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楓說
-
2 # 鐵男說經濟
施政上,應該說是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生活上,則應該是個挺有趣的人。
先看看朱瞻基登基時候的歷史背景:
有利的條件是,該折騰的,前面朱棣已經摺騰完了,大興土木,大舉用兵,都由朱棣完成,他接手的是一個內無耗大工程,外無致命邊患的帝國。
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的歷史使命主要有2個:
1、讓國家完成從開創到平穩發展的轉變
2、解決藩王威脅中央政權的問題
應該說,他完成得非常好。
宣宗是爺爺嘴裡的我家太平天子,是臣子們眼中的小太宗。還是有不少粉絲的。
-
3 # 影視愛好者小何
單看朱瞻基在位期間的表現,尤其是為政舉措的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他有能力,有想法,不昏庸,符合一個優秀的守成之君所必備的一切條件。然而,評價一個人,尤其是站在歷史拐角去看待前人之事的時候,是需要加上很多後來因素的。雖然他在生活上有點瑕疵(比如喜歡鬥蛐蛐,也因此自己還被後人稱為“蟋蟀天子”),但生活上的一些愛好不足以否定他的歷史功績。能否定一個人一定是會給後世帶來深遠影響的,但朱瞻基喜歡鬥蛐蛐不是,他讓宦官學習進而參權這件事,卻是一件足以顛覆他之前所取得的所有功績的事情。那麼朱瞻基為何要讓宦官學習呢?這還要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當年為了加強皇權,以“胡惟庸案”為藉口取消了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大權獨攬,但取消丞相制也有弊端,那就是一切軍國大事皇帝都必須親力親為。早期朱元璋尚可以堅持,但時間久了便自覺精力不足,於是便有了殿閣大學士,大學士協助朱元璋處理政務。
到了朱棣時期內閣出現了,一開始內閣沒有決策權,但隨著皇帝的力不從心,內閣開始參與到政務的決策之中,到了朱瞻基即位後,內閣有了票擬的權力,即替皇帝處理相關國家事務,最後將處理意見呈報皇帝,皇帝做最後的決策。雖然朱瞻基深知宦官干政的後果非常嚴重,且他對宦官的監管非常嚴格的,所有大事的最終決斷依舊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他還是沒有意識到賦予宦官參政對大明朝意味著什麼,尤其是他沒想到自己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會差點因此而葬送了大明朝。公元1449年,朱瞻基的繼任者明英宗朱祁鎮率領的二十萬明朝精銳,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擊潰,自己也做了階下囚。土木堡之變,對於大明王朝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這自不必說。而造成土木堡之變的主謀就是一個叫王振的宦官,從王振開始,宦官開始登上明朝的政治舞臺,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王振專權距離朱瞻基駕崩才不過七年,恐怕朱瞻基做夢都沒想到,短短七年,宦官們就已經開始影響大明王朝的歷史走向了。
-
4 # 圖文繪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宣宗行樂圖,區域性。宣宗時期,內閣有楊士奇、楊榮、楊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朱瞻基的景陵。
朱元璋規定,有大功才封爵,文人最高也僅為三孤,朱瞻基倒好,只要的寵信的宦官,都賜免死詔書、免死鐵券,宦官地位再次提升;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後,大學士有奏摺票擬權,皇帝是批紅權,可到了朱瞻基這兒,批紅權直接給了宦官,司禮監秉筆太監直接可代替皇帝,於是,宦官從此凌駕於朝廷內閣之上,此外,朱瞻基還宦官派發兵權,各邊關鎮守都有太監出鎮,洪、永時期雖也有宦官出鎮,但那是特批的,且極少,而朱瞻基時期,已成常態和慣例,所以一邊培養宦官,給施政權和軍權,對太監的大力扶植和縱容,在朱瞻基時期,宦官還不敢太放肆,可時期一過,即開始了宦官專權。
-
5 # 青史如煙
作為盛世,明代的“仁宣之治”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而明仁宗在位日短,這段盛世的主要締造者,應該是明宣宗朱瞻基,當其在位之時,成祖時期的連年征戰得以減少,百姓脫逃戰火疲憊,得到了一段寶貴的休養生息時期。
和平的環境之中 ,大明王朝在宣宗皇帝的治理之下,經濟日漸復甦,國力蒸蒸日上,終其一朝,國內安定,四夷伏然,算得上是國泰民安之境,也當得起治世之稱。
明宣宗時期雖然看起來河清海晏,四方來朝,然而作為一代明君,朱瞻基的一些在當時看來非常正確的決策,卻給後世埋下了不小的隱憂,甚至一些學者認為,明代的覆亡,在宣宗朱瞻基時期便已經開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朱瞻基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最終會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隱憂之患呢?
