神明的地方。

    總結:燒香主要是為了祭拜,懷念,也是種文化禮儀。

  • 4 # 博而化易

    燒香就要知道香的來歷。

    香的原材料是榆樹皮,榆樹皮經過粉碎後再新增一些秸稈,一起和水攪拌,之後擠壓拉長就成了香,切斷了就是市面上我們看到的香。

    榆樹皮容易點燃,有些香還添加了一些中藥。

    香的種類很多,從味道及材料分,有沉香、檀香、香水香;

    從形狀及用途分,可分為竹立香、盤香(環香)、臥香、香錐(香塔粒)、元寶香、微煙香等。

    使用的香木粉有:沉香、薰陸、白檀、青木、丁香。

    比如清明節的時候祭祀,或者去廟裡面燒香拜佛。

    我們需要和另一個世界的靈溝通,但是這種溝通並不能通過手機,網際網路取得聯絡,古人就發現香點燃後就向上升,於是就推理出香的煙可以上天,可以把一個人的願望,思念通過焚香這樣的途徑傳達給死去的親人,或者是神佛什麼的。

    特別是香裡面還有一些中藥成分,有些人自己點香的時候就會被催眠,出現一些幻覺,就會以為自己真的見到了親人或者鬼神之類的。

    慢慢的就傳下來,祭祀或者其他宗教活動焚香。

    這種行為不一定科學,但也不一定就完全沒效果,現在還不好說,畢竟世界上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等著去探索。

  • 5 # 博山廬

    祭祀在華夏文化裡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我們文明重守根報本。祭者,際也,以手持肉,天人之際往來也。而祭祀本身是一種禮,禮者,理也,履也,是先王格物修身,明自然真實後繪事而來,是由很多規矩和細節組成的行為。

    在這些細節裡,燒香就是其中一種。因為我們古人的世界觀是唯氣論,而鬼神為二氣之良能。所以要通過氣來傳達,而香就是這樣一種媒介。

    在最開始的時候,不像現在這樣燒香。古人在祭祀時,把牲放在柴堆上燔柴而祭,通過香菸上達以通達無形之天。如

    《禮記·王制》: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禮記·效特牲》:天子適四方,先柴。

    而燒香就是直接來源燔柴這種方式。其實仍是是氣學下的表述,以氣通於天地。

    《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邢昺疏:“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

  • 6 # 赤誠子

    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祭祀?

    古人認為先人死後會去陰間或者天堂,在那裡他們繼續生存,也會護佑在陽間的後人。

    而祭祀就是給先人們帶去金錢和各種陽間能做到的支援,也是希望先人能在陰間或者天堂過的更好。

    而因為陰陽兩界相隔不能直接往來,必須有一種載體把陽間的意志傳送到陰間,“信香”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陽間後人在擺好祭品後,點燃信香拜上三拜,同時把想要說的話,在心裡誠心說出來,這樣凡間的話就會隨著信香的煙傳送到陰間先人那裡。陰間的先人收到陽間祭品,知道了陽間後人所求,就會加持陽間後人。

    其實這個信香的想法非常先進,也很科學。

    就像以前的座機電話,都有電話線連線才能互相通話,跟點燃“信香”傳播是一樣的道理。

    聲音有載體連線就能傳送到更遠,信香承載著心聲傳送兩界也不是不可能!

    就算是現在的手機,沒有了電線連線,但是沒有通訊訊號塔的傳送,你能打通隔壁的手機嗎?

    信香就是我們古人的偉大發明,只是現在還不能被科學證實,但就這傳送兩界意志心聲的想法,也是我們現在科學需要學習的!