脆弱的和平,忘戰必危明宣宗時期的和平曙光雖然給國內民生、經濟帶來了和平的契機,迎合了當時國內苦難的反戰情緒,然而當時的外患並未因明朝的和平姿態而徹底消除,明朝建立之後,隨著北元徹底崩潰,蒙古部落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等部落勢力,這些部落在明成祖北征之時,要麼遭受打擊,要麼臣服示好,整個塞北局勢看似已經向好,這也是明宣宗決定休戰的原因。
然而,作為草原部族,向來遵循的都是弱肉強食,強行兼併的生存法則,在黃金汗帳光輝歷史的號召之下,這些暫時收斂的草原部族們,並非真正想與明朝和好,只不過是一種打不贏,暫時服軟的姿態,揣著後續休養生息,攢足力氣,再來比過的心思。
而明宣宗時期,休戰的政策雖然正確,卻沒有做到積極防禦,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經在東北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之地,這裡土地遼闊,向北延伸到大興安嶺,向東直接到達庫頁島之地,雖然常年苦寒,但作為明朝的控制區域,如果自宣宗時期一直加強控制這裡的話,自東北面對塞外蒙古可以形成夾擊之勢,而且可以在後金崛起之時,就將其扼殺在萌芽之中。
奴兒干都司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其苦寒和自然條件惡劣的因素,使得明朝在考慮此地駐防之時,顧慮重重,因為如果要維持或加強此地的駐防,那就需要巨大的人力、物資投入,同時遼闊的地域,自然也要駐防一定數量的軍隊,人少起不到太大作用,而人多,就意味著供給、物資都要翻倍,在苦寒之地,炭耗、冬裝、糧食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在與內閣商議了之後,朱瞻基決定減少奴兒干都司之地的力量,在其看來,如此荒涼之地,投入大量精力,得不償失,將大量的朝廷物力用於宣大之地的防禦,比用在這裡要實際並有效得多。
“凡採捕造船運糧等事,悉皆停止,凡帶去物件,悉於遼東官庫內寄放;其差去內外官員人等俱令回京, 官軍人等各回衛所著役。”而正是明宣宗對這一塊地區的放手,使得明朝之時在很長一段時期,遼東之地的明軍都是消極防禦,對於後金的崛起沒有形成有效的遏制,一些說明宣宗為明朝埋下亡國的隱患,也是指的這個事情。
拉起宦官,太監自此登上明朝政治前臺“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早在朱元璋時期,鑑於歷朝內官亂政弊端,朝廷就有嚴令不得宦官干政,還立有鐵碑專門申明此事,然而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明代皇帝的擔子就開始繁忙起來,朱元璋自己最後也吃不消,最終成立了翰林侍讀團隊,為自己分擔。
而到了朱棣時期,則已經形成了內閣制度,有專門的文官集團開始制度化登上政治舞臺,然而,文官勢力的崛起,相對君權就必然會削弱,為了鞏固自己的君權,在與文官內閣勢力拔河比賽之時,明宣宗看到了身旁的那些宦官,來搭把手,你們跟朕一起來拉。
為了便於協助自己處理朝政,朱瞻基還專門為這些宦官們設立了內書房,並請內閣大學士來教他們讀書識字,宦官,還是有文化的宦官,這樣的特殊文化人,便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終明一朝,影響深遠的勢力。
俗話說的好,壞人不可怕,就怕壞人有文化,一個不認字的壞人的其破壞力遠不及一位文化修養極高的壞人。
朱瞻基將這批有文化的宦官調教好了,然而不久,他的兒子就嚐到了老爹所留下來的隱患苦果,有文化的宦官王振入了宮,並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而且還將這個大太監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最終,這個讓明英宗朱祁鎮非常信任的王振,帶著明英宗走向了深淵,明朝三大營精銳數十萬人在土木堡一役之中,毀於一旦,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虜,差點國破身亡。
明宣宗,這個看似聖明的君王,在其光輝燦爛的仁宣之治中,也最終為大明埋下了深深的隱憂。
-
6 # 十點烏托邦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經過朱棣的幾番折騰,明朝已經內外俱疲,國家財政也出現了危機,幸好有仁宣二帝力挽狂瀾,明朝這輛馬車才得以迴歸正軌。
朱高熾和朱瞻基為了再現明朝的輝煌,改革和調整的政策接踵而來。有的成效較大,有的成效一般,但也讓明朝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得以恢復,更是出現了“仁宣致治”。
而“仁宣致治”作為永樂後的一次重要的調整,給明朝帶來了十來年的和平穩定,但是也有弊端,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宣德年間,邊防政策轉為“防守”為主,而朱瞻基在巡防方面,注意點也是韃靼。韃靼部的衰落,給明朝的邊境帶來了十幾年的穩定和平,也麻痺了明朝的將士,忽略了其他的部落的發展。
其實,在朱棣第四次北征時,韃靼部衰落的苗頭已經出現,瓦剌曾經把阿魯臺打得屁股尿流。但瓦剌與韃靼不同,瓦剌是積極地和明朝保持朝貢關係,一方面卻加緊擴張兼併北方的各個部落,成為北方部落的實際主宰者。
朱瞻基對瓦刺的崛起可以說毫無警惕,邊防軍隊官位空缺、儲糧不足、邊備鬆弛,這也直接導致了北京的整體防禦潛伏了危機。
宦官專權端倪出現朱元璋時期,曾立牌“宦官不得干政”,但朱元璋也曾任用宦官進行一些活動,但宦官的權力並不大。
但是,到了朱棣時候,宦官逐漸有了出使、專征、分鎮、刺探臣民隱事等重大事權,不過朱棣駕馭宦官遊刃有餘,並沒有太大的威脅,而且因為重用,更是出現了一批有作為的宦官,比如下西洋鄭和、王景弘、侯顯等。
而到了仁宣時期,宦官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朱瞻基更是還打破了朱元璋所規定的不許宦官識字的祖訓,設立內書堂,培養了一批頗有文墨的宦官。
提督太監分管內廷事務,而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分管外廷事務,就是批紅,替皇帝行駛決策權。在宣德後期,皇權幾乎都是由司禮監代行。
自此,宦官專權就有機會了,後邊的“土木堡之變”也印證了這一系列弊端,王振勢大,瓦剌崛起,皇帝被俘,明朝由盛轉衰!
【小皮】
-
7 # 歷來現實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等。
但所有盛世都沒有朱瞻基開創的盛世厲害,因為別的皇帝都是殫精竭慮、兢兢業業搞出來了,唯獨朱瞻基的盛世是玩出來的。
朱瞻基是個蟋蟀皇帝,對蟋蟀情有獨鍾,不但重金購買稀有品種,而且還親自觀察蟋蟀習性,成為養蟋蟀的專家,其蟋蟀方面的知識和成就一點也不亞於南宋的政治家賈似道。
雖然朱瞻基愛玩,但人家並沒有荒廢朝政,給大明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明史》所言:"(宣宗)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那些專家們就說了,朱瞻基在位,政績斐然,"功績堪比文景"。
專家們的溢美之詞太多了,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只要我們知道一點,朱瞻基統治的時候,國泰民安、歌舞昇平。
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要有槍就能打天下,其實有槍也可以坐天下,因為開國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威,個人威望高到難以想象,即使犯了錯誤,不僅人民可以理解,大臣也戰戰兢兢、不敢埋怨,更不會產生信任危機。
但越往後皇帝越難做,首先是官員對皇帝的迷信程度越來越低,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其次官員對皇帝的包容越來越少,越來越挑剔。
皇帝漸漸發現,祖宗留下的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形勢,而新的制度全靠自己摸索。
朱瞻基最大的失誤就是過分依靠宦官,為太監干政禍亂朝綱創造便利。都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江山也不是一代皇帝弄垮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朱家江山的隱患不是朱瞻基一個人埋下了,他爺爺朱棣也有一份功勞。
每逢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出生的時候,他們的父母都要做夢,有的夢見太陽落入院子,有的夢見飛龍入懷,有的夢見大鵬進屋。朱瞻基出生之前,爺爺朱棣也做了一個夢,夢到玉璽飛到了屋裡的辦公桌上。朱棣醒來大喜,天降祥瑞啊,說明孫子是個當皇帝的料。
可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坐在家裡等不來皇帝,老子不當兒子怎麼當皇帝,孫子更不可能當,於是朱棣才堅定了奪權的念頭。