  • 7 # 了義98

    先說說燒香的來歷。原本是在佛前供奉鮮花等貢品的。由於佛教傳入中國北方後,北方地區到了冬季沒有鮮花供奉。後來人們想出一個辦法,在春夏秋季把帶有濃郁香氣的花卉晾乾做成香,在冬季沒有鮮花的時候就燒乾花做成的香供奉佛前。後來發現點燃香後香氣更濃郁,慢慢的人們就開始燒香拜佛了。

  • 8 # 開心位元

    說到燒香,就不能不說說風俗習慣,中國有漫長的歷史,形成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很多都有地方特色。這些風俗習慣有的暗合科學道理,也有的純屬迷信行為。燒香源自薰香,對古人來說是一種比較奢華的生活享受,至今仍有人喜歡薰香。既然是奢華的享受必然獻給值得尊敬的人,所以人們在敬神禮佛或祭祀祖先時就自然想到燒香這種好事。開始是敬獻,要堅持下來就必然有其難以代替的原因,這就是“暗合科學道理”。想象一下,一支細細的高香,時明時暗,青煙繚繞,氣味芬芳,虔誠的有心人很快被催眠,進入心靈專注狀態!“看到”他們心中惦念、牽掛的人。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新亡之人或死亡不久的人,屍體放出一種劇毒又難聞的氣體“屍氨”,燒香雖不能分解這種毒氣,但能起到沖淡氣味的作用。這樣久而久之祭祀時燒香的做法就被更多的人所採納,成為最具普遍性的祭祀習慣。燒香也是“招魂”習俗的必備道具,其原理也大致如此。

  • 9 # 閆顯惠

    燒香是天地陰陽神鬼勾通的一種方式,陽間和陰間本不同,通過燒香的這個六式來取得聯絡,古往今來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聯絡,起什麼作用呢,如果我們平時不小心對暗物質的神鬼做了虧心事,我們通過燒香來說明原因,以後我們就再沒有這方面的後遺證,舉一個近在身邊的例項,在六十年代初期,鄉幹部帶頭拆村頭的廟屋,同作鄉幹部的n個頭個個有份拆廟屋,其中只有一個日家燒香說明的,其它幾個都不燒香說明,時至今日,幾個不燒香說明的一個個都死光,而且連累全家,只有燒香說明的那個鄉幹部沒有留下後遣證,通過這個事例證明燒香是可通神靈的。

  • 10 # 玲玲在佛山

    拜祭祀是一種習俗,在我們農村有這樣說法!人老了百歲仙遊後的神靈魂糧食就是香燭,燒紙錢就是抄票,所以我們農村每年清明節拜祭祖先時會帶上好多香燭紙錢炮竹等物品去到每個祖先墳頭燒香拜祭袓先!還有燒豬肉酒等…拜過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人人健康!家業興旺!人旺財旺!時時順利!做生意的生意興隆!耕田的五穀豐登!讀書的聰明伶俐!………

  • 11 # 靈楓歷史閣

    早在先秦時期,人祭祀時,就要燒香了。燒香有著非常特殊的含義,和道教、佛教都沒有關係。不是一般人,還不能燒香呢!燒香也不是迷信,它的背後藏著大學問。

    【祭祀燒香的起源】

    用現代觀點看,祭祀燒香似乎稀疏平常,是一件誰都能做的事。

    誰家都能擺上供品,點幾根香,祭祀祖先,或者祭祀天神菩薩。

    潮汕地區,至今仍然保留著祭祀燒香的習俗。

    他們每個月都會祭祀老爺、娘娘,或者古代有聲望、為當地做了貢獻的人。

    但從史料記載來看,燒香還真不是誰都能做的事。

    最早期的燒香,是一種完全的貴族活動

    目前,最早關於“燒香”的記載,就是先秦時期的文獻了。

    比如:

    《儀禮·覲禮》記載:“祭天,燔柴。”

    《爾雅·釋天》亦有記:“祭天曰燔柴。”

    《禮記·祭法》進一步指出:“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這裡的“燔柴”,就是燒香最早期的雛形了。

    “燔柴”,意思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

    這樣燒出來的煙,就帶上了氣味,而這種帶有氣味的煙,就可以用來祭祀了。

    在先秦時期,祭祀的物件主要就是天神。

    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有限,看見洪澇災害,便以為是上天震怒。

    於是,他們用有氣味的煙,來和天神溝通,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

    在國運不濟時,人們也認為是天意決定,只要求助天神,就可以保佑國富民強。

    於是,他們選擇了一種有氣味的煙,來和上天溝通。

    許多國君,為了獲得百姓支援,也會自詡為上天的後代,或者天神的兒子。

    比如,商朝始祖契,就稱自己是母親,吞了一顆玄鳥蛋才出生的,是天神的厚待。

    《史記·殷本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

    再比如,漢高祖劉邦,也曾稱自己是赤帝之子。

    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祭祀天神的目的,是為了和上天溝通。

    在這個過程中,燒香主要起了以下兩個作用:

    第一,“燒香”產生的屢屢煙氣,不斷上升,象徵著它正在從人間去到天上,將人間的願望帶給天神。第二.“燒香”產生的煙氣,具有濃厚的香味,這是在提醒天神:人間正在有求於你。

    我這可不是信口胡說,在《周禮》中,可以找到明確的史料記載。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當然啦,在這一時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和上天溝通的。

    此時,祭祀的禮節,基本上是由天子包攬。

    至於燒香,也基本都是王公貴族,一般人根本觸碰不到。

    【真正意義上的“燒香”】

    漢朝之後,隨著香料這種舶來品的傳入,祭祀神明中的“燒香”就發生了變化,即焚燒的物件從牲畜變為香料。

    其實,這種變化實在是太正常了。

    焚燒牲畜的味道,實在是有些臭烘烘了,有了更好的替代物,自然要把它們淘汰。

    而用香料替代牲畜,還有以下2個好處:

    一來,香料小巧易拿,比控制牲畜可簡單多了;二來,香料焚燒,同樣能產生氣味,和向上的煙氣,能夠有效替代前者;

    其實,用香文化,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

    那個時候,人們就喜歡用蘭草、香蒿等香草,來薰香、治病、沐浴。

    如今,把這些好聞的味道,用在與神明溝通上,也是理所應當的。

    因此,在漢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燒香”——焚燒香料,就登上了歷史舞臺。

    據西漢末東漢初的《易林》記載:

    “秦失嘉居,河伯為恠;還其御璧,神怒不佑;織組無文,燒香不芬。”

    這句話,是中國現有文獻中,第一次明確出現“燒香”祭祀神明的記載。

    此時,人們在祭祀禮節中,進行燒香,目的也很簡單,還是要把人間的願望,帶去給天上的神明。

    【道教吸收】

    隨著道教的發展,燒香,逐漸成了道教活動中的一個儀式。

    這個轉變,大約發生在漢末到魏晉時期。

    《上清大洞真經》記載:“畢,又燒香,心拜經前,微叩齒二七通,祝曰:太一帝尊,帝一玄經……”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道教逐漸把燒香,引入了自己的活動中。

    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

    畢竟,先秦時期的焚燒牲畜,實在是興師動眾。

    而焚燒香料,那就簡單了許多。

    而在《神仙傳》中,燒香的作用,幾乎被神化了。

    相傳,東漢王遠,一心修道。

    臨終前,他特別囑咐,在他死後要“具棺器,燒香,就床上,衣裝之”。

    大家依照了他的遺言,沒想到,3天3夜後,此人居然得道成仙而去。

    同樣的時期,在漢末的葛玄身上,也有發生。

    當時,葛玄去世,他的弟子為他燒香三天三夜,果然令葛玄成仙而去。

    當然啦,上面的記載,肯定有道聽途說的嫌疑。

    不過,我們暫且就當看了古人寫的小說。

    東晉時期,道教燒香的活動,已經深入人心,基本上成了他們的一個代表。

    許多人對此都習以為常。

    而此時的燒香,不僅是道士的必修課,也是所有信奉道教的人的必修課。

    也是在這個時候,每月的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道教的重要日期,都要進行齋戒,燒香發願。