朱棣成功奪權登基,如願以償成為皇帝,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是法定接班人,朱瞻基作為朱高熾的嫡長子,註定是大明江山的接班人。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帝王家的兒子天生就是當皇帝的料。央視名主持人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弄條狗放到他們單位也會出名;這句話放到這裡,就是說哪怕皇后生出一頭豬,也能當皇帝。
這裡只是強調平臺的重要和環境的重要,沒有別的意思。
朱瞻基從小在皇宮長大,厚黑學、權謀之術、帝王之道和治國安邦之道耳濡目染、無師自通。
朱瞻基登基後,小試牛刀就獲得成功,一舉粉碎了朱高煦反動集團的分裂陰謀。
槍打出頭鳥,藩王一看朱高煦被拿下,他們紛紛很識趣,紛紛向交出兵權,表態堅決擁護朱瞻基領導。
經過一番較量,朱瞻基牢牢掌握了槍桿子,政權得到空前鞏固,高枕無憂地當起了皇帝。
這時候的朱瞻基覺得江山穩如泰山了,就該好好放鬆一下了。
要知道朱瞻基不僅是個皇帝,也是個文藝青年,有藝術細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手到擒來。
比較起來,政務太枯燥了,弄得人頭昏腦漲,藝術才是朱瞻基一心向往的生活。
因此朱瞻基心想,乏味的奏摺讓別人處理,自己去追求藝術,既給了下屬立功受獎的機會,自己也能專心去搞創作,豈不是兩全其美。
其程式如下:一、內閣先瀏覽對各種奏章,然後提出處理意見,
二、皇上進行"稽核"。
三、宦官同志——"司禮秉筆太監"來代表皇帝,在檔案上簽名蓋章,這樣的檔案才產生法律效力。
皇帝稽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因為皇帝要追求藝術,一心不能二用,真正一錘定音的其實是太監同志。
這樣一來,皇帝就能做到江山和藝術兩不耽擱。
太監雖然不是中國的專利,但是中國把這種制度發揮到了極致。太監在宮裡又能勝任各種髒活累活力氣活,又不至於跟皇上的女人亂搞,可謂是最偉大的發明。
而且太監無兒無女,沒有野心,比較靠得住,沒有監二代監三代的後顧之憂。
太監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被閹割後沒有了陽剛之氣,多了些女人的縝密細膩和善解人意。
因此皇帝跟太監既是君臣,也是同志和戰友,還是保姆和知己,更是皇權的合理延伸。
但太監不男不女,有些人心理很變態,一旦掌權就會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甚至會葬送皇帝江山。
所以,朱元璋登基後,強調宦官不能幹政。
老朱明文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並把制度製作成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面,而且不允許宦官看書識字,一旦發現定斬不饒。
但是朱瞻基為了更好地讓太監為自己分憂解難,打破了祖宗的禁令,專門在宮裡開辦了太監學校,聘請名師進行指導,讓他們成為有文化、有理想的新一代太監。
他們仗著皇帝的寵幸陷害正直官員,到處吃拿卡要,榨取民脂民膏,胡作非為,無惡不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太監沒有執政經驗,卻往往自以為是,經常出臺拍腦門政策,將國家推向深淵。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就是被腦殘宦官王振坑了,不聽大臣的勸阻,擅自親征被瓦剌俘虜。
到了熹宗年間,皇帝朱由校寵信大宦官魏忠賢,大權獨攬、禍亂朝綱,成為大明的掘墓人。
明朝亡國不是皇帝多無能,也不是闖賊和蠻夷多厲害,“太監干政”要背很大的鍋。
《明史》有言:"宦寺之盛,自宣宗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同樣也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
8 # 摯守靜篤
英宗之後,明朝又出現了憲宗朱見深時期的宦官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干政,到後來的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更是家喻戶曉的亂政宦官。以致於明朝後期甚至出現了人們“只知有太監,不知有天子”的局面(《明史紀事本末》)。如此嚴重的宦官干政,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更為腐敗,社會矛盾加劇。
為什麼說“宦官之禍”是明宣宗給埋下的呢?在大明的歷史上,明宣宗時期的宦官並未能專權,也未掀起什麼禍事,甚至於說,對於宣宗制約內閣,平衡權力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我們為什麼又說“宦官之禍”是明宣宗給埋下的呢?