    此時的燒香,不僅包含了道教修煉的意思,更涉及到為亡故的祖先燒香祈福。

    由此開始,民間逐漸形成了(每月初一)(每月十五)時,燒香祭祀祖先的禮儀。

    【佛教擴充套件】

    在道教將燒香作為日常儀式時,佛教也開始傳入中國,並進一步讓燒香祭祀的禮節,廣為流傳。

    關於佛教燒香祭祀,一共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有燒香的習慣。另一種說法認為,佛教在之前沒有燒香的習慣,是在進入中國之後,才開始燒香祭祀。

    東漢時期的《四十二章經》,明確記載了燒香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利祿

    “佛言:人隨情慾求華名,譬如燒香。”(《四十二章經》)

    南北朝時期,戰亂四起,禮崩樂壞,人們開始對現實失望,轉而向佛教、道教尋求安慰。

    此時,祭祀燒香這種貴族化的習俗,開始逐漸“庶民化”,進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時代發展,後來的祭祀燒香,就不止是和上天溝通了。

    我們可以祭祀天神、祖先,也可以祭祀已經亡故、但頗有名望的人,比如關二爺、包公、媽祖等。

    有時候,燒香祭祀,也不是為了求什麼,只是表達一個美好願望。

    比如,在全年的第一個節日——立春,州衙官員們,通常會設好農壇祭祀。

    第二天,他們扮作農人,牽著牛在公堂上,扮作耕田播種的樣子,將穀子灑滿大堂,象徵著來年的豐收。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進行祭祀時,所遵守的禮儀,也不太相同。

    比如,滿族的祭祀中, “跳神歌舞”就頗有特色。

    跳神歌舞,是指滿族祭祀時,會用滿語進行跳神歌唱,一般包括跪唱、站唱、坐唱、走唱四種形式。

    《還珠格格》中,那種帶著面具,張牙舞爪,四處唱跳的景象,在歷史上,完全可能發生。

    當然啦,無論祭祀習俗如何,燒香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它流傳了幾千年,也沒有消失,原因很簡單:燒香是祭祀時表達情感、願望的橋樑。

    不管祭祀的物件是祖先還是天神,亦或者是其他被崇拜的人物,都已經離我們遠去。

    他們沒有存在於現實的人間。

    我們想要祭祀他們,無非是慶祝、請願、還願等。

    燒香,其實就類似於一個捎信的,象徵著溝通。

    正因為如此,燒香還有很多門道呢。

    比如,如果在祭祀時候,香怎麼都點不著,或者一點就滅,就代表祭祀物件拒收來信。這時候,祭拜者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再比如,如果在祭祀時候,香一點就燃,並且順順當當燒到了最低端,基本上就代表祭祀物件受到了來信,至於結果如何,還得以觀後效。

    現在的很多人,認為“燒香”“祭祀”就是封建迷信,要徹底祛除。

    但我認為,我們無需這麼極端。

    很多時候,我們燒香祭祀,並不是因為迷信,而是一種情感寄託。

    有時候,我們祭祀關二爺,表達的是憧憬之情;祭祀過去有名望、為當地做了貢獻的人,是表達感激之情;祭祀祖先,是表達思念之情。

    我們應該更加客觀地正視“燒香”和“祭祀”的問題。

    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祭祀和燒香,已深深紮根在民眾的生活中,成為了一種民俗文化。

    構成祭祀的,也不只有燒香,還有香卷文化、燒香時的音樂文化。

    現如今,很多人燒香,只是單純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

    而很多燒香師傅,也不再是可通神的“祭祀神人”,而只是懂得傳統文化的民間藝人。

    當然啦,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思考,可能並不成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國藩是一個怎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