明朝建立之初對宦官的防範
(明宣宗與宦官一起打獵)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於前朝宦官之禍,對宦官控制得非常嚴,規定他們不能識文斷字,更不得干預朝政。明太祖還在宮門口放置了一個鐵牌,在上面寫下了如下規定: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宦官傳》)在如此嚴格的規定下,明初的宦官們都老老實實的在後宮中,沒有機會干預朝政。
明成祖時,宦官開始參與朝政
問題的轉機出現在明成祖朱棣奪權後。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從他的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取政權的過程中,鄭和(下西洋的三寶太監)、李興、馬靖等宦官立下了很大功勞。
朱棣在順利當上皇帝后,由於宦官有功,他開始放寬對宦官的管制。宦官們逐漸學習文化,參與到出使、專征、監軍等政治事務當中。
(東廠 特務人員)
東廠做為一個具有祕密警察性質的特務機關來說,它直接對皇帝負責,對臣下有監視、輯拿等重大權力,
明宣宗時,宦官大規模參與朝政,為宦官專權埋下了巨大隱患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從明朝的政權架構說起。
明朝初期時,依然依照前面朝代,有中書省、左右丞相做為皇帝之下的政府執行機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承擔著為皇帝輔助決策、政令執行的政府首腦職責。
但在胡惟庸案之後,為強化皇權,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之職,皇帝直接管理六部。這樣的結果是,皇帝避免了丞相操弄朝政的風險,全國的大小事務卻都集中在了皇帝這兒決斷,皇帝的事情就多了起來。
到了明宣宗時期,內閣成員楊士奇、楊榮等在外廷均兼有尚書等高位,內閣的權力加重。國內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彙集到內閣處,由內閣成員提出處理意見(稱之為票擬),上報皇帝最後定奪。
一般來說,皇帝都會採納其意見,再將這些意見以詔令的方式交給相應主管部門實施,等於說,很多時候,決策就是出自內閣之手,再加上內閣的閣臣在外廷也有較高職位,他們事實上就充當了宰執之職和擁有了宰相的權力。
為了制衡內閣的權力,明宣宗開始讓宦官全面參與行政。
上面說到,內閣會將全國大大小小需要皇帝決斷的事,提出初步意見,交給皇帝批覆。這個任務是非常重的,但如果皇帝不審批內閣的意見,又極易導致內閣專權,甚至架空皇權。
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量,明宣宗就想到了讓太監幫他批覆的辦法。具體操作流程就是,內閣所“票擬”的奏章交到皇帝那裡後,皇帝挑選軍政等重大事情親自批覆,餘下的就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明朝專權的宦官基本上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為批覆,稱之為“批紅”,再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完成蓋章程式後交由六部執行。
(明成祖)
為了能讓太監更好的參與行政,明宣宗一改太祖皇帝立下的不許宦官識字的祖訓,設立了內書堂,專供教宦官讀書,其中優秀的可以獲授秉筆太監之職,一時讓宦官讀書熱情高漲。
能識文斷字的宦官還可以出任地方鎮守太監,以及進入東廠等特務機關中,獲得更多的權力。後來的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就曾出任司禮秉筆太監,和掌控東廠等特務機關,權傾朝野,一手遮天,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只比皇帝的“萬歲”少了一百歲,可見其弄權之嚴重。
明宣宗朱瞻基讓宦官參與行政,為何沒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明宣宗時期,雖然讓宦官參政,但宣宗自身是一個英明之君,他勤於政事,能夠站在較高的位置,監督和控制宦官們的行為,讓他們不能為所欲為,更好的為自己服務。
(號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
這完全靠的是明宣宗個人的能力來阻止宦官的獨大,但是,當後來的皇帝如憲宗、熹宗等懶於朝政,政治腐敗,易於聽信讒言的皇帝來說,就不足以阻止宦官權力的濫用。正如歷史學家白壽彝所言:
一般來說, 在皇帝勤於政事, 積極有為的時候, 宦官是難於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敗, 皇帝不理政事或難於理政的時候, 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於政, 甚至左右政局。所以說,明宣宗為後來的宦官弄權埋下了一個制度上的隱患,這不失為他所主導的“仁宣之治”的一大敗筆。您覺得是這樣嗎?
-
9 # 史論縱橫
最近上演的以明朝歷史為背景的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剛上映時就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在劇中,由朱亞文飾演的英俊帥氣的皇太孫朱瞻基,不僅幽默風趣、灑脫不羈,而且文武雙全,一出現就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但歷史上真正的朱瞻基卻並不是那麼完美,反而被人稱為“蛐蛐皇帝”,不少人認為他遊手好閒,為大明朝留下了不少隱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朱瞻基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朱瞻基出生時他的爺爺朱棣還不是皇帝,只是燕王。據說燕王朱棣在朱瞻基出生的當晚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朱棣的父皇朱元璋將象徵著皇權的大圭賜給了朱棣,並且對朱棣說“傳世之孫,永世齊昌”。朱棣醒來後接到了孫子朱瞻基出生的訊息,再一看小小的朱瞻基,覺得很像自己,說他必定是大明之福。
後來野心勃勃的朱棣就發動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變,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後,對於自己的長孫朱瞻基也是十分看重,不僅親自為他挑選名師,同時也不忘親自教導朱瞻基,甚至在朱棣遠征漠北的時候也將朱瞻基帶在身邊,希望通過耳濡目染教會朱瞻基如何帶兵打仗,可見朱棣對孫子朱瞻基完全已經是按照繼承人來培養的。
公元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年僅二十六歲。這樣的年紀其實已經不算年輕了,但是在他的叔叔朱高煦眼中,朱瞻基不過是個毛頭小子,根本沒有當皇帝的資格,而自己從靖難之變中就積累下了赫赫戰功,而且手中勢力不弱,完全可以學自己的父親朱棣再來一次靖難,可惜,朱高煦沒有父輩那樣的好運氣,這次政變並沒有成功。
新皇朱瞻基御駕親征,大獲全勝,朱瞻基念在與朱高煦的親情上法外開恩,並沒有將朱高煦斬首,只是將他幽禁了起來。朱瞻基班師回朝後又解決了自己的另一個皇叔朱高燧,至此之後,朱瞻基才算是穩穩的坐住了自己的皇位。
朱瞻基為什麼被叫做“蛐蛐皇帝”?朱瞻基其實屬實是個好皇帝,之所以被叫做“太平天子 ,促織皇帝”也只是因為他的一個興趣愛好喜歡玩蛐蛐。皇帝有點自己的小愛好並不打緊,只是朱瞻基這個愛好有點勞民傷財。在《明朝小史》一書中記載,朱瞻基喜歡玩蛐蛐,派人從江南征取,斥資甚巨甚至導致一些把百姓家破人亡,這一點也使朱瞻基被冠上了“蛐蛐皇帝”的稱號。作為一名君王,有自己的愛好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超過了限度就不應該了,但僅憑玩蛐蛐這一點就認定朱瞻基是個昏君,也太過於苛刻了。
朱瞻基為大明朝留下了什麼樣的後患?在朱瞻基統治的期間,大明朝的確是平安太平,史學家們甚至稱讚其治下功績堪比文景之治,是一個盛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他執政期間的一些舉措卻有很多弊端,雖然在朱瞻基統治的期間可能沒有顯現出來,但是卻為後世帶來不少遺禍。
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朱瞻基大幅度的使用宦官,甚至讓宦官參與了國家大事的決策 。這樣的制度在當時提高了皇權中央集團行使職權的能力,並沒有展現出什麼弊端。這與朱瞻基對宦官嚴格監管,有錯嚴懲的制度也有一定關係。朱瞻基是個明君,所以宦官之流在他手下也並沒有翻出來了什麼風浪。
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朱瞻基會扶持宦官,歷代皇帝的帝王心術中都有制衡一道,朱瞻基繼位後文官勢大,朱瞻基為了制約文官,便想到了用宦官來制衡的辦法。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教宦官讀書的機構——內書房。等到宦官培養成功後,朱瞻基就開始讓他們逐漸參與朝政、甚至是軍政。藉此來牽制朝中的文武百官。
但是朱瞻基的子孫後代就沒有他這麼厲害了,朱瞻基的長子明英宗朱祁鎮在征討瓦剌時兵敗被俘,這一場事變被稱為“土木堡之變”,這一場事變的導火索也是宦官干政。
朱祁鎮十分寵信一名叫王振的宦官,王振在朝中作威作福、獨攬大權。正趕上瓦剌由於不滿明朝的賞賜,在明朝領土內四處挑釁,王振就開始對明英宗煽風點火,鼓動朱祁鎮御駕親征,朱祁鎮也是個糊塗皇帝,不像他父親的精明,果真就被煽動了,不顧朝中大臣的勸說,一意孤行御駕親征。在作戰時,朱祁鎮放任王振掌管軍務,王振指揮不當又獨斷專行,以致最後明朝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俘虜了。
在明朝末期時,明熹宗朱由校統治時期,及其寵信宦官魏忠賢,不僅封他為“九千歲“,甚至還允許他決策朝政,這導致魏忠賢一手把持朝政、培植黨羽、殘害忠良,使得後來滿朝大臣幾乎都被罷免斥退。當時的百姓們更是隻知道有九千歲魏忠賢,卻不知道有皇帝。由此可見這宦官參政有多大的禍患了。
話雖如此,但皇帝也是人,朱瞻基能夠掌管好當時之事已經殊為不易,也不能要求他對後世之事有所預見。所以總而言之,儘管朱瞻基有許多缺點,但是瑕不掩瑜,他的確是一個守成的好皇帝,這也是無法否認的。
-
10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朱瞻基明宣宗,大明王朝第五位皇帝,永樂大帝最喜歡的皇孫,1424年被立為皇太子,在紅熙元年即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開始了宣德王朝。對於明宣宗朱瞻基的評價大多數都是非常認可的,他御駕親征平定藩王作亂,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與其父明仁宗朱高熾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
但人無完人,即便朱瞻基再受到爺爺朱棣的賞識,再如何勤政治理國家,但是他也有很大的缺點,而就是這缺點為大明王朝埋下了衰亡的隱患。
【1】無視祖制,使得宦官逐漸走上大明王朝的政治舞臺。在朱元璋時期,因為他知曉以往很多朝代的衰弱皆與宦官亂政有關,所以在開闢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對宦官進行了嚴苛的管理,要求宦官不允許讀書識字,也就是說宦官必須是文盲,這樣能夠確保他們掌握不到重要的政治情報,而且不能出皇宮與大臣們有任何的接觸和交流,這樣避免宦官與大臣之間的勾結。同時命人打造了一個鐵牌,上面寫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避免宦官干政亂政的發生。但是隨著大明王朝不斷向前發展,尤其宦官在為皇帝做出的貢獻不斷增大的形勢下,宦官逐漸從後臺走向了前臺,這其中起重大推動作用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一改祖上的不允許太監讀書識字的規定,在宮內設定專門的機構負責教太監讀書識字,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以使他們能夠處理檔案和正式與朝廷官員的聯絡。朱元璋所怕的、所重點禁止的,在朱瞻基這邊全部都放開了,自此宦官們掌握了文化,而朱瞻基也越來越多的時間重用宦官,比如其中一項重要的就是內閣票擬,就是內閣成員對於來自全國各地比較重要的奏章進行初步的意見草擬,將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讓皇帝來批紅,如果皇帝同意,就將意見重新抄一遍,如果不同意皇帝可以自己草擬批覆內容,但多數情況下是同意內閣大臣們的意見的。但是朱瞻基對此項工作依然認為繁瑣,所以就讓太監完成此項工作。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太監掌握了大量的國家機密,也實現了與不同大臣之間的私下溝通和接觸,使得自己的權勢不斷膨脹,最終發展大不可遏制的階段。
【2】朱瞻基的愛好開闢了後來明朝皇帝不務正業的先河。朱瞻其還有另外一個稱號是:促織皇帝,促織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蟋蟀。明朝有句俗語是: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足可見明宣宗朱瞻基對於此項活動的熱愛。明代王世貞《王弇州史料》中有記載一條朱瞻基下給況鐘的一道密詔:
皇帝一要就要上千只促織,而且這促織還是要最好的,這對於任何一位官員來說都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因為促織是皇帝喜歡的,所以促織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動輒每隻就要數十金。當時楓橋一個糧長被郡督派遣去尋找,終於發現一隻“最良者”,他馬上用自己所乘的駿馬進行交換。回到家後,他非常小心把這個命根子放在蟋蟀罐裡,他的妻子很好奇,一隻蟋蟀竟然要用一匹馬來交換,於是開啟蟋蟀罐偷看,但沒成想蟋蟀趁機跑了出來正好被雞啄死,他的妻子非常恐懼上吊自殺了,當丈夫回來後看到妻子自殺,但害怕因為蟋蟀死了自己要受到處罰也自縊而亡,一隻蟋蟀讓人家敗人亡。
字明宣宗朱瞻基以後,很多皇帝在政事方面都不上心,而在業餘愛好方面都非常的用心,有在宮中開設集市的,有的還叫宮女扮成妓女淫樂的,有的喜歡做木匠活的,有的整天喝酒享樂的等等,這些惡俗都是始於明宣宗朱瞻基,他為後來的皇帝開了一個亡國的惡俗。
正是因為明宣宗朱瞻其重用太監和沉迷於鬥促織,最終直接影響了大明王朝的後世歷代皇帝,尤其是重用宦官這方面,在其之後歷代皇帝都非常重用宦官,最終知道導致宦官專政和亂政,在宦官的亂政下,在各位皇帝不務正業中,大明王朝最終走到了重點,被滅國。
回覆列表
朱瞻基在明朝歷史上絕對是一個明君,在皇帝中絕對能排進前三,排在他的太爺爺朱元璋和爺爺朱棣後面,他在位期間明朝的國力穩步上升,是明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代,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均有建樹,任用賢臣,政治清明,對軍隊進行了改革,曾親自上陣征伐蒙古,不得不說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他的壽命太短了,在位十年就去世了,這麼一位皇帝,也給明朝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警惕宦官專權,所以他對宦官十分警惕(朱元璋)嘗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敕諸司不得與文移往來。有老閹供事久,一日從容語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還鄉。——《明史·卷三百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卷·宦官一》
而且為了讓太監不干預政事,禍亂朝政,朱元璋還規定太監不準讀書識字。所以你看到明初那些太監去宣讀聖旨的影視劇,這不可能。其實朱元璋想的也不錯,太監不讀書不識字,在皇帝身邊也不認識機要檔案之類的,這樣危害就十分的小了,不過他想不到了這一切被蟋蟀皇帝給破壞了,明宣宗不僅讓太監識字,而且還專門設定讓太監讀書的機構,讓大學士兵教授這些太監,這下子規格提高,也給那些太監讀書識字的機會。
不僅太監可以讀書了,而且可以參與政事,並且能夠掌握朝政大權,比如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他就是在內書堂讀書,被明英宗重用,一心說服明英宗親征,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最後王振也被殺死。死了一個太監沒有什麼,關鍵是太監以後可以參與政事了,也比如曹吉祥和汪直等大太監,在當時的朝堂上都掀起了血雨腥風。所以到了太監劉瑾這裡,參與政事也就順理成章了。
朱瞻基也許不追知道,他這一舉動會給明朝帶來多的影響,從此明朝的命運幾乎就和太監聯絡在一起了。
太監讀書識字讓他們可以逐漸的參與到國家大事上面,特別是頂尖的太監,長期在皇帝身邊,甚至有時候會成為皇帝的“祕書”,如果太監不識字,也沒有那麼多的麻煩了,朱瞻基也許當時沒有想那麼多,只是讓太監讀書識字這樣用起來方便,但是他絕對想不到這一舉動帶來的後果多麼嚴重。